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88

linlin053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女孩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哭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iana~蜜桃

已采纳

其实女孩子的心里是很脆弱的,很多女孩的性格都是柔软的温柔的,一旦他们受到委屈,哭就是一种解决方式的一种方式罢了。还有就是一种女汉子的女孩子,这样的女孩子她不会哭,但是这样的女孩子会很少。

女孩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哭了

186 评论(12)

lichao7980

因为女生性格比较的柔弱吧,属于那种心里比较的单纯,看着事物总是很美好的状态的,这样的情况女生被骂后就很容易的哭泣,因为觉得自己相信在乎的人,不理解自己,而还要骂自己。这样就会产生无助感。

206 评论(11)

梦梦890505

前一阵,单曲循环了无数次艾辰的“错位时空”。听歌配MV更佳——动漫电影《你的名字》里女孩哭泣的画面更是给了我具象的画面感。我本身就是爱哭鼻子的性格,很容易因为感动、难过掉下眼泪。我和大学的室友们也都是这种敏感的性子,在哭泣这件事上很合得来(也是巧)。 我们这些爱哭鬼,说话声音偏柔和,感情细腻,内心世界出奇的丰富;如果心里难受、承受压力了,被关心、受感动的时候我都会哭。哭泣就像是我们的本能,眼泪仿佛能洗涤心灵、清扫污垢。 哭出来就会好起来 。太辛苦的时候,连哭都哭不出来,我就像快要被闷死的鱼,艰难呼吸,憋屈难受得紧。 初、高中的时候,因为考试压力而烦闷,我会专门找虐心的小说来读:《十年一品温如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香蜜沉沉烬如霜》都是伴我睡前哭鼻子的辅助剂。现在,因为音乐被触动而哭出来也是家常便饭。日常催泪的歌曲爱听这些——“阳光彩虹小白马”,“花开”,“燕窝”,“能解答一切的答案”。当然,爱哭泣也有代价。我常常责问自己是不是太软弱太脆弱,动不动就哭鼻子,太孩子气。有时候我不想在公共场合哭,眼泪却控制不住地自发地留下来,有点难堪。无数次被人问到,为什么这么容易掉眼泪——我也想知道哇,我就是天生如此。 这一次索性把哭泣系统地写一写,为哭泣正个名。 你真的了解哭泣吗? 哭泣,也叫 动情地哭 (emotional crying)。眼泪从泪腺流出来,因为情境和心情状态而哭就是哭泣。它和眼睛受到物理刺激比如被辣哭,完全不同。哭是人类特有的本领。婴儿出生的第一声哭,帮助他打开呼吸。发展心理学家鲍比(Bowlby)指出,婴孩制造哭声的行为是与父母的一种 情感连接 ——需要父母在身边、寻求照顾和关怀。 孩子长大后,哭的原因就更多了。 成年的我们为什么哭,揭示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在乎什么。 我们会因为 无助、失去、分手、悲伤、疼痛、委屈、自责、不甘、不公正、生气和害怕 等哭出来,也会因 感动、重逢、同情、喜爱、兴奋 而带泪。悲情电影,忧伤的音乐都是流泪的引子。一个人默默流泪,或是在关心自己的人面前哭,和在公共场合哭也多有不同。 下面的表格是心理学家列举的“哭泣的场合”,左边是负面情境,右边是正面情境: 有的人容易哭泣,可能天生爱哭。这是真的吗?研究发现,性别和性格是影响哭泣的个人差异。女生相比男生,哭得更多。男性若是落泪,通常是喜极而泣。抛开性别差异,如果从性格方面来看: 同情心指数高的人,更容易哭泣 。所以,哭泣还真和天生有关。 在丧礼上,你我总会听到安慰人的表达——“哭多了伤身,节哀顺变”。这种说法是对哭者的关心,那它的科学性如何呢? 其实,哭泣究竟是伤身还是养生,这是个复杂的问题。 心理咨询师在这一点上基本达到了共识。不同流派和学习背景的心理咨询师都同意, 在咨询过程中的哭泣是有建设性的 。 但是学界的人却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哭泣的情境各有不同, 不能一概而论 。 美国犹他大学的阿伦·福格尔教授认为,哭泣分为积极哭泣和错误方式的哭泣, 只有积极的哭泣对人有益 。积极的哭泣是一种身体感受和主观情绪感受的融合。而“错误的哭泣方式实际上压抑了身体感受的觉察,哭泣掩盖了感受,或把感受导向了别的地方。” 来自日本的忠行·泽田闰教授和同事们则强调独处哭泣的好处。他们认为,相比在他人眼前哭, 独自一人的哭泣对心理更有好处 。因为独自哭可以避免别人对哭泣的评判。 如果我们梳理学界学者对哭泣功能的讨论,会发现4种观点: 1.哭泣有发泄(catharsis)的功能; 2.眼泪使人更愿意求助,也让他人有关心你的动力; 3.眼泪推进群体的团结,集体的哭泣有进化意义; 4.哭泣可以自我安抚(self-soothe),有益于情绪和健康。 其中,第2点和第4点正被心理学家们做实验探索着。 资深社工里奥·纽豪斯在“哈佛健康博客”写到,“哭泣已被发现能够增加情感连接,增进朋友和家人间的亲密、同情和支持度。 而一项收集37个国家数据的国际调查则发现,70%的人认为哭泣让他们感觉更好,50%的人认为哭泣后他们的情绪立刻得到了改善。 更具体的实验来自2015年荷兰心理学家Gračanin教授。他设置了一个对照实验:有一部分人看了悲情电影并哭了出来,一部分人没有哭;随后在20分钟和90分钟后他们都被测量情绪状态。相比没有哭的人,哭过的人在20分钟后情绪更糟。但神奇的是, 90分钟后哭过的人情绪变得更好,甚至比平时的情绪还要好 。也许,这是哭泣的 延后效果 。 不过心理学家一致表示,哭泣的实验还远远不够,我们对哭泣的功能了解仍然很少。 如果你和我一样,享受哭泣,那下面的哭泣指南你可能需要。 这是由心理咨询师推荐的指南: 作为自我安抚的一种,哭泣、写日记和坐过山车都能缓解压力和创伤,提供一些温情的回弹力。如果你发现生活被痛苦、失落、悲伤包围但却哭不出来,不妨看一部悲情电影让眼泪自然流淌。拿好一包纸巾,让眼泪自由地不受阻碍地涌出来,是个不错的选择。只是记得,要补水哦。Citation: , D. C., Vingerhoets, A., & Trimble, M. R. (2018).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not crying: possible associations with psychopathology and therapeutic relevance. CNS spectrums, 23(6), 414–422. , T., Matsuo, K., & Hashimoto, I. (2012). Shinrigaku kenkyu :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 82(6), 514–522. , A., & Bylsma, L. M. (2016). The Riddle of Human Emotional Crying: A Challenge for Emotion Researchers. Emotion review :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 Emotion, 8(3), 207–217.

