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54

冰比冰水冰1025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结语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自由自在的GUCCI

已采纳

基材选择尽量选择SEBS为基材。众所周知,SEBS基材的TPE,比SBS基材的TPE(TPR),外观更为亚面。2、成型温度尽量偏低在保证加工成型的前提下,成型温度比最佳成型温度(材料物性达到最佳时的加工温度,此时制品光泽度高)略低10~20℃,将有利于获得较为雾面的外观效果。

心理咨询师结语

106 评论(12)

冰河水心

咨询师: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完成父亲的心愿,想到这一点难道不能让你拥有动力吗?(使用面质本来无可厚非,但这里有些咄咄逼人。)来访者:我想学好,但我没法学进去。咨询师:你可以想想父亲对你有多好,学不好会让他有什么感受?来访者:(一声不吭,保持沉默。)在这一小段对话中,咨询师想通过来访者与父亲建立更深刻的正性联结来鼓励其学习。可能在父亲去世当时,这些常识性的说教对来访者会有一定作用,但显然目前来访者已无法用这些认知来解决自己的问题。我们看到来访者已对这些说教产生心理阻抗。可能这位咨询师还不知道为什么来访者会产生阻抗。咨询师跟来访者所说的,可能是来访者母亲已在家唠叨过千遍万遍的内容,为什么还要花钱请咨询师再念叨?况且来访者早就知道这些道理。如果懂得心理学依恋原理,会了解这里需要的不是建立依恋,而是割断依恋,让来访者正视亲人去世这个事实,学会适应依恋关系不复存在的新环境。作为一个新手,是往相反方向去做的。咨询师把来访者与父亲捆绑得越紧密,来访者越无法正视丧亲之痛,越无法原谅自己当时和现在的所有行为。在情绪的处理上,咨询师要给来访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其表达其哀伤、内疚、自责等情绪,在这些情绪被吐露、敞开后,来访者才可能吸纳积极情绪。而在目前咨询中,咨询师强化了来访者对父亲的依恋和内疚感,加重了来访者的焦虑。“我是否应该上门为其做心理咨询?”我会不时接到以前学员的电话,问及他们在咨询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如一个学员问:“有一位家长请我上门为其儿子做心理咨询,我应该去吗?”问及具体情况,说:“她儿子18岁,一年多前被医院诊断为强迫症,一直在服药治疗。但孩子对去医院、心理咨询机构强烈抗拒,这一年多孩子去医院只有两三次,其他时间都是母亲代替其去医院开药。”再问具体一点,“因生理发育上曾出过问题,孩子一直有心病,初三就曾辍学在家,后来去上过一年高中,但一年前又不上学了。当时大概和同学相处出了些问题。家庭关系复杂,父母一直没有住在一起。孩子与父母关系非常冷淡。童年时孩子与老人一起长大。”“家长是怎样联系到你?”“通过朋友的朋友。”“那你以什么身份上门?”“因为她儿子排斥心理咨询,所以家长希望我以她家朋友的身份去,慢慢和她儿子聊一聊。”“你是否收费?”“收费。”“你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去还是不去?”“因为我现在刚刚开始做,接个案的机会很少,现在有这个机会,我很想做。但总是有点惴惴不安。”惴惴不安是有道理的。对新手来说,即使是这个孩子愿意到心理咨询室来,有足够的改变意愿,这个个案也是有难度的:一是明确的诊断已有一年多,而且持续服药到目前,没有根本性好转,因为孩子仍未上学;二是孩子的问题可能不单纯因情境性的问题引起,有可能是系统性的:自身的、家庭的、学校的三者同时并存,要把这些问题分解、一一解决,需要时间和功力。目前的状况是孩子没有意愿咨询,如果这位学员以朋友身份上门咨询,孩子不会自我标签为需要接受帮助的人,不会认同这位学员的咨询师的身份,更不会遵守心理咨询的规则,再加上家长在家中可以随时介入,增加了互动的复杂性和难度,可以想见“咨询”过程困难重重。我们在电影《老大靠边闪》中看到过不认可心理咨询规则带来的灾难。但因为在家长眼中这位学员是收费的心理咨询师,所以这位学员要承担咨询责任,其情形就像夹板中的角色。我很理解这位学员想要当心理咨询师的动机,新手拥有这样的强烈动机是非常好的,但他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看清这些情形。良好的助人意愿不是心理咨询的全部。