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麓是吃货
在生活中,做了错事,你会说一声“很抱歉”“对不起”“不好意思”吗?
若要承认错误,很多人会羞于启齿,觉得自责是懦弱的表现。
殊不知, 敢于认错、敢于自责也是一种能力。你会发现把事情说出来,感觉会更好 。
在《我不敢说,我怕被骂》这本童书中,有一个叫莫伊拉的小女孩,调皮又任性,有时候还笨手笨脚的。
有一天早上穿衣服的时候,莫伊拉不小心把裤袜扯破了,她不敢告诉妈妈,怕妈妈不高兴,于是偷偷地换了一条新的。
有一次,学校的水果餐时间到了,可是莫伊拉不喜欢吃梨,不吃的话又怕爸爸生气,于是她偷偷把梨扔进了垃圾桶。
还有一次,跟小伙伴玩过家家游戏时,不小心把妈妈的婚纱尿湿了,怕妈妈伤心,莫伊拉慌慌张张脱下婚纱放回原处。
莫伊拉知道自己做错了事,但是害怕被爸爸妈妈骂,只好悄悄地把这三个小秘密藏进了肚子里。
可是,因为肚子里塞满了秘密,晚饭的时候实在吃不下任何东西,感觉非常难受。
最后,莫伊拉实在憋不住了,便把所有的错事都告诉了爸爸妈妈,心里感觉舒服多了。
这个绘本故事虽然简单,却教会我们一个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 敢于坦白自己所犯的错,把它说出来,感觉会更好 。
在日常生活中,不光小孩,我们大人也会犯一些错误。
然而,很多时候,你却“非要面子活受罪”,就是不敢去承认,闹得彼此都不愉快。
比如,你们的结婚纪念日到了,可是你却忘得一干二净。
妻子在家满心欢喜期盼了一整天,结果你回家时双手空空,跟平时没什么不一样。这让妻子特别难过。
面对妻子的伤心、失望,你却无动于衷,不解释,也不道歉,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这更进一步刺激妻子受伤的心,心中的怒火喷薄而出,两个人就此争吵一番。
其实,这场争执完全可以避免。事实上,你真的忘记了结婚纪念日,这时候反驳与争吵毫无益处,还不如一句“都怪我不好”来得实在。
妻子的伤心难过,意味着她不甘心,大丈夫能屈能伸,你不妨从言语上宽慰妻子,一句道歉会立竿见影般地浇灭妻子的怒火,从而平息这场争吵。
那么,当你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你该如何化解矛盾呢?
在《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这本书中,心理咨询师冰千里说:“自责是一种能力,是因为一旦自责就开始向内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反思。自责,一旦被他人感受到就会立马被分担。”
当你做错了事情,如果你敢于主动说一句“我错了”“都怪我不好”“不好意思”,往往都会得到对方的原谅,他会从心里有意愿去接纳你。
相反,明明错在你,你却一味地反驳、争执、非要面子争到底,结果只会是不欢而散,甚至引发骂战的进一步升级。
因此,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敢于表达自责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当你主动承认错误后,对方的戒备心便有了安放之处,有了进一步沟通的意愿,彼此之间的心门才会打开,从而拉开情感沟通和交流的序幕。
“面对一个忏悔的人,你很容易心生悲悯而不是落井下石;相反,遇见一个绝不承认错误的人则会报之以愤怒和鄙视。”
做错了事情,坦诚而主动地认个错,说一句“都怪我不好”,这并不是软弱或无能,它是一种能力,需要很大的勇气。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愿你我在生活中都能做一个诚实的人,知错认错,收获快乐的人生。
-END-
杂草公主/yl
曾经在一个团体中聊到梦,很奇妙的是大家不约而同的都会梦见过自己或者被追杀,或者从悬崖掉落,或者曾经在迷宫中找不到出口······可以说那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内在小孩”,在通过梦的方式与我们对话,你心中的内在小孩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说内在小孩代表着每个人内心的脆弱,你可能不同意,那我们玩一个对号入座的游戏吧,请看下面的图片按图索骥衡量一下自己的内在小孩是否健康吧,如果没有受伤内在小孩的表现,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关掉这个页面了。如果你还在,那说明图中某个表现戳中你了,你的内在小孩可能被好好地安放在内心的某个安全角落,可它时不时地会在某些时刻趁虚而入,让你忍不住落泪、感到委屈、孤独、沮丧、伤感······有时候会让你感到困扰,因为它总让你身不由己地做一些委屈求全的事,你感到自己被困住了又不知道如何脱困,那要如何认识它,试着好好照顾它,不再被它困住,给生活增添一点掌控感?如果这是你想的,那么《看懂自己的脆弱》就是为你而写。 这本书作者冰千里是心理学大v、畅销心理学图书作家、知名心理咨询师,曾任壹心理等多家自媒体签约作者、文章影响力广泛,著述颇丰。代表作有《解锁亲密关系:爱为何会伤人》《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心灵书写:让写作通往疗愈》。 这本书中内在小孩的成长路径是这样的;认识内在小孩--重塑内在小孩--滋养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特指人们内心的脆弱与创伤。它常常包含了我们的创伤性体验···内心某些敏感、无助、脆弱、幼稚、痛苦的部分···它与我们外在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就是功能性自我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格。 