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笑的颜小妞
为什么要痛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容县的封某某在案发后交代,当时火气上头令他在瞬间丧失理智,所以酿造了这起家庭悲剧。他后悔了,可这一切还能挽回吗?近日,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封某某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不满指责和数落郁闷之下动杀机
事情源起于2015 年7 月,封某某打算翻新自家房屋,便去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因原证件是父亲名字,要变更成封某某的名字还需要到公证部门进行公证。而在办理公证的过程中,因为家中的一些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办理土地证变更一事一再被延后,引起了妻子的强烈不满。
同月25 日晚,封某某与妻子又因为办理土地变更一事发生争执,妻子认为这是丈夫无能和懦弱的表现,才让事情变得繁琐复杂。面对妻子的厉声指责和数落,性格木讷、识字不多的封某某自觉无力反驳,只能窝着一肚子的闷气呆在客厅里看电视。
“她本来就对我有偏见,每次见到我回家都说我没有用,这次又因为证件变更的事一直啰嗦,说我连地都没有一分,骗了她20 多年,还拿我跟别人比,把我说得分文不值,甚至骂我是窝囊废”……面对妻子的喋喋不休,封某某心底里仅存的那丁点自信也没了。回想结婚这20 多年来,妻子对自己的种种不是,封某某越想越不舒服,越想越不是滋味,不堪烦忧的他突然对妻子动了杀机。
异响吵醒女儿 面对呵斥痛下杀手
目睹着妻子回卧室休息了,心里窝火的封某某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从客厅的工具箱里拿起一把铁锤,直接走入卧房。此时,睡在床上的妻子还在责备丈夫的无能,以及表示对丈夫的失望等。而贪图一时嘴快的她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一步步地向她靠近。
见妻子毫无防备,封某某便快步走到床前,举起铁锤捶打她的头部。猝不及防地被捶了一下后,妻子本能地转身往里要躲开,但气疯了的封某某情绪已经失控,他抓着铁锤继续狠狠地捶打妻子的头部,几个回合下来,妻子没了气息。
在锤杀妻子的过程中,封某某的女儿被这异常声响吵醒了。撩开蚊帐,看到母亲的惨状,女儿惊讶之极,大声呵斥父亲,并质问父亲为何要杀害母亲。担心外人听到事情败露,封某某拿起铁锤对着已坐到床沿边的女儿头部就是一捶,女儿应声落床后,杀红了眼的封某某又胡乱捶多几下,直至女儿不能动弹了,封某某才罢手离开卧房。
眨眼间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两个亲人,封某某的头脑变得一片空白。他一个人走到天井外,许久才回过神来。清醒后,明白这个家已经彻底毁了,封某某随即返回客厅拿来纸笔,把家事交代好,然后独自一人步行到辖区派出所自首。“因我总是捶打头部,那肯定是没得救了。”在接受警方讯问时,这个年近六旬的农村男子很后悔。在他想来,要是忍一忍,事情也就过去了,可偏偏没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事情变成了这个样。
心理剖析:自尊遭遇伤害应激反应是悲剧根源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麦雨剖析认为,人们往往警惕来自外面世界的伤害,而忽略来自家庭内部的伤害。事实是,来自家庭内部的伤害要比来自外面世界的伤害多。人们都看得懂身体遭受的伤害,是因为淤青的皮肤,流血的伤口,能活生生地控诉着施暴者的罪行。但是,人们往往忽略精神上遭受的伤害,因为施暴者一通语言暴力后,破碎一地的心灵无人能看见。
该案例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封某某文化水平不高,性格内向,能力不强,这种人往往自我评价低,低自尊水平是他的特性。这是他最怕别人触碰的最敏感的神经。但是这种人会给人好欺负的感觉。可能在生活中他经常被嘲笑,被贬低,这些都是对他的语言伤害。从他的供述看,妻子长期对他表示不满,随便冲他发脾气,不断数落他,这些情绪会积攒下来,形成一种压力源。在这次变更土地事件中,他没有能力办成,自己就已经很受挫了。而妻子还不断地责备他,说他是“窝囊废”,把他贬得分文不值,严重地伤害了他的自尊,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神经,结果他拿出铁锤捶死了妻子,这是一种应激反应。
