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keren555
精英和平民之间的桥著名哲学家、《论语今读》作者李泽厚在谈到于丹对普及经典所作的贡献时,说到:“于丹是精英和平民之间的一座桥”,于丹的古典今读,可以说是完成了众多国学家的一个心愿,即让经典走近时代,贴切人心,发挥其应有的道德教化、启发民智的作用——她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成功。她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中华传统文化精妙绝伦,先贤思想如不能教化天下,则流于孤芳自赏;传统经典如不能为今日所传习,则实为世人的巨大损失。于丹教授将生动的哲理故事与深刻的个人感悟相结合,使得古典文化中饱含着的朴素的真理,穿越时空将今人的心灵唤醒,推动现时代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说:社会需要更多于丹这样的学者,让经典走出象牙塔,以大众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惠泽社会和人民!她为国家部委各大机关、高校、解放军部队、大型企业、公安干警等作的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在现代社会以及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熏陶,发挥到了极致!踏遍千山,源于她坚守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真诚热爱,举重若轻,因为她关注着普罗大众最真实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自由。于丹教授对于传承和弘扬亚洲传统优秀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于丹教授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已在海外多国出版,截至2012年底,海外出版涉及28个语种、34个版本,已出版21个语种(不包括繁体中文和巴西葡萄牙语)、31个版本,累计销售34万册,英(亚太区)、日、法、荷兰和意大利版本的销售业绩突出,法语版精装本累积销售超过20万册,曾经25个周登上法国翻译类图书销售排行榜,最高第2名,最低第9名。除此之外,法语版还推出了平装版、俱乐部版、MP3版、广播版、电子书等等,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更大限度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版权领域的杰出代表从《于丹〈论语〉心得》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中国颁发的版权最高奖项——“版权金奖”的奖项设置看,这是立足文化创意产业与产业链发展的角度,以维护原创作品权益、传承原创精神为出发点,旨在表彰在版权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代表。
阿拉朱旺
有一首关于《早恋》的打油诗在网络上很流行,诗的内容如下:少年求学闯天涯,浪漫校园邂逅她。三年双飞皆落榜,各回各家找各妈无奈往事成追忆羞租破轿接班花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这首打油诗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形象地描述了中学生早恋的必然结果,早恋之时,只看男生帅不帅,不问人生成与败,然而爱情是附丽于生活的,等到自己真正恋爱的时候,才发现无房无车无钱花,男生再帅也白搭。这就是真正的恋爱吧,因为中学生们不懂恋爱,所以这个恋爱被成为早恋,等什么时候真正知道恋了,也就不早了。当然对于是否同意早恋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尽相同。诗人拜伦说:“没有青春的爱情有何滋味?没有爱情的青春有何意义?”马克思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虚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而小编认为,恋爱是美好的,正所谓没有阳光花儿不香,没有爱情生活不甜。但是这个恋字前却加了一个“早”字,于是注定它会变得青涩苦梗了。早恋或许是青春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亦或许是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之下的一种情感宣泄,然而它绝不如友谊来得清澈,来得纯粹。法国大作家大仲马曾说:“友谊就好比一颗星星,而爱情只是一支蜡烛。蜡烛是要耗尽的,而星星却永远闪光。”我们先不必着急论证“早恋”的危害,我们先分析一下中学生为何会“早恋”?第一:成长过程的生理需要俗话说,谁家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多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理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也更加需要得到除了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对自己的肯定、赞许和认同。这是人的自然属性,没有规则可循,没有道理可讲,没有性别限制,它的存在没有错,这是每个成年人也都经历过的。