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7

洋洋捌月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情感上的巨婴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毛的惊喜

已采纳

成年人在中国的含义实在是难以确定,从一般的生理角度来说,男人和女人十八岁以后就是成年男子和女子了,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人三十四十岁都依旧咋依附自己的爸爸妈妈,这类人一般心态依旧不成熟,甚至很多行为,也不是很出,这就是一种现在中国的巨婴心理,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病态,也是社会的一种畸形产物。现在有人开始热议这件事情,女子不独立的话,似乎有情可原,所以没有人议论,但是大家把这类不成熟男人叫做妈宝男,同时这类那行十分多,在社会的比重很大,我们叫做巨婴心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来说教育方式是决定此类事情出现的一个诱因。中国的教育制度现在逐步在改革,但是前几十年里面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孩子从婴儿时代开始就被父母照顾,一直到上大学都离不开父母的资助,当上班以后大部分人的年纪已经接近26岁左右,然后要面临的是结婚的问题,可是中国的结婚代价很大,要想独立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妈宝男就越来越多。中国的爸爸妈妈对于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十分关注, 特别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的关心达到无微不至的境地。这样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父母的照顾和溺爱,他自然会习惯这样的节奏,所以成年以后依旧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觉得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照顾很好,不需要作出任何的改变,妈宝男因此越来越多。妈宝男的产生跟中国社会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传统里面就有照顾孩子和爱护孩子的一些文化。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就会越来越多,社会自然会妈宝男越来越多。上面这些原因是产生妈宝男的社会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巨婴心理就是产生出来,这就是社会的影响,也是中国社会背景对巨婴心理产生起到的温床效应。

情感上的巨婴心理咨询师

318 评论(9)

西安指纹锁

尤其是强调原生家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只会强化愤怒和不满,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仅仅是说一些具有同理心的话暂时满足一下有困惑的人罢了,从而让有些人愿意付出高昂的服务费。就像不会劝架的人一样,劝了之后彼此关系会越来越远!

339 评论(12)

王小虎呦

所谓“巨婴心理”,指的是部分人成年以后,生理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但心理机制依然停留在婴儿阶段,即这些人在心理活动层面上,仍就属于婴儿——巨大的婴儿。

“巨婴心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新闻中频现的所谓“妈宝男(女)”现象,即当前社会很多早已成年的子女,在选择终身伴侣方面依然需要父母的鼎力协助,更有甚者听之任之完全交由父母包办,自己不是不闻不问就是优柔寡断丝毫没有主见。由于时下,“妈宝男(女)”群体庞大,因此又被称为“长不大的一代”,甚至吸引了国外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报道。在国内关于“巨婴心理”研究较早的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武志红先生,他也是国内颇有名气的心理咨询师,在其著作《巨婴国》中,阐述了巨婴心理的三个特征:病态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我们也可以通过巨婴心理的表现形式对其形成因素,窥见一二。我认为导致巨婴心理的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病态共生。国内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行动层面往往是不独立的。因为在家庭中,自小到大,他们一直处于一共病态的共生状态。其实这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国”是不分的,“家、国、天下”模式也广为强调,也因此古人多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同时催生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以及关于婚姻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国法家规。在此种家庭关系中,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边界的,子女的事就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也是子女的事,“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家庭成员高度混合,融为一个整体。如今,虽然步入现代社会,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现代社会我国的家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有古时候的影子。子女从小开始衣食住行、接受教育无一不是在父母的注视和督促甚至是包办中完成的,根本没有自己独立决定的权利和能力,而很多人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以后,不能妥当的处理“相亲”这件尤其复杂的事情,需要父母的大力支持甚至是大包大揽也是情理之中的。更进一步说,不仅文化层面给足了“巨婴心理”产生的土壤,法律层面亦是,毕竟法律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的反应。我国《民法通则》就规定,18周岁以下的孩子原则上属于未成年人,不具有独立的行为能力,其从事与其有限的行为能力不相符的民事活动时,需要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父母)的同意或者由其父母代理。而由此产生的责任,亦由法定代理人承担。我们知道我国结婚的法定年龄为:男性22周岁以上,女性20周岁以上。也就是说法律赋予子女独立的行为能力2年或者4年以后,子女就要面临“相亲”事宜,所以此时应付不了,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依然选择尤其父母“代理”就自然而然了。既然名为“巨婴心理”,那么我们还有必要从心理学层面予以分析。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在小时候,尤其是婴儿阶段所经历的事情对以后的人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在我国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婴儿时期必然高度依赖父母,父母也不会允许他们有一点点的行为举止出乎自己的意外。在那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成长路途中父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于孩子来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此以往形成了“全能自恋”的心理,即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父母在家庭中病态共生的模式下营造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步入社会以后很容易幻灭,幻灭之后继而就是“偏执分裂”。用在相亲这件事上表现就是一次感情的失败,以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勇气和信心主动开始新的感情,而把一切交由父母全权处置。前文分析了“巨婴心理”产生的一些因素。诚然,“妈宝男(女)”现象属于典型的“巨婴心理”的一种外在表现,那些将婚姻大事全权交由父母处置的青年男女属于典型的具有“巨婴心理”的人群,但根据武志红先生《巨婴国》中的阐述,我国社会存在庞大的带有“巨婴心理”的人群,绝不仅仅是上述群体可以涵盖或者诠释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与深思。

