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30

英子88888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的童年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嘟嘟200907

已采纳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豆瓣评分:分 我的评分:分一、内容介绍 这本书被评为童话故事心理入门级咨询书。讲述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都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心理咨询师苍鹭带领下一步一步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解决抑郁的根源。 作者将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互动拟人化,探索蛤蟆先生抑郁情绪究竟来源哪里?让读者看到童年对人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帮助蛤蟆先生走出抑郁,在心理上真正成为大人。二、个人思考 全书阅读感比较流畅,有些地方需要反复理解。《被讨厌勇气》阅读感更好,更容易明白。所以我的评分为8分。 蛤蟆先生是一只幸运的蛤蟆。 虽然童年因为父母关系留下的阴影,长大了是个讨好型人格,永远处于和别人角度来审判自己,导致蛤蟆先生觉得自己不好,人家好的人生观,终于有一天他抑郁了。 但是他有一群很好的朋友,鼓励他,陪伴他,还遇到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一步一步引导他走出抑郁,变回开心又阳光的自己。三、语句摘抄 ❶在蛤蟆记忆里,母亲拥抱他的次数少得可怜。 这里提到母亲,缺少爱的蛤蟆感到自己不应该被爱。以前曾经看到育儿经验,孩子哭,不要抱,他不哭才抱。现在看来,这个方法未必正确,在孩子有需求时候,父母应该及时给孩子回应。 ❷我记得父亲完全不允许我哭。我一哭,他就会说:马上停下来,不然我就对你发怒了。 昨天看到这里,整个人都觉得不好了。我也是这样对待我的女儿,她哭,我就会说不要哭了。忽略了她情绪,没有给予她情绪上的疏导。❸你是要听从你已经死了父亲的声音,还是要允许自己做主? 这里能感受到蛤蟆先生的无助,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很深。后面提到蛤蟆先生内心是憎恨父母,但是站在孩子角度是不能恨父母,咨询师苍鹭说,选择原谅他们,你还要为别人而选择怪责自己多久?四、总结全书 从蛤蟆角度,我觉得自己是挑剔型父母,意识到后整个人处于很低落状态。幸好遇到了这本书,还能改正过来,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有情绪问题,及时梳理,而不是马上让她停止。

心理咨询师的童年

172 评论(8)

羅潔愛爾

疯狂地买衣服,尤其是冬天的衣服,在我小学升初中的那段时间里,家里面条件不好,然后那个年龄段女孩子又长得特别快,以前的衣服都短了穿不上了。我记得那个时候还不怎么流行羽绒服,大家都是穿着棉服和袄子。我的厚外套都短了,只能在里面穿了好几件长短不一的毛衣,然后外面套了一件我妈不穿的薄外套。我现在都记得那个薄外套有一个特别大的拉链,那个时候还好同学们都不笑话,只是关注那个巨大的拉链,还觉得很好玩。后来,碰上我三姨回了一趟老家,她给我买了一件厚袄子。只不过呢那个袄子好看是好看,可粉红色的洗了一次就褪色了,旧得很难看,那个时候我又没有多余的外套,每到星期四,衣服穿脏了,我都不敢全打湿了水洗,因为干不了,只能用牙刷小心翼翼地把脏的地方刷掉,然后再穿两天。那个时候的裤子更是短得快,我只要一坐下小腿就在外面露着,只能靠穿长一点的袜子和秋裤来挡住。现在回想起来,还好那个时候也不懂打扮自己,同学们之间也没有嫌弃我,否则还真不知道怎么坚持下去。现在就是疯狂给自己买衣服,冬天尤其怕冷,可能是那个时候实在是把自己冻坏了,现在羽绒服有好几件,大衣、棉服更是一堆,大概是心疼那个被冻坏的小女孩吧。

229 评论(14)

且吃且增重

那必须要弥补一下童年的遗憾呀。

先普及一下什么叫童年报复性补偿,这是一个网络流行语,用来形容许多成年人童年时被无情抑制住了买玩具的欲望,在成年实现财务自由之后,对自己进行报复性补偿的症状。

我做了哪些事呢?

