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02

沈阳王小圈儿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方迪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喵了个咪啊

已采纳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主义文集》(1-5卷) 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日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 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 《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 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 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好) 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 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好) 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 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咳咳,写了这么多有点累,望采纳

心理咨询师方迪

136 评论(8)

cool100886

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等

306 评论(8)

维生素ci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忽然感到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个细节,甚至是接下来所要发生的一幕,你都了如指掌,就好像曾经经历过。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据最近相关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过一次这种“似曾相识”的经历。 “‘似曾相识’的感觉,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不过,如果这种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就是一种病态。”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沈政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记忆与知觉相互匹配的结果;偶尔出现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 “偶尔出现‘似曾相识’的情况,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是人们大脑中知觉系统和记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沈教授说。 他告诉记者,这得从知觉和记忆的“分类”说起。无论是知觉还是记忆,在人的脑子中都是分类进行的。分类的过程是知觉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记忆的一个基本特征。 据沈教授解释,知觉包括对面孔的知觉、对物体的知觉、对位置的知觉等等。以这三类为例,由于它们的对象不同,因此,当我们到一个地方以后,方位和空间关系、周围的物体、人物,可能同时出现。然而,我们对它们的知觉却是由大脑中三个不同的功能回路,即位置知觉的回路、物体知觉的回路和面孔知觉的回路分别去完成;与此同时,这三个回路都处于颞叶的后半部分,相互比较接近。 与知觉类似,记忆也分为很多种类型。知识和概念的记忆被称作语义记忆;针对情节、经历、事情经过的记忆,即情景性记忆,另有不自觉地逐渐形成的习惯的记忆,这是无意识记忆。其中每一类记忆,又可以分为很多个子类。 正因为知觉和记忆都是“分类”进行的,我们曾经所经历的一些场景的众多特征会存放在不同的记忆系统中,但是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走到一个新的场景,场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会刺激我们的一些记忆,调动我们大脑中不同的记忆系统,来与之相匹配。这时候,一旦场景中的某一特征和过去的经历匹配上,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就是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的原因。”沈教授说,“就是因为人的知觉和记忆在大脑里面有‘分类’这么一个基本的特征,知觉将记忆中的一些内容激活,使其与知觉中的某一部分特征相匹配上了。” “但是,仔细一想,再三确认,这还是一个新接触的场景,而并非原来有过的经历。生活经历每个人都会有,因为记忆的东西很多,偶尔出现‘似曾相识’这种主观体验是很正常的现象。”他说。 对“似曾相识”的最初认识源于半个世纪以前,医学上对癫痫的治疗揭开了科学家们对这一奇妙体验的探索之路。 对“似曾相识”这一主观体验的最初认识是从医学上的癫痫开始的,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以前。沈教授告诉记者,起初“似曾相识”引起了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后来,经统计发现,正常人也会出现这种主观体验,随着脑科学知识的积累逐渐达到了今天的认识水平。 据他介绍,50多年以前,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教授潘菲尔德给癫痫病患者做脑手术,要切除患者的癫痫病灶或脑肿瘤。在切除过程中,由于切少了会使癫痫病复发,而切多了则会破坏相关脑组织的正常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手术的精细,在做手术以前,医生们就一定得对癫痫病灶或肿瘤周围脑组织的健康情况进行测试,以准确掌握脑组织发生病变的范围。医生们用带有很弱的电流的探针在肿瘤旁边刺激一下,观察这些脑细胞会出现怎样的反应;然后对稍远一点的脑细胞再进行同样的测试。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医生们正打算对其实施切除颞叶肿瘤的手术。当刺激到这个肿瘤周边组织的时候,老人突然以一个四五岁孩子的声音奶声奶气地唱起了歌,还叫着“爷爷”、“奶奶”和小狗的名字。在场的医生们大吃一惊,与他进行对话。意想不到的是,老人话中所出现的完全是童年生活的情景。医生们停止了对他的刺激,所有对话也随之中断。当被问起刚才在做什么时,老人竟然一脸茫然地说不出话来。在被告知当时令人惊诧的一幕时,老人反问:“我唱歌了吗?我唱什么歌了?”医生们继而又给他通上了电流,老人又接着唱歌;当来自电流的刺激再次停止,他对自己方才的行为一无所知。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患者能够完全体验到醒着的时候绝对回忆不起来的童年生活?这就是因为脑肿瘤压迫周围的脑细胞,使得它们兴奋性比较高,与此同时,和脑深部结构神经相联系着的相关回忆的‘网络’还保存完好,这时加上一点电刺激,就可以使这些记忆马上‘复活’起来。”沈教授说。 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地产生“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是癫痫的前期症状,它表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正遭受着强烈刺激。 “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一般人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受意识控制,“似曾相识”的情况并不经常发生。沈教授同时强调,如果“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于频繁、过于强烈,则属于一种病态,“具体来说是癫痫的前期症状,特别是颞叶癫痫的症状。” 他解释道,负责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的脑组织,主要位于大脑内侧颞叶和海马等结构的神经回路。如果有癫痫灶或脑肿瘤在这部分的神经回路中,这部分的脑细胞就会受到刺激,表现得特别兴奋。因此,任何一个知觉出现,相关的记忆就都要往里插,也就会产生什么都好像见过,什么都是“似曾相识”。 “频繁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这就证明储存记忆的颞叶中的脑细胞受到强烈刺激,这就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沈教授说。 据他介绍,在描写精神运动型癫痫的临床著作里,“似曾相识”就被作为精神运动型癫痫或者颞叶癫痫的一种症状而加以记载。 体会到“似曾相识”并非易事。“似曾相识”容易发生在情绪不稳定的状态下和对场景的体验上。 尽管所有的人都会出现“似曾相识”的主观体验,但并不意味着“似曾相识”在所有人身上发生的频率都是一样的。 沈教授告诉记者,一般来说,与情绪密切相关的事情容易记得比较牢。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那么,“似曾相识”发生的概率就容易高;因为这时记忆会比较活跃。而在人的一生中,更年期和青春期时,人体内分泌会发生剧烈变化,从而使人处于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状态,记忆也会变得很活跃。这时候,比较容易发生“似曾相识”的现象。 “‘似曾相识’主要发生在对场景的体验上。”沈教授说,因为每一个知觉都是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出现的。这种场景往往是一个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就会跑到脑子里形成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的记忆有时候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就会‘蹦’出来,与知觉混在一起。” 在“似曾相识”的现象中,被调动的大多是无意识记忆。沈教授解释说,记忆大体可以分为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两大类。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都在脑子里保存着。脑子里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一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中。”“无意识记忆自发地跑到现实知觉的情景中来,与现实情景中的某些特征相匹配上,我们就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24 评论(14)

