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郡都城
最近看到很多书友都在读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乍一看书名还以为是个童话故事。其实,这是一本心理疗愈读物,被誉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 这本书的动物角色取材于著名的《柳林风声》,不过即使没看过《柳林风声》也丝毫不影响本书的阅读。 本书的主角是蛤蟆,他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突然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他的世界一片灰暗,他陷入抑郁难以自拔。 他的朋友们决定出手相助,其中包括智慧有威严的獾,关心朋友但有点絮叨的河鼠,还有体贴善良的鼹鼠。他们决定带蛤蟆去接受心理咨询。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进行了10次面谈,通过苍鹭的有效提问,蛤蟆不断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逐渐找到了自己症结之所在,并敞开心扉地正视过去和拥抱过去,终于又找回了自信和快乐。从父母的角度,看看我们能有哪些启示。 蛤蟆的祖父有权有势,创立了一家酿酒厂,住在豪华的蛤蟆庄园。 他的父亲工作勤奋、上进心强,肩上背负着继承人的重担,祖父退休后父亲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但始终活在祖父的阴影之下,他尽一切努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对蛤蟆也是严要求高标准。 如此看来,蛤蟆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三代。但他并不快乐。 蛤蟆记得他小时候,父亲很忙,只有周末才下楼,他总是很严肃,对蛤蟆也总不满意。在短暂的相处时间里对蛤蟆只有批评,谩骂和苛责。 母亲懦弱无能,依附于父亲,即使想抱抱蛤蟆也要趁父亲不在场。只要父亲在,母亲就表现出对蛤蟆格外的严厉和冷漠。 而且母亲也是永远都在忙,以至于蛤蟆的童年大多时间都是独自呆着,黯然神伤。 七岁那年,蛤蟆被送出去上学,每学期开始因为离开了家,他感到孤单悲伤。学期结束时,他兴冲冲的回家,却又因为受到冷遇而无比失望。 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在成年后会经常出现。 长大后的蛤蟆极力地讨好他人,顺从他人,无论发生什么事,他永远都是道歉的那一个,面对朋友的指责,他像一个可怜巴巴的孩子祈求对方的原谅,他压抑自己的委屈,隐藏自己的自卑,愤怒和忧伤。直到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就像父亲曾经骂他是个废物一样,他觉得自己果然一无是处。 通过让蛤蟆回顾自己的童年,苍鹭引出了心理学中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让蛤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所以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于是便出现了跟小时候一样的行动和感受。 所以灰暗的童年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影响。正所谓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去治愈。 蛤蟆读高中时开始佩戴领结,这个小小的着装习惯却导致了父亲的强烈不满。 考入大学后,蛤蟆不能自己选择读什么专业,父亲先是让他读神学,很快又让他改学历史。但蛤蟆都不喜欢,学业非常糟糕,甚至不能及格。 蛤蟆在大学里结识了很多朋友,但这些朋友都是父亲不喜欢他结交的那种类型。当他把朋友邀请到家里时,父亲总是能找到理由指责他。母亲也会提醒他穿错了内衣让他在朋友面前难堪。 看到蛤蟆学业无望后,父亲希望他能够接管自己的酿酒厂。 但蛤蟆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欢酿酒厂,想起酿酒厂他就害怕,害怕那气味和蒸汽。父亲规劝他要担起责任,因为公司必须留在自家人手里。蛤蟆表示他难以胜任,父亲便责骂他是个废物,说他最不会做的事就是管理公司。 后来蛤蟆有幸做了一年初中老师,并深受学生喜爱。但父亲去世后,他不得不回家接管蛤蟆庄园,但是他状况百出,生活搞得一团糟。 他抢过别人的汽车,偷过别人的马,有过一段浪荡入狱的不堪经历。他无论做什么,总觉得有人在嘲笑他。自己的职位被别人抢走了,他只会默不作声地接受。遭遇别人的欺骗,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愤怒和挽回损失。 终于,蛤蟆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他抑郁了。 在跟苍鹭的面谈中,蛤蟆意识到自己的一生从来都是被别人决定的。 无论是交友、求学还是工作,他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是全部处于父亲的控制之中。走入社会后,他失去了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只会顺从妥协和逆来顺受。 