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布拉基
很多人其实都想了解心理咨询和催眠疗愈,但却因为担心自己没准备好、害怕发生不可预期的事而感到退缩,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在进入正式心理咨询和催眠前,都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有哪些是需要值得注意的?
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我们不谈心理咨询(催眠)中后期、甚至结束的部分,是因为真的要讲,有太多太多可以讲的了,所以本篇文章聚焦在心理咨询前、及刚开始咨询时,你可能会经历的事情。
首先,准备进入咨询前,你可能会有以下几点情绪感受:①、焦虑:做心理咨询是不是代表我问题很严重?②、不安:我还没准备好,不知道要讲什么。③、恐惧:我做心理咨询会被别人知道吗?心理咨询、催眠疗愈会不会有危险?④、无助:心理咨询真的能帮助我吗?以上这些情绪状态,都是很常见且正常的现象,你不孤单,也无须过度担忧。我们来一起每个的讲解一下吧。
①、焦虑:咨询是不是代表我问题很严重?
并非如此,心理咨询的定义是受训过的专业助人者,与来访者建立起的咨询关系,并通过对话交流,去探索和反映来访者的需求与困境,使来访者达到自我觉察、成长及解决问题的效果。因此心理咨询可以是创伤、离婚、逝世,分手、跟朋友吵架、考试考差等问题都可以谈,只要你觉得最近的事情需要探索、需要理清,都是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到的范围!
②、不安:我还没准备好,不知道要讲什么。
总体来说,心理咨询不需要事前准备,只要你有想咨询的心,心理咨询师都会欢迎你的咨询~。咨询神奇的地方在于,当你坐在咨询室后,你会很自然地开始谈话,或许刚开始不敢吐露太多,也没关系,你可以自行决定你想吐露的深度、广度。很多时候,心理咨询很大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是来访者的倾诉。
③、恐惧:我做心理咨询会被别人知道吗?如何保密?
在心理咨询中,“保密”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需要遵守的“条约”之一!心理咨询师有义务为你保密!其次,心理咨询和催眠疗愈一般来说都是安全的,大多数心理咨询的方式的主要形式都是以谈话为主,不会对来访者造成伤害和危险。
④、无助:咨询真的能帮助我吗?
这点涉及到心理咨询师的“能力”以及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程度,心理咨询的效果取决于咨询师的专业度,以及来访者的投入与愿意改变的决心,两者需相互搭配,才能创造出最理想的咨询效益。任何事情不尝试,是无法知道结果的,相信所有心理咨询师都不会保证某种咨询适合所有人,也尊重任何认为心理咨询无效的人。身为咨询师、催眠师,我们当然认为咨询是具有效果的,也期待有更多人愿意尝试、接受咨询服务。
解决完以上疑惑后,差不多就可以进入到正式的心理咨询了,一般来说会做预约,其次来访者会被被询问到简单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电话,及约定时间等,会简单询问来访原因,像是学习、情感、人际、职场等等。
有些心理咨询工作室会在正式心理咨询前,经历一次初谈,初谈的目的是大概了解你来访的原因、动机等,这时候不会给你建议、协助你探索,甚至解决问题,而是全面的去了解你的状态,同时也会评估你的心理状态,例如:抑郁、焦虑程度、自杀意念与否等等。
逍遥黑猫
首先,让我们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你为下班后的空余时间制定了完美的计划:听一集ted演讲,阅读一章小说,复习昨天学习的日语课。可就是提不起劲开始做事,于是开始玩手机刷剧缓解忧虑的心情,一边又在自责自己不自律,又想到自己快要奔三了,还是一无所有…又一个玩手机玩到睡着,第二天上班迟到的一天。 是不是有点熟悉? 生活中让我们感到焦虑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有时候沉湎于过去的错误、抉择、创伤无法脱身,我们还会为了未来触不可及的事情而焦虑,焦虑感见缝插针地出现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感觉马上就要失控了,但好像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怎么办? 作为一个计划一被打乱就要抓狂的严重“焦虑”患者(咱们这里说的焦虑不是病理性的,而是一般所说的焦虑和担心),《焦虑急救》这本书刚好解决了我一直以来头疼的问题。 本书的作者,澳大利亚知名心理咨询师、焦虑治疗专家,贝芙·艾斯贝特(Bev Aisbett),自己也曾有严重焦虑的经历,她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提供了30个简单易行的方法,让读者重获心灵自由。下面就结合我的理解,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里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 01 你需要明确的几个观念 1、其实你喜欢焦虑和糟糕的感觉 “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未来一片不明朗,一切都不可能再好起来了。” 我们以特定的模式去思考、和自己对话,特定的想法决定了我们感受到什么。 