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1

阳光白龙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边缘人格的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versea2005

已采纳

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馆」精华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大张旗鼓的离开其实都是试探,真正的离开是悄无声息的。从来扯着嗓门喊着要走的人,最后都是自己红着眼眶,捡起摔了一地的碎片。”

一吵架就说分手的人,大概没有把关系的结束当一回事。

在他们的内心, “分手” 除了试探,可能还是一种工具, 用来控制恋人的情感、达到自己的目的。

去年网上很火的“求生欲”,就是一种反向套路。

“求生”套路和努力,仿佛是在说:

“你要是不满足我的需求,我分分钟跟你分手!”

诚然,“求生欲”多数是一种调侃,但是面对一吵架就提分手的恋人,心累却是真实。

这其中固然有对方行为模式的原因,然而处在一段感情中,双方都有责任。

何以把感情谈成了这个模式?我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到底是什么?

始终要记住的是, 感情的选择权,最终在我们自己手中。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问题详情)

为什么一吵架就说分手、删除、拉黑、改签名?

经常吵架,一吵架男朋友就说受够了,

要分手,删除我联系方式。

平时几乎是我主动找他,他也没有多少话和我讲。

我很怀疑他对我的感情。

大张旗鼓的离开,可能是种软控制,恋爱中的人,爱的只是想像中的对方。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西宝

想把生活 过成 诗

好像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恋人很矫情。

女生觉得自己的恋人总是不陪伴自己,男生觉得女生脾气太大不能惯着。

然后我们需要用一个方式来“发泄脾气”和“威胁对方”,其中一个方式就是“我们分手吧”。

除了矫情的恋人,“矫情”的朋友我们身边也不少见。翻一翻朋友圈,总有一些伤春悲秋的文字和图片。

我想, 对于敏感的他们来说,这些情绪都不是假的,都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除了这些情绪之外, 他们更重要的在表达的是:

“来看看我吧,来关心关心我吧,来哄哄我吧,快像我想的那样做”。

就像一个“矫情”的人有情绪了一定要发说说,“矫情”的恋人有情绪了就一定要说分手。

如果说分手达不到他的目的,那么就需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拉黑、删除。

我不知道他这次是不是真的想分手,但是可能一百次他说分手,其中有八十次都不是真的想离开 ,更多的是希望“你看看我的情绪,你哄哄我吧,宠着我吧,变成我想要的那个样子吧”。

但是为什么我们会觉得不舒服呢?

因为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最不喜欢的事就是被强迫着变成另外的样子 ,所以当我们一次次被迫去首先求和,总是要主动找话题去和他聊天的时候,我们 好像被控制了。

同时,或许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我们也在希望着对方能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就像你们 初见的时候,双方都在心里给对方做了做美好的设定。

然后我们 爱上了心里想象的那个对方。

他爱上了他想象里那个永远善解人意,永远温柔宽容的你;你爱上了你想象里那个每时每刻都能给你安全感,每时每刻都把你放在心尖上的 他。

只 是可能你们都不是对方想的那个样子。 当恋爱的激情褪去,我们都慢慢冷静下来之后,能不能看到对方真正的样子,双方能不能都试着去为对方改变,是恋爱能不能继续的关键。

最后, 或许对于楼主来说,重要的不是去辨认他还是不是爱我,其实我们也很难真正辨认清楚。

但我相信,如果没有爱,你们不会走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楼主应该试着去看, 我能不能拨开自己想象的迷雾,看到那个真实的他,我还愿意爱这样的一个他吗?

而他是否也愿意接受我的缺点,我的真实?

我和他是不是都愿意往双方共同的方向更迈进一步呢?

男友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些情绪化。问题关键是,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情感需求。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刘莹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 船不稳是因为舵手还小,小到只会情绪化的处理问题;

由于太小, 他是不是真想分手估计连他自己都不知道 ,不说他了,你呢?

他常常这样, 你怎么看你俩将来关系的发展?

另外注意到一个细节,平时几乎是你主动找他, 对于关系的断开你害怕吗?