从教养风格上来看,蛤蟆的父亲属于专制型。这一类型的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要求孩子无条件的服从。他们是完美主义者,对孩子总有吹毛求疵的挑剔。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过:“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欲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这也是蛤蟆最终不堪重负,陷入抑郁的根本原因。 在前文中,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均处于儿童自我状态。那么关于三位一体的自我状态还有两个是什么呢?那就是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当处在“父母自我状态”时,基本上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只有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 我们在"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时,会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剧一样。而这出剧完全来源于原生家庭的既定剧本。 在李雪《走出剧情》这本书中,她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衡量:即他能多大程度的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这里的剧情指的就是由童年经历内化而成的剧本,跟本书罗伯特的理念如出一辙。 能够走出剧情也就意味着进入了理智的"成人自我状态"。 蛤蟆经过心理咨询后,审视了自己的过往,开始接纳和承认曾经受到的伤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精神上找回了自我。 最后他卖了蛤蟆庄园,打算去伦敦开房地产公司。他还要加入业余戏剧社,他说这样就能从舞台上过足戏瘾,而不会把虚幻和现实搅和起来。相信崭新的生活将带给他独立和自由。 写在最后: 本书通过蛤蟆和苍鹭十次面谈,以对话体的方式向读者阐述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的过程。除了介绍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还引入了人生坐标的4个象限。即便是专业的心理学概念,也阐述得浅显易懂,让读者很容易就找到自己的坐标和状态,并能够分析出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来源。 蛤蟆从小到大的经历也会给身为父母的人带来很多启示,所以它不光是一本心理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适合父母一族阅读。(2022年度营 第37篇,2791字,累计65805字)
linkaixinlang
“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1],是王蒙对毕淑敏的赞誉。毕淑敏以她的小说诠释着自己对爱的理解。她教给人们如何保持纯真的友谊和爱情,如何热爱他人和事业,如何为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睦的家庭,幸福的婚姻,使毕淑敏心中充满爱。“文革”期间在阿里当兵的经历,使她和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没有留下太多的“文革”伤痕。昆仑山在毕淑敏的心中是一座承载着纯真友谊和懵懂爱情的童话宫殿;医生的工作经历又使得她对生命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理解。这些都影响着毕淑敏的小说创作。对生命顽强延续的描写、对死亡独特的理解、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冷静关注,都表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她对女性的关爱,和同时代的作家有着很大的不同,与同年龄的女作家也有很大的不同。她从一个母亲教育孩子的体验出发,书写家庭教育问题;从一个心理医生的视角,关注儿童心理问题,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关爱。毕淑敏以强烈的责任感关注着社会人生,以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独特的写作方式,使她的小说成为文学界真善美的和谐因子。在对作家进行研究的时候,“童年经验”常被研究者作为解剖作家的突破口。“很多人不知道,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写作之前曾有过心理工作的从业经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正当她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时,毕淑敏又告别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向作家回归。