正因为如此,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才指出“恋爱是不能禁止的”。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第二:原生态家庭的影响中学生在青春期本身就出于逆反状态,再加上缺少与父母的有效沟通,甚至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他们很容易被同龄异性的温暖和关心所打动,从而积极地进入早恋。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可见家庭环境也是中学生早恋的重要因素。比如如果孩子的父亲从来不表扬孩子,总是指责和抱怨,甚至动手打孩子,孩子无法从父亲身上得到应有的关怀,这种缺失父爱的状态会让她很没有安全感,这时如果有一个男同学对她悉心呵护,并说一些好听的话去哄这个女同学开心,那么这个女同学很快便会陷入早恋而无法自拔。因此家庭破裂、父母关系不和、长期缺失父爱或母爱的情况容易出现“早恋”的情况第三:报复的逆反心理很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交友极为在意,甚至粗暴的干涉孩子交友的权利,真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他们随便检查孩子的手机通讯录,跟踪孩子行踪,甚至盘问孩子结交的每一个朋友,并且总是用“如果你敢早恋,我就打断你的腿”这样的话语来威胁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会有一种强烈的报复情绪,越不让早恋越早恋。还有一种父母每天用语言去讽刺孩子,总说“就你那样,谁能看上你”,时间一长,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因此为了反击父母的话是不正确的,他们就会义无反顾地加入早恋队伍。第四:网络与情爱作品的影响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中学生接触网络的信息相当庞大,网络中总有些具有刺激性的图片或视频,这让处于青春期的他们难免会躁动不安,他们会很羡慕风花雪月的浪漫,缠绵悱恻的甜蜜,这让他们的荷尔蒙迅速增长,再加上明星们的花边绯闻,让他们对恋爱既渴望又随便。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第五:互相炫耀的攀比心理时代变了,中学生的价值观也在变,他们认为中学时代连个男女朋友都没有实在是丢面子,他们会十分羡慕那些成双成对出入教室的同学,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有魅力的同学才会成功的恋爱,所以他们纷纷效仿,积极攀比,最终也加入了早恋大军。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第六:学习压力过大的宣泄出口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决定着考生命运,然而一部分同学无法实现自己预期的理想和目标,就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经常会处于纠结状态,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但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又无处释放和宣泄,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学校找一个异性同学来缓解压力,释放内心的忧虑。中学生早恋的六大原因,每一个原因都发人深省!
臭臭的猪宝贝
青少年很随便早恋,当今社会,青少年早恋更是习觉得常了。比如青少年在一路牵手、乃至有一些密切的步履,心里话爱好对独一的异性去讲等等。我们都根基定为早恋。这是家长随便的、不公道的鉴定罢了。那么,早恋是什么?起首,这个词语就有结果。所谓的恋该当是男女之间的感情。是爱情的范围。不消定以娶亲为目标,然则,必定是在爱情范围内的。其实,青少年的早恋不是爱情范围的,而是属于友情范围的。这点我需要具体诠释:1、友情是彼此之间的好感,赏识,敬佩。爱情是比友情加倍狠恶的、带有占据对方、想生去世活去世和对方在一路的狠恶的感情。具有排他性、独有性、独一性。就对这一小我爱好的不得了。我们看青少年所谓的早恋。很多青少年同伙说:“我爱好某或人,因为她进修好、爱歇息、分缘好。我爱好某某,是因为他长得帅气,能保护我,庇护我”。这里显示的是对异性的赏识、彼此之间的好感。最多只是在友情根基上增加了要和对方产生肢体接触的设法主张罢了。而爱情呢?是独有性的、排他性的、独一性的。只针对本身爱好的这一个异性。而青少年的早恋常常是对其他同窗也有好感。不是只对一小我有好感。2 、从感情的强度上讲:所谓青少年的早恋,感情强度其实不强。常常是跟着工夫的推移,而改动了。曾有女孩子一年换10个男同伙的任务。你很少见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感情继续三年的。当然有,比如暗恋对方,对方根基不知道的。暗恋了十年的都有。假定是交往的,感情对峙三年的极少。而爱情关系对峙三年的对比罕有了。为什么?因为青少年之间的感情属于友情范围。而成人之间的爱情属于爱情范围。范围都不合。根基就不克不及定位爱情。3、 青少年的感情不会触及到男女之间娶亲、生孩子、生生世世在一路的矢志不移。或许他们真的是这么想的,真的想多么持久的对峙下去。然则,和成人之间烧毁各类压力和艰辛极力在一路的那种执着是不合的。青少年的感情会跟着放假、晋级、或许呈现其他同伙等等而改动。爱情则恰好相反,他人越是禁止,他们就越要在一路。所以,家长不要用成人的目光来对待孩子地道的心灵。