感情的决定权最终在自己手中,这段经历或许能帮我们构建更稳定的自我。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小飞龙妈妈

二级咨询师

异地恋,的确很考验我们~

考验的重点似乎不在于性格之间的磨合、情感中间的互动和碰撞,而 在于双方是否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坚定的“内核”,那个内核叫【自我】。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 自己对自己状态的认知和自我评价。

就是说,我可以在没有人在身边的情况下,没有其他人跟我建立链接的前提下,自己跟自己玩儿得也挺好。

这似乎是可以 长久维系异地恋的重要前提之一~

在我们还是个小婴儿的时候,我们只会用 哭、大哭、撕心裂肺地哭 来向养育者表达我们的诉求和需要。

这时,养育者可能会有 以下几种不同的反应:

由此对应的 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认知分别是:

对我们可能的 影响 是:

因此,从概率上来说,多数人可能更多地会遇到第三种养育者的照料,于是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渐渐长大了。

我们会对对方,有一些不安,有一些试探,有一些怀疑,有一些不确定;

同时,我们还可能会有一些渴望,有一些希望,有一些不甘心,有一些等待着理想的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

你说我们疲惫吗?我们委屈吗?我们不幸吗?

或许吧~但 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处在一个【构建自我】的过程中 。以上这些,又何尝不是我们在构建属于我们的那个自我呢?

有些人足够幸运,他们可以在他们生命之初,就被构建的很好;

有些人足够不幸,他们终其一生,可能都没有办法将自我构建得很好。

而我们,或许就是那芸芸众生之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大多数吧?

回到楼主的问题,你说你每次都是“主动找他”,而他“不止一次说分手”但“又分不掉”。

这是否可以理解为: 你们双方都很渴望爱,但却又害怕自己受伤害呢?

或许对你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你的几率大了一些;

或许对他来说,在被第三种养育者养育时,ta温柔待他的几率小了一些,于是他率先采取“主动放弃”的姿态,进而保护自己,避免受到情感上的伤害。

理解了以上这些,可能 分手还是不分,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你们两个人手中。

但无论怎样,或许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我们才可以渐渐构建起那个相对稳定的“自我”吧?

变成那个 你来更棒,你走我也可以“自嗨” 的那类人吧?

男友可能是“焦虑型依恋”风格,或有一部分的边缘型人格特征。

壹心理精华回答者@ZHUQIANG

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南医院神经内科心理医师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异地恋男友很可能是“多虑型依恋模式”和边缘型人格。

金·巴塞洛缪认为 每个人的依恋风格都是不相同的,他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安全型、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

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感觉很自在,他们乐观外向,并且愿意参加社交活动;

多虑型的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刻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他们很希望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但是一旦自己的亲密对象与其他人有密切关系,他们就会心生嫉妒;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 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

鲍尔比相信, 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 。

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 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

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

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 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边缘型人格障碍英文称为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一种较严重的人格障碍,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以反复无常的心境和不稳定的行为为主要特征。

1938年A·斯特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第一次采用“边缘性”这个术语。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出版的《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提出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至少需具备下述8种中的5种特征:

1)有冲动性地引起自我伤害的可能,如挥霍金钱,赌博或者自伤身体;

2)人际关系不稳定或过于紧张,贬低别人,为一己之私经常利用别人;

3)不适当的暴怒或缺乏对愤怒的控制;

4)身份识别障碍,表现为对性别认同,自我认同,选择职业等变化无常;

5)情感不稳定,如突然抑郁焦虑,激惹数小时或数日,随后又转为正常;你和男友之前已经有过吵架,他的表现也是很不稳定,对你也表现出不信任,体现了他情绪情感的不稳定。

认知学派同样承认边缘人格患者的童年早期存在创伤性环境。

但是认知学派的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并不是应激事件本身引起了边缘人格障碍。

而是创伤事件发生后,孩子处理它方式、个体气质、年龄、情境、孩子幼稚应对方式对照育者负性反应的强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边缘病理性,而边缘病理性 集中体现在患者的核心图式和核心认知。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 典型认知偏差是灾难化和两分思维 (dichotomous thinking),其核心信念有三大主题:

而边缘人格障碍者存在着 五个核心图式 :

被抛弃的孩子,愤怒/冲动的孩子,惩罚性父母,分离保护者,健康成人。

目前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模型有十几种。

其中唯一得到最多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是 辩证行为治疗 (Dialectic behavior therapy,DBT)。

虽然对辩证行为治疗的RCT(随机对照实验)仍然存在着流行病学方法上的不足,但是目前仍然按照循证医学的观点,仍然是边缘人格障碍的首选疗法。

药物治疗发现奥兰杂平(olanzapine)对边缘人格的冲动性有效果,5一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舍曲林控制情绪障碍和冲动行为有效。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查看剩余的回答