结语除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技能需要督导外,心理咨询新手的个人成长也需要督导。真正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新手会发现:心理咨询确实能够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可以知道别人的很多故事,但它还有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方面:非常乏味,需要非凡的耐心,需要非凡的专注力,需要非凡的服务意识,需要非凡的敏锐……那些试图透过来访者成长的新手,往往会被这些挫折压垮。如果没有及时的指导、引导和分享,心理咨询师本人的心理健康也使人担忧。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成长的过程。虽然来访者可能比咨询师本人走得更快、更远,但咨询师不能永远停留在原地。而成长的过程需要离开舒适区,需要有人鼓励和支持。对心理咨询师个人成长的督导和专业技能的督导一样重要。后记2007年7月28日,一个炎热的傍晚,我和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班第12期C小组的20位学员相遇。在狭小的教室里,夕阳斜斜地照进来,照在一张张充满激情和热爱的脸上。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让大家聚集在一起,是助人助己的动机让大家相互理解。面接实习开始了。我没有预期这将是一次特殊的实习带教:它让我反思心理咨询师面谈培训机制本身,促成我写作本书。和这个小组特别的缘分是在他们一次次的提问和分享中慢慢浓厚起来。那一双双晶晶亮的眼睛后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对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要求:每次要精心准备个案;每次要带活动;每次要及时总结……他们不仅做到了,而且比我要求的做得更好。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急迫地想要了解所有关于面谈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的相互深入沟通中,一个想法从模糊到清楚,渐渐在我脑子中成形:为什么不写一本书,把我这些年来带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经验写出来跟大家分享?把学员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和烦恼、成长和失落写出来?这个想法就像一粒小小的种子,一旦发芽,就开始生长。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和组员们谈这个想法,他们热烈支持。他们记下自己的感受,用手记的形式与我分享。写书的想法也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彭呈军编辑的热情支持。我非常欣赏他编辑的风格,翻看他编辑的书,漂亮得让我诧异。想象着在他的手中出现一本风格隽永、插图漂亮的书,很期待。万事俱备。一旦动笔,我惊奇地发现有很多东西喷涌而出。原来,它们已经在我心里很久了。那些咨询室里遇见过的当事人,他们的面孔可能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他们的感受、伤痛和成长却是那样清晰;那些带过实习的学员,他们的名字可能已记不起了,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挫折和故事却是那么生动。我自己在带教过程中经历的迷惘、受挫、快乐和成长,它们也在内心中翻腾。在2007年暑假的最后半个月里,我享受着把这些想法和感受通过电脑键盘变成文字。写作的激情在澎湃。往往凌晨四五点时就醒来,在浓浓睡意的清醒中听着窗外的动静。在小区里住了那么久,第一次知道凌晨竟然有那么多声音:哗啦哗啦的扫地声,卷帘门拉起的声音,赶早的卖菜人相互问候的声音,踏踏踏的脚步声……清晨因此而充满活力。写作中,理性的声音开始冒出来:你不是心理咨询专业的,为什么你要写这样一本书?我的回答是:“热爱。”是对心理咨询的热爱,是对带教心理咨询实习的热爱,是对培训的热爱。