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183

奶油不够变球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1岁8个月宝宝心理咨询师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赵家小燕儿

已采纳

那就不要以很高的家长姿态去批评他,而是换种方式,以商量交流的方式,这样不会引起他的叛逆,反而她会容易接受,其实无论是谁和谁,交流沟通是很重要的。并且您要学会去倾听您的孩子,不能他刚说出点想法就批评他,而是听完他,同他探讨,去尊重他。不管是自尊心强不强的孩子都需要这种交流时的教育。

1岁8个月宝宝心理咨询师

198 评论(9)

evilevilevil

想找专业、正规靠谱的线上心理咨询平台,就找若水教育基地,若水教育是全中国第一家由专业心理老师和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起同学的教育基地,教育基地长期在校有20多位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还有若水教育研究院的上百位专家团专家提供支持,专业解决青少年叛逆、厌学、网瘾、早恋、自卑、自闭等问题。若水教育基地也做线上叛逆孩子咨询的。线上的名称是:若水教育研究院。线上家庭教育课程在若水教育研究院徐若水院长的带领下,结合数十年的工作经验,研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书籍,细致剖析了家长和孩子的各种问题以及厌学心理的根源性问题,打造一系列专业课程和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有线下学校。【点击查看官方网站】若水教育专业解决青少年叛逆、厌学、网瘾、早恋、自卑、自闭等问题。研发出三大系列课程,几乎涵盖了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私人定制一对一的辅导,能够帮助家长成长为教练型智慧父母,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343 评论(12)

豆瓣酱7

多做做好事,晚上不要看恐怖片,帮助别人,有回报的。它会让宝宝的心里安静点

233 评论(10)

小林绿子UUU

孩子不听话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多数是因为家长。总觉得他是孩子,什么都要让着他。而且是家里所有人都觉得要让着他。这种做法不断的给孩子传递“自己是弱小的存在”所以他就会以自我为中心,也就是家长说的不听话。

353 评论(13)

cat20121028

不知道应该怎么说,是否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有问题?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撒谎其实都是为了隐瞒一些事实,如果发现孩子撒谎了最好就是寻求他背后的原因?是不是家长的态度不好,让孩子产生了厌烦学习或是对周围的人产生敌对的心理。总之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应该及时的沟通,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谈谈,多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把大人的东西强加在他们的身上,寻求孩子背后的原因最重要。至于在学校打架也比较正常,重要是及时和孩子沟通,疏导他的心理,别让他产生不好的感觉,心病没了,自然噩梦也就没了,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137 评论(15)

素手宛花

要去克服自己这种态度

223 评论(8)