这是两个不合年事阶段的人的心思、心态和思惟、认知情势。家长想到的是早恋影响进修了,乃至可以或许会怀孕等等。其实,这类担忧大年夜大年夜可不消。具体如何做才可以精确措置早恋结果呢?第一:家长要知道孩子。在这里,我指削发长的几种不公道的做法:1、孩子接德律风背着家长,躲到房子里去了,乃相当门了。家长不要觉得本身的孩子是早恋了。孩子都长大年夜大年夜了,她要和同窗、同伙说一些隐私的话题,天然不想让家长听见。很正常的。家长接德律风,有时辰还规避孩子呢。2、 不要觉得本身的女儿和其他男孩子在一路就是早恋了。孩子到了芳华期了,天然是爱好和异性在一路的。这是人正常的心思反应。家长此刻不是也对异性很害臊很想和异性交往吗?只是阿谁时辰很封建,不好意思罢了。爱好异性,诠释你的孩子是安康、正常的孩子。鼓舞孩子和异性同窗正常交往!这很首要。比如一路跳舞、参与游戏。乃至黉舍该当多设置一些手拉手、拥抱的游戏。多么,男孩子、女孩子无机会接触异性的身体。那种心思上、心思上的欲望在很大年夜大年夜程度上便可以或许获得满足。不然,家长、师长教员一概回绝孩子和异性的任何肢体上的接触的话,孩子就越更加新奇,非要查验查验和异性在一路的感应,非要抱抱异性,感应一下是什么感应。那样的话,结果就大年夜大年夜了。一旦在狠恶的、要去感应的状况下去感应了,那种感应是很美好的!因而,很可以或许就按捺不住的再想感应、感应。所以,鼓舞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正常的勾当是很首要的。正常交往、拉拉手、拥抱拥抱等等。很首要的。我们中国人大年夜大年夜多是肌肤饥渴症。所以,必定无机会就遏制肌肤的接触。妈妈应事前常抱抱女儿、抱抱本身的儿子。孩子也经常抱抱本身的妈妈、爸爸。乃至可以抱抱师长教员。通知师长教员:“师长教员,我很爱好你,我需要你”!把本身的感触感染传染、爱、感情用措辞、行动尽兴的表达出来。这没什么的。这是人的正常需要。人差别于计较机就是因为人无感情、感情。第二:我们的角色结果。曾有一名师长教师学着家长的话说:“师长教师的首要义务是进修,不克不及谈对象的,工人的首要义务是做工,不克不及有其他文娱勾当的,农平易近的首要义务是种地,不克不及和老婆漫步、聊天、生孩子的”。当然是挖苦家长。不过也点中了关头。人本来就是有很多勾当的。师长教师以进修为主,同时也要有本身的同伙、专业爱好。只需同伙、专业爱好不太影响进修便可。农平易近主假定种地,然则,和老婆漫步、聊天、生孩子也是要做的。所以,我们的角色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不是师长教师每天都必须都是进修。工人每天都必须下班而不克不及憩息、文娱。不是的。
芳菲七月
“人际关系”这个话题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一直都经久不衰。每天刷微博,知乎,看微信公众号文章等一些网站平台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么一个话题:[我感到每天都很焦虑,没有精神要怎么调节?][我闺蜜都这样对我了,我该怎么办?][怎么缓解学习的压力及焦虑?][如何克服爱情中的患得患失?]说到这些我不禁想稍微谈一谈父母一辈的纯真年代。还记得敢同日本鬼子和汉奸特务英勇斗争、为民兵和八路军站岗、送信、掩护伤员、不怕敌人的威逼利诱,最终顺利把敌人引入雷区的小英雄雨来吗?还记得敢用假手枪顶着罗金保的后腰,偷偷把真手枪藏在树上的老鸹窝里、和胖墩摔跤输了不但耍赖还堵人家烟筒,亲切而又可爱的王二小吗?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真实小孩”的写照。而现在,我们的小孩就只有为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焦虑。再想想六七十年代,我们父母那样的人,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没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每个人都斗志昂扬,激情满满 ,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无限畅往。那个时候的人际关系也没有现在这么让人焦虑。还记得我妈妈跟我说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她说:“在我小时候啊,都没有衣服穿,每天都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跑来跑去却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因为很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是光溜溜的,现在想想那时候还是挺快乐的,因为大家都一样”。确实,那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相比,思想还是挺单纯的,但是因为教育文化的影响,大家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从来都害怕“不一样”。那时候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是有[灵魂]的人。对比之下,现在的人仿佛一个〔傀儡〕,好像[行尸走肉]一般,只剩下一个[皮囊],空虚而又无助的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得过且过的度过余生的每一天。时代变了,人也变了。 电影《芳华》剧照前一段时间,冯小刚拍的电影《芳华》,应该很多人都看过吧。“什么是芳华,芳华就是美好。”冯小刚如此说道。我想“芳华”这个词足以体现那个年代的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那个时代留下的,有“芳华”,也有“传统”和“死板”。