这些年,再忙也没有放弃和心理咨询有关的工作;每次带教心理咨询实习,我都在反思,都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也很想分享这些感受;与上百家企业多年的合作让我深谙培训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的本意不是以权威的面孔出现,而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成长的记录和思索,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想为那些在心理咨询路上前行的人们提供温暖的分享和支持。在这一次特别的带教中,我们从2007年的夏天走到了秋天。培训教室在中山北路校区图书馆的二楼,紧挨着温柔的丽娃河,从窗口望出去,看得见河边的杨柳依依,听得见八舍操场上的龙腾虎跃。只是很少会有人欣赏这种美景,因为每次训练大家都高度集中注意力,生怕漏听一个字。这是一个专注的小组。从一开始,咨询培训的氛围就营造得非常好。每个走进教室的人,都会自觉地进入咨询师的角色。这种潜移默化造就了他们团队的成长,团队中每个人的成长。每次下课都是夜色朦胧,只有那架白色的秋千上传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不论多晚,总是有人贪恋那一份摇曳。法国梧桐的叶子一片一片地掉落。平时掉落的叶子总是枯黄的,而在雨天,那些仍然润泽的、金黄的叶子,会悄悄地铺满树下。走在一张一张的手掌树叶上,感受到秋意。一个收获的季节。学员们收获着证书,我和他们一起收获着这本书。收获之前是耕耘。在实习进行一段时间后,学员们自发地组织了一次烛光晚会,给每个人加油鼓劲。晚会主持人充分运用了咨询技术。在放松训练中,大家忆起原来在师大校园已相遇107天,在实习小组中已相知30天。红烛一根接一根点燃,每个人许下自己的美好心愿。当歌声响起时,每个人的内心都心潮澎湃,都想象着自己顺利通过考试。那是我听过的最美丽的天籁之声,分明是一颗颗心在吟唱。活动结束后,天色已晚。偌大的校园里格外安静。在夜风中互道再见。静静地看着他们离去。“加菲猫”潇洒地骑着单车御风而去,学员们的汽车一部接一部开走。汽车走了,图书馆门前空无一人。那四部汽车竟然载走了全部的学员——这是一个多么亲密的团队!看着汽车红色尾灯一闪一闪地远去,心里是种暖暖的感觉。这就是我的学员们,我为之骄傲的学员们!“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心理咨询的学习亦如此。实习结束了,我们不会再每周见面。但在每个人的天空里,我们留下了相互的痕迹。时隔多年之后,那些面孔会模糊,但成长的痕迹会愈来愈清晰。在实习的过程中,这个小组幸运地从实习小组发展成为成长小组。当来访者流着泪述说自己的困扰时,那些扮演咨询师的组员也眼中带泪。一个人生命中的波澜在另一个人心中也掀起浪花,两者相撞时发出的共感和轰鸣震撼着相互的心灵。我们在彼此的生命故事中成长。至本书出版时,训练早已结束,但这个实习小组仍有一月一次的自发活动。2008年活动的主题是悦纳自我。大家在继续成长着,在彼此的支持和温暖中成长着。感谢那些我带教过的组员们,我在与你们的互动中成长着;感谢新兰,为我的带教锦上添花。感谢吴庆麟老师在百忙之中欣然为本书作序,感谢孙时进老师在地震灾后繁忙的工作中阅读此书并作序。2007年10月13日初记2008年7月25日补记Table of Contents版权序言作者简介第一部 准备1.心理咨询面试考试中的常见错误2.心理咨询面谈培训中的常见误区3.心理咨询面谈培训的方法4.受训者团队的组建及目标设定第二部 面谈技术训练5.咨询新手面临的问题及处理6.心理咨询面谈的准备工作及结构7.面谈中的倾听技术训练8.面谈中的共感技术训练9.面谈中的提问技术训练10.面谈中的反馈技术训练11.神经症个案的面谈培训——以焦虑症和恐怖症为例第三部 面谈示范12.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一:情绪管理13.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二:怨恨自我、惩罚自我与当下自我的整合14.心理咨询面谈示范三:不能接受的爱第四部 电影中的心理咨询15.把自己作为咨询工具——《心灵捕手》中的心理咨询16.心理咨询师和黑帮老大——《老大靠边闪》中的心理咨询服务17.穿越时空的儿童心理咨询——《第六感》中的心理咨询18.谁是谁的心理分析师?——《沙发上的心理医生》中的心理医生第五部 结语19.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20.未完结的培训后记

