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13810
孩子是夫妻爱情的结晶,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生儿育女是每个家庭的必修课题。记者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基层指导处了解到,2017年,全市共出生户籍人口67386人,同比增长;两孩出生38889人,其中“全面两孩”政策受益出生23054人。这么多人生孩子,然而孩子的抚养和教育工作却不是人人都能胜任的,孩子谁来带?一个家庭中,谁应该更多地承担育儿工作?这些问题都值得思考和探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孩子特点:尽心尽力,但育儿理念相对落后现在的家庭中,父母双方都是上班族的占大多数,带孩子的工作往往就落在了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都说隔代亲,祖辈带孩子,往往比较溺爱,只要孩子高兴,什么都能答应。而落在孩子父母眼里,条件满足的育儿方式,显然是不能认同的。还有就是育儿理念的不同也会造成婆媳或是母子之间的矛盾。椒江的何女士有个一周岁大的女儿,因为自己和丈夫都要上班,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婆婆身上,婆婆非常疼爱孙女,但是思想观念陈旧,总用自己以前带儿子的方法带孙女。比如能吃米糊了就不给喝奶粉,能吃米饭时就给喂蛋炒饭,衣服往往也穿得很多……这些在何女士眼里都是不科学的,所以她常常提醒、纠正婆婆,但婆婆却说:“我儿子就是这样带大的,还不是健健康康、很优秀?”“好多次我都想怼回去,但想着婆婆也是出于好心帮忙带孩子,更不想吵架闹得全家不宁,只能忍了。”何女士说,婆婆的育儿观念根深蒂固,有时实在看不下去就想自己辞职在家带孩子,但没了工作的话,养家的重担就落在了丈夫一人身上。考虑到现实问题,她又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婆婆用自己的方式带娃。在育儿专家们看来,孩子最好是由爸爸妈妈自己带,哪怕家长们只能抽出晚上的时间陪陪孩子,也是好的。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晚上甚至是周末的陪伴都是奢求。而实际上,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之爱,虽然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物质上没有问题,但往往受到长辈的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现象比较严重。有部分留守儿童在行为上表现异常,如学习懒散、行为任性、心理自卑、对亲人冷漠、对教育逆反等。妈妈带孩子特点:细腻体贴,但太唠叨绝大多数的妈妈对孩子都是细腻体贴、充满爱意的,但是妈妈带孩子也有缺点,那就是太唠叨、情绪化。临海的金女士有个3岁的女儿,平时上幼儿园,春节期间放假在家,金女士每天跟孩子朝夕相处,面对孩子的调皮捣蛋,金女士常常忍不住唠叨、发火。“她吃东西太慢我要念叨,衣服弄脏了我要念叨,不睡午觉我也要念叨,反正每天可以念叨、生气的点很多。”金女士说,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也忍不住会对孩子发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亲子沟通培训师张丽娟介绍说,妈妈们的缺点就是动不动算“总账”,翻“旧账”,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情绪变化快。而不管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不喜欢妈妈这样,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全国优秀家教园丁”、“浙江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王圣农认为,很多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在孩子青春期时,父母没有处理好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中国的家庭,孩子普遍缺乏父亲的教育,照顾孩子的任务大多数落在了妈妈的身上,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矛盾体往往是妈妈与孩子。而孩子最反感的就是妈妈的唠叨。现在的孩子发育早,多数孩子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进入青春期,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觉得什么事都不顺心、不如意,看到什么都想反抗,自我封闭,不愿意跟家长沟通,如果妈妈没有掌握沟通技巧,要么就束手无策,要么就是跟孩子产生矛盾。王圣农从他的热线接听情况来看,很多哭哭啼啼给他打电话求助的妈妈们往往都犯了一个通病,就是什么都想知道,都想试图去管,唠唠叨叨,最后却是什么都管不好,本来没有问题的孩子反而被逼出了问题。爸爸带孩子特点:大条、重言传身教一直以来,在许多家庭中,对于孩子的照顾似乎成为了母亲的责任。