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gtongaiya
卢熠翎:跟随内心的声音,在“折腾”中寻找无限可能1976年,卢熠翎出生在杭州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他从小知道,父母只能帮助他健健康康的成长,而在学习的道路上,工作的道路上,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不断的向前冲刺,才能为自己赚一把遮风挡雨的伞。大学毕业后卢熠翎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人人羡慕的国企,这一干就是17年。在外人看来,卢熠翎肯定会抱着铁饭碗顺利的干到退休。然而即将年满40的卢熠翎却选择了辞职。这就像是一颗重磅炸弹,在卢熠翎的世界里引起了一阵轩然大波,亲戚朋友对于卢熠翎的“瞎折腾”非常不理解。求学时代,卢熠翎无意间接触了心理学课,自此之后,宿舍里面堆满了心理学书籍。对他来说心理学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静生活,让他的世界变得丰富起来。以至于进入国企工作后,他也从未落下过,总会利用闲暇的碎片时间,自主学习。卢熠翎的办公室、家里,堆满了关于心理相关的书籍。 温文尔雅的理工男,总是有一颗不羁的心。卢熠翎决定40岁之前,家庭、经济稳定下,再开展自己真正喜爱的事业。然后就有了“17年的铁饭碗,17年的心理学。” “与其是说是为40岁做准备,不如说是给40岁的礼物。”卢熠翎在接受采访时说到。17年间,他一直坚持学习心理学知识,并考取了浙大工商管理和工学双硕士学位,先后取得了美国NLP国际导师、高级执行师、系统排列导师、催眠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 卢熠翎辞职后,周围的亲朋好友非常诧异,但他的父母妻子却异常的平静。卢熠翎本以为父母会反对他的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面对父母妻子的支持,卢熠翎毅然而然的开始追寻自己的内心。 然而世界并没有宽容待他,初次创业的卢熠翎创建了个平台叫心灵的圈子,他想要把所有心理学的课程、心理学的老师以及咨询师汇集到这个平台,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由于社会对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的认同度非常低,只身创业的卢熠翎处处碰壁。 连办公场所都没有,只能在家里面写写公众号,在网上讲讲微课,学习互联网和创业的知识,从零开始研究商业模式,寻找投资人。对于心灵的圈子的方案,投资人给了答复:“这行好像没什么市场。”“因为是自己的选择,我没有退路,只能静心扎根。不会就学,这是我当时唯一的出路”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那年,正巧赶上公众号的红利期,不太懂互联网的卢熠翎边研究边实操,最终通过新颖的运作方式,吸引了大批量的用户。在大家都还处于码字阶段时,卢熠翎选择了音视频、直播等方式去运作自己的公众号。也是那年,公司开始盈亏平衡。卢熠翎那时经常把查尔斯·史考伯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激励自己——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2017年,“心灵的圈子”和个人成长头部大号“张德芬空间”合并。卢熠翎与知名个人成长作家张德芬女士决定共同打造一个中国深具影响力的个人成长教育平台——张德芬空间。卢熠翎负责公司的所有管理运营、发展,张德芬则负责公司的愿景方向,资源引进,以及对一些内容和课程进行把关。 从创业至今,卢熠翎一直坚持输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帮助更多的人,从创业初期至今,先后打磨了多场课程,帮助很多的用户走出困局,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其中最为受欢迎的是关于原生家庭方面的课程。为此卢熠翎还根据以往的课程亲自撰写提炼成了一本更适合用户阅读的书籍《与生命和解——疗愈原生家庭的伤与痛》卢熠翎说“每次上课直播的时候,看到大家对我所讲内容的反馈,我发现,许多身体、心理的重大疾病,生命当中的厄运,意外变故,情感不顺,家庭失和等,都和原生家庭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我想帮助这些人,想给他们一束光。” 与此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帮助会员成长,张德芬空间以APP形式聚焦网络的课程、训练营,让学员们能够在此上课、打卡、直播或共同成长,还能在“芬空间”APP内找到全国研习社的活动,申请报名上课,从而获得更加个性化的成长。除此之外,卢熠翎认为内容是很重要的。“内容观点是我们价值观的一些输出,它能够影响到很多人。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内容制作者,成为我们平台的一份子,我们要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体系。”目前,张德芬空间已然在中国心理健康、个人成长领域的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截止至2019年9月,全网用户就已突破了1000w。