九种特质

前不久,有位妈妈找我咨询。这位妈说自己的孩子现在读高中,却厌学沉迷游戏,想让孩子把成绩加把劲,然后考个好大学,孩子就是不干,开始叛逆反抗。不知道现在怎么办?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跟她讲:孩子之所以这样,原因就是我们家长过于地逼迫孩子学习造成的。她说:确实是这样子。自己小的时候学习不好没有考上大学,所以特别担心自己的孩子也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从小对孩子学习特别的重视抓紧,每次孩子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之后,她都要给孩子加作业巩固提高。孩子其实很早就造成了厌学,只是那个时候还小,不能够反抗,现在长大了开始反抗了。从这里我们就看到,你担心孩子学不好的时候,你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学不好。还有情绪上的。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那么你也就会造成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本来那个孩子偶尔的不听话是很正常的,他有他的意愿,当他的意愿跟你的冲突的时候,他不听话当然是正常的,就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必然的正常反应。如果你把孩子一个偶然的事件固化贴了一个标签——认为这个孩子就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那么你对孩子的态度就是排斥的,也可能是暴力的,这个时候孩子感受到你这个态度,他不愿意听一个排斥他的人,不欣赏他的人,甚至是要打压他的人的话,就会形成孩子的“不听话”。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家长“觉得孩子不听话”的念头造成了“孩子不听话”的结果。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他真的是不听话,真的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和缺点,那该怎么办呢?每个人天生是有些差异的,如果你接纳他这些差异就没事,他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转化;大多数毛病和缺点是后天形成的,就是因为我们家长的不接纳和过于的驯化而造成的一个反向补偿的结果。所以作为家长很多时候是要去反省自己——如何去接纳孩子。很多的情绪,很多的事情,就像大自然的风雨,过了就过了;也像那河水,它会来,它会走;如果我们不接纳它,非要去阻止它,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泛滥成灾。像这样的案例,实际上是很多的。去年有一对夫妻带孩子过来做咨询。这个孩子初中的时候成绩一直不太好,没有考上普高。但是这个爸爸是一个大学教授,他不能够接受他的孩子上职高,找关系把孩子转到普高。结果这个孩子去了普高学业根本跟不上,每天作业做到很晚,甚至凌晨两三点钟,早上六点又要上学。就这样,一个月的时间,这个孩子就崩溃了,出现幻听幻觉等神经分裂的症状。现在出现这种情况了,孩子妈妈带孩子来做心理咨询,想让孩子休息一段时间做治疗,但是这个爸爸不是很重视这些治疗,还要孩子去学校边上课边做治疗,理由就是怕耽误他学习,怕他掉课太多跟不上。我说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根本就去不了,在学校里他的状态只会造成别人对他的排斥,甚至是岐视,这会造成他心里面更大的压力,更大的问题。孩子妈妈也感受到这一点。但是这个爸爸说,他自己小时候条件很艰苦,但是他始终不气馁、不放弃,一直坚持奋斗,所以才有今天,凭什么孩子就做不到?我就跟他讲,孩子跟他是不一样的时代,环境不一样,自身条件也不一样。但这个爸爸就很难理解。他陷入了一种自我的执着里面,无法接纳孩子,对孩子有很多的批判,所以他就没办法让孩子病情缓解,只会让他加重。所以这位爸爸一定要学会接纳,不能以自己的老观念来强加于孩子,时代在进步,家长也要加强学习,否则跟不了孩子们成长的步伐了。

226 评论(10)

