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83

提拉米苏丫头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女心理咨询师哽咽落泪现场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羊羊小P

已采纳

从章子怡演过的角色就能看出,章子怡是个很坚强的人,是个很要强的人。正是她身上这股坚韧劲儿,才能把一个个角色演得到位,得到大家的认可。对于这一次的泪洒现场事件,到底是演戏还是真实呢?小编总结了以下三点。

1. 章子怡对演员这份职业有着很强的职业感,因此她在《演员的诞生》做评委时很认真,也希望通过自己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演员这个职业。但是,事情往往并不能按照自己预期地想法发展。 2. 《演员的诞生》这个节目其实还是商业性的东西,娱乐的成分居多。章子怡在这个舞台上即使再认真,再想表述,观众们也难以感同身受。一个演员在大众面前表现得太过善良和感性,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有句话说的有道理:认真你就输了。3. 行业的潜规则和幕后操作为我们大众诟病,但这些事情章、宋等人是没有办法去改变的,她们在之前就应该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要知道所受的关注越多,被舆论抨击的可能性越大,越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总结:话说回来,章子怡也算是饱经风雨的老演员了,什么阵势没见过,小编觉得这种事情也都是一阵子的,总会过去的。演员嘛,大家最后还是看你的作品,你拿实力说话,才是硬道理。章子怡不会变,仍然是骄傲的凤凰。

女心理咨询师哽咽落泪现场

259 评论(8)

我爱鸡爪啊

1.《演员的诞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目?

这个节目最开始给大众的初心是好的,想要让大家见识什么是真正的演技。然而其实,这个节目一开始的立场就是错误的,因为它将影视剧和话剧的表演形式生拉硬拽放在一起比较,通过模仿经典输出不那么经典的剧本,妄图让演员们在十几分钟里展现出所谓的演技,节目组也许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一直在节目中制造各种噱头,从邀请流量明星参演,到恶意剪辑制造撕逼,再到最后袁立手撕节目组引发轰动讨论,节目组眼看这件事情已经无法再圆,所以就让整个节目中风评最好吸粉最多的章子怡来进行煽情的任务,让大家喷无可喷,也算是节目组为了收视率做的最后一点垂死挣扎

2、在整个演员的诞生的舞台上,章子怡毫无疑问是最真实也是最真情实感的那一个。她一直强调信念感,强调演员对舞台要有敬畏,在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的时候也给了最为公正客观的评价。因为她的地位让她不需要炒作,也不需要刻意配合一个电视台。她的主要发展方向在电影圈,参加这个节目的初心,大概也是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演艺人士,想要看到一些真的表演。然而,节目组的恶意剪辑和营销让节目背离初衷,真性情的人看到这一切,觉得无奈以至于落泪也是无可奈何。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却发现事与愿违,谁都可以感觉到无奈和委屈。只不过,公众人物的表现总是被放大和揣测罢了。

女性职业生涯规划第一人

微信公众号【白小白在线】

id:bxblady

164 评论(9)

甜品达人范范

他在心理咨询室痛哭了一个小时

他在心理咨询室痛哭了一个小时?这是怎么一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晚上九点,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出来,走到路口的铁道,听着“叮叮”的警报声,有火车“轰隆隆”地开过。

经历了一场痛哭了整整一个小时的访谈,感觉整个人都快要虚脱,被人群推着向前,坐上地铁,靠着角落里继续落泪。

13号线里人潮拥挤,没有人注意,也许这是北京的好处之一,无论你有多么狼狈不堪,都不会引起围观,也不会有人来指指点点。

而哭过之后,需要面对的,还是日复一日庸常和繁复的生活。

去年一整年,我似乎快要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励志典范。

很多人给我留言,说,我觉得你很坚强,我觉得你很棒。

很多人说,我觉得你很厉害。

还有人说,我真羡慕你的好运气。

我感觉很困惑,自己做了什么呢?

写了几篇文章,也没有特别火。做了几本书,也没有卖得特别好。

除此之外,并没有做出任何值得夸耀的事情,有什么好被人称赞的呢?

甚至,面对这些,我从来都没有感觉到开心。

依然是惶恐,害怕,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多,觉得自己付出太少,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可是,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叫真的努力?