如何去理解封某某杀死自己孩子的行为?实际上,这份长时间累积下来的不满情绪爆发后,封某某就像是一辆狂奔的车子无法刹车,有人刚好走到那个位置就被撞上了一样。从案情分析,封某刚开始没有杀害女儿的念头,但作案后被她这么一呵斥,失控情绪就有如崩堤洪流,再也挡不住了,女儿也就在他这样的疯狂情绪中变成了牺牲品。
杀人者令人愤恨,也令人同情。从封某某妻子方面看,她嫁了这样一个丈夫,是她的选择。他没什么文化,且性格内向,能力不强,比不上别人的老公,但是她还是选择了嫁给他,心里又不愿意接纳他,这就是导致家庭矛盾的一个原因。所以在夫妻关系中,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当初你选择的这个人,他(她)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不会因为你们结婚了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不要有超出这个人实际的幻想。在封某某家,既然封某某办不成这件事,封妻可以帮助他办,而不是单纯地抱怨,毕竟这是家庭的大事,家庭成员都有责任去共同承担。因此,凡事学会从对方角度出发,事情也就容易解决了。
一个M精彩
第一、时间明确化。 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玩手机的标准,比如每天玩游戏不能超过30分钟,玩游戏必须在高质量完成作业后等。这样的标准相比于过去家长跟孩子说玩手机要适当、每天时间不能太长,更具体更明确,而目标越具体明确越容易操作。同时清楚说明完成约定能得到什么和没有完成将失去什么。第二、约定公开化。 和孩子约定好的规则要逐条写纸上,签字后张贴在家里,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看到,公开承诺是对孩子非常有效的制约。第三、执行坚决化。 只要孩子完成约定就要及时给予鼓励,重点是语言上的鼓励;而没完成,就必须要承担的违约责任,很多孩子说话不算数的根本原因就是,约定完后,家长不追究违约责任。任何规则都要和孩子约定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完成约定时,孩子积极性会更高,成功欲望也就更强烈,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自己参与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就算做不到再惩罚,孩子也会心甘情愿。
你跑这么慢
您好!下面是专家指点的赶走焦虑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专家:七个方法让焦虑烟消云散 首先问你自己,你的焦虑是否有效或无效。你的焦虑是否会在未来一两天带来一系列行为?你会做些什么来消除这种焦虑?它会一项项地发展下去吗?如果不是,这是无效的焦虑。 第二点就是,你是否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所有焦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你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我对人们说的一件事情是在不确定的日子里,你想一下你做的所有事情:过街,上餐馆吃饭,对陌生人问好,乘电梯,搭飞机。所有这些都有不确定性,你没有绝对的把握,但你基本上能打个好赌。第三点得识别你的期望是什么,挑战又是什么。我们做的一件事情是让人们花时间消除焦虑。你一天用30分钟写下你的焦虑,然后放在一边,这样你就不会整天都闷闷不乐。这样做的目的之一不是让你得到确定性而是感到厌倦。厌倦很有用,让你懒得去想。第四点是看看你焦虑的范围,否关系到你的核心问题。你非得要完美吗?你非得比任何人都出色吗?你是否认为如果你没有成家,你就不能生活?第五点是你如何对待失败?焦虑者倾向于认为失败是灾难性的,他们往往相信如果他们想到失败,他们就会失败。其实,人们担忧的绝大多数事情往往是相当积极的结果。第六点是使用你的情感而不是焦虑。有时候的情感,特别是疼痛的感觉是有关你需求的重要信息来源:工作中需要更多的友爱和赞赏,需要更多的提升机会。你不能总是感觉良好。最后一点是留点时间待用。及时回顾一下,看看你通常担忧的事情是否让你现在烦恼。你能后退一步,能挤时间。想像你从现在起一个月或一年内的感觉如何。焦虑者的问题之一是他们永远生活在从来没有出现的未来。最好的办法是试着并努力将思想集中在尽可能好的现有时刻,就是尽情享受此时此刻。焦虑时,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当担忧和焦虑达到一定程度,大脑负责感情的部位——杏仁核就会不起作用。而你的愤怒、担忧和激励都是来自这里的。它激活的是大脑的思维部位,直接影响语言和抽象思维。
