• 回答数

    4

  • 浏览数

    328

NDSGGS南都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慧颖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福星蛋蛋

已采纳

问题一:有些人为何做事爱拖拉 拖拉成习惯 影响健康别以为拖拉是小事。对拖延症患者来说,不仅会因拖拉耽误工作或学业,还会影响情绪,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它甚至会拖垮身体。德国研究表明,慢性长期的拖延行为,暗示着潜在的心理及生理紊乱。一拖再拖,让他们错过了体检、错过了一些疾病早期治疗的时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拖延的人自律性不强:这些人通常习惯晚睡,喝酒时也往往超过自己预期的酒量。同样,他们即便决定要戒烟、运动、减肥等,也很难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太过追求完美容易拖拉国内的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拖延症”并不曾在精神医学的诊断标准中出现,而爱拖延其实绝大部分也没有达到“心理问题”的程度,“拖延症”不过是一个带着自嘲意味的幽默标签。湖南省衡阳市心理咨询师沈慧颖认为,人们的拖延往往来自以下几个原因:压力过大无法纾解 工作越多、压力越大,越容易拖拉。现代社会,人们的安全感普遍比较低,导致“有事做的人害怕没事做”,揽下很多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为抵触所以拖延 有些人会因为对某件工作不感兴趣而拖拉;有些人可能因为不喜欢某个领导,就对他所布置的任务消极怠工,作为反抗的一种形式。追求完美望而生畏 有的人太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直都在想着各种各样的计划,结果一直都没有行动。有强迫倾向 这些人总是会不自觉地寻找自己愿望的对立面。结果就是:越想往前,就越往后。有些人天天下决心要早睡,却熬到三更半夜。分清主次 摆脱“拖拉”怪圈如何克服这个毛病,沈慧颖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主次有序 对工作进行有效的分类,把它们分成急切并重要、重要但不急切、急切但不重要、不急切也不重要四类,把需要做的事情写在本上列出来,达到最好的提醒效果。有效切割 把大任务或完成时间比较长的任务切割成一个个小任务,按时间进程确定一系列的具体目标,然后再逐个攻破,并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都对自己的执行力在内心奖励一次。消除干扰 将这一切可能影响工作效率的东西统统屏蔽掉,全心全意地去做事情。互相监督 有拖拉习惯的同事或朋友相互间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相约相互鼓励和督促,这样比单打独斗容易得多,会有效降低拖延的概率。(黑龙江新闻网-家庭保健报)推荐微博 大渝健康 官方微薄 徐正会 不孕不育专家 重医附二院整形美容黄国宁重庆试管儿之父 陈灏 心血管外科主任 黄勇 问题二:做事总是爱拖拉,该怎么办? 你想改变的话可以这样,首先,每天按时起床,只要闹钟一响就立马起床。第二,起床后简单运动,跑步,体操等。第三,按时吃饭,三餐都要,七八分饱。以上看似和你的问题没关系,但是它可以是你变得生活有规律,人吃太饱就容易犯困,赖床会滋长惰性,所以按上面的做,你的现状绝对会转变很多。 问题三:为什么很多员工,做事喜欢拖拉,有什么办法治 拖拉、马虎是大多数孩子的通病!!!我孩子孩子之前也这样!!! 对付孩子的这个坏毛病,没别的招,肯让孩子吃苦头就行!!作业本落家了,这是你的责任,我就是不给你送;作业拖到最后写不完,对不起,这是你的事儿,后果你自己承担。吃几次亏之后,孩子就会有改正的意识了。 其实,不管改正什么坏习惯,只要孩子有改正的意识,那就好办了。 其实,想让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也简单,直接让他阅读就可以了。大人说上千遍万遍,都不如他们自己明白一个道理。 除了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还还听他的班主任推荐了一套书,就给他买了,叫什么《胡小闹 日 记》升级经典版,里面有一本叫《再见,拖拉 和马虎》 问题四:有拖拉病怎么办?做事情总喜欢磨蹭到最后关头才开始着急赶,好苦恼! 关键在平时的训练,事情多不要紧,要学会先拣要紧的先办。事情不多时,也要当成事情多时来办,当然,拖拉也与性格有关,人说,江山易移,本性难改。要改性格有难度,但办事风格是可以改变的,最需要的是外界的压力,当没有外界的压力时,可以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慢慢是会改变的。 问题五:如何改变一个做事爱拖拉的人 不同的事情,拖延的原因是不同的,先从找出自己拖延的原因,才能对症克服。克服在于能认识自己在拖延,克制自己的拖延行为,转到执行正事上。 一些普遍原因和克服方法: 如果你觉得自己实力很强,可以事情很快做完。应该在接到任务时就马上完成。 如果你认为最后的紧迫感使你能更好进入状态和发挥水平。那你学会自己提前制定一个期限。 如果你常常被琐事所困。学学时间管理。 如果你总是担心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那你应该看开一点,不断追求完美是好事,但是背太多的压力只会使你担心害怕,而迟迟不敢付出行动。 