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得越多,孩子表现越勇敢,越有主见,在学校也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椒江的葛女士有个8岁的儿子,从儿子出生起,只要丈夫有空,他就会主动承担起照顾孩子的工作。平时不上班的时候,爸爸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儿子豆豆出去玩。这个寒假,爸爸就带着儿子骑着公共自行车走遍了椒江的大街小巷,一路走走看看,谈天说地。在平时,爸爸也会带着儿子打球、跑步、下棋。爸爸的付出是有收获的,豆豆对爸爸嘘寒问暖,不允许家人说爸爸一句坏话,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分享给爸爸。“以前我也会吃醋,觉得儿子不爱我,后来通过反思想明白了,不是儿子不爱我,而是他更爱爸爸,更喜欢跟爸爸相处,更容易接受爸爸的教育方式。同样是教育孩子尊老爱幼,我只会说教和唠叨,爸爸却注重言传身教,所以,儿子在接受爸爸的教育的同时,也认可了爸爸这个人,从心底里更爱爸爸一些。现在,每次爸爸出差,都会有一个大男人和小男人的交接仪式。爸爸会说:“儿子,爸爸明天出差,我不在家的时间里,你要照顾好这个家,照顾好妈妈和爷爷奶奶。”豆豆则每次都是坚定地看着爸爸:“爸爸放心,我一定会做到的!但是我会想你,希望你早点回来。”这样的对话,好像是一个大男人和另一个小男人在交接护家的责任,爸爸对儿子有嘱托,有拜托,态度诚恳。儿子的回答坚定有力,却透着一丝童真以及对父亲的眷恋之情。在平时,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成人化谈话。爸爸一直把儿子当做大人看待,所以他们的交流都是用大人对大人、男人跟男人的说话方式,而且是平等的。在爸爸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儿子也一直当自己是家里的小顶梁柱,只要爸爸不在,照顾奶奶和妈妈的责任就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如果上面的对话发生在妈妈和儿子身上,责任教育的工作由妈妈担当,那么恐怕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托班老师带特点:照顾生活,但难以照顾到心里除了父母亲人带孩子,现在社会上还有托班机构可以帮忙照顾孩子的生活并辅导作业。在黄岩的茅畲乡,很多孩子就常年在托班机构里生活。黄岩的茅畲乡是台州很典型的“留守儿童之乡”。茅畲逸夫小学有学生400多名人,经统计,父母均不在家的占一半以上,父母一方不在家的占90%以上;幼儿园里,父母均不在家的占30%以上。有亲戚帮忙照顾的留守儿童情况还好些,有些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留守在家的孩子无人照顾,托班就成了这些孩子的归宿。孩子吃住都在托班老师家,家长看似可以放心,但其实这些孩子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曾经,在黄岩一小学就读的一个三年级学生,放学后没有回托班老师家,大家一通好找,最后发现孩子正徒步走在去外婆家的路上。后来这个学生坚决不肯去托班老师家,最终父母只好赶回家安慰他。对于儿童来说,在这个最需要父母关爱的年龄,却被迫与父母长期分离,孩子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孩子们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哭,有的哭一节课,有的要哭好几天。还有很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见不到父母,一旦父母回家小住,他们便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不肯与父母再次分开。黄岩逸夫小学一位班上有很多留守儿童的老师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平时一整年都难得见一次,后来父母抽空回家与孩子小聚了几天,分别时,孩子近乎崩溃,在教室疯跑了好久,场面让人心疼。学校也在做各种努力。黄岩茅畲逸夫小学校长戴飞洪介绍,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极易使留守儿童误入歧途,甚至成为“问题少年”。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开展了有益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各项活动,并形成了基于“留守儿童核心素养”的留守儿童教育特有体系。
厦门小鱼网
孩子自己在家的时候,有没有在认真学习?有没有在偷偷玩 游戏 、看电视?对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自觉性,很多家长都会担忧又牵挂,尤其是对于有点淘气的孩子,家长更是头疼不已。 为了能实时监督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少家长选择在家里安装摄像头,以此来远程监督孩子按时做作业、认真学习。近日,“通过摄像头监视女儿是否按时看书”的话题也登上了微博热搜,那么,这样远程监控孩子,真的能让家长放心、让孩子自觉吗? 对于“云监督”,不少孩子很反感 6月份,眼看期末临近,台州临海的杨女士很是焦虑,因为丈夫又要出差一段时间,自己每天去椒江上班,下班回家又比较晚,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小果(化名)每天放学后,有较长一段时间需要独自一人呆在家。 “平时只有爸爸管得住他,他一个人在家更是没法保证能否自觉完成作业。”杨女士说,于是,他们夫妻二人就想到了在小果的书桌前安装一个监控。这个监控,杨女士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操控,进行360度的旋转,还能与在家的小果进行语音对话。“这样我和他爸爸在上班时也能看到他是不是在认真完成作业,同时也不用担心他一个人在家的安全问题。”杨女士说。 一开始,这个监控对于小果来说,的确很有威慑力。每次杨女士点进去看的时候,他都在认真地看书、做作业。“有时候他在玩别的东西的时候,爸爸看到就喊一声,他马上就乖乖坐好。”然而,这个监控虽然给杨女士带来了便利,却让小果心里很不高兴。 “写作业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为什么要监视我呢?”对于这个监控,小果也提出过抗议,这种被人实时偷窥和操控的感觉让他很不舒服。于是,他开始偷偷把摄像头转过去对着墙,但是没啥作用,因为爸爸妈妈可以通过手机操控直接转回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小果就用卷笔刀或是书本挡在了监控前面,果然,这下终于看不见了。 很快到了暑假,出差的爸爸也回家了,监控也暂时派不上用场了。前段时间,杨女士在上班时突然心血来潮,点开监控想看看家里的情况,结果发现怎么也连不上了。“估计是孩子给玩残掉了。”杨女士哭笑不得,“我跟孩子说,只要认真学习,这个监控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孩子还是会有抵触心理,这我也能理解。但以后如果不得不让他一个人在家的话,我还是会选择用监控,毕竟孩子在家我们也不放心,监控并不是完全用来‘监视’他的。” 疫情期间,孩子们都宅家上网课,一些操心的家长也都选择用监控进行“云监督”。初中生小宇(化名)就是曾被“云监督”的对象之一。为了督促小宇能认真上网课,妈妈就买了监控装在书房。第一天,妈妈通过监控看到小宇在认真学习,心里喜滋滋。第二天,监控突然没用了,回到家一看,发现监控设备被小宇砸了。“特别讨厌这种被实时监视的感觉,好像跟看犯人似的。”提到监控,小宇内心充满了抗拒。 装监控是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其实装监控来监督孩子学习的案例并不少见。近日,江苏14岁男孩向警方报警,称自己的父亲在房间安装摄像头,监视自己,侵犯自己的隐私权。原来男孩沉迷 游戏 ,每天熬夜打 游戏 至深夜,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父母又在外地工作,父亲不希望儿子因为沉迷 游戏 而堕落,就在家装了监控来监督孩子。 还有一位妈妈也在自己的家里搞了一个云台摄像头,就是为了监视自己上一年级的女儿是否按时看书,坐姿是否端正,并且还通过摄像头的对讲机对女儿喊话。 “其实在我的朋友圈以及我的同事里,有不少家长都有类似的做法。”台州学院椒江附属中学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学校心理督导师张灵芝说,“我理解这些父母,但并不支持这样的做法。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隐私权。用监控360度无死角地盯着孩子,跟翻看他们的日记和抽屉,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在侵犯他们的隐私权。” 在张灵芝看来,采用监控来监督孩子学习,其实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在无形中反而会伤害到孩子。“家长觉得这样子会让自己放心点,还能帮助孩子更加自觉,其实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自由、很压抑,而且也传递出他们对孩子的不信任,无时无刻的监视还有可能会影响亲子关系,引发家庭矛盾。” 沟通交流比监控来得更有效 虽然家长选择装监控来督促孩子学习,是一种用心良苦的表现,但这种忽略孩子感受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用装监控来代替陪伴和交流,其实是弄巧成拙,既解决不了问题,还让孩子反感,伤害了亲子关系。孩子每个习惯的养成以及成长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比时刻监督更有效。”张灵芝说,而且听话的孩子不用监控,不想写作业的孩子有监控用处也不大。 小丽(化名)是一名初中女生。为了督促她学习,她的爸妈在家里各处都安装上了监控。“我感觉家里完全没有属于我自己的空间,有时候想喘口气只能待在洗手间里。”小丽说,后来连洗手间也“沦陷”了,“我只有跟他们说我在上厕所或是洗澡,他们才不会闯进来。”时间一久,原本开朗的小丽变得郁郁寡欢。 “很多时候是家长的控制欲太强,强行支配孩子的所有时间,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有时候家长要让孩子在完成作业后,也拥有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学习或是做作业是一件烦人的事情,反而会享受到自律带来的快乐,更有利于他们自觉性的培养。”张灵芝说,而且长时间用监控“监视”孩子,也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更加不利于他们自觉性的培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