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66

!首席12333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缺乏边界感的心理咨询师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ionazhang77

已采纳

什么是界限感呢? 在婚姻或情感关系里,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情绪、想法?什么又是伴侣的情绪、想法?在家庭亲子关系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父母想要的?什么又是孩子想要的?在工作团队当中,需要区别什么是你的责任?什么又是他人的责任? 一个没有界限的人将是混乱的,为别人承担责任、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而感到无力和沮丧。一个缺乏界限的人,将会失去自我,注定他这一生将是不快乐、甚至悲惨的。 界限就像是标示出一个极限、范围或边缘的一些界线或事物,在心理层面,界限是对于自己与他人为不同个体的认知,因为这种的不同感,所以每个人是具有独特且独立的身份。它说出我们是什么?不是什么?会选择什么?不会选择什么?会忍受什么?不会忍受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不会感受到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 一个没有界限的人该这样活出自身的独特性: 1 .为别人活,而不懂为自己活。 这样的人没有为自己活过,一生为父母、为朋友、为工作(病患)、为家庭(配偶、子女),活在别人的期望和要求当中(父母、老师、老板、朋友、配偶),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真实的理想和愿望是什么?也总认为自己、自己想要的,都是不重要的。 他必定感到沮丧,因为他们一直做他们不愿意或不喜欢的事,他们也感到怨恨,对掌控他的人感到怨恨,觉得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人缺乏自我认同,自我身份混淆,不知道为谁而活,无法认清自己是谁、别人是谁,是自己想要的或是别人想要的。 你需要:开始为自己、自己的人生负责任,从别人的期望中走出来,知道你想要什么?想做什么? 2 .被人控制,而不懂自我尊重。 这样的人容易被人所控制或伤害,没有能力去限制别人对于自己的伤害(身体上、情感上),不懂得保护和尊重自己。常常太依赖或顺从别人,以致他们不能对别人设限,而感到痛苦、羞辱。 你需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和情感,主张你应有的权利,拒绝从别人来的伤害、虐待。 3. 为别人负责,而不懂为自己负责。 这样的人常为别人的感觉负责,害怕别人生气、伤心或失望。又常为了讨好对方,过度在乎对方的感觉,反而忽略自己的感觉或失去控制。他常常感到罪恶感,觉得都是自己的不对、或做得不够好。 你需要:分开这是你的或是对方的情绪。让别人为他人自己的情绪负责,你为自己的感觉负责,避免受别人情绪的控制。 4 .失去控制,而不懂掌握自己。 这样的人将生活及生命的控制权和选择权交给别人,变得无法掌握自己。过度依赖别人,害怕做决定,由别人为他做决定,或要别人为他负责。觉得必须做到别人要求的每件事,让别人控制我们的生命和选择。常常感到恐慌,无法控制自己,和否认(推卸)自己的责任、认为自己是没有选择的。 你需要:为自己做出选择、决定,并为自己所做的选择和决定的后果负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掌握自己的生活,而不需要为别人的行为负责。 在我们的文化中,更多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压抑自己的需求,更多地为他人着想,这意味着,我们让出更多主动权给他人,同时我们又不能好好地照顾自己,但是没关系,从现在开始,我们开始有这样的一个意识,学着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学着去表达自己,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给予自己多些时间,多些尝试的机会,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妥善地发出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独特性。馨之语心理咨询服务范围有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心灵成长小组、心理学沙龙、父母课堂、亲子沙龙、企事业位团训、职场心理压力咨询和治疗、私人心理顾问服务等等。真诚欢迎您愿意走进馨之语,走进心理学的领域,让馨之语带您一起成长,愿每一个人都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馨之语心理咨询工作室 咨询热线:/

缺乏边界感的心理咨询师

231 评论(14)