1.疯狂吃小时候的美食

小时候,一周的零花钱只有两块。小时候嘴馋,爱吃辣条,除了五毛一包的那种辣条,还有一毛一包的那种小辣条,特别爱吃,有五毛就要买五包,每周都会留点钱给它。小时候嘴馋,也吃不够。记得有一次回到老家过年,刚回到家的当天。就想到了那个小辣条。一买就买了一百包,哈哈哈哈吃的人都麻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吃太多了,觉得没有以前好吃了。

2.玩遍电玩城

小时候,家里不远有一个商场,四楼是电玩城,特别喜欢去玩,什么击鼓达人,跳舞机,拳王97都很i,但是一块钱一个币,属实有点贵,我也不能每天都玩,初中那会好点,可以稍微玩一下。长大了我有一次就去了电玩城,设备都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形式还是没变,仍然有跳舞机,仍然有拳皇。然后一次性花了一百块买币,把喜欢玩的玩了个遍。

139 评论(11)

追梦1区14号

首先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咱们先说一下,什么叫作“童年报复性补偿”。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童年觉得留下的遗憾,在成年之后有能力了报复性的做出补偿。下面我会根据我个人的咨询经验和个人经历来详细来聊聊都做了哪些事。

1.痴迷于电子产品。

我们班小时候有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他经常会拿到学校一些新奇的电子产品,可能是一个MP3MP4,或者一个读写学英语的产品什么的。我那时候看到就特别羡慕,其实还是很想要让爸妈妈给买的,但是觉得这东西好贵,而且家里面也不算是特别富裕。 看到这个同学在玩,只能是在一边羡慕,还不敢问他借,最多呢就是跟这个同学一起在那看,但还是觉得想要。所以当时就有一个想法,等我长大有钱了我一定要买,我要给自己买最好的。

长大之后毕业了找到工作了,自己能挣到钱,就会给自己换上最新的电子产品,手机电脑什么的也不能说用最好的吧,这最起码是自己最喜欢的。

2.报复性吃小时候爱吃的食品。

记得有一次回到老家过年,刚回到家的当天。就像吃以前小时候我们当地一种我特别喜欢吃的面食。到那呢,我就点了两大份,企图一顿吃到饱,结果吃着吃着还吃了三分,一不到就饱了,就吃不下去了,觉得很浪费。食物的味道我觉得没有变,变的是我自己,我可能不像以前那样小时候那么能吃,长大了反而觉得没有以前好吃了。但其实物理环境都没有怎么变,变的主要是自己的心态吧。

3.报复性玩游戏。

小时候家里人对于玩游戏这个事打击力度是很大的,觉得游戏就是哄所有人的时候,一碰这个东西的话就容易上瘾,又容易影响学习。当时有那么一阵,其实还是挺喜欢玩游戏的,经常放了学就去同学家去玩游戏,然后家里人问我去干嘛了,我就说去同学那边补习学习什么的。后面去的频率多了,再有一天妈妈去我同学家呢,发现了我在玩游戏,后面回家骂了我一顿。在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玩游戏了。

到长大之后有一次放假,我想想办法好好让自己放松放松,就想起了以前玩的那款游戏,在网上买了一个那样小的游戏机,过两天就到了,但是吧,玩着玩着玩了一会儿,一开始还挺新鲜的,这样玩着玩着就觉得没意思了。还是游戏是原来的游戏,只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得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强的好奇心了,现在也没有人管我了,反而玩一会儿就觉得没有意思了。

127 评论(11)

subluevoyage

愿采纳,谢谢啦。

看到很多朋友聊了一些自己的亲身经历,我们想要聊聊另一种「童年报复性补偿」:

有的人在童年没有获得足够多的认可,长大后,也许会通过各种途径追寻别人的认可,有时甚至不择手段。

《生活大爆炸》中的莱纳德,他的母亲从来没有认可过他

“有条件的爱,让我执念于得到所有人的满意”