249 评论(8)

果冻爱之梦

什么是“情绪巨婴”?如果你在爱情中遇到动不动就冲动、闹情绪,且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的人,那么你很可能遇到了一个“情绪巨婴”。情绪巨婴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怒”。无论对方做了什么,都怒。甚至对方没做什么,也怒。他们心中仿佛有一团内在的怒气,时刻都在不满,时刻都在发怒,无条件不满,无条件发怒。且他们的情绪是无序的,逻辑混乱的,基本不可控的。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曾这样描绘情绪巨婴:“作为一个在社会层面、肉体层面都已经是成人的个体,他无法像三岁小孩那样行动做事。周围的人是以三十岁的成年人的标准在要求他、对待他,但他却无法拥有三十岁成年人的情绪,他的情绪有时候会像三岁孩子一样不稳定。”他们认为世界围着自己转,认为所有人都该像母亲一样照顾自己的情绪,他们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别人,让别人为他的情绪感受负责,“我觉得怎么样”是他们常说的话。调节情绪是成年人必备的一种能力,而情绪巨婴显然并不具备。“情绪巨婴”的成因情绪巨婴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人们常说,父母不能控制情绪,是孩子最大的悲哀。这句话有道理吗?很有道理。近几年,孩子被父母殴打致死或因受不了父母的暴力而离家出走的新闻不时出现。每每此类新闻出现,都有不少人谴责这些父母不善于控制情绪,不具备觉察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也指出,87%左右的家长承认自己有过焦虑情绪,其中近20%有中度焦虑,近7%有严重焦虑。而当他们情绪焦虑时,往往是从外部向孩子强行灌输、施压,来进行发泄。他们自己本身就是情绪巨婴,自然也没有意识去体察和关注孩子情绪的变化。情绪的表达出现障碍,久而久之,孩子对痛和委屈会变得麻木,不知道如何表达,可是内心的感受又很难平息,第一反应就是让自己躲起来,直到身边的人帮助他们把这些感受平复下去。当他们长大之后,往往也会通过和伴侣吵架、打骂孩子等方式,来自我宣泄。“情绪巨婴”如何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分清楚你的情绪类型情绪可以分为原生情绪和派生情绪两种类型。原生情绪就是事情发生时本能的感受,比如考试不及格,你感到难过;而派生情绪,是你压抑或逃避原生情绪后所发展出的情绪,这是一种升级后的情绪,是你对自己原生情绪加工后的感受,比如你考试不及格,但你不敢告诉同学,因为这会让你觉得羞耻。“害怕”是你的原生情绪,“羞耻”则是你的派生情绪。我们之所以会在某些情形下做出异常、失控的行为,其实是因为我们被自我的派生情绪所控制了。明白这一点,是我们调节情绪的关键。找到你的情绪按钮派生情绪是原生情绪的升级,但并不是回回都如此。其实,我们会在某种情景下衍生出某种情绪,也与我们以往的经历息息相关。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情绪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其在婴儿出生后飞速生长,在7岁左右发育成熟。这期间,边缘系统与它当中的海马体会帮助我们形成和保留幼儿时期的记忆。这些经历会塑造出个体对于世界的认知,并成为启动、调节行为和情感反应的复杂神经环路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系统激活的总是同一种情绪反应,那大脑就会习得这种模式,一旦碰到激活它的情景,大脑便会迅速反应,就像是形成了一个“情绪按钮”。表面上看,前文中的小陈生气是因为男友否定她,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小时候母亲对她的打压式教育。无论小陈做得多么好,母亲总是否定她。于是,否定就成了小陈的一个“情绪按钮”,男友的话,让她从小就熟悉的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感立马浮现。后来,小陈开始认真体察自己的情绪,才意识到,原来错不全在男友,主要是她受童年经历的影响,心理创伤难以磨灭,没有真正释怀,所以才会变成一个“情绪按钮”。尝试多种情绪控制方法找到情绪按钮之后,要多留意自己平时情绪稳定时是什么样的,以及自己情绪爆发之前是什么样的,这样你能更加清晰地觉察到情绪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你找到了情绪按钮被触发的前兆,就等于先给自己一个预警,让自己有意识地去控制情绪。控制情绪的方法分为两种:冷却和倾诉。冷却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深呼吸。如果你情绪要爆发的时候恰好在公众场合,找不到人可以倾诉,建议你迅速找个安静的地方,练习深呼吸。如果条件允许,建议你在事后主动和朋友、爱人或家人倾诉你的想法,这不仅可以练习你的情绪表达能力,也能让你在情绪化之时,获得他们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如果你觉得和这些人倾诉的效果适得其反,还可以去找专业人士诉说。最后我想说,解决情绪问题的方法,不仅在于控制它,也在于观察和正视让自己产生情绪的人事物。正如《身体从未忘记》中说到的:“改变始于我们学会拥有我们的情绪脑,这意味着学会观察和忍受那些与悲惨或羞耻有关的心碎以及揪心的感觉,学会聆听我们身体内部的状态。”希望我们都能时刻体察自己,正视自己,不让自己成为巨婴。