我有很好的朋友,在她的年终总结里写道:“年轻人因为经历的世事尚浅,总以为自己光芒万丈,有扭转乾坤的非凡魔力,所以一头撞死在墙上,徒留一地苍蝇血,没撞死的,像我这样,开始感到绝望,把过去二十多年积累的乐观一次性榨干,被绝望吞噬殆尽,连个骨头都不带吐的,所以,很尴尬地,我在前年的时候得了抑郁症。”

这也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感受,把过去二十多年积累的乐观一次性榨干,绝望无时无刻不在,一次次怀疑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否定自己,然后焦虑,暴躁,不安。

整夜整夜的失眠,凌晨四点躺在床上睁着眼睛,恨不得被黑暗直接吞噬,也许这样就好过了。

在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月之后,身体开始出状况,终于有一天,在吃了三颗止痛药都无法缓解自己的头痛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能够再继续了。

开始试图自我解析,关于抑郁症、心理学的书,一本一本地开始看。

再次失眠的时候,坐在床上一边哭,一边看《走出抑郁》、《中毒的爱》,试图去分析自己的来源,内心里的阴暗,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该如何去解决。

去见心理咨询师,她问我:这么多年来,你都是一个人,你是怎么支撑过来的呢?

她问我:为什么你总是在谴责自己呢?为什么你永远无法接受别人对你的赞美呢?

她问我:如果,如果你见到当初那个孤单的,被抛下的自己,你想对她说什么呢?

她问我:你有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呢?

而我面对所有的问题,唯一的反应,是哭到崩溃。

而最终,我终于在哽咽了无数次之后,把那句话说出口:我不想要活得那么辛苦,不想要有多么成功多么牛逼,不想要别人对我说你很坚强,我只想让自己开心一点。

那一刻,内心突然间就安静下来。好像一直被一根绳子越勒越紧,在濒临窒息的那一刻,“崩”的一下断掉了,好像直到那一刻,才呼吸到真正新鲜的空气。

写过一些鸡汤,看过很多励志书,好像整个社会都在告诉人,只有拼尽全力,才有资格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评断一个人是不是优秀,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社会地位有多高,取得了多少成就,赚了多少钱,是不是成功人士?

我们所期待的,内心里向往的生活,都是在多少年内可以实现自我社会阶层的突破,可以跻身社会中产,可以从之前那个一无所有的小屌丝,变成众人瞩目的“成功人士”。

仿佛逆袭,成为了新的宗教信仰。好像拼命,成了我们达到目的的唯一方式。

我身边有太多的人,都活得很拼命,也有太多太多人,每天都在反复地告诉我,只有努力到极致,才能算不辜负自己。

被这种压力追赶着,每天都活在“我不够努力”的自我谴责中,不断地怀疑自己的价值,好像无论做多少努力,都比不上别人,好像所有的付出,都起不到任何作用。

挫败感无影随行,走在路上的时候,似乎每一个影子,都在嘲笑你没用。

在被抑郁和焦虑折磨得持续失眠两个月之后,我突然发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从小好好学习,结果大学没考好,我自责,自暴自弃。

工作了之后,用尽一切办法往前跑,搭进去自己所有的空闲,在这一年里,我发现,我跟朋友渐渐疏远,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没有好好出去玩过几次,把自己的空间挤压到只有一点点。

可是,我不快乐,我只有越来越多的不安。

一个懒散了二十几年的人,突然间变成工作狂,对我来说,获得的从来都不是终于改变自己的成就感,而是无影随行的压力和焦灼,以及不断地自我否定。

对很多人来说,拼命努力是源自自在的驱动力,可对于我这样一个O型双子座来说,这是彻底的自我折磨。

每一天睁开眼睛,想到一堆事没有做,想到自己找不到选题,想到自己的节奏不对,就开始焦虑,然后消极地逃避,厌恶,给自己打一千遍鸡血之后才能爬起床。

写了那么多鸡汤文,去教导别人要努力,要追求梦想,要做最真实的自己,却依然对自己的所有问题无能为力,很多时候,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甚至不愿意接受,自己其实很甘于平凡。

然而神奇的是,在承认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我没法做到“逆袭”这样一个壮烈的事迹,我甚至对成名发财这件事也没有那么热衷之后,我仿佛得到了解放。

我终于肯接受,其实,我没那么大野心,我也没有什么想要出人头地的伟大理想,我想要的,是每一天真实的生活,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身边有一群人陪着我玩笑,可以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可以去尝试一点自己想要尝试的事情,就足够了。

重新开始梳理一次,一次次地核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内心真正的需求。

然后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恐惧起床,不再睡不着,不再大把大把的掉头发,不再因为写不出来任何一个字而悲伤,也不再因为突如其来的工作中的困境而愤怒不安。