如果你总是想着以前的失败,而一直拖欠现在的任务。你可以偶尔把那些失败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记住只是偶尔),然后再用积极地方法警示自己的错误。要经常给自己鼓励,如早上起来对着镜子,认真地看着自己说:“我是最棒的!” 如果你一看到任务就觉得头大,觉得怎么这么难。那么你应该早些向别人寻求帮助,听取建议,制定计划把任务分成一个一个的执行步骤,化整为零。 如果你没自信,不敢尝试。这是封闭自我印象引起的拖延病。你一定打破对自己的错误观念,而灌输一些自己的优点。 如果你有一种受害者心态,认为别人尽干那些轻松的事,而自己要做这做那。如果任务是真的难,那就是机会,是对你的考验。如果任务只是对你来说难,那就是在提醒你要改进这方面。常常想想,天将降大任于你!不要总认为是别人在特意针对你,要有一颗平常心,少抱怨。 如果你因为老板对你的看法不好,或者曾经拒过你的提议,心生 *** 和敌意,总是想不做工作。首先,你要知道受害的是你自己和你的前途。如果他们对你看法不好,那就要改变他们的看法,交上一份更好的成绩。而且,要想想以前的问题,在新的任务中不要再犯。 如果你总是有今天状态不佳,或明天看起来更适合做事情,或今天先玩,明天再做事的想法。那你应该杜绝这些借口,加强自己的自制力。你要下定决心,而不是回避对应对事情。 问题六:男友做事爱拖拉怎么办? 这个是老毛病了吧,木有办法额。你催他只能招烦。尽量想点激励政策。 问题七:有没有人和我一样,做事拖拉?感觉没救了,怎么办? 那是自己受的挫折还不够吧 问题八:孩子做事拖拉、半途而废、爱找借口怎么办?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总是慢吞吞的,家长催一催,孩子动一动,为此家长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兴趣激励。家长可以选择孩子平时最爱听的故事,最爱玩的游戏、最爱看的动画片等,激发孩子做事的兴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动。如孩子爱听故事,父母可以对他说:“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净,碗筷放入盆中,来听《小红帽》的故事。”这样就激发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这种方法家长要注意,不能用谎话欺骗孩子,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兑现,否则,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2、教给方法。正确的方法是提高做事效率的基本保证,而孩子做事速度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方法不当。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做事的过程,找出做事慢的原因,及时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例如孩子穿上衣总是不能把胳膊伸到衣袖中,翻来复去,越做越慢,这时家长就应该告诉孩子穿上衣的合理顺序和方法,让孩子按正确的要领去做,这样就会提高速度。3、表扬鼓励。当孩子有点滴进步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可以采取直接表扬,也可以暗示表扬的方法,还可以通过对比来肯定孩子的进步。如孩子今天早晨穿衣服比昨天快了一些,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家长表扬孩子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同时,当孩子做不好某件事时,家长也不要斥责或包办,而应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孩子自己改正。4、练习巩固。做事慢并非说改就改,要孩子改掉一种坏毛病,养成一种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通过反复的、多次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第一,家长要有耐心、有信心,相信孩子能够跟别的孩子做得一样快;第二,要多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只要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使孩子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提高速度;第三,根据孩子的实际,提出时间、数量、质量的要求,督促孩子完成,并给予恰当的评价;第四,要坚持不断,持之以恒,注意在求快的同时,依然要以做得好为最终标准。孩子半途而废怎么办?①父母要做好表率。父母首先要求做事完完整整,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②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意志力和竞胜心的培养。对于意志力差和竞胜心不强的孩子,家长应注意激励培养他。孩子有了较强的意志力,有了不甘落后的竞胜心,那么做事就有了驱动力,从而想法做完一件事。③父母要指导监督孩子做事。