这种「童年报复性补偿」的表现是:明知“让所有人满意”是一个极度不合理的信念,但还是常常忍不住掉入这个糟糕陷阱,还不自知。

我们有个编辑,她生命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体验:

她喜欢说英语,但是她不能当场做英语演讲;

她喜欢弹吉他,但是她讨厌在舞台上表演;

她热爱写字,但是她不擅长写公众号给很多人看。

那些本可以引以为傲的本领,都被她小心翼翼藏了起来,生怕被人看见。

怕被看见的背后,是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接受无能。

她总想成为一个“可爱”的人——这里的可爱,指的是社会对于我们的期望。而她认可的期望,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而大多数不愿让他人失望的人,很可能都是在幼年培养了一些无用的“价值条件”,比如“不给别人添麻烦”,才能被喜欢;自己足够优秀才能被喜欢,等等。

心理学家Carl Rogers曾将“评价源”分为内外两种。如果你经常自己评价个人的行动、工作、成就和行为举止,你使用的就是内评价源;反之,如果你常用他人的观点来评价自己的表现,那么你使用的就是外评价源。

如果你被施了“可爱的诅咒”,变成一个害怕他人失望的人,那么你的外评价源会比内评价源强势许多。你可能很难判断自己一件事做的好不好,因为你已经将评判的权利交给了别人。

而这种评判习惯,很可能源自童年,源自我们获得“爱”的方式。

爱可以有条件,也可以无条件,“无条件的爱”意味着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我爱的是你本身,而不是你的身份标签和角色。而“有条件的爱”具有一些附加条件,我爱你是因为你擅长做xxx事情,因为你好看、听话,因为你长得像你爸。

当我们收到的评价都是“你不该这样做”“你这样做就是坏孩子”“再这样妈妈就不管你了”,而不是“你是一个好孩子,但这样做是错误的”,我们就会觉得爱是有条件的。

常常体验到有条件的爱,就很可能更习惯通过表演和行动去获得别人的爱和尊重,而不是凭借自己真实的样子。

如何面对这种报复性补偿?你有让他人失望的权利

上文提到的那位编辑,有一次和我们聊到,她常常觉得自己被淹没在了他人的期望中,而且完全不知道她应该以什么合适的方式生存下去。

她害怕拒绝朋友的某个请求,害怕让别人失望,也害怕自己失望,她习惯了满足他人的期望,却又在某一刻感到自己被拖累了。

但她也知道,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舒畅,就必须要改变——尽管改变并不简单,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家庭治疗师Harriet Lerner曾说,如果你尝试和改变的速度过快,周围的人就会大声地要求你变回来,最终这种尝试就会变成一个自暴自弃的过程。

我们总结了一些建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有同样的问题的人在面对评价时不那么怯懦:

1. 你有权利让别人失望

心理学上讲那些极度自负或者过度谦虚的人,其背后都是过度自恋的表现。即只能看见自己,以及认为自己太过重要,重要到要去剥夺别人失望的权利,看不见别人的需求和独特性。一个健康的自恋水平指的是,你能够看到自己,也能够看到别人;允许自己喜欢自己,也允许自己讨厌自己;能够尊重自己的需求,也能够尊重别人的需求;有权利让别人满意,也有权利让别人失望。

2. 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完全负责

我们之所以不想让别人失望,是因为我们知道失望是什么感觉,因此我们会觉得非常内疚,觉得别人受伤是自己的责任。事实上,当一个人因评价你而倍感失望时,很大程度上,那是他们要处理的情绪,而不是你的责任,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完全负责。

3. 有立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可能有人很害怕表达立场,因为立场一旦清晰,就意味着有槽点可吐。但是,你有明确的立场,就会有人讨厌你,但也一定会有人喜欢你;可如果你没有立场,没人骂你,也不会有人喜欢你。

最后,希望大家童年时的遗憾都能被弥补,也希望大家相信,我们有能力从童年经历中吸收启示与力量,重新出发。

244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