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y…黄小猪
我想没有几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受到老师的重视,尤其是班主任的重视。亦有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被老师多关注一点,而去给老师送礼。这不是前一段时间,就有一则新闻曝出来,有一位家长给班主任送礼,但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被班主任区别对待,又觉得班主任贪得无厌,就将之举报,结果又受到其他家长的攻击。这一则新闻,一时引起了一番大讨论。
作为一位曾经的班主任,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豆妈一直反对家长为了让老师照顾自家孩子而去送礼这种行为。不仅助长了歪风邪气,而且也未必能达到期望的效果。
事实上,作为曾经的老师和班主任,我承认确实对有一些学生是有偏爱的,但并不是因为这些孩子的家长送不送礼,更多的是在于这些孩子是否具备以下这些优良的品质。
老师们喜欢那些孩子?
1、努力上进
都说老师会偏爱学习好的学生,我倒觉得也未必。很多孩子,可能目前学习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很有潜力,而且最关键的是,知道努力上进,那么老师会特别乐意关注和帮助这样的孩子。
2、谦虚、有礼貌
有些孩子学习很好,但是目中无人、骄傲自满,老师也是不喜欢的。相反的,一些孩子非常谦虚、有礼貌,懂得尊重老师,向老师虚心请教,那这样的孩子老师是更加喜欢的。
3、有特长
如果一个孩子有很明显的特长,比如说会弹钢琴、会跳舞、会朗诵、会小主持人、跑步快等等,学校一有类似的活动,那老师首先就会想到这些孩子,平时自然也会多一些关注。而且,有特长的孩子往往也会更自信。
4、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有些孩子可能各方面都不突出,但是能够特别关心集体,有活动会积极努力地参加,为了班级荣誉也会努力奋斗,那么老师看在眼里,会觉得孩子特别有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自然也会多关心一些。
5、家长积极配合学校
对于送礼给自己的家长,很多正直的老师会觉得是一种负担,在内心不仅会有一种排斥,可能还会刻意避嫌。但如果家长能够给予老师足够的尊重,能够配合班级和学校的工作,积极为集体出力,那老师反而会觉得“感动”,下意识地会觉得要对这些家长的孩子更好一些。
所以,真正能够让班主任和老师看中的孩子,要么是自己具有优良的品质,要么是家长能够让老师觉得值得尊重。
至于送不送礼,咱不能说每个老师都非常排斥,但是对于那些真正优秀又正直的老师来说,送礼是不起作用的。
老师的态度影响孩子的状态
作为家长,我非常理解很多父母希望老师能够重视自己孩子的心情。客观地说,老师的态度确实能够很大地影响孩子的状态。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跟我一样的经历,就是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或者被某一个老师喜欢,而爱上某一个学科。也因为讨厌某一位老师,而厌恶某一个学科的学习。
作为老师,要时刻地提醒自己,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言行可能会很大地影响到孩子。
首先,得尽量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第二,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给予最大的鼓励,不要吝啬表扬的语言。
比如说,三年级时,我们的班主任也是一位语文老师,在一次课堂上让大家背诵课文,之前已经有两位同学背得很熟练了,老师就问还有谁能够背得比他们更好?我举了手。
背完之后,老师说出了让我终生难忘的一句话:“如果现在不是在课堂上,我一定要下去好好地抱抱你,亲你一口!”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在后面的考试当中,我就拿了级部第一。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我背得也并不比前面两个人更熟练,但是老师用这种夸张的方式,表扬了我的勇敢。这在很多年里面,都对我是一种激励。
第三,不轻视任何一个孩子,给予孩子自尊。
在心理学当中,我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一种自发的向上的能量,只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尊和成长的空间,他们都会“本能地”变得更好。但如果老师或者家长用轻视和打击的方法对待孩子,那么这种自发向上的能量就会被压制。
为人师者,身上的责任不亚于父母,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时候,还要以自身之力影响孩子健康地成长。慎重自己的言行,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可能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这种例子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
作为家长,如果想让老师和班主任更关注自己的孩子,那就多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上入手吧。有优良品质的孩子,不论走到哪里,老师都会自然地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立删)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关注、点赞、转发、收藏都是对我的鼓励哦,谢谢!
