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97

让我爱你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用生命陪伴生命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贝壳athena

已采纳

首先你要知道一名好心理医生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如果你自己都是一名愤青 或者成天说什么郁闷那么你算了吧 .中国人觉大多数都处在压健康,就是说平时没什么事觉得自己挺高兴 一有事就完了,但是时间长了又好了,平时听听歌曲又郁闷了 . 但是我认为心理医生应该是能看透事情的本质的人才有资格.并不是除了傻子成天高兴, 其实心理状态好的人也挺高兴,到不是说就一直高兴 最起码他不会经常感到烦,还有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 要了解人的内心是千奇百怪,要信任你的病人.

心理咨询师用生命陪伴生命

285 评论(9)

yannychan108

看见|清心心理问答 小芹: 你好。如果你想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这完全是可能的,这要庆幸我们生在中国,但我国对于这个行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是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的原因。 因为你提出的不是生活中的心理困惑,这个问答我可以大胆给你建议,而且可以在给建议后,分享一下这个职业可能面临的压力,希望可以帮助你对这个职业有多角度的认识。 先分享三点现实的建议: 1. 为了顺应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建议你完成一个心理相关的专业学习,并获得学位证,本科,硕士或博士都可以,毕竟心理咨询是一个讲专业的工作,以后还是会看学历专业背景的。这种苗头已经在呈现,比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对于注册心理师的申请有个硬性指标就是要有心理学、医学、教育学或社会工作专业本科以上的学位。 另外,因为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研读一个相关学位,也是进入这个行业的一个敲门砖。既然打算从事心理咨询的职业,尽量选读心理学专业,更贴近实际应用。 这就涉及到考试了,如果你对考试有不太好的感觉,建议你先处理一下自己这个课题,也许会让你更了解自己,看看阻抗的背后是什么。 2. 完成一个一年或两年以上的连续性专业系统培训,很多机构在招募咨询师时,还是很在意咨询师的系统专业学习背景的。 武汉、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类课程较多一些,这个行业打飞机去上课是很普遍的事,课程的老师和质量更为重要。推荐简单心理、壹心理、糖心理、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德瑞姆心理,以及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课程,都不错。如果你喜欢荣格方向,那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是个不错的选择。 3. 坚持阅读学习,做个人体验(成为来访者),多积累咨询量(这是从业硬指标,可以从公益咨询做起来积累经验),以及坚持案例督导。这点后面会分享更多。 我也是半路转型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当时我们考证班有近十位小伙伴关系不错,有几个月,我们每周聚一次,读书学习,共同成长,彼此鼓励,大家都隐隐期待着可以成为心理咨询师。两年过去了,只有我成为了全职心理咨询师,还有一位开始兼职零星做起了个案,其他小伙伴都在中途放弃了。 说实话,这条路确实很不容易,太多人在前期投入很多金钱和时间后,最终都没能真正迈进这个行业。这其中的缘由有很多,我个人感觉主要有三方面的压力。 行业里有个说法,心理咨询师从业前三年别指望收支平衡,这话一点都不假。从业前三年,还不包括学习期,在接第一个个案咨询前,至少要有一整年的系统基础学习期。 首先这是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走进来你会发现学费支出根本停不下来,因为这是一个很考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最初几年,面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你总会忍不住再去充点电。这很正常,就算咱们真是学习型人格障碍患者,后期恶补的知识和技能厚度,跟欧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从业者的专业要求标准比较起来,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个行业的培训费真不便宜,随便几天工作坊就几千上万。当你积累到一定水平,总算可以达到中德班中美班或某某精神分析学院这样高标准培训的入学门槛了,你激动地填简历申请报名通过面试后,几万块钱又出去了。 学费这个无底洞,比起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与督导费,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接受个人体验,这样你才能让自己的人格更完善。人格更完善,你才能在咨询工作中不被拖入泥潭,才能不在咨询工作中,跟来访者互相伤害。 督导费像个人体验费一样重要,曾奇峰说,没有督导的心理咨询,称不上真正的心理咨询。我非常同意,在更专业的从业者指导下开展咨询工作,这是对来访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督导师不但会帮你在专业性方面指导你,还会无形中帮你分担很多工作压力。 