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小君
二十多岁的这个年纪,正是少年羽翼逐渐丰满,等待远翔的时候;二十多岁的这个年纪,也是少年迷失于丛林,找不到出口的时候。 长辈对我们寄予厚望,七大姑八大姨齐上阵,“咱家小吖毕业了去银行工作吧,金融业一直都蛮挣钱的”,“去当大学老师吧,女孩子在体制内好,清闲,以后也好找对象”,“我有个同学说华为对小语种专业学生的需求蛮大的,待遇也挺好,但是好像会被派去非洲”,“我说呀,小吖去xxx最好”······ 前些天去了第八届法国中国电影节开幕式,远远地见着了几位中法电影界的名人,包括刘烨。刘烨一家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真实的有能力的社长,可爱的诺一和妮娜,还有刘烨的妻子安娜。同为语言专业的学生,个人是非常佩服安娜的。 开幕式现场放映了《无问西东》,虽然是第二次看了,依旧忍不住泪目。 电影里有许多触动人心的片段,这一段最戳中我,这是吴岭澜(陈楚生 饰)在和同学们讲课时说的话,这段话影响了沈光耀(王力宏 饰)的选择:心怀国家大义的沈光耀,毅然决然选择成为一名飞行员,为保家卫国献上了自己最绚烂的青春。 泰戈尔演讲时,陪同在他身边的,都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每次去听讲座或者参加活动时,我都只能远远地看着大师们和明星们,而站在他们身边的都是和他们同水平同层次的人。 每日乘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便会不自觉地发起呆,看着地铁里上上下下的人群,想着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际遇和故事,便会觉得,世界很大,人很渺小。而我呢,我是谁? 最近我又在不断地问自己,硕士毕业之后我该何去何从呢?是去读博吗?还是找工作呢?找工作的话是去银行,去华为还是去传媒行业呢?平时还在上课的时候,大脑被每天的课业占据,被考试占据,不会去纠结未来的方向。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可能便是: 吴岭澜(陈楚生 饰)在清华读书时英文国语都是满分,物理却不及格。校长梅贻琦问他为什么不选择读文科,他说“成绩好的都学实科(理科)”,“每天把自己埋在书本里,便觉得踏实”。校长笑着告诉他,这种繁忙带来的踏实不是真实的,并鼓励他追求心灵深处的平和与喜悦,寻找本真。 那什么是真实呢? 朝九晚五回到家的你,瘫倒在沙发上,你能感受得到喜悦吗?选了不喜欢的专业,对所学的课业不感兴趣,你能感受到喜悦吗?更别提平和了。 这大概不是真实。 小学时,每天放学后都会和小区里的小伙伴们一起“跳房子”,跟风学校里的流行玩意儿,有时玩火影忍者的卡片,有时掷玻璃珠,有时耍溜溜球,那是一段纯粹而快乐的时光。回忆起来的都是一张张咧嘴的笑脸和一双双弯成月牙的眼睛。 这便是真实了。 其实吴岭澜的事例并不是个例,放在今天也不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高一下学期分文理科,奥赛班创新班的尖子生基本都选择了理科,因为理科是大流。似乎所有的尖子生都应该去读理科,去读文科的都是理科学不下去了的。于是乎,明明高一下学期物理就开始展现不及格趋势的我依然踏上了理科的船,费尽心力地进了理科奥赛班。 后来,我的物理就再也没及过格;后来,因为数学和理综越来越差,原本还挺好的语文英语成绩也没有高一的时候好了;后来,进大学后我还是由化学专业转到了法语。 每每家里人问起我:“你以后到底是怎么计划的?”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人们都说“做你喜欢的”,可找到喜欢的那件事并不是那么的容易。 有的小伙伴说,研究生毕业后会去读博,她特别喜欢社会语言学这个领域;有的小伙伴在电商行业,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学习成长;有的小伙伴不惜多花几年的时间来弥补之前落下的差距,只为了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和这些小伙伴聊天时,我都是羡慕的。 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以后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要做什么的人,挺幸福的。而我呢,还在不断尝试的阶段。 迷路不可怕,用光,一点点照亮就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