330 评论(15)

一起去听风

生活中,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让人内心极度不舒服,会下意识排斥。     一般来说,目前小学阶段拥有精神病级别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少,如果发现需要立即直接向学校领导反应转介绍。所以我们针对的主要就是学校全体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的学生)。     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矫正性功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作为学校“心灵港湾”的心理辅导老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对于学生和心理辅导老师来说更为普遍和重要。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这些是学校心理辅导老师的工作重心。     对于小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我们学校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全体学生普及乐观积极的心理意识,给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带着健康的心理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去慢慢养成自我觉察和改进的好习惯伴随成长。一、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普遍需求     4年前,我自费到北京参加了由中国妇联慈善基金在北京顺义弟子规园举办的第一届“传统文化与家庭和谐公益项目”。     在培训课堂上,我顿时抑制不住喜悦脱口而出:“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心理咨询,没想到今天我在课堂上也亲身体验了一把,过瘾!”   心理咨询师李涛微笑着说:“嗯,我真实地感受到你的兴奋。其实,目前很多人都觉得:心理咨询,只是电视上高大上的桥段。但不久的将来,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会成为一种普遍需求,惠及你我ta。”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年修订版)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才制定本纲要。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年修订版)可以看出国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心理辅导老师,逐渐走近校园走近学生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意识,慢慢影响着师生和家长。二、我生病了,名字叫“我想要幸福”(一)我想要幸福     闺蜜得知我去找心理咨询师做咨询后,迫不及待地问:“亲爱的,你是不是生什么病了?”   我撒娇地说:“是的。我生病了,而且还病得不轻,名字叫‘我想要幸福'!”   闺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好奇地问:“既然你病得这么重,走得这么远,学了这么多,可找到药方?”     我忍不住笑了,说:“有,给脑袋和心灵洗个澡呗!”她被我逗乐了。 (二)让心灵晒晒太阳     今年3月末,接到校长通知让我担任心理老师。没有找到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典范,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先从“让心灵晒晒太阳”开始: (1)开门静候→_→每周二上午,我事先调好课务,打开门,坐在心理咨询室专心地看书,准备迎接学生的到来。当然,一开始的几天,学生们都匆匆路过而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们抬头看“心灵港湾”的次数增多了,他们在门口驻足的时间自然也增加了不少。 (2)勇者带头→_→有几位勇敢的学生主动进来看一看、坐一坐、玩一玩、问一问。趁他们玩耍不注意的时候,我悄悄观察他们的言行,为之后有效开展工作做好铺垫。听到“心灵港湾”同学们的爽朗笑声,其他同学自然也会产生好奇想一探究竟。 (3)他生跟随→_→勇敢的学生进来了;自信乐观的学生进来;其他学生会觉得:心理咨询室是能让人快乐的地方,也想去体验体验,那些被动的学生也就有勇气跟随着大家走进来。 (4)惑者混入→_→其他自卑和心理有困惑的学生,也会跟着进来,那时候他们找我聊天,就会卸下“神经病”的心理包袱,不会被其他同学刻意隔离了。     学生们体验到和心理辅导老师聊天能带给他们快乐,之后如果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我们聊天。因为大家都已经亲身体验:到去心理咨询室能找到快乐,每个人都有追逐幸福的权利,到心灵港湾和心理老师聊聊天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是一种很特别的享受!     学生们体验到和心理辅导老师聊天能带给他们带来快乐,那他们遇到问题就会主动找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给他们赋能,心舒畅了,就能感觉到老师的爱,同学的关心,家人对他们的爱,也就能静下心主动学习。     这样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意识到:找心理老师聊天能引导他们用积极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就能拥有快乐童年,她们将来也差不到哪里去。三、要想聊效好,意识从小有     在和家人聊天时,她们打趣地说:“心理辅导老师,不就是陪人聊天?”     我淡淡地笑了,解释说:“尽管心理辅导,是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哲学、医学等方面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帮人们解决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要想聊天效果好,从小就要有积极的心理意识”。     还有些家长问:“心理辅导,不就是跟感冒头痛打针吃药一样,一次或者两次就马上立竿见影、药到病除?”     我沉默了,说:“有些问题严重的来访者,长期积累的心理问题需要时间才能做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慢慢梳理。要想聊效好,从小就要打好’预防针’!”     积极的心理意识,不仅来访者从小就要有,心理辅导老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更是需要。     可能本阶段心理老师紧缺的缘故,很多时候,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咨询师静下心来做好这件事情。她们只能靠着自己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去自费充电,期待能跟上学生成长的步伐,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勉强算是尽力尽责了。     