我个人感觉,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说,按国内行业的收费标准,每周要交的个人体验费和督导费加起来差不多要1000元,最低也要800元,否则质量很难保证。有同行曾写文说心理咨询师的成长路上,要准备一套三四线的房子,我觉得没那么夸张,但准备个十几二十万,还是很需要的。 每周有个人体验和督导的加持,你的工作压力会少很多,但并不代表一点压力都没有了。心理咨询是一个尊重专业的工作,同时还是一个非常看人的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份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工作。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压力与职场上的压力不同,职场上的压力再大,但还不至于让你当场气脉散乱。我见过一个同行刚从咨询室出来,被来访者攻击得拿杯子的手颤抖了很久,我也经历过在结束一个咨询后,僵在沙发上整整五分钟动弹不得。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份工作最大的魅力,也在于它具有这样独特的工作压力,只有灵魂与灵魂真正的碰触,才会让你体会到这种消耗。你以为自己被耗得七荤八素后会恨你的来访者么?不不,等你精神一恢复,你依然会爱他们,而且随着工作深入,你会觉得他们越来越可爱。 为什么被来访者虐千百遍,依然爱他们呢?有一部分原因,肯定是由于这是你的工作,你收了钱,我们每一个人都想把工作做好。另外的原因,我觉得是--- 当灵魂与灵魂发生深入的触碰、信任与链接时,这当然会激发出爱。 比如,当有一个人如此信任你,把在他/她看来最羞耻最隐秘的心声告诉你,你很难不想尽全力让他/她更轻松快乐幸福。即使你表面上要克制,要无为,但当那个人更成长了一些,你内心就是会感动得稀里哗啦。 当然,你也是一个正常人,如果你恨的时间有点长,你发现自己惧怕见那个来访者,或者在那个咨询中,你有强烈的无力感。这时候,出于对来访者和你自己的负责,你要尽快跟你的体验师聊聊,看看情绪的背后是什么,看看你哪些情结被勾出来了,趁机你再完善一下自己的人格。所以,有时候,真的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在一起成长。 随着你人格越来越完善,经验越来越丰富,功力越来越深,你感到的消耗会越来越少,这是一条虽漫长却很美妙的路。 当你工作进入正轨,你会发现这是一份挺忙碌的工作,更是一份很孤独的工作。 你忙着做咨询,忙着写记录,忙着打逐字稿,忙着见体验师,忙着见督导师,忙着上各种课,忙着大量阅读,还可能忙着写作……最后你发现, 你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人,不是你的来访者,就是你的体验师或者督导师,而且都是一对一的见。 这与办公室环境是相当不同的,办公室的关系不管有多少虚假和浮华,但人来人往啊。有时候,咨询师喜欢上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人多啊,热闹啊, 平时哪有机会见那么多人 ! 另外,你会跟你的来访者有很深的链接,也会跟体验师有更深的链接,但这些关系很微妙,比现实的关系显得更真实,却又绝不能成为现实的关系。有段时间你可能会很迷茫,分不清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但是,当来访者一次次深层次触动你,体验师一次次海纳百川地接纳你时,你很容易感觉生活中的关系有太多虚假和伪装,感觉社交质量愈加低下。 于是,你宁愿形单影只也不愿意沉迷“虚假”。人的烦恼就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你渴望遇到可以深度交流的友谊,怎么去遇到呢?同行应该更谈得来吧,毕竟有太多相似之处。首先督导师是没时间跟你交朋友的,其他同行呢?你热情满满约见了几位,然后你发现很多同行早已孤独成仙,对你发出的友谊发展信号毫无反应。这时候你也不要气馁,这不怪你,只是他们早已不擅长交结朋友了而已。 咨询师与咨询师做朋友,表现在:严肃时,微信群里讨论一下防御机制与存在主义,然后再总结一下新的领悟;轻松时,微信群里互相攻击,互相抱持一下,然后再谈一下自我觉察。 还有一些连群都不冒泡的咨询师们,偶尔在彼此文章下点个赞,留个言,再赞个赏。这就很温暖。 为什么那么多心理咨询师喜欢写作呢?我想,恐怕没有什么事比写作更加孤独的了,以孤独克孤独,以毒攻毒,不能再有效了。 过两三年你总算打破了自己高逼格的防火墙,心想管它什么真真假假,特么开心就好,这才是人生智慧啊。不过很快你会发现,自己依然回不去曾经的繁花似锦了,因为你也已经孤独成仙了。 关于心理咨询师的孤独,我觉得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是做了心理咨询师变得孤独呢?还是因为一个人原本孤独,才选择了成为心理咨询师呢?我觉得是后者。 李孟潮说,心理咨询师不是一个想成为的职业,而是一个被选择的职业。曾奇峰也说,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成为心理咨询师,他甚至建议一个人在决定转型成为咨询师前,先去找专业人士做一下评估,看是否适合,要不然花太多时间和金钱也是打水漂。我觉得不至于这么夸张,但如果具备更能适应孤独,更能感同身受,更能持之以恒,的确会在这个行业走得远一些。 有些孤独不是说能适应就能适应的,之所以很快适应了,那真可能是你本性就如此。 也许前些年你沉浸于喧闹中只是防御孤独的一种方式,最终你总算有了勇气,敢于大大方方的孤独了。 这节小标题我没有写“孤独的压力”,孤独是压力么?不不, 没有一定级别的自恋高度,是达不到一定级别的孤独境界的。 对了,听你说在网上写简历,不知道你是看的是什么样的招聘信息?其实,心理咨询机构很少在招聘网站上招聘全职咨询师,这个行业更偏向合作的方式,另外这个圈子很小,想招募到合适的咨询师,可能转发转发机构的公众号就有效果了。招聘网站上的心理咨询师职位很有可能是这几年时兴的情感咨询师,这与传统的心理咨询是有很大不同的。建议你再多些了解。 以上是我对这个职业的一些认识和感受,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肯定会有很多局限性和偏见,毕竟我从业不久,也许过几年会有新的认识。写下这篇文的标题,我肝颤了很久。 其实啰嗦那么多,都是废话,核心的点就一句话,真爱就 just do it ,不管三七二十一,很多心理咨询师就是这么过来的。 感恩你的信任哈,加油。 清心