记者昨日从重庆出版社得到消息,凝聚毕淑敏多年的心血之作《女心理师》即将在4月出版,据了解,《女心理师》将是毕淑敏继《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后的第4部长篇小说。开心理诊所像“精卫填海”毕淑敏是早在46岁时就开始学习心理学,并在四年后拿到心理咨询师的资格,正当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心理诊所开得如日中天时,她却又告别了心理咨询师的生涯,携“心理散文”向作家身份回归。“现在社会的心理问题究竟有多严重呢,据不完全统计,当前20%-30%的美国人患有抑郁症,比例很高,但治疗的意识非常强。而在中国每年有28万人自杀,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很少有人重视。” 毕淑敏告诉记者,因为看她的小说,很多来诊所的人都点名要找她,因为对她特别信任,以至于很多人等了七八个月还没轮上。“我感觉就像‘精卫填海’,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我希望自己把一小部分经历用在心理咨询上,更多的时间用在文学上。而且心理病不像普通病,它有一个很长的周期,还只能是有钱人才能看。”所以这也让她萌生了创作心理散文和心理小说的想法。“可以让更多人来看,解决更多的问题。”结果毕淑敏的心理健康读本在读者中反响很大,对此毕淑敏说:“我感到很意外,但这也足见大家对自己心理问题开始重视了。”创作国内首部心理学小说据介绍,《女心理师》是国内首部心理学小说,毕淑敏从几年前就一直在精心构思。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心理师的成长经历,揭示中国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和疾病,共50万字。本作品以女心理师贺顿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同时展开了她和丈夫、情人与心理权威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并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是一部既有可读性又有亲和力的心理小说。毕淑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这部小说的创作确实和自己的职业经历有关,“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她还强调说:“心理咨询师有严格的规定,为保护当事人的职业操守,这些故事都已经过强烈的变形,只抽取其中的典型和普遍意义,所以,不可能让人指认出故事的原型是谁。”而至于这部小说的名字是否会像上一部小说一样,由《癌症小组》改成《拯救乳房》这样哗众取宠的名字,出版社表示,征询多方意见来看,现在的这个名字最适合被大众接受和理解,所以基本不会有改动原文地址:毕淑敏:从作家到心理咨询师(二)作者:神雕侠侣主持人:通常来向您做咨询的人,都是哪一类的人多一些?提出的主要问题都是哪些?毕淑敏:比较而言,我会觉得男性和女性之别,我会觉得女性会稍微多一点,如果年轻人和老年人相比,我会觉得年轻人会比较多一点,如果说文化程度来分,我会觉得可能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人会多一些。主持人:就是说过好的教育的年轻女性。毕淑敏:对。你总结得很对。主持人: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他们看到您身上什么样的特质了吗?所以会吸引这些人来。毕淑敏:我想从男女这个角度讲,可能女性更容易倾诉,更容易求助,也更容易去探索自己的内心。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男性好像有比较坚硬的外壳,而且男子不容易倾诉自己内心软弱的部分,包括去请求援助,这个在我们文化里好像对他们的限制和规定比较多,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角度上来说,男性可能承受的压力就很大了。第二点,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比较新兴的方面,像在老年人里,他会觉得找自己的亲朋好友聊聊天,或者是说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方式,或者我去运动,我去旅游,让自己的心情开阔,他们可能更多用这样的方式,但作为年轻的一代会觉得,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向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士去做这种专业的讨论,我会觉得这是一个近些年来在很快普及的观念。第三点可能就和文化,接受文化的这种教育的程度有关,会觉得这些受过更多教育的人会想,这是一门科学,寻求专业的帮助。主持人:来咨询的人提出的问题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婚姻、家庭?