DP某某某
人遇逆境,能看出这个人的底蕴、格局、智慧,也就是心理学说的“人格发展水平”。人生不如意常有之,我用四态来描述人遇逆境时的状态,即“投射态、压抑态、忍耐态、修行态”。 讲个故事来说明。 一江南妹子与一北京兄弟喜结连理,那一日,江南妹子登门见公婆。 一进家门,婆婆不看人先看礼,茶叶和酒全都拿进里屋收好,把那盒日本白色恋人往鞋柜上轻轻一扔,似有意似无意。 北京兄弟的亲姐姐也在家,一直保持着双颊斜四十五度耐克标志般的微笑。到了饭点儿,下厨做饭,一桌子菜不老少,全是京鲁冀辽黄酱老抽系列。 酒过三巡,公公微醺,开始训话:北京人有里儿有面儿有规矩、四九城一般都怎么个讲究儿、夫妻应该什么时候要孩子、儿女怎么就叫做孝顺,等等。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有四个版本,分别说明前述四态。 第一版:投射态 登门结束,江南妹子坐在车里歇斯底里“你不想娶我你就直说,干嘛派你父母姐姐来收拾我”、“我早就知道你心里惦记的是她,今天我算是验证无误了”。吓得北京兄弟没回自己家,直接驱车去了商场,买了之前没舍得的一个手提包送给江南妹子,江南妹子吼道“这是分手的礼物,以后留个念想是不是”、“跟我分了手之后,你就能顺顺利利的去找她了是不是”。 第二版:压抑态 登门结束,江南妹子坐在车里不说话。北京兄弟说道“我父母姐姐文化不高,思想不够开明”,江南妹子道“他们人都很好呀,姐姐做了那么多菜,爸爸说了那么多肺腑之言”,北京兄弟继续说道“她们其实都是善良人,相处长了你会知道,只是知识有限,见识有限”,江南妹子道“咱们是小辈,不能对父母姐姐品头论足,她们是很好的”,北京兄弟不再说什么,伸过手去拉江南妹子的手,江南妹子怯生生的推开,说道“双手扶方向盘吧,一会儿要上环路了”。 第三版:忍耐态 登门结束,江南妹子坐在车里梨花带雨、一脸委屈,北京兄弟情不自禁抽出纸巾替妹子拭去眼角泪花。江南妹子娓娓道来”我何时受过这等委屈呀,我在家里也是娇生惯养长大呢,干嘛这么对待我,我做错了什么呀”,不等北京兄弟解释,妹子继续说道“谁让我爱上你呢,早知道和你在一起要受这等委屈,就不爱上你了,可惜现在却也晚了,这就是我做错的事”,北京兄弟感激涕零,把江南妹子紧紧搂在怀里,妹子暗喜,心想“哼,你们一家子组团儿给我下马威,咱们骑驴看唱本儿,走着瞧”。 第四版:修行态 登门结束,江南妹子与北京兄弟坐在车中,眼神相交,脉脉含情。北京兄弟道“你受委屈了”,江南妹子道“你也辛苦了”。回到家中,北京兄弟给江南妹子泡了一杯咖啡,妹子端着咖啡,依偎在兄弟胸前,在家庭影院播放的一部《普罗米修斯》中,度过了下午时光,电影结束,妹子问道“你说女主为何选择不返回地球,而是去往宇宙更深远的地方”,兄弟答曰“返回地球,是畏惧退缩,去宇宙更深远的地方,是诗和远方,唯一可惜的是她自己上路,无人相伴了”。热吻、爱抚...省略余下200字。 中国文化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讲宰相肚子能撑船、讲容人之量,这个是哲学,是很宏大的概念。西方精神分析讲内在客体、讲蜕变内化、讲自我功能,这是心理学,是很精细的概念。我将上述四态,依次进行分析。 先说投射态。这个是心里最容不下委屈的一态。 此类型人格,遇到逆境,感到受伤害、受委屈,立时被激起内在的被迫害焦虑,愤怒与失落、紧张与敌意,瞬间狂风大作,一股脑的喷涌而出,必须要把这些情绪扔出去才能清爽,不然就崩溃了。 于是,他们身边的人往往要遭殃,因为要承担他们投射出来的敌人、坏人、阴人、损人、恶人等等角色。长此以往,他们身边其实也就没有了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由此可见,投射态是最不成熟的那种。 话说,一个人怎么就长成这样了呢? 中国文化给了最佳解释:没有“容”量。容他人之量、容委屈之量、容误解之量。沟通、解疑、表达、释怀等等后续,先得能容,没有容,一遇到情绪就往外扔,那是不可能发展出沉思和哲思的。 这“容”量又是怎么被耽误的呢?西方精神分析给了最佳解释:一个人的“容”量,在早年与养护人的互动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你焦虑、你胡闹、你疯跑、你哭起来没完没了、你满嘴跑火车胡说八道,等等吧,小孩子常有之。