人生答疑馆

你的心理学互助·成长社区

边缘人格的心理咨询师

166 评论(15)

鼠weakorz

在爱中平息毁灭性的攻击

当我们面对毁灭性的攻击时,我们应该怎么平息它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在爱中平息毁灭性的攻击,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1. 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的负移情:对咨询师的攻击和威胁。

曾经让我深深感到受挫无措及体验最强烈的负移情来自于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正常来说,面对这样的来访者,咨询师一开始会体验到正移情:来访者会把咨询师投射为内心深处深深渴求的"好父母"(理想父母)。他们不被满足的内在孩子会渴求被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因而会开始对咨询师进行一些索求(无意识地,包括超出咨询设置的索求)。如此进一步发展的情况就是个体的"负移情"。咨询师被来访者投射为"坏父母"(不能满足他给予他所需的足够好的父母,往往是来访者曾经对于自己现实中父母的感受),因而,开始产生对咨询师的不满,怨恨,攻击。咨询师这个时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体验:自己就是那个"糟糕的父母",面对一个对自己愤怒和怨恨甚至是攻击的孩子,最开始的时候是很困惑而手足无措的。

我第一次体验到的时候,很困惑,我认为自己已经付出了特别特别多,对这位来访者,甚至会感觉自己已经是特殊地对待了。但是为什么对方依然是对我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我在一般的心理疾病的个案中没有遇到这种情况,然后我研究了相关的人格障碍的描述之后,发现来访者的情况附合了"边缘人格障碍"的描述。严重的抑郁困扰,被自杀的意念威胁,同时极度地恐惧被抛弃。包括在咨询中一系列的"投射性认同"和我对对方的'"内射性认同",来访者会无意识地对咨询师索取种种,无意识地咨询师会觉得自己应该去满足对方。来访者会渴求咨询师扮演一个他设定的角色。而咨询师会感觉到自己就像被硬套进某个角色中,必须要按对方的要求去扮演那个角色才可以。否则就会体验到来访者各种负面情绪的攻击。

那个时候,我有一种无措,被迫,困惑,委屈的感觉。如同于我倾尽全力去给予对方我所能给予的一切,对方依然会推开我,然后告诉我,他(她)很失望,很不满,很孤独,不被理解和看到。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种对方的内在投射中,我是那个"坏妈妈"。因而怎么做都是不对的,不够好的。

由于是边缘人格,内在极度不稳定,因而要让他固定治疗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如果真的要治疗有效果和成功,是需要固定长时间心理治疗的(一般至少要三年左右的长程治疗会达到明显的心理治疗的效果,在关系合适的情况下.面对人格障碍的心理咨询即是心理治疗)。因为每一次他根据自己的意愿结束咨询的时候,每一次他都会感受到是被咨询师抛弃。创伤的重现。

最初当事人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边缘人格,也没有在医院诊断和治疗过。只是曾经有过自杀经历(边缘人格患者多数在情绪极端时会有自伤或伤人冲动)。很容易被误解为抑郁症患者。其实并不是。

在我初接触的一位边缘人格来访者,他在单方结束咨询之后对我提出一些咨询以外的要求被我拒绝,然后他体验到对我莫大的愤怒怨恨,他对我发出要和我玉石俱焚意思的威胁。我思考良久,写了一封邮件给他。告诉他,不论他想对我做什么都可以,我愿意接受,但我不会泄露他的个人信息。暗示了:你可以伤害我,但我永远不会伤害你。

然后,他的愤怒仿佛被止息了。他没有再骚扰过我,也没有实施报复行为。

我意识到我体验到的其实就是当事人内心的感受。当事人如何对待我意味着他会如何对待自己,当体验到被抛弃时若不是对我攻击,那么即是对内在自我的攻击(因自我攻击而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或产生严重抑郁或自杀冲动)。在这个层面上,我庆幸他是攻击我,意味着他站在内在自我的一边在保护自我,而非自我攻击(严重时是自杀行为或严重抑郁)。