毕淑敏:对,婚姻、家庭,比如说人生的发展,还有人际关系,还有工作的压力,还有比如说叫亲子关系吧,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或者几代人之间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比较少的一部分也可能会涉及到比如说性侵犯,比如说有一些这种家族的这种秘密,它会在自己内心残留很多的阴影,我们会去讨论这些问题。主持人:对于所有的咨询者来讲,您对他们的帮助帮到什么程度,您自己就觉得满意了呢?毕淑敏:这些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结束咨询,我通常会觉得,我可以确认来访者,就是他已经内心经过自己的成长,他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思考,而且他觉得我可以离开咨询师,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了。主持人:和几百个人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之后,您对人的理解有变化了没有?毕淑敏:我想我会更尊重人了,因为原来会觉得,按照我的逻辑,这个事情是不通的,怎么会这样,太bu可思议了。主持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呢。毕淑敏:对,或者是把他排出视野,根本不和这种人打交道了,真的想不通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者是他太坏了,我觉得通常我们说敬而远之,我想我对这个人不敬,我远之,我不理睬他,或者我会简单地说这个人是一个好人,或者这个人是一个坏人,因为做了这份工作和这么多人有过这种非常深入的讨论以后,我会觉得人是不能够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正确、错误,或者我们理他,不理他,其实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复杂和立体的世界。主持人:两年的时间如果用来写一本书,可能至少要十几万、几十万人读到它,而您做心理咨询只接触几百人,这个影响力会不会觉得小了一点?毕淑敏:对我来讲,我也会觉得自己生命也是一个过程,如果两年的时间,我的生命曾经和几百个人的生命发生过如此深切的碰撞,我相信我尽我的能力伸出援助之手,我想他们也给予了我,让我刻骨铭心的信任,我觉得对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宝贵的一份经历了。在做了两年时间的心理咨询师之后,毕淑敏又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在前不久退出了这个行业,继续专注于文学的创作。主持人:做过直接面对病人的那样的心理医生,后来为什么又不做了?毕淑敏:这个原因,我不知道具不具备这种普遍性,就是因为来的人太多了,人们常常会觉得如果你开一个诊所,有人来,当然是好事了,如果你受到很多人的信任,大家也会觉得你在业内很有口碑。主持人:对,应该越做越红火。毕淑敏:对,但是对我来说,因为来的人太多了,我不知道给谁看和不给谁看,然后他们在那里排队,当他们排到半年以上的时候,因为最后比如说11月份,我的工作人员对我说3月份预约的人还没有排到,我就真的陷入到一种特别大的愁苦之中了,我觉得你有点面对很多伸出的手,可是你只有一双手,你不知道去拉住谁。后来我在想,因为心理医生其实是一个手工劳动,他是没有办法机械化生产、批量生产,也不能够说你可以加快速度,我觉得我做不到,因为这确实是心与心的交融,其实是非常严肃的工作,没有办法因为等候的人多,我们就加快速度。我那时候其实面临一个,对我来讲也是挺痛苦的选择,也许我要换一种方式,我把我的那种感悟,或者很多来访者所给予我的那些启示,用文字去表达,这样可能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书的时候,也许一句两句话可能会触动他们,他们会有一些思考,是不是用这种方式,可能和更多的人来分享。主持人:我想您的离开肯定让那些特别希望跟您面谈的人很遗憾。毕淑敏:是,我至今为止,几乎每天还会收到这样的电话或者是信函,你会觉得,那都是一种心灵的呼唤,有时候会让我觉得我特别想,如果分身有术,假如说可以有三个毕淑敏,我想我就把两个毕淑敏去做临床心理医生,剩下一个毕淑敏来写作。主持人:把心理诊所的这份工作辞掉之后,您的注意力又转移到写作上,经过了这个心理学的学习,两年的心理学咨询,对写作的影响又是什么?毕淑敏:那种影响好像是一个非常潜移默化的过程,比如说我原来要写一个人物会非常辛苦地去设计他说什么,想什么,或者会怎么样,而且很坦率地讲,我有的时候也会觉得,他会这样做吗,就会觉得在想象的时候会有点自信不足。当我现在再来写作的时候,我几乎不用这个过程了,因为我去写这个人物的时候,他会怎么样讲话,他会穿什么样的衣服,他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有怎么样的行为逻辑,好像我已经就好像他们是我的熟人了,如果说我原来更多的是设计,那我现在是觉得去遵从一种实际当中的有一个现成的人,我只是把它描绘出来就好。主持人:后来您写的作品就被人评价成为心理治疗书,文学作品能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呢?毕淑敏:其实治疗,可能是一个很专业的术语,我觉得在文学里其实是有多样的人生,如果我们去在这种阅读的过程当中,能有那种同感,能有心灵的激荡,包括它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去改变我们对世界或者对自我的一些认识,我想在一个程度上说,这就是文学的功能之一了。