今年挺好的,在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经过祝有清校长的组织让各个学校的心理老师找到了大部队“广丰学校心理咨询师交流群”,让我们有机会认识彼此,为经后开展工作和深入沟通夯实了我们心理辅导老师的支持系统。     正是这群爱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深刻的觉悟意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付出什么才能把这件事做好,清醒地知道做这件事情的价值,才会如此坚定不移地坚守在暂时不起眼却很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四、解铃还须系铃人    在同事聊时,他幽默地问:“做一次心理辅导,应该可以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吧?”     我平静地回答:“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理咨询的过程,只是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帮助来访者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接受现实,超越自我),最终需要求助者本人多次具体实践才能真正解决他所困扰的问题。要想问题少,遇到问题要及时找心理咨询师做沟通梳理。”     在和学生聊天的时候,她们会好奇地问:“老师,心理咨询是不是就像做数学题一样,我们提出问题,你们直接告诉我们题目答案?”     我摸着她们的头笑着说:“像?又不像!心理咨询师只能算是通过引导和梳理让你们自己找到解题思路,至于具体的解题步骤,需要你们自己慢慢摸索。其实,心理咨询师只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寻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但咨询师不帮助其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要想脑子活解题快,从小在生活中平时要多用心思考和自我觉察。” (一)开通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通过以上聊天可以看出: 心理咨询还是那个心理咨询,理还是那个理,人还是那个人。为何大家的看法如此多样化?关键在于大家对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认识,极其必要和重要。一旦人们对心理健康有了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会助力学生成长。     经常在微信上看到其他的心理老师有专属公众号,就特别羡慕。于是在接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后,通过学习我也开通了自己的心理公众号(依米花社),开始写文章,作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阵地,开启了心理辅导的探索之旅。       找我“聊天”的同学,经过我成功开导后,我会征求她们的同意,将他们遇到的问题用正向积极的视角加以解读,再写出来发表。之后利用午休的缝隙到当事人所在班级,将文章以图片的形式播放在电子白板上,读给大家听。     在朗读的过程中,当事人有了“光环效应”后,会更加努力学习;其他同学会因看到当事人直面自己困惑的勇气心生敬佩,增进同学的情谊;同时大家对我这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无形中有了好感对我更加放心,当她们遇到问题时,就会自然想起我。     虽然目前文章的含金量不高,毕竟水滴石才穿,只要坚持写下去,总会给更多的学生家长和其他成年人带去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方面的松动。只有师生和家长过去消极的心理意识慢慢松动之后,通过不断阅读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文章才能接受正确的意识助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看见生活的各种美好。     以下我在公众号中编辑的几篇文章,可以直接在微信中搜索“依米花社”就可以查看。 《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接纳“害怕”的情绪》 《情绪兑换成功》 《心灵沐浴师》等 (二)开通,记录美好     考虑到将来做心理咨询工作要和人以及文字打交道,产假期间,我自费学习写作。     随后在“”平台上用“文字魔法师”注册,在“”上我尝试用日更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和一些感悟。     开学后,征得本班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将班级正能量的人和事写进了“”,然后转发到本班家长群和我的朋友圈。     第二天,我会把文章放在电子白板上读给大家听,学生们可喜欢了。幸运成为故事主角的孩子,在读完文章的一段时间,他肯定会带着喜悦跟家人分享“我今天是小明星啦”,家人也会借助文字的视角发现自家孩子积极的一面,他们会默契地努力以巩固这份荣誉感。     家长们经常问我:“什么时候才能看到我女儿/儿子?”我每次都笑着回复:“让ta再加把劲,下一个就是ta了。” 这样,家长们就会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努力,对孩子也就有了更多美好的期待,孩子能感受到家长对他们的关心。 《撕标签》          《一生》          《换老师》 《因运用,而简单》                                  《孩子,别怕,我们都在!》                  《女人:德+才+财 =  家庭+工作》            《别害怕,我也曾经历过》等(三) 新方法新模式,还需尝试摸索     1.做好心理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跟进     一个来访学生一个档案,这样方便后续工作开展,提高档案的使用价值。     2. 本班试点:    做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来访者,是门外那个心理困惑的“系铃人”,要想解开自己的心结,必须鞭策自己:敞开心扉,跟随心理老师的引导找到问题的根源,心洁后,心就解!     咨询师,是门内那个想提升咨询技术的“系铃人”,要想提升自己的咨询技术,时常提醒自己:终身学习,修炼自我练就慧眼渡人渡己,虽看破,不说破。五、结束语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开门”这个简单的动作,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各类心理文章的分享,松动学生和家长的固有思维模式;       心理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和家长重新联结自己的内心, 引导他们向内看看到自己的需求,在他们身后“轻推”一把,让他们像向日葵一样面向太阳,助力他们以最佳的方式,追逐属于他们的幸福。

288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