190 评论(10)

可爱小伶伶

一直以来,感觉自己在面对亲友或众人时,不太会倾听与共情,有时沟通效果不太理想。最近正好有一位同修老师就自己的困扰问我的建议,交流完再次感觉到自己沟通能力的确有待提升,便随心请教了同修的大师兄弟,你来我往几番语音交流后,感觉特别应心,特整理如下,希望提醒自己做到的同时也能帮到更多有缘看到的家人们,让我们被爱滋养,生活的更加和谐、幸福。        以前我一直认为倾听与共情是心理咨询中常用的技术,直到2017年过年参加心理咨询师协会的年会,听完邵老师的分享,突然发现实际上 人生无处不沟通 , 咨询沟通的核心就是用生命陪伴生命。只要张口说话就是在进行咨询,只要能陪伴到对方,给生命以滋养,让对方看到自己本身就具有的能量和智慧,就是好的咨询。哪怕是父母进门时的一句简单问候或是孩子哭泣时揽入怀中的一场无言拥抱,都是咨询, 从此我开始真正重视起咨询。尤其是随着身心灵学习成长自己发现宇宙每一个质点都是全息的,作为天之骄子的人类更是如此,就如同佛所说的 “每个念头都惊动十方神煞”,更何况是身口意三方面都包含的咨询沟通,真的很难想想自己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会对这个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类似的故事我们都听过不少,比如知名人士功成名就后回忆起自己的过往,常常都会藏着一个让自己深受触动的小故事,顺藤摸瓜,这个故事可能就是某个机缘下某人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是一个动作。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可能觉的没什么,但是在那个当下却深深影响了当事人,促使他做出了利益众生、回报社会的巨大成就。        既然咨询、沟通如此重要,那么该如何咨询沟通呢?下面就把我所知道的两种咨询沟通方式整理如下:              非暴力沟通方式(NVC)由国际非暴力沟通中心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不仅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理念: 当我们褪去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 非暴力沟通方式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观察非评论 。不带预设地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具体指出正影响我们的行为和事物,如照相机或摄像机般不带评论的描述; 2.感受非想法 。能够识别和表达内在的身体感觉和情感状态,而不包含评判、指责等; 3.体会与正发生的事情和感觉相关的需要 --所有人共通的需要(如食物、信任、理解等)--是否得到满足; 4.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 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而且确实是请求而非要求(希望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关心,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惭愧、不安、责任等)。        NVC认为,当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我们将发现自己内在的慈悲;通过强调深入的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NVC有助于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举例如下:“你今天说我从不打扫家务( 观察 ),我感到很委屈( 感受 ),因为我想要得到你的肯定( 需要 )。下次在指出我的错误之前,可不可以先肯定我做过的和对家庭的爱,告诉我你知道我不是存心的,然后告诉我怎样做会更好?( 请求 )”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几十年的实践发现, 倾听过程中并非不能打断,很多时候打断别人可能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别人的愿望。         前提: 做好自己的情况下再去回馈对方,因为外在都是自己内在的镜像。 身体、感受、情绪和念头,都是我们觉知到的物,他人也是我们觉知到的。 只要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念头、感受,就会处理对方的。只要会共情自己,就会共情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因为你永远无法给于他人自己没有的东西。         感觉对方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接纳。二者都一样,允许对方情绪、话语、念头全然的呈现。 当自己全然接纳对方和自己的呈现,和平喜悦时,实际上就是在意识层面倾听。        共情:只要自己内在是平和的,不管对方的情绪如何,就已在共情。         觉顶即撤:沟通过程中,只要发现自己有阻抗,就把内在的力撤掉,当下自己立刻就会舒服,就会听到对方语言背后想传达的感受、需要。         先共情倾听,确认对方情绪,感受情绪,待对方和平后,再结合语境提问,根据自己内在的触动,说自己感觉最和平、最适合、最能给对方以启发的话就足够了。       能量层面倾听与共情要素: 感受对方——觉察自己、平和自己——允许对方——待对方平和后提问——启发、建议         方式不重要,关键是意识当中是否真正允许。 因为人我一体,都是我觉到的对象, 当真正明白自己就是觉的时候,去对待自己,去对待以前认为不是自己的其他人,来对待现在认为也是自己的其他人,自会触机神应。         生活中究竟用何种方式去沟通,安于当下,随心而定即可,只要能提升彼此能量,给到对方生命以滋养,唤醒对方本有的智慧和能量即可。            感恩大师兄弟的智慧分享,感恩一路走来良师益友和有缘众生的引领陪伴,谢谢,我爱我们!