我写的那些小说,我现在在写的时候其实没有去想它们是具有治疗的作用,还是表达的作用,还是一个展示的作用,那些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我只是想,那些活动的人物,其实他们感动过我,我愿意用文字把他们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去分享,这对我来说就已经是全部了。主持人:像《拯救乳房》被称作是中国第一部心理小说,怎么界定它是心理小说或不是心理小说?这个您的界定还是别人给它的一个定义呢?毕淑敏:这毫无疑问是别人给的定义,我有一次在街上买了一本是世界著名心理小说,我后来一看觉得和普通小说没什么不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会觉得那部小说也没有什么更大的不同。主持人:后来您的作品当中就出现了像《心灵7游戏》、《每天多一点挑战》这类书,我个人的感觉读了之后是感觉,如果说从文学性上和你以前的作品没法比,如果说是一个心理辅导的专业性作品,它又很文学化,您怎么去界定这几本作品呢?毕淑敏:我想我首先不是给自己定义,我一定是个小说家,一定是个散文家,一定是个文学家,不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如果这样讲,我早年就是一个医生,如果作为医生去写作,那就是一个界外之事了,对我来说,我会觉得生命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至于做哪个行业,我不需要哪个行业对我有一个很大的束缚,我觉得用文字去表达我的内心,和更多的人去分享,所以我不在乎它是一个纯粹的文学作品还是一个科普作品,或者说什么都不是的东西,对我来说那个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现在我也会想,哪天我可能会写一个科幻小说。主持人:您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有多大?毕淑敏:我觉得中国是一个特别迫切需要心理帮助的这样一个国家,因为我们是在飞速地发展和变化中,举个例子,如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好像是天气一天天暖起来,或者天气一天天凉起来,我想我们是可以慢慢适应的,但是如果你从一个很冷的地方,突然到一个温度很高的地方,或者从很热的地方一下走入寒冰之中,你会觉得我们会容易感冒,甚至严重的你还会引发其它的疾病,我觉得正是因为我们飞速的进步和发展,所以在这种变革之中,我们就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就会很多,每一个人就会有很大的选择的时候,很多的自由的时候,其实他也会相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还有一种更多的风险,我觉得由于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使得中国对心理健康的这种关注是特别迫切的,每一个人想寻求更好的发展,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其实也要有一颗非常阳光的心理。主持人:除了去找心理医生咨询,买相应的书来看,还有什么更简便易行的办法,让我们碰到心理问题的时候能够比较容易地疏解开?毕淑敏:我想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支持系统,就是说有更多的情感上的资源,可以给你提供更多的帮助。主持人:亲人、朋友。毕淑敏:对,其实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说按我们中国人的古话就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你会觉得当你有一个比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时候,有更好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是比较坚强,比较开朗,当我们遇到这种灾难和困惑的时候,也是比较可以去从容应对的。主持人:毕医生还会什么时候再重新挂牌开诊所,还会吗?毕淑敏:我想也有这个可能,我自己其实对自己有的时候会有不确定性在里面。主持人:您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前已经是做过医生,做过作家,这两个经历对您做心理咨询有什么样的帮助?而更多的咨询师是没有这样的经历的。毕淑敏:我想做过20年临床的医生这个经验,可能对我就觉得人是身心一体的,当人谈到很多身体健壮的时候,其实我会觉得他和心理有关系,当我去当心理医生的时候,我也会知道当人心理上有很重的负荷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做作家的这个经历,我想可能因为作家主要是用语言和文字,来作为工具来进行表达的,其实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沟通和交流,和语言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恰如其分的这种语言的表达,然后很精准的一个词汇,可以形容出当事人的比如他的困境,他的矛盾,他当时内心的种种挣扎,都会使这个当事人有一种人生得一知己的那种感觉,他会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他被人理解,我想这个可能和我做作家的这个经历特别有关。