孩子做事的全过程中,父母在关键时刻要给予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以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④父母老师让孩子做事时,应注意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过难,使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还不致于的话,那么连续几件这样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自信心。孩子爱找借口怎么办?例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孩子还小,走路不稳,不是摔了,就是撞了,家长们通常会对着那个地方边做打的动作边说:“谁让你们撞我家宝宝的,打死你。”“妈妈踩它,它让宝宝摔跤了。”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家长的动作。慢慢地,孩子们就会觉得:自己摔跤了或撞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地或门、墙的事,是它们没有“看”好,让“我”摔跤了,撞门了。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们还以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记得,带小班时,孩子刚......>> 问题九: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推荐一篇文章给你,相信你看完之后会有所感悟。 【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乐道力行) 很多人际关系是失衡的,一方明显处于强势,一方明显处于弱势。并且,强势的一方攻击性很强,同时又不允许弱势的一方表达他的感受。 然而,任何人一旦被攻击,一定会感到愤怒,并想还击。一个关系不管多么失衡,这一点也不例外。 但是,在严重失衡的关系中,弱势一方不敢表达愤怒,更不敢还击,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分裂,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愤怒。 但是,愤怒一旦产生,就一定会寻找宣泄的出口的。弱势一方根本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么,他们会发展出独特的还击方式。从意识上看,他们绝对不敢违背强势一方的要求,绝对不敢挑战强势一方的意志,在强势方的强大攻击下,他们唯唯诺诺,乖得不得了。 然而,他们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情况。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很容易兑现的承诺,他们却不守信……总之,他们常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令强势一方暴跳如雷。 当暴跳如雷时,强势一方看上去仿佛是遭到了严重侵犯似的。 这,也正是弱势一方的还击,也是弱势一方潜意识深处的渴望。他们没有表达出强有力的愤怒,甚至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但他们通过犯一些莫名其妙的错误的方式最终达到效果,却和直接用愤怒攻击强势方没有什么两样。 这种心理机制,叫做被动攻击,常被比喻为“隐形攻击”。 隐形攻击最出没的地方,是家庭。 因为,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以及丈夫与妻子的关系,最容易失去平衡,而父母也最容易一方面以爱的名义攻击孩子,同时又绝对限制孩子的还击。 然而,不管攻击时借用的名义多么伟大,被攻击的孩子都有愤怒产生,他们都得找到宣泄愤怒和还击的方式。 前不久,参加一个聚会,一位年轻的妈妈问我:“为什么,我儿子总是慢腾腾的?我怎么训他,他都改不了。” 说这话的时候,她一脸焦灼。显然,她是一个性格有点急躁的女子。 “因为你太快,所以他慢。”我半开玩笑地回答说。 “真是这样吗?我几个朋友也这样说,他们说这是性格互补。”她半信半疑地说。 她十来岁的儿子就在旁边不远处,我观察了一会儿,但一点都没发现,他慢在哪里。他正和小伙伴们玩耍,动作、说话和其他反应一点都不慢。 “他只和你一起才慢吧?”我问她。 她想了一会儿,回答说,好像是这样,和她在一起时,儿子和她在一起时的确和比与别人在一起时更慢。她举例说,最令她恼火的是早上,她得送儿子去上学,每次等她收拾好东西后,就要等慢腾腾的儿子。这时候,他特别慢,而她特别焦虑。 “你是怎么等的?”我问她,“安静地等,还是一边等一边斥责他?” “我怎么可能安静地等,我的心里都急死了,我会一直斥责他、训他,要他快、快、快!但令我非常恼火的是,他就是那么慢!”她说。 “但是,你催他的时候,他从来都说,自己会快,自己正努力,他从来都没有反驳过你。当你对他发脾气时,他从不会还击。并且,在你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对父母发脾气。是这样吗?”我继续问。 “是啊!我都是为了他好,他凭什么发脾气?”她反问我说。 用慢表达对妈妈的愤怒 “任何人被攻击,都会生气。”我说,“如果他不能用主动的方式还击,就会用被动的方式还击。他的慢,就是对你的还击。” 听我这么说,她沉默下来。我让她设想,刚刚,我狠狠地训斥了她一顿,斥责她不会教育儿子,我说的话很难听,那么,她会有什么情绪。 “不高兴,愤怒,会想,你凭什么训我!”她接着又说,“......>>

