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51

SmartGirl~~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讲卡尔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zhangzhangdd

已采纳

卡尔·罗杰斯在心理咨询乃至教育领域里,都可称作是一座丰碑,高高地树立在那儿,让后来人顶礼膜拜,俯身学习。然而,这也并非出于罗杰斯的本愿,他极不希望后人把他当成是“神”,把他的学说变成了“教旨”,而其他人都成为他的“门徒”。相反,罗杰斯自己,也并非这样做的,他一生都在不断地修改他的治疗方法,汲取他人有用的想法。因此,对于罗杰斯的言行,适宜的做法是,“确信”他,而不是“迷信”他。 这里,罗杰斯早期对问题儿童进行研究时,观察过许多领养家庭,得出了以上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态度”的认可,就这一点,便深深影响了他后来建立有关“非指导性方法”的核心所在。可以说,罗杰斯的心理咨询方法,甚至整个人本主义治疗的方法,究其根本,都在这二字之上。所谓“态度”却是个看起来很“玄乎”的说法,这不像是“技巧”或是“技术”,可以罗列出具体可操纵的步骤出来,“照葫芦画瓢”地去学,便不会出错。“态度”就没有那么简单,她更像是“无影无形”的东西,是一种感觉,隐隐中有那么一点意思,但又不能说的那么详实;又像是从人内在最本质的地方,喷出来的作为。倘若不是出于真实的内在自我,即便可以学着做些样子,但那是“荒腔走板”、“东施效颦”,徒添了些笑话。还有,不幸的还会被一些不自知的人所利用,借故成为用来“糟践”罗杰斯的口实。 不仅用于领养家庭,对如今家庭教养,这四点态度也是极为有裨益的: 1.  父母和孩子从自然身份上来说,有着天然的上下辈分差别,加上多年来的经验和学识,早已脱离了孩子时期的“幼稚”,因此,让家长“屈尊”去接近孩子,并且还要抛开掉磨炼出来的“老道”与“世故”,走入孩子“简单”而又“纯粹”的世界中,这本身就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想象力,满脑子装着“道理”和“书本”的人。他们始终是以自己为参照系去想孩子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从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这样,家长其实并不能理解孩子,他们是处于两个平行世界里,走不到一起的。 2.  教养孩子父母双方要保持一致,曾听过这样的说法,在管孩子方面,一个要唱“红脸”,一个要唱“白脸”,大意就是,一方管的严一些,另一方就更加“呵护”一点。如果只是在方式上不一致,也还好一些,最糟糕的就是观念上的不一致,尤其还是这种观念直接要作用到孩子身上的。譬如,父母当中,开明的一方要求孩子需要更加地“自主”,自己选择做喜欢做的事;而传统的另一方,就会担心孩子会“放任自流”,就“苦口婆心”劝诫不能这样。幼小的孩子自然是辨析不出“自主”和“放任”的异同,他只会觉得在“做”与“不做”之间不知所措。结果就是两头都没落下好,反而把孩子弄地糊涂,让更多的精力消耗在了无用地辨别当中。更有甚者,会对孩子造成“双重束缚”的“灾难”。 3.  “适度”是一个很合中国人思想的词语,即“不偏不倚”,讲究“中庸”。可是奇怪的是,现在中国的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却越发地偏离了“旧时”的思想了。他们要么做的不够,要么做的太多。“不够”自是不用赘述,“太多”也未必对孩子就是有利。过多的保护,事无巨细地照顾,只会让孩子失去“自主”的能力,变得难以生活自理,生存困难。这里所讲的生存困难,很大一部分是在长大之后,出现了或轻或重的精神症状,进而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所以国内会有这样的现象累累出现,有一个原因就是,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和成绩了(这也是整个社会文化所造成的),因此,“分数至上”、“学业第一”就成为了孩子在学生时代“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的任务了,为了“保障”这项艰巨的任务能够顺利完成,除了“学习”,其他一切事情父母都“身先立足”包办了。再有就是,父母或许也是清楚的,过重的学业负担本不是孩子该有的“承受”,因此,为让自己内心好受些,就更加愿为孩子多做些了。 4.  经常我们能听到,当一个孩子考了好成绩之后,家长对其的反映是,“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似乎在国人的潜意识里,赞扬孩子的优秀,就是意味着他会立刻“骄傲”起来,变得不再努力,从而退步下来。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而且却令很多人认为是“向来如此”的。这就导致了,父母在遇见孩子成绩好的时候,尤其是在平时,出现的那么一点“好”的时候,非常地紧张,深怕夸奖了孩子后,连这点的“好”也没了。孩子从小长大,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件,这其中有做的好的,也有做的不好的,这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做的好的,我们要肯定,做的不好的我们要指出。这样,孩子才能在“经验”中分辨出好与坏、对与错、善与恶。经常获得“肯定”,能让孩子内心充溢着“成就感”和“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今后“自主”能力和“自我形象”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相反,如果极少获得“肯定”,孩子就会变得“胆怯”、“退缩”,“自我形象”差,更为严重一些的,会产生自卑、“习得性无助”等一些心理障碍。 就罗杰斯关于家庭教养的这四点态度,简单谈一些,但要知道,却不止这些。