238 评论(9)

逍遥石子

赞同认同武某的群体,家庭或情感都有不完美的经历,武的高明之处是在与利用求同的心理,把自己不完美的人生经历,用个人至上的方式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个例,以博得认可。同时必须说明的是,此人以此牟利。一百个不幸的遭遇,会有一百个不同的人生。这不能代表所有人生都是不幸的。为什么不拿幸福的人生来找到共性,去寻找未来属于自己的幸福,而是一味放大过去的缺失和不幸,那只会让简单的人陷入更痛苦的深渊。远离武某,有毒消极的作用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会爆发,从更多层次的考量,武某的论调,说浅了哗众取宠,说深了是反社会,反人类。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牟利。利用曝光率获得眼球,成为公众人物,并以此谋取极大的利益,成就自己的目的,却不顾及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破坏。心理强大有足够认知的人,不会受其所惑。相信有不少家庭和个人已经因其言辞论调陷入漩涡,痛苦不堪。弊大于利,被禁被封是必然能够传衍数千年的文明,绝对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浅见短识而失去价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传播极其发达的今天,通过此种方式谋取利益的人绝对不只武某一家,就像早年炒作绿豆的张悟本之流,虽流派不同,本质类似,最终会被人类社会前进的浪潮淘汰。

180 评论(8)

梅干菜2012

不得不说,中国现在有些老一辈还秉承着一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也没考虑过孩子的感受,想结婚的时候也就是看重对方的门第人品这些,也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对要结婚的对象有一个了解,就来一句“我是你爸(妈),我这么辛苦把你拉扯大,你听我的,我不会害你!”还别说,我周围还真有这种人,单亲家庭把一个孩子拉扯长大不容易,你要说你反驳吧,你还成了不孝子女,估计在别人眼里也就成了妈宝男、妈宝女这样,可谁苦谁知道…不过还真有一种就是“凡事我都要听我妈的”这么一种有巨婴思想的人。这种可不同于上面那种情况,这种人连在谈恋爱的很多时候都张口闭口离不开“我妈……”有时候正怀疑你在跟谁谈恋爱?有时候养成这种思想也都是被家庭给惯出来的。某些男生在家里就是被娇生惯养的,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的,然后产生对妈妈的一种依赖感。男生做饭就被觉得要死要活,如果将来他娶了媳妇,媳妇如果让他做菜的话,这种婆婆也会来一句你怎么能让男人做这种事情!而在这种时候,你老公也不一定帮你说话,因为他觉得我妈妈是对的,即使你受了委屈,那也暂且忍着。这就是很多女生不愿意找那种什么事情都是听妈妈的男生,因为这样将来自己会过的很憋屈。有时候家长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小日子是人家小夫妻自己过出来的,你干预得了一时,难不成还要干预一辈子?孩子,还是要从小培育自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好。

174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