张德芬空间微信公众号,5年蝉联新榜500强,是中国微信公众号500强,也是中国内容创业企业100强,中国心理健康品牌公众号影响力前三强。并在张德芬与卢熠翎的带领下,张德芬空间以多频道网络内容产品形态运营(MCN),布局各大平台,利用文字、音视频、直播等方式在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FM、抖音、小鹅通等平台收获了大批量的粉丝及用户。 过新媒体平台了解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逐步完善运营模式,开始探索深度用户服务。布局了张德芬空间的线上+线下课程板块,上线了“时空心灵学院”;2018年推出“遇荐生活”电商板块,提倡养身、养心、养颜的生活理念,共推出200余种商品;2019年初成立了中国新女性体验式学习社群——张德芬幸福研习社。旨在帮助中国女性的自我成长,外在提升优雅体态,内在改善身心健康。以“幸福是一种能力,可经训练习得”为基础理论,围绕“知识·知心·知行”的品牌理念,构建年度幸福课以及在全国省市开设的“芬空间”线下幸福研习沙龙场景。卢熠翎说:“在心理和个人成长这个精神领域,需要一些干净简单,围绕主旋律的东西,我们是个企业,不能什么钱都赚,不能什么东西都去做,为社会提供更多正向能量是最为重要的。”卢熠翎一直秉承着张德芬空间创立的初衷。采访的最后,卢熠翎直言,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正所谓强者把握机会,智者创造时机。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对的事情付出创造机会,是我人生的意义。
樱桃小胖妞儿
2021年1月15日,张德芬空间举办的大型心理教育讲师选拔培训大赛决赛在北京圆满落幕。经过8天的激烈竞争,获胜的前三名选手分别是:
第一名:冼满霖
第二名:刘清
第三名:张瑞芳
该活动是由张德芬空间联合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心理健康与发展专项基金共同发起的全国心理教育讲师选拔培养活动。
作为在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领域较早一批的探索者,张德芬空间全网用户目前已超1500w。此次获胜的选手将得到张德芬空间的全方位支持与包装。为此,《公益时报》专访了张德芬空间合伙人兼CEO卢熠翎。
张德芬空间合伙人兼CEO 卢熠翎
问:张德芬空间之前发布了橙光计划,现在推出了萤火虫计划,可否能简单介绍一下此次的萤火虫计划?另外,您觉得这些行动对市场、就业有什么影响?
卢熠翎:萤火虫计划是一个全国心理教育讲师选拔培养活动,希望能够通过本次比赛挖掘出更多的优秀心理教育方面的人才,让更多人的天赋和努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据统计,参加报名海选的人数超过500人,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最终评选出3名进行签约。心理教育行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此次发起这个活动,主要是计划三年内,选拔并培养出1000名专业知识扎实,热爱心理教育行业,能写会讲的心理教育工作讲师,服务全国各个城市,让每位心理教育爱好者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价值!心理教育行业发展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增加就业机会,但是行业的整体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力量,联合更多的机构一起努力。
问:活动截止到现在,有没有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需要调整的地方?
卢熠翎:选手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是个人专业情况,还有心理学的流派、领域等差异较大。与此同时,若想成为一名面向市场化的心理教育讲师,还需要有授课技术,比如如何把一个深奥的内容讲得大家都能听懂,愿意听,还有效果,让听众的情绪有所改善等等。懂得多不一定讲得好,还是需要有一定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问:目前有没有选手达到您的预期?评判标准是什么?
卢熠翎:参赛者需要具备心理学专业背景,并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比赛中需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等,结合自己的实战经验,现场主题演讲答辩或授课。评委将从普通话标准、语言表达、演讲或授课的内容结构、现场感染力、互动率等多方面判断参赛选手是否具备执教能力。张德芬空间认为对于心理方面的需求者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内容,也需要情感上的交流,所以,态度的反馈和所授内容同样重要。
问:张德芬空间会对这些获胜者的职业发展会有怎么样的安排?
卢熠翎:张德芬空间将会选出3名选手进行签约,全面包装和打造,提供线上线下平台和千万级流量的支持。除了选出3名以外,其他进入决赛的参赛者也会有一定的支持。张德芬空间会注重参赛者的可塑造性,根据参赛者的个人状态和自愿度,进行再次培训,提供发展机会。
问:目前心理健康领域是个什么样的情况,现在市场情况是什么样?