士多啤梨cake

这种现象称为释梦 释梦技术及其应用(李孟潮 )日期: 2002年08月24日 - 中国标准时间主题: 心理、情感和人生感悟美国治疗家盖尔·戴兰妮 (Gayle Delaney) 从古代的祈梦技术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孵梦技术 (incubating dreams) 。她认为人类梦中的潜意识可以替日常生活的困扰找出答案,只要在睡前按一定程序操作并提出问题,就可能孵出带答案的梦境来。 意大利的安东尼·明涅盖齐认为分释梦技术及其应用李孟潮 弗洛伊德在《释梦》第一版的序言中说道:凡不能解释梦意象来源的医生,都不能指望对恐怖症、强迫症、或妄想狂有所了解,自然也谈不上对他们施加影响了。 "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释梦不仅仅是精神分析的一项治疗技术,而且也是重要的临床检查和辅助诊断计能。值此《释梦》发表 100 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精神科临床的应用。 1. 心理动力学派的释梦技术 弗洛伊德的释梦观:弗洛伊德认为梦分为愿望梦、焦虑梦和惩罚梦,其本质都是愿望的满足。梦的材料和来源有三方面:做梦前一天的残念;睡眠中躯体方面的刺激;幼年经验。梦的内容结构分为显梦和隐梦两个层面,通过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隐藏的愿望才能意识进入组成显梦。简而言之,梦的动力一是本我内的冲动,二是介于本我与自我间的稽查机制及自我和超我本身。稽查作用使隐梦所包含的无意识冲动进一步伪装和转化成显梦的内容,这种转化过程(即 " 梦的工作 " )包括以下几个机制: ( 1 ) 凝缩作用 (Condensation) ; ( 2 ) 移置作用 (Displacement);(3) 戏剧化作用,即用视觉形象表现抽象思维 ;(4) 润饰作用 (Secondary elaboration) 。梦中的情感反映总是 " 真实 " 的,如果梦的情感反应与显梦内容不协调,说明其形成时发生了转化和象征,而与隐梦一致。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通过释梦可使压抑的本能冲动意识化,有助于揭露病人症状的真实含义,破除阻抗达到治愈。释梦的具体操作是治疗师利用患者对梦中原意的自由联想,揭示出隐梦的意义。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释梦》发表后的若干年间,弗洛伊德对其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修改和补充说明。一便是 " 象征作用 " 的强调,弗洛伊德指出 " 象征作用或许是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象征作用使我们在某些情形中无需询问梦者来对梦进行解释。……如果我们熟悉了一般梦的象征和梦者的人格,他生活的环境以及梦发生前的印象等,我们时常可以直接来释梦—就好像一见面就可以认出一样。 " [1] 但象征法并不排斥联想法,在处理象征元素时,既要利用梦者的联想,又要利用“释梦者的有关象征知识以弥补联想之不足。” [2] 弗洛伊德还反驳了对其释梦理论“泛性论”的责难,他谈到 " 我可以肯定你们听别人说过,精神分析以为一切梦都只有性意义。那么你们自己现在可以判断这种责难是不正确。你们已熟悉那些满足愿望的梦,用以应付那些最明显的需要 ( 饥、渴、自由的渴望等 ) 的满足,还有安乐的梦、焦虑的梦和纯粹的贪欲和自私的梦。” [1,P257] 1923 年,他还提出释梦技术程序的选择方案: [3] a. 分析者按时间顺序分析,梦者对梦的内容陈述顺序进行联想; b .分析者的专挑选梦中的特殊因素进行分析; c. 直接问梦者就其对梦联想到前一天哪些事件; d. 如梦者熟悉释梦技术,让他自己决定从那儿开始联想。与荣格相反,弗洛伊德对梦的心灵感应和神秘主义释梦观持高度的怀疑态度和否定倾向,他认为所谓心灵感应的“梦”即使存在也只是“睡眠状态中的心灵感应经历”,而不是精神分析的梦,但精神分析有利于我们对某些所谓心理感应现象的研究。 [4 , 5] 在其晚年弗洛伊德提出“梦也是一种精神变态,具有精神变态特有的一切荒谬活动,妄想和幻觉。毫无疑问,短时间的精神变态是无害的,甚至还能承担一种有用的功能……” [6] 荣格的释梦观:荣格是在释梦领域唯一堪与弗洛伊德匹敌的人。他认为梦是无意识发出的明确的信号,人们之所以认为梦杂乱无章是动用投射作用,掩盖自己对无意识语言的无知。梦就是他自己的解释,是无遮蔽的,是“无意识的出口”。荣格提到“梦是无意识心理的自发产物,……是纯粹的自然:它把天然而未经粉饰的真实呈现给我们” [7] ,他否认弗洛伊德的所谓稽查作用和梦的伪装理论,认为心理是自我调节平衡的体系,梦其实是无意识进行的补偿活动,它的作用是“提供内心生活的秘密,向做梦者揭示出他人格中的隐藏因素” [8 , 9] ,“梦是自我调节性精神系统的自然反应” [10] 。 释梦的临床意义在于揭示无意识状态的心理内容,治疗开始时的初期梦能揭示“神经症诱发因素的无意识内容”,还能指示治疗预后,治疗应从何开始。临床实践上荣格反对应用自由联想来释梦,他认为自由联想只能揭示情结,而这不一定非对梦境进行自由联想才行,真正的释梦应当关心无意识对情结做了些什么。 [8,p14;10p87~88] 在方法上,荣格把弗洛伊德、阿德勒的释梦法归于“还原简化法”,自己的方法称为“综合建构法”。还原简化法是客观层面的释梦,把梦中形象等同于外界真实对象,适用于个人材料为主的梦,符合思维的“经济原则”,容易得出结论,在治疗初期有其意义,但可能歪曲精神现象的本质,使丰富的精神现象变得单一。而综合建构法是主体层面的释梦,把梦中的事件视为主体自身的无意识倾向,对意识的补偿,它主要适用于具有神话结构的,展现集体无意识的“大梦”。 [11,12] 荣格指梦交织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为了理解梦的集体潜意识意义,治疗师应对梦中象征因素有广博的知识,包括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等各方面。