今天的这个社会丢弃了“芳华”,带来了“创新”和“改变”。现在这个时代,是全新的时代。怎么个全新法,想必每个“身处其中”的你和我都明白,高科技遍布世界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是质的飞跃。既然我们无法回到畅往的过去,那就只有驻足眼前和未来。在现在这个社会,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因为人际关系中各种琐碎的事情焦虑不堪,可是我们无法脱离群体,不去和别人相处,而自己一个人独立存活在宇宙中。想想也不现实对吧。于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阿德勒就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阿德勒主张的是[课题分离]。课题分离,这个话题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简单的说一下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晰”,不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什么是别人应该做的事,或者别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如果还有不知道课题分离是什么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我的上一篇文章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所以今天先想说一下自我界限感不清晰的几大主要表现,因为只有清楚了这些不断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或者行为,才能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1.控制(也称权力) 所谓控制,就是把别人当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工具,像使用自己的手脚那样使用别人,并且希望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表现:不关注别人的内心感受,甚至有意压制别人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想控制别人的人经常会想尽各种办法否定和打击别人,使他逐渐丧失自我,乖乖地听从控制。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控制有:批评、教育、命令、惩罚、指责、羞辱、讨好、撒娇、施苦肉计。控制在我们传统的社会中尤其常见。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中也普遍存在。最常见的控制就是在亲情和爱情关系中,有时候可能朋友之间也会存在控制。我在[你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吗?]这篇文章中举过我自己家庭中的例子。这次说一下爱情中存在的控制。很多女孩子都喜欢“作”,(比如曾经坠入爱河的我,当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意识的)。有一次,男朋友一天没回我消息,再回我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晚上了,而且他还告诉我他已经回家了,不在学校。那时候我真的是火冒三丈,心里想,“我一直在等你回消息,等到现在了,结果你倒好,都没有和我说一声,然后轻描淡写的给我发来一句[我在家里]我二话不说就直接飙过去一句“我们分手吧,我觉得你已经不爱我了”。试问自己,我是真的想和他分手吗?不,我不想(泪流满面)。我只是想通过这种“你给我回消息,就证明你在乎我” “你不同意分手,就证明你爱我”这种无理取闹的方式去证明他是真的爱我罢了。可是,结果不堪回首啊~他说,“既然你觉得我让你很累,那就分手吧”(啊啊啊啊啊~)这是我想要的结果吗?不,这不是(泪流满面)〔很久以后,我才知道那天他奶奶去世了,我在想,那个时候的他应该更需要我的安慰吧,结果我却只知道一昧索取,这是一段悲剧啊〕但是,这也是很多女孩子或者有些极度缺乏安全的男孩子会犯的错误。[我们]“作”的原因就是害怕失去,更害怕失控,于是想要把另一半牢牢控制在自己认定的“安全范围”内,只要他一“越界”就会被判处死刑。这就是自我界限感不清楚的原因。这更是一种自我折磨,最后不仅让别人受伤,也会让自己受伤。所以姐妹们慎重啊,这可是血淋淋的教训。2.讨好 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赞扬和尊重,为此会揣摩别人的心思、迎合别人的心理,做一些能够让对方开心的事。讨好别人、迎合别人,猜忌别人的心思,其实是对自己的背叛,长期持续这种模式就会丧失“真正的自我”。讨好在我们小时候,主要表现在小孩子为了不被父母抛弃,依靠父母生存下去而采取的自卫措施。随着我们长大,已经获得了自我生存的能力,就不再需要过度的讨好父母或者过度讨好别人以获其欢心。但是,因为我们需要发展社会中的各种复杂关系,所以存在适度的讨好是正常的现象。最典型的“讨好”体现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剧中的松子。(不知道有没有人看过这部剧,还是让人挺心酸的一部剧)最经典的一句话是“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剧中的松子是家里的老大,家中还有一个从小身体就特别虚弱的妹妹,常年只能躺在病床上。