卢熠翎:心理健康领域分几个内容层级,第一层是医院治疗,第二层是辅助治疗的器械,第三层是心理咨询,第四层是张德芬空间这样的帮助大众增加幸福度、减压、改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等,相对而言,张德芬空间做的更普及、更基层。
目前,人们对心理层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人通过个人成长类的付费内容,对心理健康基本概念有了认知,但是要跟国外的普及程度相比还差得较远。
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物质消费不断升级,可以看见生活条件的改善,但是物质消费升级的最后是精神愉悦,所以精神层面的消费也必然会升级。
之前流行一句话“开启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其实就是在寻找内在的价值感、认同度,所以他对自我价值、自我身份的认同越来越高。在这种大背景底下,心理整个行业肯定是一个朝阳产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中国对于心理疾病的治疗大部分还是用药物,心理咨询服务较少,心理疾病是人的内在需求,但是目前在治疗手段、疗法,技术,疗程等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范和规定。
问:在职业规划这方面,心理行业有没有一个明显/明确的路径?
卢熠翎:现在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认证,在心理领域,心理咨询师还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师没有正规的平台可以授课,几乎都是民间机构在开展,或是个人挂靠在互联网平台授课。心理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问:结合业务实际,您觉得需要心理服务的群体有什么样的特点?
卢熠翎:以女性群体偏多,问题集中在婚姻、焦虑,亲子关系的冲突等,显示出比较强烈的共性。首先看到的是情绪压力值明显上升;其次是教育领域,其压力会直接传导到家庭,因为孩子的童年被聚集了太多的期待值,青少年学习问题导致的家庭冲突,导致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婚恋关系出现问题等,而且现在抑郁症的低龄化很明显。
问:大多为女性群体,这跟张德芬空间的服务对象是不是有关系?
卢熠翎:其实在任何的心理平台都以女性为主。因为女性在婚姻、亲子、事业的转化里面承受了多方面的综合压力,女性对情感关系也较为最敏感。而男性多对事业成功敏感,有压力扛着,不太愿意向外表达。
问:您觉得这种咨询的效果如何?现在有反馈吗?
卢熠翎:张德芬空间做的是比较基础层面的心理解决方案,受众也愿意在平台里面听课学习成长,解决情绪问题。数据统计,张德芬空间的课程满意度会超过80%,有些专业性的课程有效性会超过70%。比如情绪类的较为显著。偏个人成长类的课程,需要一些时间,和他自身的个人状态有关。
问:在心理行业是否流行“抱团取暖”这个词?
卢熠翎:“心理行业有很多垂类,例如张德芬空间是专门授课的,有机构是专门做咨询的,有做测试的,还有做仪器类的,但总体我们都是在一个大系统里面,各自按照各自的方法生存好,生存好了以后再去合作抱团。从整个大环境大趋势来看,未来心理行业的发展肯定是有利的。
问:心里行业的发展在国外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
卢熠翎:有的,比如说像美国,最初的时候也是比较注重物质消费主义,但是很快也有了朋克文化、摇滚派等,这就是一种由外到内的转换。现在欧美对心理层面较为重视,基本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当地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服务协会。另外,国外的宗教发展的比较好,所以他们还有其他解决方案。中国大部分的人还是需要通过心理服务去寻找内外在的解决方案,我国在教育上面更多倡导的是外形化的教育,对内在的心理重视比较低。心理行业在未来会是比较好的一个行业,而且是难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
问:结合现在的情况,谈谈张德芬空间的未来的发展规划
卢熠翎:张德芬空间未来还是立足于自己所擅长的,结合新媒体、课程策划制作的能力,尽可能的把线下的空间打开。希望大众能够在心理问题变严重之前,可以通过张德芬空间的服务达到一个比较好心理状态,而不会严重到去医院接受治疗的程度,所以张德芬空间是提倡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理念。拼多多员工自杀事件后,发文称要注重员工的心理问题,开通OA系统,为员工开通心理咨询通道。但是心理健康应该侧重于预防和心理疏导恢复,不是有了问题之后才去重视。
张德芬空间希望能够能创立一个个人成长教育类学校,希望心理健康能够成为每个学校、每个人生阶段的必修课程。当大众身心稳定,家庭幸福也是助力于整个社会平稳发展的。
记者:于俊如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