我记得有一个来访者,他最后走的时候他说,我今生今世从来没有和一个人进行过这么推心置腹的谈话,他说你怎么可以比我自己更了解我,我想可能一个恰当的语言,他所能够起到那种桥梁沟通的作用,我觉得这个要感谢我做作家对这方面的这种操作的训练。主持人:您不管是作家还是心理咨询师,都是在给别人提建议,帮助他们去疏导心里的感受,您碰到问题的时候怎么解决呢?毕淑敏:我也有很好的朋友,他们也是学习这个专业的,我也会和他们去讨论我的问题,我想因为觉察是非常重要的,当我觉察自己在不良状态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有勇气去面对他,也要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主持人:您给我一个感觉,就是不管做作家还是咨询师,还是医生,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影响着一些人的生命,而这是不是您做这些事情一个心理上很大的成就感?毕淑敏:其实是人类非常,我觉得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因为其实我们都很孤独,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我们每一个个体内心深处那些幽暗的角落,其实有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不曾察觉,但是一个生命和一个生命如此密切的一个接触,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它其实是神圣和庄严的,我去从事这样的工作,我觉得里面有非常多的挑战,包括对我自己的那种反思,我也会有很多的错误,很多的不足的,可是我依然对人和人之间这种亲密的联系,会抱有非常高的那种敬畏和热情。随着毕淑敏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的改变,她的小说创作也越来越注重对女性的关注。生活中毕淑敏多重女性身份的体验,让她的女性生命意识更加成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人生,思索女性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她客观地看待生活,用理性的视角,以刚柔兼济的中性立场来阐述女性作为弱势群体,逾越苦难,创造理想,实现价值的超凡气概。现从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的深化,女性意识的超越三个方面浅析毕淑敏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关键词:女性意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以来,把创作的目光一直关注在女性身上。她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女性,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不断的努力奋斗。毕淑敏的作品无论是高山雪岭的“昆仑”系列,还是美丽繁华的城市系列,都始终充溢着鲜明的女性色彩,流露出或浓或淡的女性意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和心灵感悟对女性的情感、人生经历做出了全面的注释,更好的抒发了她对女性世界的内心感受。从而更进一步深刻的表现出她热爱生命,善待人生的高尚情操。1女性意思的自觉毕淑敏早期从军11年,这给她早期的创作定下了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题材。在那白雪皑皑的昆仑山上,现役的女兵这一弱势群体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女兵们的生活、训练还有情感寄托都融到了毕淑敏的眼睛里,她对女兵们的生活境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在她的笔下出现了一个个不甘屈服于恶劣气候、传统文化和政治环境制约的女性形象,她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只属于自己,自己可以把握它,利用它,让他发扬光大。正是她的这种对生命的深刻认识,在作品仲裁权是初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凄美的女性故事。《昆仑荡》中,作者以“大革命”这一动荡不安的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以昆仑雪山这一恶劣的环境为人物的生存环境,展开了对女兵们生命体验的书写。美丽的女战士肖玉莲是白色雪山和绿色军营中一朵绽放的花,她尤其受到男兵们的青睐。然而“战士不准谈恋爱”的军规,限制了她们追求美好爱情的脚步。出于对军规的遵守何不伤害任何一个心灵的思想,使她的装满“那种信”的小抽屉满了又空,空了又满,她却从未打开过一封。而当她面对心仪的郑伟良时,虽然没有语言上的爱意交流,但双方都明白自己的情愫。面对着严厉的军规她是那样的痛苦与煎熬、无助与无奈。