也许,在这里你可以停下,给自己的内在小孩画一幅画像··· 看着这副画像,也许你会想,内在小孩是怎么形成的呢?它的形成有四个影响因素:先天具有的特质(包括家族遗传什么的)、家族的人格表现(就是家族中传统的处世方式、待人接物的习惯等)、社会文化背景、原生家庭的养育环境。大家可以看出,前面三个因素都是无法选择和调整的,除了顺应,似乎没有别的选择,只有最后一个,可以通过认识它而寻求改变,获得成长。 我必须要说,去认识原生家庭养育环境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内在小孩,是为了帮助自己得到改变,从而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人生的意义吧,并不是为了要去怪罪原生家庭。我相信,每一对父母是爱孩子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尽力了,只是可能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 那么可以通过什么途径认识内在小孩呢?你可以通过亲密关系觉察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绪感受认识它,而文章开头提到的梦则是一个直接与内在小孩对话的方式,而有时候,飘过你脑海中的念头、想法,甚至身体的感觉都是你的内在小孩在与你交流,不要忽略它们。 当你认识了内在小孩,要怎么重塑它呢? 既然称为内在小孩,也就意味着,它的成长被卡在了某个地方,所以首先需要知道它被卡在什么地方了?然后才能将它解救出来,重新养育它,让它长大,直至成熟。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内在小孩往往代表着内心脆弱的部分,通常它所引起的情绪感受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想面对的,一般性的做法都是逃避,但当有一天,你发现逃避没有用的时候,也许就是疗愈的开始。因为内在小孩的伤痛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它时不时地会跑出来侵扰你,而你会陷入一种“强迫性重复”中,比如在人际关系中总是趋于退缩,总是需要先顾虑他人的感受,不敢提出要求···,而解决的方式有且仅有一种---那就是面对它、认识它,进而反抗它,最终整合它,我知道这需要多么勇敢,也许你会说我现在还不能面对,好的,没关系,等你什么时候积蓄够了力量再来吧。 打破-重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它值得,它能为你的生命插上自由的翅膀。 经过艰难的重塑过程,破茧而出的内在小孩在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它还很稚嫩,需要细心的呵护,让它慢慢地茁壮成长,直至足以抵御狂风暴雨。 被滋养后的内在小孩,是平和的、从容的、坚定的、如同风尘仆仆归来的游子,于万家灯火处,一眼就瞥见了自家那盏温馨又明亮的灯,暖流瞬间涌上心头。 那要如何滋养内在小孩呢? 你有没有这样的一些时刻:面对现实,自己好象无法活出自己理想的状态,总是倍受打击而感到沮丧、失望、无力、无助···你的另一半给不了你期待的“无条件的爱”,即使有也很短暂,感到内心的某种需求无法被满足、总是感到孤独··· 这样的时刻出现的时候就表明,你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可以完全放松、自在的做自己,既现实又可以任意想象的空间,让情绪得以缓冲,让内心开始反思,去找到一个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而不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来回摆荡,让自己处于不安和焦虑中。 没有什么比建立深度关系更能有效地照见、坦露、磨炼甚至滋养我们的内在小孩。 人是关系的动物,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创伤都可以在关系中被疗愈,而前提是这段关系是真实的,什么是真实?套用一句电影《无问西东》中梅贻琦的台词:“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治愈?那么哪四种关系适宜建立深度关系呢:真实的人、虚拟但真实的人(比如某个可以信任的网友)、植物、动物。真实的关系带来放松、带来接纳、带来自如,在这样的关系中想不被治愈都难~ 自己可以给予自己最深的关照,观察自己、记录自己、进而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满足自己,其实就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满足自己“被看见”的需求, 看见即是疗愈。 看看周围,焦虑弥漫着,人人都行色匆匆,总觉得停下来就意味着落后他人,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总得做点什么让自己安心,而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让人更加焦虑,于是需要做得更多···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 让自己慢下来,就是慢慢与焦虑相处的过程,慢慢地提高对焦虑的耐受度的过程,而你会发现,即使慢一点也并没有发生想象中可怕的情景,慢一点也是可以的。 到这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以上的一切,你的内在小孩应该会是另一番模样了吧。 愿你我都拥有一个自由自如真实的人生。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