311 评论(11)

一脚踢飞你

而当别人痛苦无语时,该如何压制自我内心的不安和疑问,耐心聆听,安抚他的苦痛和焦虑?而当自己遭遇困难、濒临绝境时,该如何救援?我们具备坦然接受别人帮忙的能力吗?面对他人的不幸,有人采取不说,害怕说错话,有的人则是言不由衷,绕了一大圈还是没有切入重点。总之人害怕自己的不合适表白、不合适行为大过安慰本身。怎样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而不是体面的,花心思的表面对话?该如何整合身、心、灵,以自然之姿来做最有效的对话,不妨看看专家怎么说吧?“疗效对话”的6大原则所谓“疗效对话”是由国外心理学专家提出的:针对如何弥补人际关系的鸿沟,适时地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受难者获得适度的精神缓解,进而自然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用心聆听 学会停顿如果说倾诉会缓解焦虑,而聆听是决定疗效的关键。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心仔细听对方说了什么,没说什么,以及真正的涵义。聆听不是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出主意,或者发问。通常我们会急于分享自己的故事,或者询问对方问题,获得事情的真相,以为这样就是聆听该有的姿态。然而,聆听应该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而不要急于了解真相,立刻对事件下结论。这样会造成误会和伤害,好心办坏事。 正确的方法是找个相对隐蔽放松的空间,准备一些缓解压力的饮料,有些动人但不吵人的音乐很不错。你们坐得很舒服,开始谈话的氛围是轻松的,私密的。在对话时,有时说,有时听,当听到自己内心响起“我不懂……”时,就是应该停顿下来问对方:我是否错过什么细节了?这个问题是不是这样子?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放慢不自觉产生的机械式反应,例如,想快速解决对方的不安,因而没有正面思考问题,便直接跳到采取行动的阶段——说些或者做些我们认为对对方有益的事。从容不迫的停顿与思考,可让我们停止下判断、停止反应,并产生好奇心。停顿就像开车时,变换排挡时,所需使用的离合器:先减速到某种程度,扣上齿轮之后,才能进行有效加速。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要避免在一时冲动下,说出不该说的话。●是朋友 不是救世主帮别人渡过难关,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处境中“拯救”出来。你不是他的英雄,他也不是你的奴隶。人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承受他们行为的后果及其所带来的困境。我们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并且不试着快速驱散痛苦。我们试着提供让他们越过“恐惧之河”的桥梁。当别人身陷苦痛时,支援他们最基本的法则是:允许对方哭泣。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哭泣是疗伤的过程。所以,别急着拿面纸给对方,只要让他知道你支持他的心意就好。●给予安慰 提供实际帮助给予安慰不是告诉别人:“你应该觉得……”或是“你不应该觉得……”。人们有权利保有其真正的感受。安慰是指:不要对他们下判断,不要想他们正在受苦,需要接受帮忙;安慰是指:给予他们空间去恢复那种做自己、认同自己的感觉。我们不需要透过“同意或反对”他们的选择处理困境的方法,来表达关心。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即便是亲人也一样。我们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一切有效方式,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帮人打电话,找到专家,也可以找些书籍,或者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平静,自己去寻找答案。●感同身受 但不等于他人 面对别人的苦痛,我们时常会想起自己的一些类似的经历,应该找到合适的时机表达——让他觉得这个痛苦,并不只“青睐”他,曾经也让你痛苦。也许说出你的那段往事,会给他一些解决的提示。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我们不仅分担对方的痛苦,也需要忍受自身的煎熬。不论面临的处境如何,善意的现身与安慰,即是授人以玫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即便有过类似经验,也无法百分百了解别人,但我们可以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但要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长期守候 充当“共鸣箱”改变会带来许多混乱,没有人可以快速地改变、整顿混乱。对方在巨变时期,需要有人和他讨论“该怎么办?选择了这个,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作为朋友,我们试着更多地关心对方,增加见面、吃饭的机会,充当对方的“共鸣箱”,且能不厌其烦地供其反复使用。● 勇敢地挺身而出不论身处任何状况,对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这是正常的。让我们想帮助的人知道我们的感觉,也是一种好的方法。甚至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即使自己对这样的表达觉得可笑,还是可以让对方觉得温暖,而且让对方更快地调整好和别人沟通的状态。

31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