魔王夫人

英国教育心理治疗师安吉拉.克利福德.波斯顿说:“一个没有安全界限可以遵从的孩子,很可能会感到不安和混乱。” 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在父母的边界感之上。 当父母毫无边界地肆意侵略孩子的世界时,孩子其实早已“精神死亡”。 心理辅导室中,一位六年级女生讲述了自己关于家庭的痛苦。 “因为家中条件不好,姐姐被寄养在东北的亲戚家。 年幼的弟弟又因为母亲腰椎不好,从小很少被抱。 我似乎承受了家中最多的恩惠,妈妈也对我期望很高。 但是无论我怎样努力,成绩在班里只能算是中游,唯一比较出色的是“篮球”。 但是到了六年级,妈妈怕耽误学习,让我退出了学校篮球队。 现在我与之前的队友也变得生疏了,他们说我背叛了团队。 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很怕考不上好的初中,很怕让妈妈失望……” 不难发现,她背负了太多来自于家庭的压力。 相比姐姐和弟弟,得到家庭更多爱的她,已经把让妈妈满意作为活着的主要目的,即便压抑个人感受也无所谓,似乎这是一种应有的牺牲。 可是我分明看到她的焦虑、痛苦与力不从心。 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而一个人边界感的养成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当父母把过多的责任推给孩子,孩子就会认为别人的问题都是我导致的,我需要为别人负责。 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本身缺乏边界感,将自己的焦虑过多投射给孩子,并以此为武器来控制孩子,给孩子的感觉就是“我焦虑,你也必须焦虑,否则你就对不起我。”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终身都难以大胆享受生活的馈赠。 永远都会觉得自己快乐是对父母的背叛,潜意识中始终会有焦虑的情绪存在。 美国童书《野兽国》中说:不完美的小孩最真实,也最可爱。 然而,太多无边界感的父母无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你早上起床怎么老是磨磨蹭蹭的……” “说了多少遍,没写完作业不能看手机!” “你周末能干点正事吧,就知道玩……” “在学校里能注意点卫生吧,天天都得给你洗衣服……” 当父母越过边界,指责孩子时,实际上是在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潜意识指责的是无法忍受的自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当父母要求孩子完美时,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投射给孩子,孩子就会越来越糟糕。” 这是因为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会压抑自己真实的需求,变成父母喜好的“附庸者”。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为了做妈妈眼中的优秀学生,一直拼命学习。 直到成绩降落,再也无法逆袭曾经的学霸人设,整个人开始出现幻觉,变得叛逆而寡言。 妈妈不知道的是,之前为了做自己能够炫耀的好学生,子悠一直压抑自己的喜好,被迫学习超前的内容。 但是真实的子悠更喜欢足球赛场驰骋的感觉,更希望能够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培养皿。 父母没有边界感的要求,换来的是孩子的压抑与迷茫。 父母自以为是的规划,牺牲的是孩子的热爱与激情。 那些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幌子来干涉孩子人生的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无条件满足自己的欲望,说到底也是一种自私。 《被讨厌的勇气》中讲:“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也往往源于越界干涉课题。 没有边界感的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孩子的课题当作自己的课题。 那么如何区分是谁的课题呢? 《被讨厌的勇气》中给出了非常简单的方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孩子不学习,最终上不了理想大学,这是孩子要承担的后果,那么学习就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而是在孩子需要帮助时予以援助,但不妄加干涉。 父母千万不要将自己的“面子、虚荣、支配欲”伪装成“为孩子好”的理由。 父母要秉承的原则是“可以将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就学习而言,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需要帮助时,父母会全力支持,但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绝不指手画手。 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做到“课题分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许多父母本能地认为“让孩子学习”是自己的课题。 但是正如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敢于“放手”孩子追逐理想的人生,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从容、快乐。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勇于包容孩子选择未知的挑战,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独立、坚毅。 有边界感的父母,更懂得减轻孩子沉重不堪的包袱,养出来的孩子会更加豁达、自信。 心理咨询师李雪说: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 希望天下父母都能把握好“边界感”,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尊重孩子的人生课题,让这一世的亲子缘分拥有更多快乐的记忆!

270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