我是“豆妈逗娃”,一个乐于分享育儿干货的心理咨询师妈妈,多平台签约作者。家有两个女宝,品着烟火气,快乐逗娃!
小帅cgnn
如今,双11成了一个狂热的节日。商家“跳楼”,打折信息铺天盖地,买家“血拼”,一夜不眠不休盯着时钟23:59到00:00,随即像一名剑客拔出利剑斩断情丝一样,按下鼠标一键下单,然后长舒了一口气,感受到一种了无牵挂的潇洒。
对双11的购物研究越来越多,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衣食无忧,只是从内心更渴求比现实生活更高一些的生活品质,但是做到这一点,略显囊中羞涩。比如大学生或一些普通上班族,日常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总觉得去年的靴子已经过时,今年想换个新款式的,可是新款的贵呀,所以放购物车天天看,还有一些可有可没有的东西,不着急用(也许本就没用),但是自己就想要,也一并放入购物车,就等着双11降价购买。
这种 “相对购买力不足”的人,我们且称之为“假穷人”,是双11的购物主体,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购买力与占有欲
我国从贫穷到温饱,到现在的逐步走向富裕,才走过了短短几十年的历程。刚刚“脱贫致富”的我们,对成功者有一个社会性的定义,那就是“越有钱越成功,越能购买更多的东西”。“炫富”不就是拿着各种昂贵的东西给别人看吗?
“相对购买力不足”的人群是一群有着极强上进心的人,他们不甘心目前的生存状态,当看到有人炫富,他们不屑,但是从内心却希望自己成为那个炫富的人。在这些人心里,拥有那些豪华的东西,就是成功的标志。
所以,有限的购买力与无限的占有欲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噬咬着这些人的心。
购买力有限,才精打细算,等着双11的降价;占有欲无限,才无休止的看上一款又一款商品,欲罢不能。
越穷越想买,越想买越觉得自己穷,这让人很痛苦。人作为行为主体,本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来缩短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让自己心里达到一种平衡。双11,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时机。
虚拟与现实的体验差距
有一句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非常贴切的形容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尤其是对于上述的“假穷人”,现实更显的残酷。
也许你原本希望自己是个淑女,穿着西服套裙高跟鞋,却因为整天挤地铁而成为了一名穿运动装上下班的女汉子;
也许你原本希望自己的闲暇时光与闺蜜相约,尽享逛商场的乐趣(买不买倒在其次),却因为周末要加班连懒觉都睡不成。
……
总之,现实生活中 “不如意十之八九”。
而在网络上,你的境遇就大不相同了,尤其是在购物的活动中,且不说那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物品,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啥都能买到,尤其是与商家打交道的时候,你就会摇身一变而成为“上帝”!
只要你进店,不管是白天还是深夜,店家都会“亲,我可以帮您什么?”“亲,您有什么问题?”“亲,您满意吗?”随叫随到,并且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地回答你所有问题。
这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得到的体验。所以,爱上网购,并非偶然。
两个月无假期的尴尬
人生需要仪式感,所以会设立很多个特殊的日子,有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有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还有我们自己以及家人好友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等,这些节日给我们原本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精彩。
当然,能从节日中获取假期的,就是国家规定的节假日。而十一长假过后,再值得期待的国家规定的节假日,就是元旦了,11和12月份是空白,这俩月是沉闷的、冗长的、无趣的。
可是,就在这尴尬两月的中间,11月11日出现了,虽然不放假,但是双十一给人生带来的精彩,不比度假逊色:节前选择比较商品,节中购买,节后收货。然后与好友分享体会,这个节花了多少钱,省了多少钱,买了多少东西,然后再一一晒出来,这个过程可以延续一到两周。
“假穷人”大多是学生或者上班族,每天重复着相同的日子,双11带来的刺激和兴奋,也是促进消费的动力之一。
其实,购物与穷富有关,与人的心态更有关。双十一给我们带来了愉快的体验,力求省钱的同时,我们更要理性消费。生活真正需要的,货比三家后果断下单;可买可不买的,先不买,也许几天以后你会发现,其实已经不喜欢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专家:杨玉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
编辑:姚迪
本文系原创作品,商业合作及转载请联系 投稿请联系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