心理咨询师慧颖

348 评论(12)

世唯装饰

不感兴趣正常,只怕你对男生不感兴趣却对女生感兴趣的话那就有问题了,虽然同性不犯法,但是现实生活还是很难接受的

320 评论(11)

范范20130108

很正常呀,单身无罪,单身万岁。

179 评论(14)

小蘑菇110

一、基础心理学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其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黄希庭教授。西南大学基础心理学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些研究成果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时间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61年,是国内时间心理学的研究中心。在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统计赋值、信号检测论、多因素实验运用于时间心理研究,开辟了时间隐喻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时间表征三成分模型,有三项发现KaPPa效应的年龄特征、心理时间的分段性、时间维度的人格特征。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该领域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成果被国内外多种学术著作和教科书引用,其中一篇被国外学术刊物全文译载;28篇论文被PA收录,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时间认知、时间管理、时间人格维度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黄希庭教授、李伯约教授、张志杰副教授等。人格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82年。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有不少创新,如将模糊聚类分析法、模糊偏序关系矩阵排列法、多特质多方法分析等运用于人格研究。最先将价值观引入心理学教材,把青年价值观分为十大类,并对当代我国青年价值观进行实证研究;开创了对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理学研究。本研究方向曾先后主持过l个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专向项目、10余个国家级和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其3个重点项目),出版专著14部、论文140余篇,其中16项研究被PA收录,5项成果被国内相当多的教科书引用。出版了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获教育部一等奖)、《人格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中国人的人格结构》等。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中国人的人格理论与评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我国西部民族心理与教育、青年价值观与教育等研究。该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张进辅教授、郑涌教授、赵伶俐教授、陈红副教授、黄希庭教授等。认知心理学研究方向始于1986年,主持过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心理学报》、《心理科学》上发表论文30余篇,在其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因果推理、归纳推理、条件推理、传递性关系推理、类比推理、比例推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顿悟的“概念驱动理论”、条件推理的“命题语意加工的问题空间理论”,能力培养的“启发式思维策略转换理论”,以及汉字识别的“多层次双向格式塔加工模型”;结合思维策略训练研究开发了学科领域思维能力训练的实验教材,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和六阶段思维训练模型。该方向主要从事四方面的研究:思维与创造、认知发展研究、审美认知研究、汉字认知研究等。该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李红教授、赵伶俐教授、范蔚副教授。人工智能及工业心理学研究方向是本学科近10年来不断努力发展较快的研究方向。已承担2个国家863计划子课题、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个教育部科技项目及重庆市科技项目,对自动推理和神经网络、组织形象设计和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在学科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SCI、EI、ISTP收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其中对交叠作业瓶颈干扰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方向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认知、企业文化心理、人-机-环系统中人的因素等。本方向主要研究人员有邱玉辉教授、秦启文教授、李永建教授、朱策教授、李伯约教授。在新的世纪里,黄希庭教授率领的我校基础心理学科全体成员正在努力把该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心理学科,为中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多年来,该学科对发展与教育心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习与创造心理、教育心理和儿童发展心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造就了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的学校梯队,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迄今为止,学科组成员已在学科级和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出版专著71部,有近30项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学习与创造心理研究方向该方向能紧跟学科前沿,对创造性思维、罗辑推理、知识学习与思维发展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创造性思维方面,主要进行了顿悟、假设检验、类比迁移等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思维策略研究,并探讨了创造性思维策略的发展和训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造性形成的源事件激活理论”,该理论为深入研究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开创了新的视角。出版了《创造性研究手册》、《创造性心理学》等专著,发表了近20篇高水平的科研论文。