父母能有耐心的听你说、看你耍、时不时抱抱安抚、时不时瞅准时机引导你开始思考。这个过程,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你的内在世界就开始形成并发展了,内在世界越是丰富,你的“容”量就越大。简而言之一句话,你父母的”容“量越大,你的”容量“很可能就越大,他们怎么”容“你,你以后就怎么”容“万物。 投射态人格,尚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在世界”,也就谈不上“容”量了。早年生活,情绪一来,要么被弃置不理,要么被一顿胖揍。长大之后,情绪便如烫手的山芋,一经出现,必然一股脑的往外投射。 故而,也可看出,投射态人格寻觅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在找一个无论我怎么投射,你都不离不弃、不胖揍我的“妈”。 再说压抑态。 依据上述所说,压抑态人格的“容”量,是具备了的,故而压抑态人格略成熟于投射态人格。 他们遇到委屈、伤害、误解、敌对,被激起各种负面情绪之时,往往可以“容”的下,正因为肚子里可以装得下这些情绪,逻辑智商的高地不会被情绪占据,于是也就保持了相当的逻辑思维和现实能力。 但遗憾的是,压抑态人格有“容”却无“出”,这个“出”,可理解为“输出”。指的是动动脑筋想一想,误会是怎么形成的,有我几分有你几分,我这几分怎么来的,你那几分又是怎么回事,怎么进行沟通化解比较合适,对方舒服我也舒服。他们更多愿意循规蹈矩、老实本分、按吩咐办事,凡事思己过,莫扰他人,于是,一次又一次,内在世界“容”下的负面情绪,被压起来、藏起来、封起来。久而久之,压抑过多,情绪出不来,人就变得乏味的很。亲密关系,总是有亲无密,不免内心郁郁。 推知压抑态人格的早年成长,可知其养护人可以提供一定的“容”量,但缺乏表达力、创造力、想象力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父母可以允许小孩在家中肆无忌惮亦或无理取闹,但是到了外边则要老实本分、按章办事,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家法伺候。长此以往,一个在人际关系中压抑自己情绪的人,也就被塑造而出了。 推而得知,压抑态人格寻觅的亲密关系,更倾向于像两只乖乖小白兔或小仓鼠,城角小窝中安分守己度此生,什么池中鸳鸯什么天上仙,不向不往。 再说忍耐态。 忍耐态人格,成熟度又进境了不少,不仅“容”量十足,而且“输出”能力相当可观。 他们在遇到逆境、委屈、冤枉之时,深谙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之道,又区别于压抑态人格的有“容”无“出”。灵活的心思,使得他们可以计算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方式、表达给什么样人,方能一致而中,连本带利,一并收复失地。 因为这种有“容”有“出”,灵活机变,忍耐态人格当可获得相当大的社会成就,亲密关系上,亦是可以灵活到左右逢源(早上与露西一起吃早餐,晚上与麦瑞一起吃晚餐)。 不难看出,忍耐态人格的早年养育中,即不乏父母“容”量,又不乏创造力与想象力等方面的引导和塑造,其父母的人格,想必绝非安于现状老实本份之姿,多是小有成就、业界精英,亦或头脑机敏、人情练达。 然而,任职位高升、金银入库、红旗彩旗皆飘,到了不惑之年亦或知天命之年,心中总是感觉少了些什么,不免常自唏嘘。 这就是聪明与智慧的不一样了,聪明终归是一种心理过程,智慧却是一种灵魂深度。 中国文化里,《三国》和《水浒》之中,自可见“忍耐态”的刘备与宋江,这二人可说将“容”与“出”演绎到极致,想那西蜀之地、水泊梁山,得一时之势,兴盛以极,然而,三国归晋、蓼儿一洼,终是空。应了《红楼》一语成谶: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仔细想想,刘备和宋江,亲密关系都是了了,这是否恰是聪明与智慧之异?《三国》与《水浒》,塑造了刘备与宋江,是供后人所认同,还是供后人以沉思?四大名著,意味深远,妙不可言。 最后说修行态。 投射态人格,识人辨物以会不会被抛弃、被伤害为先导;压抑态人格,识人辨物以合不合规矩为建构;忍耐态人格,识人辨物以估价几何、市值多少为基准。修行态人格,归真返璞,灵魂相交,以内在世界的相融舒适和共有理想为底蕴。 他们内在世界丰富多样,“容”量满满,同时,道德准则、社会规矩、人间礼法,内化于心,并在自身丰富知识的加工之下,形成个人哲学。这种灵活,区别于忍耐态人格的社会性灵活,可称之为存在性灵活。 