好像那些所有的负面情绪,就这样静静地消失了。

有人给我发豆油说:我感觉你很坚强。

坚强吗?也许吗?这么多年,我熬过很多很多,一个人摸着石头走了漫长的很多路。

我以为这样就足够了,以为得到很多人的关注,以为取得一点点成绩自己就会满足。

可是并不,那些缺失的爱和陪伴,还是会让我在面临一点点挫折的时候,感觉无比孤独和绝望。

在勉强自己独自撑了这么多年,我终于肯原谅自己所有的软弱和无能为力。

我想,比起所谓的成功,我更想要的,只是真实而温暖的生活而已。比起做一个鸡血却冰冷的`人,我更想成为的,是一个有趣的、温厚的、善良且快乐的人。

在一次次去回顾独自一人穿越所有黑暗的那些年,我终于开始意识到,我没有照顾好自己,终于开始承认,其实我一点都不坚强,也从来都不愿意去做一个坚强的人。

2015年,我很幸运地遇见了一些人,他们包容了我很多,不停地鼓励我,也一点一点地让我更加认清自己。

小美姐姐跟我说:其实你很好,只是你自己不知道,而且,是越认识你越久,越觉得你好。

庆庆姐姐跟我说:其实你做了很多,你已经够努力了。

伊心跟我说:你好好照顾自己,就是我最想看到的事情。

也很开心,遇见了一个能够给我足够空间的公司和领导,没有一直push着我去做什么,而是让我可以在找到自己节奏的同时,慢慢来。

于我而言,2015年,对我的意义,并不是自己做了什么或者没有做什么。

而是我终于在回避了自己那么多年之后,开始试图去正视自己过去的那些黑暗,它们给我带来的影响,开始认真地找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欲望和需求,不再试图把自己隔绝在所有人之外,也不再用避免给人回应的方式保护自己。我不再总是为了得不到的事情而折磨自己,也不再总因为自己跟别人差距很多而责怪自己。

在怀疑和否定之后,我又重新拾回了那些被现实和打击磨灭掉的信心。我没有那么差劲,我只是真的做不到一步登天,既然如此,不如慢下来,重新梳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匆忙和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然后理所当然的失败,却不肯承认是自己过于急躁,反而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可是步子迈大了,本来就会扯着蛋(虽然我没有……)。

仔细回想了自己做的这一点事之后,我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啦,不算特别好,也不算特别坏。

依然是有着些微渺小的梦想,只是,就将它们放在心底吧,然后慢慢去走,不再因为急切而勉强自己疲于奔命。

依然会为了想要的所有而默默努力,只是,对我而言,我需要的,是先给自己一点时间,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多照顾一下自己的感受,爱自己多一点。

依然会朝着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行下去,只是这一次,我想抵达的,不是别人眼中的羡慕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更加了解自己,去发掘自己的长处,去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去努力将自己完善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

如果可以许一个新年愿望,我只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快乐能力的人,可以成为一个能够去爱,能够去接受爱的人。

也许对我而言,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很难,但庆幸的是,我从未放弃过,我从未放弃过相信。

我终于可以说,我开始慢慢变得好起来。

我终于开始相信,无论过去的阴暗多么沉重,逃避和试图掩盖都是无力的,只有面对它,解决它,才能够治愈自己,让自己慢慢恢复。

希望明年的我们,可以继续一起成长。

希望哪怕不够鸡血和鸡汤的我,也依旧可以给你带来陪伴和力量。

不算年终总结的年终总结。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277 评论(8)

种菜的阿布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女心理师25-26集剧情。

女心理师第25集预告:叶家辉诉说心意

贺妈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贺顿和钱开逸,贺妈没有任何毛病,贺妈从装睡中惊喜地坐起来,贺顿抱着母亲,告诉对方可以出院了。

贺妈出院后,钱开逸告诉贺顿另一件开心的事情,他们的节目心扉夜话上一期的说不收听率第一,钱开逸张开双手,还是没抱过去,装作伸了个懒腰。

叶家辉来到姬教授这儿,姬教授告诉对方贺顿是个好学生,希望叶家辉好好对她。

夜晚,叶家辉找到贺顿,贺顿说起大家都是好朋友,朋友之间不用客气,叶家辉表示自己想的不仅仅是朋友。

女心理师第26集预告:贺顿拒绝叶家辉表白

小薇在洗手间洗了把脸,没想到一抬头就看到了一个男领导在身后,她被领导拉进了卫生间,进行了侵犯,还被威胁不要出声求助,除非她想被人听到,她应该乖乖的,很快就会过去了。