故事的最后,肖玉莲和郑伟良在一次“最接近实战”的拉练中光荣的牺牲了,他们甚至还没有互诉衷肠,这朵爱情之花就凋零了。然而为了秉承军规,他们的陵墓被安排在陵园的两个角落,拉开了能够拉开的最远的距离。这是一个不尽人情的年代,对女兵从身体到心灵都是一种摧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女性自觉地追求自身价值与美好事物所遇到的重重障碍,这是一种对女性的渺杀。相对于肖玉莲的默默忍受,《阿里》中的女主人公游星则是大胆勇敢的。她渴望爱情,勇于追求爱情。当男兵们达成统一的共识,谁也不理睬高傲的她时,她感到万分的苦闷。而当伍光辉出现时,她的心为之一振,她为自己美好的爱情之花的盛开感到开心不已,她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当她夜晚与伍光辉出游被发现时,吉普车的车头朝向国境方向。她被判以叛国罪。这是任何一个人最不愿意背负的罪名,这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高傲的游星却没有反抗,她缄默着。然而爱人的背叛使她跌入了绝望的谷底。她决定以死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和捍卫自己爱情的尊严。她精细的打扮着自己,然后毅然决然的走向了狮泉河。死亡是她的自主选择,她以死表达了自己的反抗。背景和政治压力之下,游星的人格追求是那样的渺小,微乎其微。游星毁灭式的反抗是对父权社会的一种颠覆。在“昆仑”系列小说的叙事中,毕淑敏女性意识已“自觉”的显现。在绿色军营这一男权的天下,女兵们以或朦胧或决绝的态度呼唤着爱情,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这种精神气质体现了女性鲜活真实的生命意义。虽然这种女性意识只表现在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上,但毕淑敏对女性的关注,对女性人生的思考还是表现的淋漓尽致。2女性意识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毕淑敏从军营种回到了繁华的都市,她把创作目光投向了更广的天地。在这一时代,女性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她们迅速成长成为同男性一样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的不可或缺的群体,自立自强,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女性的主体意识得以深化,使自己确立了更好的社会地位。毕淑敏说:“我们思考山岳和海洋,因为女性的生命和发展与自然密切相关。我们思考战争与和平,因为女性参与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我们思考科学与技术,因为它是人类繁衍昌盛的必须和地球联络宇宙的信号。我们思考家庭和孩子,因为它是神圣的花园和晶莹的蓓蕾。我们思考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因为它是女性出发的锚地和翱翔的天弯。”这充分的体现了女性对自我的清醒认识,使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加的被爱护和尊重。长篇小说《红处方》问世毕淑敏女性意识的成熟与深化。在这部小说中女主人公简方宁作为戒毒医院的院长,在生活与事业中独当一面,她一向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她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事业中。简方宁在工作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她在得到同事和病人认同和尊敬的同时,又遭到隐君子庄羽的报复和陷害。她染上了“极品七”,想要摆脱这种毒品,只有切除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蓝斑,这意味着她以后的生活工作不再有快乐和痛苦。但作为一个有自主能力的人,简方宁热爱生活和工作,她不允许自己变成那样,她认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是我们具备高尚的情感。”她为自己活得更精彩而活。她坚毅而果断的选择了自杀,她将自我意义置于一切之上。简方宁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并为之付出生命。毕淑敏的这一书写,将一个“我只是为了我自己”的自主女性形象表现的活灵活现,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深化,展现了时代女性的风采。作为女性,她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就是母亲这一天职。毕淑敏作为多年的儿科妇产科医生,总能感到母亲们在生死抉择之际不可理喻的母爱。在《生生不已》的创作中,毕淑敏把自己深切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从母性出发,对乔先竹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女儿———小甜的脑瘤好像一块巨石压在乔先竹的胸口,指望不上丈夫,乔先竹告诉自己必须要顶住要镇定。