350 评论(8)

小蝎子七七

首先,我们要了解心理咨询是一门具有人性化的科学,是要尊崇人类心理机制的科学,完全不同于做指导思想工作、和说服思想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一方面要了解并解决来访者的认知层面和现实层面的问题;第二方面是进入来访者的心灵深处,帮助来访者解决心里的困惑、负性情绪和情感问题、以及深层次的自卑情结。心理咨询师要有深刻体验来访者的情绪情感的能力、要有捕捉细微信息的能力、要有发现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能力、要有正确判断问题的能力、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些能力是心理咨询师自身应该具备的特质(敏感力、洞察力和同感力),和专业知识、技能以及丰富的经验。仅仅学过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技能,仅仅是考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咨询是做不好的,是不专业、不到位的。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是需要学习各个学派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技术,和大量的咨询个案的经验积累,这样的心理咨询才能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一个出色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具备以上条件外,还需要有很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生活阅历,才能达到较高的境界,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时才能做到沉着冷静、游刃有余,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咨询职业对心理咨询师的自身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如果心理咨询师本人不具备这些特质,又不能大量的学习各种技能,那么咨询效果不但达不到要求,同时也会给来访者的心理造成二次创伤。那么,这样的咨询做得越多,受害的来访者就会越多。因此,我建议来访者在选择心理咨询师的时候,一方面要看心理咨询师的介绍,另一方面要感知心理咨询师的这些特质,一般来说,在第一次的心理咨询中就能感受得到。需要多次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来访者,如果在第一次的心理咨询中感觉不太好,可以考虑试试感受一下其他心理咨询师,最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师,切不可一个不满意就全盘否定。

268 评论(9)

笨笨的2003

我只能说从我09年上学之前,心理咨询师就是朝阳产业。它的前景远大,前途光明。但是如果想做一个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的话,希望珍爱生命,不要把生命当儿戏。因为心理咨询师的来访者,都是受过心灵创伤的,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导致来访者生命的结束。我国的心理咨询师门槛比较低,现在市场上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良莠不齐,但至少要明确,做这个行业不要为了钱去做,要为了救人去做。以上是作为应用心理学本科的我的一己之见,由于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已落后于现在时代的潮流(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老师说的),因此不敢盲目从事此行业。我只能告诉你,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并不是治病,而是引导来访者学会自己解开心门。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用词不当,还望海涵。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采纳。

8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