而后,小薇来到贺顿的心理咨询室,哭着痛诉自己遭遇这样的事情就算了,可是没有想到最关键的时候,自己的身体竟然背叛了自己,她受不了这种自我背叛,情绪失控之下用力地扇自己巴掌,边骂自己怎么这么不要脸。

海风广播电台,钱开逸摔了一张合照,对着一个男同事,告诉他自己以前觉得这个人就挺无耻,但是至少尊重职业道德,而现在连一点底线都没有了。

夜晚,叶家辉冷着脸,对着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拳打脚踢。

贺顿和莉莉吃晚饭的时候,贺顿告诉对方自己拒绝叶家辉的表白了,然后两人说起衣服上带刺绣的一个男人,贺顿觉得这样的男性对一般女性都具有诱惑力,而自己也是一般女性。

杨紫和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师》上线之后,因为随后推出了不少新的剧作,掩盖了这部剧的光芒,不过《女心理师》的热度表现一直十分出色。

目前剧作的口碑也有明显的回暖之势,虽然豆瓣评分并不高,但是这并不影响《女》呈现出来的依然是高品质的内容。

《女心理师》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很容易让观众误以为这是一部浮夸的偶像剧,但实际上这依然是一部行业剧。

只不过它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剧仅仅只是将心理师工作的过程以及工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聚焦职场,剧作的重点反倒是放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女心理师》的出色表现,使得新华社点名评论《女心理师》并登上热搜。

不得不说,新华社对这部剧作的评价可谓字字珠玑,这一波狠了!

罕见题材新意十足,切入角度更具探讨意义

新华社提到《女心理师》就题材而言是国产剧作中呈现较少的。

在目前国剧市场上,关于心理师这一行业的剧作,除了这部《女心理师》之外,就是播出不久的《谁是凶手》。

不过《谁是凶手》的重点放在了悬疑,而非呈现这一行业本身,因此并不具有代表性。

《女心理师》中杨紫饰演的贺顿因为听力异于常人,使得主角光环过于鲜明,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却很容易发现这部剧中所呈现的心理师仅仅只是一个沟通患者与问题之间的桥梁,引导他们去正视自己的心理,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同时新华社还提到,有部分观众表示通过每个案例中贴近生活的现象与剧集产生了情感共鸣。

而这也与《女心理师》本身对于这一行业的切入角度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一般的行业剧会更倾向于男女主角,以及他们本身的工作属性,让观众看到行业的特质。

但是《女心理师》这部剧作却更倾向于让观众与心理疾病的患者产生共鸣。

比如职场上的讨好型人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只不过在《女心理师》中所呈现的讨好型人格的案例已经很严重了,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是一个被边缘化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任何的社交,以至于他的心理疾病一步步的加重。

对于这样的案例,社畜,打工的人往往是最能够理解的,不懂得怎么去拒绝,哪怕是面对一些不公平也不敢发声,久而久之就会像剧中的案例一样,感受到自己的人生逐渐崩塌。

但通过剧中人物对于现状的反抗,以及经过心理治疗后效果明显改善,其实也是剧作对于有同样困扰的观众的疗愈过程。

可以说新华社对《女心理师》的评论,完全是看到了这部剧作的'优势,字字珠玑。

上线近10天,《女心理师》始终吸引着众人的目光。有观众称它“播出即胜利”,因为心理相关题材在国产剧里尚属稀缺,它的出现丰富了都市剧职业叙事版图。数据显示,它高居同期全网热度前排,每次更新都会伴随新话题登上热搜。

借用剧中电台主播的话,人生难免有缺口,但关注心理健康、及时疗愈,就宛如在人生缺口处照进一束光, “阳光进来了,爱你的人也进来了”。如今剧情近半,越来越多人从不寻常的题材里感受到启示乃至安慰,一部现实题材剧的社会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现实题材 改编不易

电视剧《女心理师》开篇,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场景:镜头对准川流不息的闹市,形形色色的人物穿梭而过,他们中有人患神经性暴食症、产后抑郁症,也有人患惊恐障碍症而这些人也正是剧集后续案例中的人物。

《女心理师》改编自毕淑敏同名原著,由柯汶利导演,杨紫、井柏然、王嘉、菅纫姿等人主演,讲述了女心理咨询师贺顿在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疗愈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愈的故事。