因此松子的父亲对妹妹特别疼爱,每次出差回家,都会给妹妹买礼物,但从来不给松子买。有一次松子的父亲带着松子去剧院看小丑表演,因为小丑的表演很滑稽,松子不禁哈哈大笑,而当她不经意间看向父亲时,却发现父亲满脸忧伤。松子看着因为妹妹而终年郁郁寡欢的父亲很是心疼,于是扮了一个鬼脸想要讨父亲的欢心,父亲看到她的表情,终于笑了。于是,这个表情在小松子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以后任何时候,只要看到父亲忧伤的面孔,松子都会摆出小丑的鬼脸。成年以后的松子,只要受到别人的惊吓或者情绪很激动时都会情不自禁出现那个表情。而她的人生也因为那个[表情]变得非常不幸。好了就剧透到这里吧,本来还有很多想要说的,但是想到有些伙伴可能没看过这部剧,就不说了吧,这些足矣。说句实话,当时看完这部剧后,我内心的压抑感持续了很久。(建议悲观型性格的人,不要去看了,因为太沉重了)松子其实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已经是过度讨好的状态了,讨好型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只是一味地逆来顺受,最后让别人觉得你所有的〔好〕,都是应该的,只要你稍微有所变化,别人就会说〔你变了〕。其实有时候不是你变了,只是没有那么〔好〕了而已。好了,来说第三个吧。3.过度敏感 过度敏感的人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别人情绪上的变化,而且还特别容易受到别人情绪或者行为的影响,容易胡思乱想,容易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无法脱离。敏感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共情,或者叫共鸣。共情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感同身受”,就是你能感受到别人悲伤或者快乐的情绪,而且自己也会顺应别人的情绪变得悲伤或者快乐。也就是说别人是什么情绪,你就是什么情绪。这个时候你已经是以他人为中心了。这就属于界线不清楚,这个时候你要知道那是别人的情绪,别人的情绪可能需要你分担一点,但是只能是一点,你并没有义务或者责任要去替别人的情绪买单。共情也是一个常用的心理学名词,一般情况下,心理咨询师的共情能力普遍都特别高,这样更有助于她们去引导咨询者慢慢打开封闭的心灵,最终得到治愈。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普遍被认为是偏敏感型的人群,因为情绪变化比较大,而且总是很感性。还有一种敏感的表现是对抗性的,双方的情绪不同,但是有联系。例如别人表扬我,我感到高兴,别人批评我,我感到难过,别人对我好,我很开心,别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就是对抗性,就是你的情绪或者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情绪的影响,当你觉得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积极的信号时,你会顺应并且接受别人的情绪。反之,如果别人向你传达的情绪信号是消极的信号时,你就会产生对抗。但是“对抗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自恋”的表现。自恋型、反社会型人格的人都比较敏感。但其实大多数人都很自恋,觉得自己就应该是群体中最厉害的人,别人必须对自己表示尊敬。还有就是觉得自己就应该是世界的中心,地球没了自己都会有缺陷,不完满。这种自恋其实起源于婴儿时期,婴儿时期的我们饿了就会哭,哭了就会有奶喝。只要有不满足的地方就会通过哭或者闹的形式告诉父母,然后父母会无条件满足。所以那时候的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宇宙呼风唤雨的“神”一样,无所不能。渐渐地长大之后,我们不得不自己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这个时候我们的“自恋”会慢慢的消磨。还有反社会型人格,在最新热播的韩剧《梨泰院class》中,超A的女主就是反社会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也是以自我为中心,但是他们只为自己活。所以剧中女主活的真的是风生水起啊。 《梨泰院class》剧照她从小就被父母培养,可以说是全才,而且智商情商都超高,硬生生帮男主把几乎没有什么顾客光临的餐馆做到了世界第一,要是真的没有她那种高明的人辅佐,我觉得男主就是废物一个。就是因为女主的反社会型人格,所以这部剧一开播就收获了大量好评,因为大家都羡慕女主那种“爱憎分明”,“大胆直率”,“无所畏惧”的性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没办法做到,所以,她可以说是让荧屏前的观众看到了“理想的自我”。但是我觉得她有点太冷血了,只为自己活着,幸好后来遇到了男主,她才彻底改变了。这种人格有点太以“自我为中心”了,将“界线”推的有点远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最后说一下,推荐这些剧不是在做推销什么的,只是想把我看到的,我知道的分享给大家而已。粉色黄色绿色蜡笔线分割线 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字数太多了,大家看着也枯燥,所以我决定把其他内容放到第二篇。更新一篇质量好的文章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所以我可能会更新的有点慢。如果文章中有哪些地方不合适,敬请指正。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欢迎点赞,留言分享给你的好友哦。