心理咨询师讲卡尔

114 评论(8)

胖小咪咪

卡尔·兰桑·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年1月8日 - 1987年2月4日) ,心理学家 ,在非指导式心理治疗(罗杰斯学派的心理治疗,又被称为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发展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同理地了解。咨商者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案主建立关系,帮助案主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域(phenomenological field),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须而且充份的。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芝加哥近郊的橡树公园(Oak Park)。他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个家庭主妇、虔诚的基督徒。家中共有6名子女,其中男孩占五位,他排行第四。在严格、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罗哲斯成为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并能一个实践的世界中,学习科学方法的知识及对科学方法的鉴赏。因为宗教上的理由,他第一个选择的职业是农业。在20岁那年,到北京参加国际基督徒大会,因为这趟1922年的旅行,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他也参加了一个名为“为什么我成为牧师”的研讨会,这帮助他弄清楚自己的职业选择,之后,他决定要转业。他报读了芝加哥的一个心理学课程,并在1931年得到了博士学位。他分别在俄亥俄州立大学(1940年)、芝加哥大学(1945年)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57年)任教及实习。后因与与威斯康辛大学心理学系发生一些冲突,罗哲斯对学术不存幻想。直到他突然离世前,他一直在La Jolla做研究,同时间他继续进行治疗、演讲、写作等工作。罗杰斯是美国应用心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并任该学会1944~1945年度主席。还担任过临床和变态心理学分会主席(1949~1950年)及美国心理学会第55任主席(1946~1947年)。鉴于罗杰斯对心理学的卓越贡献,1956年他荣获了美国心理学会首次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根据吉尔森的一项调查,罗杰斯在二次大战后最有影响的100名心理学家仲名列第4位。在1927年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罗杰斯主要从事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时间和研究。他以首倡患者中心治疗而驰名。他还在心理治疗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格的“自我理论”,并把这个理论推广到教育改革和其他人际关系的一般领域中。1956年,他提出心理治疗客观化的新方法,并因此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卓越科学贡献奖。1972年,又获美国心理学会卓越专业贡献奖。 他的理论观点与当代行为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956年,罗杰斯与斯金纳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题为"有关人类行为控制的若干问题---一篇专题讨论文章"的争议文章,载于美国《科学》杂志上。该文就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在心理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上的分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阐明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表现出作者对人类自我实现潜能、人的积极自主性的坚信。         罗杰斯对教育心理学也带来了重要的冲击,他的观点在教育心理学中被普遍赞誉为人本主义观点。他同时也发展出体验性学习的理论,这个理论与他所称的认知性学习是相对的。罗杰斯“全功能的人”的观念,牵涉到以下诸种质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处。对体验的开放对世界中,他人的感觉及体验,能有精准的感知能力。存在性的生命活在当下,而非活在过去、或活在未来。有机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对他人的想法和感觉,信任其为真。并且,别把别人的感觉或想法视为理所当然。(其含义为,每个感觉或想法皆其来有自。想法或感觉信其为真,但应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脉络)体验性的自由认知到个体的自由,并对个人的行动负责。创造力对世界的完全参与,包括对他人生活的贡献。

173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