荣格认为,释梦时应尊重病人的意识状态和接受程度,“他必必须不断寻找,直到最后发现一个能赢得病人赞同的解释形式为止。”分析一系列的梦比分析单一的梦要有意义的多,“后面的梦可纠正我们在解释前面的梦时所犯下的错误,在系列梦中我们也更能认出重要的内容和基本的主题”。在寻求象征意义时应注意,把象征内容同意识状态联系起来,“不要把象征当作固定的符号,而应使用”放大法”。荣格还提出了积极想象法作为释梦的补充方法,在释梦的一定阶段,他要求患者用绘画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梦和冥想体验,“给予梦的意象一种可见的形式,将会加强对它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更重要的是,“这有助于独立性的增长”,“他不再依赖它的梦了,不再依赖他的医生的知识了,而是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他内心的经验……”荣格还认为梦有预示未来的功能。 阿德勒的释梦观:阿德勒释梦学说介于弗洛伊德和荣格之间,尽管他使用了一些新术语。他认为梦与清醒生活并不对立,作梦者与清醒时的人人格是一致的。“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样式,并引起生活样式的感。”“梦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想逃避现实生活的人常常做梦,“梦是想在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人们做梦的目的是“获得对未来的指引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起一种准备应付某种问题的心境。由此,他认为大多数梦“是属于恐惧、危险和焦虑的类型”。但他也相信有从不做梦的人。他断言“每一个梦都是自我陶醉,自我催眠。”凝缩和隐喻形成梦的主要机制。释梦的意义在于使人明白他在自我欺骗,“他就会停止做梦,而梦对他也失去了作用。” [13 , 14] 阿德勒根据自己未来指向的动力观指出:梦不但表明做梦者寻求关于生活问题的方法,也表明他想如何逼近这些问题,梦者也在梦中规划未来的生活并使之趋向安全的目标。阿德勒对释梦并不热衷,他说道:“所有的梦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就能释解出来的;实际上,能获得解释的梦实属凤毛麟角” [15] 动力学派其他人的释梦观:在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之后,虽然动力学派的理论体系历经多次重大修正,但就释梦技术而言,却几乎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如弗洛姆认为所有的梦都是用象征语言写成的,他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 " 象征 " 分为偶发的象征和普遍的象征。可以说,尽管有一些心理学家用自己的新名词替换了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的概念,但他们的释梦技术不过是 " 新瓶装旧酒 " 罢了。正如精神分析史学家如果鲁本·费恩所说 ," 《释梦》一书中阐述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 [16] 但某些理论的确有一些临床实用的技巧,这里就笔者所见介绍几派略有新意的释梦技术。 瑞士的方迪是建立起精神分析本体论的极少数人之一,他用大量现代宇宙学,高能物理学,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当然这种论证逻辑是否合理是见仁见智。在现代科学对人类精神结构尚缺乏切实有效的研究条件下,我们只有等待未来科学的发展来证明方迪的理论究竟是一个划时代的预言,还是一个划时代的谎言。方迪的释梦理论涉及其理论许多基本概念,不能一一详尽说明。总的来说,方迪认为梦是伊德欲望在潜意识中的实现。伊德欲望包括许多具体化个别欲望,并遵循死亡冲动的规律。梦的工作远不止从隐梦到显梦的转换,而是包括了从本我开始,为了实现和代谢伊德欲望所用的全部身心活动,包括五个阶段:( 1 )能量转化:潜意识的内容通过转换 - 凝缩机制,牺牲个别欲望,成为一种能量基质;( 2 )显示伊徳欲望;( 3 )伊徳欲望实现;伊徳欲望依从死亡冲动,返回无所不在的,富于创造力的虚空;( 4 )个别欲望的再活化:虚空达一定程度时,其中性张力为顺从生命 - 死亡冲突又再组织个别欲望;( 5 )从隐意到显意而实现个别欲望:这是一个变形阶段,造型手段有象征化、戏剧化、画面化、可理解化。方迪认为几乎所有梦的隐意都包含着过激 - 性欲望。释梦的目的是让人认识到虚空及其能量组织,梦的动力指向产生生命的源头,梦不属于个人,梦的能量若不能充分吸收代谢则形成幻觉。最后,他得出结论,梦的指令及其通过潜意识产生的日间衍生物支配人类的一切行为。方迪用生理学发现的震颤睡眠来验证其理论,并否定梦即是异相睡眠的说法。 [17 , 18] 美国的后荣格派的威尔默( Harry A. Wilmer) 也提及 : 一个梦,甚至一个梦的一部分都是一张全息图,包含所有的意象。把梦境绘制成图是有极高临床的意义的。他还发明了一种释梦团体,从多个个人的角度讨论梦的意象,情感及无意识含义。 [19] 意大利的安东尼·明涅盖齐认为分析一个人的任何一场梦,就 " 完全可以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治好他的病能走哪条路 " 。不能记住梦是对自我剥夺。他从画树测验得到启发,发展意象画技术作为对释梦的补充。释梦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1) 象征可指示人关于客观事物和环境的功能本性,象征的是由人类普遍承认的规则来确定的; (2) 象征表示意义的原理; (3) 语义的标准,应注意病人梦中语义记录和幻象记录。