我最大的体验是:愤怒和怨恨以及毁灭性的攻击,只有在爱中得以平息。

他有可能会做到极端的事,因为他内在极为不稳定,四分五裂和弱小的自我令他在情绪出现时,理性和成人意识是缺席的。他曾有过自杀行为和想要伤害他人(内在的关系映现在外在关系上)的冲动欲望。他的创伤,需要在治疗所产生的抱持性的环境中重新体验到被接纳被爱,借着一个足够好的客体,借着精神分析去认识他的每一个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疗愈整合自我。

可惜的是,他一直不肯固定咨询(这是边缘人格本身的性质使然),以至于,最终还是脱落了。但他后来发邮件告诉我,他在我这里学到了一些东西,可以让他成长和帮助自己的东西。

一个人内在根源的创伤,常缘于早年体验到不被爱和被抛弃的内在小孩,治疗师人本主义式的爱,辅以精神分析和客体关系理论,移情焦点治疗,来访者可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与治疗。这就是我后来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治疗方式。并且实际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不论表现出来是愤怒怨恨的带着强烈攻击性的,或是被抑郁深深拖入的个体的内心的深处,是一个受伤的渴望被爱的小孩。

2. 面对抑郁发作时有着强烈的自杀欲望的来访者。

我曾在半夜接听电话,我的一位患有严重抑郁的来访者打给我的。那时我的内心其实是害怕的。我害怕他真的会自杀。生与死在那时只在一念之间,而他此时此刻已经被内在的恶魔占据,那个恶魔要拉着他去死。我在和那个恶魔进行一场拔河比赛。

我很害怕我稍微方式不对,就输给了那个恶魔。

我害怕万一他撑不过去,我该怎么面对他的父母,朋友,亲人,他们对我的控诉。我害怕失去他,因为我十分欣赏他。

同时,我也害怕对他提出要求,因为我认为他最最不需要的就是被要求什么。他一辈子都活在被要求当中,他内心强大的魔鬼其实就是那个完全强势控制欲的超我,他饱受此抑郁折磨,终极的自我否定的,正是这个对他有着要求和稍微做不到就严厉地否定自己的超我。我不愿意增加哪怕一丁点对他内心的负担。

因为我是一个人本主义的心理咨询师,罗杰斯曾在他的<当事人中心治疗>这样写道:"当死被允许,生或被选中。"就是一种全然接纳的态度。可是这个时候,我能允许他去自杀吗?

实话是不允许的。因而,我倾听,感受,分析,作为他的症状外的意识去提示他,拉着他。并不劝导,而是和他约定。在深深地去理解他的感受和感受背后的原因之余,和他进行约定,助他度过最危险和困难的时光。

在后来,我帮助自己去探索和面对这个恐惧。我发现自己害怕他自杀完全是出于内心的自私。因为我害怕自己无法承受那个结果。可是我内心深深地知道:他需要的是被我信任,信任他内在爱自己的本能,信任他会活下去,去相信和尊重他为自己做的每一个选择。只有在如此之后,他才会体验到一种真正的对他的接纳。

因而我写下:我深深地信任你爱自己的本能,我深信你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当我做好了自己的内在工作之后。我面对他再一次又一次抑郁发作之后的坦然会成为他疗愈自我的一部分。他确实在我开始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中产生对我的愧疚感。以这样的愧疚感去挽留自己的生命,那么体验到的一直都是"我在为了别人而活着"。这是一种多么沉重的枷锁。而这样的枷锁又会让内在的自我更抑郁更压抑更无法做自己。我深深地清楚,我要做的是帮助他一点点地解开内心多年的枷锁。我不需要做他的另一个要求他的"父母"。

事实证明,当我全然地信任他的时候,即便再次面对这样的情况,我的内心是坦然的。这份对他的深深尊重和理解,坦然和信任会传递给他,让他面对抑郁的发作拥有更多的感觉被支持的力量。这也缘于我们之间建立起来足够的对彼此的信任。

我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他一点点地打破内在的防御。看到内心深处从来不曾被自我接纳的那个自己。从而,开始体验到各种以前不被体验或很少被体验到的负面情绪:恐惧,悲伤。那颗被埋藏很深的心,渐渐被看到。

拥有人本主义理念的心理治疗师,以抱持性的环境,所有的心灵的创伤,皆会在体验到被无条件的接纳与爱中而疗愈。

92 评论(13)

灰羽联盟

品格、自我平衡能力、善于容纳他人、有强烈的责任心、自知之明。

277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