然而我们的大脑比较耿直,并不会区分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有偏差的,它只会乖乖地处理你告诉它的信息,然后一五一十地告诉你:你很糟糕,一切都不会好起来了。 这些话已经在脑子里盘旋好久了,这就是我们如何获得特定的感受的过程。 一件事发生,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事情的真实面貌,而是被我们的想法和观念过滤的那个版本。 我们可以把这些想法和观念想象成一个滤镜,我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皆来源于不同的滤镜。 所以想处理好自己的感受,得先控制自己的想法。 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都非常习惯于感到糟糕和焦虑。这种倾向会渐渐演变成一种心理习惯,久而久之,它会带给人一种奇异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当你反复沉浸在这些感觉中时,你一方面会觉得这种感受很熟悉,另一方面你在为焦虑喂养情绪能量。 2、学会与焦虑共存 当我们遇到焦虑情绪,我们经常会想法设法“消除”、“摆脱”焦虑,但往往这样是无效的,因为我们和我们产生的焦虑是共存的,如果丢掉焦虑,那就意味着“我们要将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剥离并丢弃”。 试图抵抗焦虑的这种做法,就像是一头大象向你冲过来,而你迎面而上。 而聪明的方法则是挪一步避开它,处理焦虑问题也是这样,“回避”,让它自然经过,等它耗尽能量,它自然会消失。 把焦虑当作你的内心世界向你传递的信号:内心世界已经失去平衡。 我们要做的是为焦虑留下部分空间,接纳它,允许它的存在,让它暂时待在那儿,直到我们想出解决之道。02 针对过去的焦虑治疗 1、注意你的语言 关于过去,最可怕的句式莫过于:我本应该…/ 我必须…它们陈述了很多可能性,诱惑着你不断沉湎于过去的事情,同时它们也暗示了一种无处不在的义务感,你总是觉得束手束脚。 想一想,“是什么让我觉得我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你近距离地仔细观察任何一种正在驾驭(并摧毁)你生活的“义务感”,你往往会发现那个挥舞着“义务感”鞭子的正是你自己! 注意你自己的语言,如果它们经常以绝对的口吻说出来: ●我总是… ●我从不… ●没有人会… ●完全是…/绝对是… 这些语言非黑即白,死板僵硬,同时还夹杂了很多揣测、假设和猜想,你经常用这些话来说服自己承认一些你认为的事实,形成你固有的观念,从而获得某种感受。 那我们该怎么做?把自己从思维和语言的“绝对的事”中解救出来,选择灵活地思考,试着用以下灵活的语言替代绝对的口吻: ●可以/可能/也许 ●愿意 ●想要/不想要 ●更喜欢/不喜欢 ●宁愿不 ●对我而言 ●偶尔 2、你需要一天“病假”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能真正给予焦虑的空间和理解非常少,我们白天需要扮演好社会角色,下班后又需要扮演好自己的家庭角色。 我们被期望积极向上,乐观幸福,只是流露一点点焦虑的情绪,身边的人可能就觉得你这个人负能量爆棚,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你焦虑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必须知道,一直保持幸福和快乐是不现实的,一直努力保持积极向上可能会让我们抓狂。我们独处“排毒”的时间少之又少,那我们就必须有自己创造出这样一段时间的觉悟。 健身圈里有一个说法叫cheat day,即欺骗日,每隔一个周期后的一天,可以不用节食放开吃。也可以叫做一个奖励日,奖励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自律和坚持。 那么对于焦虑治疗,也应该有这样为所欲为的一天,给自己休个“病假”,在这一天里你可以: ●不带一丝愧疚地在痛苦里打滚,随心所欲做那个脾气古怪的人 ●尽情可怜自己,感觉一切都很糟糕 ●允许自己感到沮丧,而不是认为自己不应该有这样的感受 ●列一份详尽的清单,事无巨细,一件也不要忽略 ●悲伤、哭泣、怒吼,不管是什么感受和情绪,释放出来 《焦虑急救》的作者艾斯贝特将这一天称为“可怜日”,这一天你需要排除万难为自己留出独处空间,开启你的秘密“可怜派对”,你需要准备什么: ●日记或类似心情记录、生活日志 ●老照片 ●令你感到悲伤的音乐 ●令你感到悲伤的电影 ●你不应该吃的食物 ●纸巾 ●纸笔 我们可以把这一天看作是焦虑和负面情绪的“断舍离”,把一直堵塞在内心的陈旧情绪排出去,但也记住不要影响到别人。 坚持到最后,你会感觉到疲惫,然后感受到情绪的流动和净化。 我试着这样做了,整整一天,完全做我自己,把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过去让我后悔的事情统统写下来,尽情拥抱自己的负面情绪,丝毫不感到愧疚。 相信我,这种感觉太太太释放了,相当于一次心灵massage。03 针对未来的焦虑治疗 关于未来或未知的困难和危险,焦虑的咒语是:“如果…怎么办?” “如果他们都不喜欢我怎么办?” “如果我想换一份工作该怎么办?” “如果努力到最好还是失败了怎么办?” 古罗马哲学家、政治家塞涅卡曾说,“折磨我们的往往是想象,而不是真实。” 应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正面回答,做好最坏打算,写下“可能会发生的最坏状况”,然后坚定地告诉自己:“今天,我想看看到底会发生什么。” 