可想而知,在他们的早年环境中,除了父母的“容”量,适时适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引导之外,必是深深的种下了一种志存高远的理想化。正是这一份志存高远,在岁月中的机缘巧合之下,化为一份情怀,化为一份纯真,亦化为一份洞悉人间真情的领悟。 修行乃为超越,超越个人存在之局限,达到灵魂交汇处的主体间心意相通。这一超越,也是认知境界上的飞跃,修行路上,哪有委屈?修行路上,尽是机缘。 亲密关系的真谛,亦是如此,你与她能走多深,基于你认识自己有多深。 行文至此,不免想到很多学习心理学(亦或精神分析)的朋友。学习心理学,终归还是要为自己而学,了解自己在哪一态,了解自己的欠缺,了解如何使自己心灵完整。学习心理学,若是为了让别人听自己的、让别人不离开自己,买椟还珠。 作者介绍: 隗功杰,出生于北京,隗老师工作室创始人、中和心理-ACI国际精神分析研修中心创始人以及现任主任、ACI国际注册高级精神分析师(ICSPC);从事现代精神分析的教学和研究十余年;常年致力于精神分析在中国本土的实践和传播工作,治疗个案六百余例,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从业者。隗功杰老师从历届精分学员仰慕的精分男神,到现如今已然成为众多学员膜拜的精分大叔,Mr.隗在中国精神分析传播的道路上,专注专情专心,培养了众多学有所成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讲师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心理工作者。学员戏称隗老师为Mr.隗,并经常将隗老师在授课中的精彩内容编整成语录。四年来,工作室培养了近百名合格的心理咨询与心理培训从业者,同时外派讲师到东城疾控中心、中车置业、海尔集团、贵阳市开阳教育局、快乐童年全国联盟幼儿园等合作单位,对合作单位的员工进行心理咨询、心理培训、员工关怀等服务。 个人经历: 先后于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师大研修古典和现代精神分析; 2015年接管中和心理主任 2016年,带领团队建立中和心理-ACI国际精神分析研修中心,为正在受到情绪困扰的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为意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学员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为社会大众和心理学爱好者提供充足的心理氧气。 2017年-2018年,设计研发中和心理-研修生课程体系,旨在以研究带动教学活动、以研究激活个人成长、以研究提升咨询能力,培养具有广博经验视角和研究学习能力的心理咨询师。 2019年,设计研发心理专业类课程与心理科普类课程,大规模网络平台化,心理兴趣类课程与活动,不断向合作机构渗透和拓展。专业课程融入个案演练与个案督导、表达力与创造力训练、团体活动与自我觉察等环节,采用月度集训的活动形式,更加强调连续与变化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咨询与授课能力、个人独特风格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Mr. 隗语录节选: l 不为你的热情而恐慌,不为你的脆弱而紧张,不因你的无理取闹而动摇,你不需要我时,知趣的退场。——论一个好客体的存在 l 爱,是一种使个体持续性消耗的情感活动,缺乏弹性或灵活性的个体,难于驾驭这种情感,容易走向内在衰竭,于是,个体可将之转换为攻击,不再需要持续,亦使爱的对象远离,从而双重性的保护了自身。 l 儿童长期暴露在诱惑之中,停留于快感的满足,无法学习到建构快乐体验的方式。长大后,将陷入紧张与内疚,紧张于老大不小了总不想正事,内疚于老大不小了总不干正事。 l 我爱你时,你在天堂;我恨你时,你在地狱,我青春炽烈。我爱你或恨你时,你都在人间,我趋向成熟。 l 我是个战士,战无不胜,但我厌倦战争——悲哀莫过于此。 l 每个人都热望那样一段关系:付出与收获是平衡的,劳累和心酸是值得的,用心的爱着,用心的痛着,真实的自己与真实的对方。只不过到后来,大多数人经不起热望后的失望,注意力转移到了金钱、地位,亦或各种奢侈品。 l 一个生命,存在于与你共构的场中,让你体验到自身在空间中的内聚感和时间中的延续感,激发你潜在的雄心、理想、才华中的任一个或多个,意识到这个生命将恒久的改变你的内在世界,并愿意如此。这种体验,可被界定为—— 爱。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