象征由四种因素构成:社会总体现实,本能的形象化,传入大脑的语义印象,对个人历史的推动。梦的象征意义归为四种类型:变化的行为,行为发生的情景及主体的存在主义状态,通过人物或对象来辨别事物的属性,主体的情感。梦的构成因素有:记忆,理想的自我,机能,倾斜屏,生活因携。他重新使用了古老的译码法来释梦,其编撰的《意象学词典》列出了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如 " 水—生物要素,代表个性稳定性及个性与环境的关系 " , " 狗—提示支配和依赖的情感,如涉及母亲则更为负性 " 。 美国治疗家盖尔·戴兰妮 (Gayle Delaney) 从古代的祈梦技术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孵梦技术 (incubating dreams) 。她认为人类梦中的潜意识可以替日常生活的困扰找出答案,只要在睡前按一定程序操作并提出问题,就可能孵出带答案的梦境来。 [20]存在人本主义如 Perls 的完形疗法等也有其释梦观,但与阿德勒的释梦观相去不远。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著 张爱卿译 . 《精神分析引论》 . 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三卷》 . 第一版 . 长春:长春出版社 ,1998 年: 223 [2] 弗洛伊德著 左名之译 . 《释梦》 363 [3] 弗洛伊德著 贺岭峰译 . 《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 . 见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第一卷》 . 第一版 . 长春:长春出版 社 ,1998 年 : 793 [4] 弗洛伊德著 孙恺祥译 . 《梦与心灵感应》 . 见《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 第一版 .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1986 年 :246~ 258 [5] 弗洛伊德著 苏晓离,刘福堂译 .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 . 第一版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37 [6] 弗洛伊德著 刘福堂等译 . 《精神分析纲要》 . 第一版 .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6 年 :36 [7] 荣格著 冯川译 . 《荣格文集》 . 第一版 .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 年: 146 , 329 [8] 荣格著 苏克译 .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 第一版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18~19 [9]. 霍尔, . 诺德贝著 冯川译 . 《荣格心理学入门》第一版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87 年 :75 [10] 荣格著 成穷 , 王作虹译 ..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第一版 . 北京 : 三联书店 ,1991 年 :120 [11] 王小章 , 郭本禹著 . 《潜意识的诠释》 . 第一版 .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80~81 [12] 冯川著 . 《重返精神的家园——荣格评述》 . 见《荣格文集》 . 第一版 .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7:527~535 [13]A ·阿德勒著报苏克,周晓琪译 . 《生活的科学》 .. 第一版 . 北京:三联书店 ,1987 年 :110~121 [14]A ·阿德勒著 黄光国译 .. 《自卑与超越》 .. 第一版 .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86 年 :83~94 [15]A ·阿德勒著 陈刚 , 陈旭译 .. 《理解人性》 .. 第一版 .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35 , 79~80 [16] 鲁本·费恩著 傅铿译 .. 《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 . 第一版 . 北京:学林出版社 ,1987 年 :128 [17] 方迪著 尚衡译 .. 《微精神分析学》 .. 第一版 . 北京:三联书店 ,1993 年 :133~183 [18] 方迪著 尚衡译 .. 《精神分析学和微精神分析学实用词典》 . 第一版 .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115~125 [19] 哈里· A ·威尔默著 杨韶刚译 . 《可理解的荣格——荣格心理学的个人方面》 . 第一版 .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年 318~330 [20] 盖尔·戴兰妮著 黄汉耀译 .. 《你是做梦大师》 .. 第一版 .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8 年 :25~97 明白了么 大家要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不要盲目的说什么鬼阿 神阿