畅销书作者、效率研究者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在Ted演讲《你该认清的是你的恐惧而不是目标》中提到了一个“恐惧设置”(fear setting)的概念,他认为恐惧和目标一样,也是需要我们设定和仔细考量,一方面这样可以缓解焦虑感,一方面可以真正帮助我们明确如何抉择。 我们需要准备三张纸,分别写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下让你焦虑的想法或待定的事情,分别定义它们,写下你害怕做的原因以及如果发生最坏的情况,你应该如何补救。 第二部分:写下如果你做了这件事,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好处是什么。 第三部分:如果不作为继续焦虑下去,对你会有什么影响,从6个月、1年、3年这三个时间周期分别写下潜在的影响。如果你面对未知的事情第一反应是焦虑和恐惧,久而久之,焦虑就变成了你“正常”的心理反应,结果是你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通过恐惧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恐惧和焦虑的事情不再是模糊的、不可估量的,而是具体可感的、经过理性剖析的。 直面它、分析它,然后我们如何解决它? 首先不要抱怨这对你来说有多麻烦、多么困难,而是对自己说:“看看我是如何扭转局面的!” 写下能帮助你实现目标的想法,一步步靠近目标。04 感受当下的力量 哈佛的一项研究显示,一个正常人的脑袋里有47%的时间迷失在思考当中。 这样持续性的漫游让很多想法在我们的脑袋里绕来绕去,像一只充满恶意、攻击性极强的猴子,只会让我们越来越焦虑: “我真是太蠢了”“我不够好”“没有人会接受这样的我”… 《焦虑急救》一书中提到,这在东方哲学里被称为:心猿或猴子思维(Mind monkey/monkey mind)。 维基百科这样解释心猿:这是一个佛学用语,含义是“心烦意乱的;坐立不安的;反复无常的;异想天开的;爱幻想的;变化多端的;困惑的;犹豫不决的;无法控制的”。 如何驯服内心的猴子?答案是练习活在当下。你可能会疑惑,活在当下需要练习?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呼吸都在活着吗? 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活着,但我们时常被各种各样的想法左右,不是在为过去的错误自责沮丧,就是在为未知的困难感到焦虑,我们真正聚焦在现在这一刻的感知力需要练习。 很多人都知道练习活在当下的最好方法是冥想,退后一步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目前的这一刻,但这里我想推荐大家一个看起来平常却有奇效的方法——列清单。 它的魔力在哪里呢? 1、无论你的焦虑、你的问题看起来多么庞大、不知如何下手,当你把它拆分为可以逐个处理的一个个小事项后,你会重拾掌控感和解决问题的信心,焦虑感变成了内心的背景音,不再对你构成干扰了。 2、列清单能让你快速集中注意力,事实上在你列清单、逐一解决事项的同时,你已经忘记了焦虑。 如果焦虑感非常强烈,那么尝试先列一张简单的清单,写下你今天要完成的事情,比如: ●做一顿早餐:水果+面包+牛奶 ●洗澡 ●搭配一套适合春天的衣服 ●打扫房间,整理书桌 … 让你的思绪停留在此时此刻,做好手头的这件事,接着做好下一件事。你会发现,当你认真聚焦于这些事情时,你的焦虑感减轻了。 当你的焦虑感减轻以后,列一份更进阶的清单,着重分配一些时间给让你真正改变的事情,比如: ●花2小时认真写一个影评/书评 ●整理一份想看的非虚构书单,并开始看第一本 ●做一组“晨间唤醒”瑜伽 … 如果还是感觉焦虑,把你烦恼的每件事列在一张清单上,并给自己安排一个不超过10分钟的烦恼时限,然后跟它们做个了结。
力力力力力
辅导或辅导心理学,是指应用精神健康、心理学或人类发展的理论和原则等,透过认知、情感、行为或系统性的介入方式,(对事主)提出并强调个人价值、个人成长、事业发展以及心理疾病。心理咨询是“协助解决”,即在协商和帮助过程中解决问题
S~夏末微凉
人际焦虑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解决人际焦虑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议:1.心理咨询: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人际焦虑。2.自我认识: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焦虑。3.社交技巧: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如何与他人对话、如何聆听他人等。4.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5.身体锻炼:定期锻炼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帮助减少焦虑。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少压力、改变饮食习惯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应对人际焦虑,但是效果因人而异,最好是在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使用。如果焦虑对你的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请寻求医疗帮助。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