女儿的痛苦撕扯着乔先竹的心。当她从袁医生的口中得知只有再次怀孕才能拯救她的精神甚至是生命。她毫不犹豫地接受怀孕,她不顾医生的劝阻,冒险取出了已经融入体内的节育环。小生命的生长给乔先竹带来了希望,但对于她来说孕育新生命的过程也是她个体走向衰亡的过程。小生命的降临却带走了母亲的生命。乔先竹这种自我毁灭的人生价值是那样的伟大,她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作为母亲的人生价值。毕淑敏歌颂这种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侍女性主题意识在母爱中得到升华。3女性意识的超越毕淑敏女性意识的超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女性的关注,她不只是简单的关注女性的本身,更关注她们的心理。《拯救乳房》中作者把自己置于乳腺癌患者中间,面对她们从肉体到心灵上的变化,她采用心理干预,让她们重拾自信,战胜肿瘤,使她们的心理阳光普照。另一方面是毕淑敏对死亡也做出了明确的思考。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也是整个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作者在《预约死亡》中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入的思考,把生命引入到另一个新的境界。结语毕淑敏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对女性的人生目标,生命价值作了全面的诠释。她歌颂女性,从对女性生命状态、生存方式及生命过程的思考到对女性尊严、生命延续等多方面思考都融入到他的创作中。这是她对创作的追求,也是她对生命和生活的主观体验和独特感
小茉莉0906
为什么杨紫电视剧《女心理师》的热度不断飙升?可能是心理诊室的布置和真实现场一样,包括不能在诊疗室放置纸巾,女主角说的心理求助号码也是真实生活中存在的号码。一、女主在密闭空间的焦虑、搓手等行为都能反应出她具有心理障碍。肢体语言往往能反应一个人潜意识的心理状态,剧中杨紫饰演的是一位自身患有心理障碍的心理师,弟弟的意外事故和儿时父母的关系状态成为影响女主角心理的重要原因。在密闭的演播室中,焦虑的搓手以及出现了呕吐晕眩都反应出了女主是有心理障碍的。二、剧中的心理诊疗室布置参考了现实中真正心理咨询室的状况。在剧中,女主角在帮助她人寻找心理障碍和问题的解决方法时,常常会遇见患者哭泣的状况,心理诊疗室中的布置偏向于活泼和明亮的色调可以有效调动患者的情绪,帮助患者抒发情绪。在患者哭泣时,心理师不会递上纸巾,这个细节收获了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好评,虽然观众对于不递纸巾的行为表示质疑,但是这恰恰是专业人士才能知晓的细节。患者抒发情绪时哭泣是正常的表现,递上纸巾可能会成为一种暗示,暗示其停止哭泣或者暗示其要坚强,打断患者求助的连续性,对于心理咨询师了解患者真实情感来说非常不利。所以在真实的咨询现场是不会有纸巾的存在,专业心理师也不会为哭泣患者递上纸巾。三、剧中的心理咨询求助号码是真实的号码。杨紫扮演的女主在剧情开篇时说过一个心理咨询的专业号码, 据了解,这是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是现实生活中依旧正常运行的心理干预救援热线。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得到正确的干预和治疗就非常重要,学会抒发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成为了每一个人必学的课程,电视剧《心理师》的播出无疑让更多人正常对待心理问题。也希望有更多人可以了解心理求救热线,及时寻求外界帮助可以有效避免意外。
陳詞濫雕
温良是《女心理师》当中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她是别人派过来挖掘贺顿隐私的人,在剧中应该也算是一个反面角色。她出现的时机令人觉得非常的蹊跷,是突然间出现在赵西平的小区的一个心理咨询师。
剧情简介:
贺顿妈妈在小区散步的时候,听这些老头老太太说,小区里来了个非常厉害的心理治疗师,协助了好多人解决了心理问题,这让贺顿的妈妈心动了。
她一直希望能够解决贺顿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自己得了重病以后,她担忧若某一天自己不在了,贺顿会再次遭受刺激。于是她找到心理咨询师,以自己的口吻讲述了贺顿的童年经历。原来当年她和弟弟一起落水,妈妈只来的及将她救出,弟弟被大水冲走了,她觉得是自己的错,如果妈妈先救弟弟,弟弟是不是就不会死了。因此她脑部遭受了碰撞,还曾经失明过,之后一次意外摔倒后,她脑部再次被碰撞,又恢复了视力!但是从此心心里,却有了隐秘的心理问题。
小温老师也就是温良,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她不可能看不出,这个经历并不是贺顿妈妈的,但是她却并没有揭穿,反而一直这样治疗。而且从她室内的摆放来看,她也并不是贺顿那样严谨的心理咨询师,更何况她出现的这一个时间节点,也的确令人怀疑,不能不怀疑她是别人刻意安排过来的,目的其实就是从贺顿妈妈的口中,得到关于贺顿的经历,还有她的心理问题!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