331 评论(8)

Jingelababy今

如果只是为了想多了解心理学或者说只是为了日常应用不想考试的话,你可以看看市面上一些我们经常接触的比如人性等这一类的。 假如你是想考试的话《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应该是所有大学专业的入门教科书,在这本书的基础上你可以看看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代表人物佛洛伊德、荣格、皮亚杰、斯金纳、托尔曼、考夫卡……等这些人的著作。最好是看一下《心理学史》,那样的话才可以形成一个体系,比较容易理解什么时候出现那个学派。这些都是基础,了解了以后你可以看看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个性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测量学、实验学。这些是高校考试的主要内容。心理学虽然看起来好像很难学但是只要看到一本著作慢慢的就会明白一些过程,有些书要精读但是有一部分书是为了扩充知识面。为了应付考试可以不那么麻烦,这要掌握考试内容就好了,等考上了在慢慢看。o(∩_∩)o... 如果是为了要咨询师资格证的话那你可以去报一个培训班,那样的话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但我认为这样不可取,因为半路出家的咨询师很多都会发生移情还有就是无法自我控制等情况。

241 评论(8)

小xiao贱

研究表明,出现似曾相识的感觉是因为极度疲倦。而每日你观察到的事不计其数。其中又有很多有相似性的事。由于疲倦,你自己也不清楚是否相似,只觉得以前遇到过。

95 评论(11)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