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神的女儿
现在优酷上正在热播李玫瑾的讲座“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与对策” 。 李玫瑾是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 我们一起学习的语言群里针对李教授讲的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已见。 一、只是她讲述的这些观点不是完全认同,比如“爱是需要有界限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需要三比一”“制造场景让孩子感受饿以便适应未来社会中的苦”……等等,感觉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感受,而只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在执行“便于管理”二、这是行为主义的流派的行为矫正法。我认为要配合使用。爱是有界限的。既要让孩子感受到爱,也要让孩子感受到边界和父母的原则。三、其实,李老师的讲座里面也谈到关注,只不过没有特意讲。比如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是一直陪伴的,只不过没有让步,这个陪伴就是家长的爱啊~四、我想起了曾老师说的,内心基于爱说什么做什么都没有问题,甚至什么不说什么不做也都是Ok的。而如果是基于恐惧,那无论你怎么说怎么做都没有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说,首要的还是心,其次才是方法。如果是基于爱,然后有意识的使用科学的方法或技巧去教育和训练孩子的性格,那一定事半功倍! 五、我自己看这段视频是时候,感觉李玫瑾教授本身说这些内容还是中正中立的,我没有感受她是想控制孩子,我感受到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 多一个选择而已,有效继续,无效放下。六、同时有机会听到大家的不同看法和意见,让我有机会了解到更多人的想法,同时引发我进一步去探索,所以说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七、这是人作为生物人本性的一部分,佛洛依德说人的本能时,除了生本能,还有死本能。人本身是无善无恶的,善恶只是人类社会从人群体的角度出发的一个判断。所谓爱,我认为,也并不是完全地对人好。李教授的处理方法,也是在完全接纳之后的一种引导。其实我并不认为这些方法和我们所说的爱或不爱有什么关系。 八、 我也看完了这个视频,我的想法是我们在培育孩子的时候需要有更多的思路和更善巧的方法,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 ………… 我的观点,大家都分析的很棒,各有各的观察点 ,总之不执着于某个观点不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孩子的情况种种,家庭更是唯一的,教育模式,管理办法,不能千篇一律,要在基本之上灵活运用。 总体来说李教授讲的符合当前大众状态。
空山青雨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对案件有自己独特看法。以下几点总结: 第一,孩子心理问题。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呢,有的时候真要解决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第二:谈到自杀。 李教授做了一个比喻,回应一次讲座时,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我不能决定结束它。这个对自杀的比喻为:你走在街上,你饿了,你可以走进任何一家饭店,然后你就点一堆菜,吃完了以后一抹嘴,你就开始往外走。 因为,一个人,特别是在他三岁之前,他几乎完全不能自主,在不能自主的情况下,他所有的东西都依赖于他人,因此一个人只要活下来,就一定是有人给你了能生存的东西,也就是说,你吃了人家的饭,欠人家的债,你能不还钱就走呢,所以把生命说成自己的是不了解生命的发展进程。 其实每个人一活下来,只要我们活到今天,我们都欠自己的父母(抚养者),欠这个社会的,那么这个欠是没有办法,因为人的生命早期是相当无助无能的。 第三:父母想要有控制力。 父母获得了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是说,父母要想对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亲在生命的早期,对孩子要想有真正的控制力,不是靠吓唬,比如说您对一个两岁之内的孩子,你吓唬是没用的,他要是使劲哭起来,那你真的没脾气,那么什么样的孩子,他能够听你的呢? 那就必须是扶养人,这里举了末代皇帝溥仪的例子。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讲到他小的时候是一个小皇子,在他生命生活的早期都是被周围的人来宠爱的,他说他到了11岁的时候打骂太监已成家常便饭,冷酷无情和发威风的性格开始形成。 刚开始他这样的时候,人们都找他的老师,老师给他讲仁恕之道,可是他说,没用!不管他们用了多少历史上英明圣君的故事来教育自己,都没用。只有一个人讲的话,他觉得自己难以违背,这个人就是他的奶娘。 所以,孩子出生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一定要自己扶养,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要孩子了。而如果把孩子生出来,交给别人抚养,尤其是,比如说刚一出生,忙于工作,把孩子送到老家,那么你就丧失了对他的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这个孩子如果是奶奶带的,等到上学的时候才回来和父母一起,那么这个孩子只要心理难过,他一定第一个想见的就是奶奶,如果妈妈和奶奶发生点冲突,这个孩子会从心里恨她妈,向着奶奶,也就是说,怀孕和抚养还得十个月,不如早年时的抚养,一岁半之前,最好是三岁之前,一定要自己带。 第四: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六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面就管不了了,但青春期可以试着去修复。孩子要学什么呢?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如说一个男孩儿三四岁跟你闹,不论是妈妈爸爸,我说今儿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 这孩子闹吧,他能怎么给你闹?大不了的地下打滚?如果这时候不好好管,等到青春期了怎么管? 这时候让孩子好好学习,不给他钱,不让他去网吧了,这个孩子还会跟你闹,那他怎么闹?他可能会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杀。这时候还怎么管? 作者:我爱女妖 简介:一只总是逗上帝发笑的小妖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