金花2015

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喜欢被关注。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他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通过这件事他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关注和名望。不是自尊心太强,而是“他尊心”太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全面地关注,不需要做多少努力和付出,就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关注,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心理上获得优越感,形成了“只有我才是最美丽、最能干、最应该得到关注”的经验,否则,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其次,虽然表扬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过多的表扬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心理的满足上,无形中转移了孩子对所做的事情的关注,这是孩子耐挫折差的重要原因。 改变这一误区的办法是: (1)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关注别人的优点,不用成败来论英雄。比如,在看大型的体育比赛的时候,对那些表现好但是输了的一方,表现出极大的赞赏,并说明为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平时对他的事情做得怎样大人不作评价,至少要少作评价,即使是作了评价,也要多看过程少看结果;(2)正确表扬孩子的方法是:对事不对人。对人的表扬往往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对所做事情的认可往往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并且,在他做得好的时候,对他的做法表示认可,做得不好的时候,要留有余地——即使做得不好,是你对这事做得不好,不是你这个人不好,只要你改进做法就可以了;(3)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喜欢争强好胜。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来淡化孩子的输赢意识,引导孩子以平常心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平时可结合奖励措施,和孩子做一些玩“输”的反规则游戏。比如,和孩子打扑克时,谁打输了就奖励他小红花或红五星;下棋时约定,谁要是下输了,就可以讲条件:要求赢的一方给输的一方讲故事(假设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当然要看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奖励什么,以投其所好)。此外,在游戏过后的适当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客观地认识考试分数,正确地看待成败。(任桂华 心理咨询师 ) 理解孩子以哭作为发泄方式 孩子的许多行为,其实是孩子天生气质的自然表现。年龄越小,受大人的影响也就越小,表现出的气质也就越真实。孩子要强,抛开孩子来说父母,父母两个肯定有要强的。也许有的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可内心的要强却跟随着遗传密码影响到了下一代,从遗传法则上来看,这是一个积极的表现。 此类孩子的优点是:因为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容易取得好的成绩,长大以后在事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发展。缺点是:因为太要强,容易受挫折,也最容易受伤,此类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他对自己孩子的希望:我宁愿你做美丽的笨人,也不愿意你做聪明的丑人。笨人不知道自己笨,而聪明的丑人却知道自己的丑。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很多困难,孩子成长的烦恼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孩子的内在气质。找出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父母切忌:(1)大声训斥,还有脸哭,那么简单的题还做错了;(2)不停地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下此努力就好了。从字面上看,觉得父母很民主,通情达理的。可是你的一句“下次努力就好了”,是在排解孩子此次忧虑的同时,把无形的压力推到了以后;(3)孩子真是大惊小怪,不就是一件小事吗?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哭什么哭,不理他,哭完就好了。父母为了让孩子坚强选择了漠视,其实此为下策。孩子哭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是心灵压力得以缓解,释放。越小的孩子,越会喜欢选择以哭作为发泄,因为他的内心还不懂得隐藏。此时他需要你的理解和关注。你的漠视的教育方式对他的伤害远比训斥大。 孩子以哭作为自己的发泄方式,这一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最简单直接的表现。孩子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行为会得到改善。有个同事的的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每次考试如果不是满分就会哇哇大哭。孩子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可在女儿面前她放弃了传统的说教,而是紧紧的拥抱了她,告诉她,妈妈理解她的烦恼,当她哭完,情绪稳定后,妈妈和她一起去看试卷,去寻找丢分的原因。现在这个小女孩上三年级了,依然很要强,可却不会因为考不好而哭了。(小小波波熊 ) 不要以成绩论英雄 第一,这孩子在大人看来“怕生、胆小”,“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主要是从小孩子没有小伙伴,或者大人的交际范围小。孩子进入小学,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同时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贴这类标签。平时在人前不要对别人说,我这孩子,就是怕生,胆小,不会交朋友。这种暗示等于强化了孩子的弱点。知道孩子的优点越说越多,缺点越不说越少。另外,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应树立信心,多带孩子去串门或邀请别的小伙伴来家里玩,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第二,孩子自尊心太强。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受到的表扬也较多,生活在成年人赏识的氛围中,已习惯于罩上受人瞩目、受人赞扬的光环。此外,我们这个很重视分数的社会里,无形中使一些学习自觉的孩子看重分数。在他的潜意识里产生这样的想法:考不了第一是不光彩的,或者不会得到家长的真心喜欢。一旦在激烈的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败北,仿佛大祸临头,感到自己的“第一”被人家抢了去,会在同学或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情绪低落,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明确这是孩子有很强的上进心的表现,并不是坏事。只要大人有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孩子会慢慢走出沼泽地的。再者,孩子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为适应以后的学习或社会生活,应多进行一些挫折训练和磨砺。最后,不要把这事当作什么大事,看得淡一些,相信孩子会在丰富的人生体验中感悟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2)平时不要一考完试就问孩子的成绩,这会暴露家长特别关心成绩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老师侧面了解,因势利导;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劝就抱就吻。