爱吃奶糖的鱼
首先告诉你这并不是一件坏事。无论是自我贬低也好,还是低谷期也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在不同阶段出现这种情绪。一个人如果一直处于打鸡血般的亢奋状态,总有一天这个弦会崩坏,整个人也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乐观/正能量/阳光,这些都是很多人臆想的好的状态,似乎在人们心中就是健康的/向上的/正面的。而其实人们往往忘了给自己松绑。如同那个《芳华》里的刘峰,他在众人眼里就是一个活雷锋,热心/向上/舍我顾他,但是这样的人太过飘忽,当他回落凡间,倾吐自己的儿女情长时,这个人设在他所爱慕的女孩丁丁心里,就彻底坍塌了,以至于哭着说:任何人都可以向她表爱慕,唯独刘峰不行。 结果相信看过电影的都知道刘峰回到凡间后的遭遇。他就是太想要那个好,那个在别人的赞美中得到的自我存在感,以至于丢了真实的自己。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关键词:真实。当我们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情绪,真实的表露自己的情绪,不用紧绷着一定要很好的神经,才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心,正视情绪有高潮也有低落,然后问问自己到底怎么了,是什么样的情绪出现,是悲伤的是难过的还是伤心的妒忌的,真实面对情绪自然流露,不去刻意回避或粉饰,勇敢去接受它的到来,打声招呼,嗨,老朋友你来了。第二个关键词:接纳。 之所以陷入自我贬低,就是内心有两个我在打架,也就是一个大我和小我。一个不够好,和一个我要好,开始打架。一个说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另一个说,哦,你做不好,你没有它好。往往我们都想做的太好,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是我们又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不认真,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是自己不够好,自己没有资格好。一旦自我评判的声音响起,甚至不让不够好露一点点头,其结果就是任你使出全部的力气也不见得会得到一个好。你对自己的否定,已经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不愿接纳自己的不情愿,接纳自己的累,接纳自己做的不够好,可能一件事情没做好,是因为自己太累精力不够,或者是自己不擅长还要为了面子死命抗。要清楚的是,事情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绝不等同于自己不够好,这完全是两码事。第三个关键词:清晰。 当我们去自我贬低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弄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正如我前面所讲,我们没做好不等于我们做不好。我们有失败不等于我们没有擅长。 只有从自己的优势入手,一点点动手去做,去尝试自己适合做什么,喜欢什么,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你自己的价值体系。 当我们丧失对自己的肯定时,其实是没有找准自己的真正的定位。我们的信心和价值感的建立,是对自己的了解的基础上。如果中医把脉一样,如果不懂人的穴位经络,又怎么能通过望闻问切,准确诊断出自己的病情。所以,先从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做起。如果你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但爱写作,你就拿起笔什么也不想自由书写。如果你喜欢摄影但又没有机会出游,你就拿起相机拍下你沿途走过的每一处风景,一样能用镜头捕捉到美的瞬间。最后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真实的个体,真实的人生,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不去轻易否定,不去刻意逃避,包括看似不好的情绪,它也是一个珍宝,提醒我们该好好的爱自己。 我们接纳,不是认命,不是就那样吧。而是你要尊重自己,尊重在每个阶段我们生命所绽放的样子。 只有真正的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才会对自己变得宽容而接纳,才会有余力再去爱别人。是的,只有让我们的生命自然呈现出原本的样子,才会允许那个光芒抵达生命盛开的地方。不必急着赶路,累了就休息一会。作者简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认证(IHNMA)催眠治疗师 世界医学最高认证中心(WMECA)国际认证催眠治疗师 沙盘中级咨询师 婚恋情感咨询师 从事传媒工作十四年,主持人、记者 曾任北京青年频道情感访谈节目主编、资深编导 系统接受过自体心理学,积极心理治疗,沙盘治疗,后现代叙事疗法 ,催眠,塔罗牌oh卡等培训 擅长领域:解决女性情感婚恋问题,个人成长及青少年心理问题,以家庭能量视角觉察人生剧本,转化剧本角色,疗愈创伤。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