在社交媒体深度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今天,这部新剧的登场可谓自带题材红利与话题优势。难得的是,创作者并不全然仰仗这些,而是在专业与艺术、直面痛点与呵护社会情绪之间,作出了有效平衡。

心理话题,一头通向人心私隐处,一头时常牵涉到社会性事件的诱因。神秘、敏感、灼痛,鉴于社会伦理与大众感受的考量,心理题材影像化注定难关重重。这一点从《女心理师》的改编路便可见一斑:原著小说早在2007年出版,电视剧虽在14年后姗姗来迟,却依然是国产剧里以心理咨询师为主角的极少数派。在此之前,以心理命名的国产影视作品,或借刑侦剧的框架探究犯罪心理学,或是在支线剧情浅尝辄止。

原著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人们的生活状态已经不同以往,比如,14年前大家还不用微信聊天;更重要的是,人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所以,剧集源于小说,但没有拘泥于小说。

《女心理师》总制片人郭峰透露,在征求原著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剧中会加入新的案例。案例本身不难找,但既要保证普适性,是大家都可能遇到的问题,话题又不能过于陈旧、简单,这两者的平衡让主创团队费了很多思量。

于是,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的孩子、讨好型人格、暴食症等现代人关注的话题。郭峰说:案例基本都有原型,但要把案例经过加工,在影视剧的三棱镜里折射出问题,又让观众觉得不那么枯燥,不那么冰冷。

尊重专业 疗愈自我

知乎上,有位专业人士留言: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内部,一直不看好电视剧能拍好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有太多隐私和伦理限制,不适合暴露给观众;也因为心理学的高度专业性,让艺术表现难有施展空间。

剧中,从如何凭借专业知识精准捕捉来访者的心理困境,到如何通过心理咨询室外的陈设摆放舒缓来访者的焦虑情绪,都颇有讲究。

为了进一步把握剧本的专业度,心理学专业人士成为团队中的重要“智囊”。十余人组成的编剧团队不仅与多位专业人士“取经”,还得到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的支持。在拍摄前期,主演杨紫随剧组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体验学习,在实地观摩中深入了解心理咨询师的日常工作。

《女心理师》为观众们贡献的惊喜还在于影像风格。剧集大胆探索“文戏武拍”,将现实中相对静止的心理咨询过程,转变成极具张力的运动画面。带有悬疑色彩的运镜、凌厉的调色,都直指来访者内心的挣扎,以视觉冲击营造出沉浸观感。而独具巧思的“异空间美学”借用了类型片“回到现场”的手法,让心理话题在剖玄解析间弥合了学理的壁垒。

郭峰表示,一是剧中创造了白色空间和黑色空间的概念,让咨询师“进入”来访者的大脑,与他的潜意识对话;二是再现造成来访者心理问题根源的场景,让咨询师“出现”在这个场景中,也把观众带入,设身处地去理解来访者。

“我们希望观众看后,能够感同身受,对有心理问题的人的理解也会更深刻,而不再是觉得你抑郁症就是太矫情,焦虑就是担不起大事。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很多是日积月累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郭峰说。

《女心理师》在男主角钱开逸身上投射了“观众视角”。他与贺顿相识相知的过程,伴随着他对心理学从一知半解到建立严谨态度的认知转变。钱开逸坐镇的电台直播间,则犹如剧中“小贴士”时间,借深夜节目自然输出心理学的大众科普。

由此,剧里的听众、网友,现实里的观众都会明晰,心理咨询绝非一蹴而就的“神话”,而是一条长期战线。兼具硬核的专业知识与春风拂面的主播心灵鸡汤,一张一弛间,心理咨询找到了电视剧的最佳落点。

《女心理师》的编剧朱历说这个剧定位是暖心疗愈,“所以,我们想通过钱开逸这个角色来告诉大家,任何家庭,任何过往都可能造成你的心理问题,但是,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可以选择的。钱开逸就是选择了成为太阳,所以,你也可以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选择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疗愈的开始。你认为你有这个能力去选择,那么你的人生就开始不一样了。”

《女心理师》用专业但不晦涩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将心理专业知识传递给受众,并透过直观的案例分析和充满温情的疏导,治愈着来访者,也引发观众的自我审视和自我疗愈。

正因如此,《女心理师》主创团队在主线的心理咨询场外,还细腻地推进着亲情、友情、爱情关系,人物相互的情愫能凝结出爱的力量,而“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是爱的入口”——就像主创期许的,影视剧不是教科书,《女心理师》的小目标是不误导,大目标是可治愈。

140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