太关注孩子,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可以夸奖几句,说他上进心强之类的话,待他哭过了,孩子自然知道总哭不是办法;平日再讲一些名人如何面对失败的故事,或者可以笑着跟他打赌,如果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成绩 (下次考得不很好,没有哭) ,可以得到爸妈的奖励(如拥抱、小食物、小礼品等)。(周从刚 教育心理学博士 别让怜悯成为孩子的“温柔陷阱” 当孩子失意时,首先就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安慰。家长最容易说的话是:孩子,别哭呀,98分已经很不错了。这次没考好,下次争取考100,不就行了!我和你妈妈都相信你是最棒的!尽管你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样的安慰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你对这样的分数是不满意的(聪明的孩子听得出弦外之音)。实际上这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同情式的安慰只会让孩子解一时之快,他会随着你每次的安慰而过高地估量自己,这不但对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还会降低孩子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使他无法坚强起来。让孩子的自尊心过度地膨胀。每失败一次,就会对他的打击增强一次。长此以往,就会加重他们对自己无能的认识,在遇到问题时,就更不敢直接面对困难,想办法去克服,而是想方设法去寻找依靠,这只会让他们坐以待毙,或将不如意转嫁于他人。 孩子的这种感觉与反应是细微的,但是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形成不良的习惯。我们知道,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受挫的事件都是对孩子的意志力的考验。孩子在考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去鼓励他,而不是安慰和怜悯他。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不能过分地夸大孩子的成绩,而是不管他做事成功与否,都要站在他的角度、他的能力范围内考虑。平时我们在游戏中也要有意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考验他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表现的,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他成功时,对他说“这一次,你尽了力,就把事情做好了,这说明你能做得到。我想你一定很高兴,看起来只要多努力,就会有效果,不是吗?下次继续努力就行!”而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们则说:“孩子,不管会不会,爸爸妈妈已经看得出来你尽力了,来,让我们一起想办法,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 当然,孩子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表现也会出现反复,但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细微变化,让孩子的耐挫力不断增强。失败只是一个过程,一个通向成功,走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做父母的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千万别让怜悯成为孩子的“温柔陷阱”,而应该让鼓励和适时“降温”成为孩子成长的通途。(熊增梅 江苏教师) 分散对分数的注意力 小时候,我也非常要强,每次考完试,除非是一百分,否则我就会哭起来没完没了。有那么两次,我甚至快要晕过去了,其实是因为数学马虎得了97分。爸妈看了都很心疼。这时,我便会成为全家的焦点,但他们从不就事论事,而是这样做的: (1)给我起一个外号。爸爸说,小孩哭的时候千万不能笑。我也不管那么多,还是哭,爸爸又说,哭的时候要是一笑呀,大鼻涕就会喷出来,变成大鼻涕泡了。他还没说完,我就会喷出“鼻涕泡”,然后又哭又笑几下,再说几下爸爸烦人之类的,就好了。从此,我眼圈一红,家人就会说,“哟,又想当鼻涕泡小姐呀”。我就多半不哭了。(2)爸爸说,小朋友来了!多小的孩子都需要朋友,我一哭,爸爸会偷偷让姐姐去喊和我玩的小朋友,他有时就装着说,刚才碰见谁谁了,他马上要找你玩呢!我一听,怎么也不希望别人看见我哭的样子,就会自己克制自己。现在想来,爸爸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散我对分数的注意力,想法逗我笑,培养我乐观的性格,我同时也告诫自己:“最坏里想,最好里做”。(轩轩的亲妈 ) 缺乏正确的自我观 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观。他们平时都很要强,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喜欢争强好胜。大部分这样的孩子都是家庭中“核心”,从小很多事家长都会帮他,让他感到我最了不起,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始终是在顺境中成长。面对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会一时无法适应这一新的游戏规则,在无人能帮他改变学校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找不到原有的优越感,只能伤心落泪了。其次,当前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评价观。现在评价学生用的最多的方式还是考试分数,即使教师不公布分数,不排名,但学生间的相互竞争的依然存在。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然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成功时欢喜,失败时沮丧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齐胜利 安徽教师) 为教师为家长学 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好孩子,但是透过表面看他们的本质,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好强却缺乏自信、没有自主能力且没有目的性的孩子。因为他们不自信,所以他们就急切的希望利用某些手段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来肯定自己,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来获得满足感,并在他人的表扬中寻找自己的自信,也就是说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肯定的基础上,这是飘忽不定的自信,相反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自主能力,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重心,进而因为好强而盲目的争强好胜;因为他们没有目的性,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谢化平 北京教师) 宽容自己,接受失败 有类孩子不能宽容自己,对自己太苛刻,这种心理有可能无形地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如果父母太严格,他就很难学习怎样宽容,包括宽容自己和他人。所以家长要明白,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明白这点。其次,教孩子学会接受失败。好胜好强确实是人的天性,但同时也要能够接受失败,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心理很容易不平衡。如果孩子在强烈的好强心态之下却失败了,家长这时就一定要多加注意,因为孩子这时候的心态是低迷的,心里是脆弱的,要有恰如其分的安慰与鼓励。

21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