(2)在逻辑推理方面,比较注重对知识的有效学习、思维发展与元认知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思维策略和学习策略的训练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建树。提出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性知识转化理论”、“学科问题解决的认知模型”等,并开发出了《思维训练》系列教材(共30本)、《学科研究性学习》教材(共4本),出版了理论专蓍《元认知与主体教育》、《高效率教学》、《学习策略》等。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7项,省部级课题1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4项,在《心理学报》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著作19部。其研究成果被国内同行专家评价为国内“比较领先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受到好评。该方向还和国外建立了比较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学科带头人张庆林教授两次赴美,与耶鲁大学教授、现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合作研究创造性智力,并合作出版了专著。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庆林教授、刘电芝教授、杨东副教授、徐展副教授、赵玉芳博士、曹贵康博士、史慧颖博士。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在教学心理、心理素质教育、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上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取得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1)教学心理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体表现为:对教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当代教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等都有深入系统的探讨,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论文,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较系统的《教学心理学》专蓍,受到国内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重庆直辖后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组织编写了《教学心理学丛学》(共10本);研究成果《教学心理学研究》获教育部19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部委科研课题,在《新华文摘》、《教育研究》、《心理科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了《幼儿心理学素质训练》(共10册)、《中小学心理素质训练》(共15册)、《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共4册)、《家庭心理素质教育》(共8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丛书》(共5本)、《师范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等系列丛书。(3)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系统研究基础上,以大学生的教育性活动为“经”、意识性和社会性发展为“纬”,建构了大学生心理学的新理论体系,被同行专家评价为“心理学本土化的成功尝试”。其代表性专著《大学生心理的发展》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已经主持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含重点课题)16项,在《教育研究》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40多部、教材5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关20多项。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张大均教授、陈旭教授、郭成副教授、余林副教授、冯维副教授、吴明霞博士、刘衍玲博士等。儿童发展心理研究方向该方向主要对儿童认知发展、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1)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儿童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和“儿童动作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发展研究”。深入探讨了儿童高级逻辑推理能力的早期动作起源、表现及其发展规律,儿童解决问题的成功思维策略、学习策略及其教育对策,这些研究工作对于幼儿园课程开发、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均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2)在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的研究上,探讨了幼儿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差异,异常心理现象的成因、表现及矫正。主持了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形成了《幼儿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专著、多媒体课件、学习使用指南等重要成果,相关的成果已经发布在“中小学教师网”上,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3)在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研究上,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早期发展与教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关于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著。近年来,该方向的研究人员已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出版了《儿童青少年审美心理的发展与美育对策研究》、《三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等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荣获省部级奖励8项。该方向的带头人李红教授与加拿大共同协力组建的“中国—加拿大联合儿童心理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推动本方向的研究向国际化迈进。该方向的主要研究人员有李红教授、刘云艳教授、陈安涛博士、高雪梅博士、胡兴旺博士。

20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