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片儿糕
令人堪忧的是“代沟”一词目前已成为许多青年人逃避批评,为所欲为的遁词。不仅以“代沟”为理由排斥父辈的教诲,就是对朋友之间的善意规劝也抬出诸如“三岁一代沟”的荒谬理由加以拒绝。而许多家长则因“代沟”之论而自惭形秽,自认落伍。非但不加强自我修养,完善子女教育,反而一味迁就,助长子女的错误行为,造成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代沟”一词加以反思。 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我们的祖先把父子之亲融入一个孝字中:上面是“老”,下面是“子”,集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字。意思是说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的,是一不是二,是分不开的。孝里面没有代沟。上一辈还有上一辈,下一辈还有下一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个整体。正如《孝经》所言“父母生子原为孝,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辈孝子照样还。”父母与子女如果都能遵从孝道,相互间势必亲密圆融。在中国2000多年的教育史上压根儿就没有“代沟”一说。 我们现在之所以强调代沟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缺失了,断了代。代沟表现在当代父子身上,其根源得上溯好几代。自清末慈禧太后起,老祖宗的传统文化就开始被遗弃,人们自此开始责怪祖宗、骂祖宗,以至于发展到文革的刨祖坟、扫四旧、砸烂孔家店。历史地来看,文革前的几代人尚保有未曾泯灭的“善根”;而文革后,尤其是“唯西方是崇”的90年代以后,离经叛道成为一种时尚,许多人的遗憾竟是未能生在美国。人们甚至遗弃了礼仪廉耻“笑贫不笑娼”,一切向钱看,一切向富看,唯一的攀比就是看谁先富起来。于是,消费第一的子孙与勤劳俭朴的父辈就有了从生活方式到思想理念的“代沟”。 对西方社会而言,“代沟”一词强调的是科技发展之快速造成的人们在技能上的代际差异。然而在他们那里还有一以贯之的宗教,还有从总统到平民的扪心向主祈祷,全社会沐浴在上帝的阳光下。以为例,事发之后美国基督教会立即走上街头,为百姓提供从医疗、食品、到精神安慰的各种无偿服务;在全国祈祷和纪念日,布什总统特请82岁的美国基督教布道大师Billy Graham在华盛顿国家大教堂向全国人民布道,给民众以精神指引与心灵慰藉。再看最新的科幻预测大片《2012》,在巨大灾难现前之时,一个个最感动人的场面就是父子情,父子之间的挂念、关注、祝愿。从美国总统到一个普通船员到我国西藏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最亲最亲的就是父子之情;就连那位俄罗斯巨富,面对生死关头做出的最后努力也是牺牲自己,保全子女!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全世界各民族尽管有不同的宗教信仰,但天下宗教无一不是教人们“爱”!而爱之根就在于父子之爱,比如基督教,耶稣本身正是上帝之子。由此可见,外国老祖宗的父子亲情终极认定与中国老祖宗是一不是二。“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而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十分可悲,不仅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且钱迷心窍地误解西方,抓住一个舶来之词“代沟”便在家里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颐指气使,任意妄为,以为这就是西方的行为准则。这实在是一种浅薄,实在是到荷花池没嗅着香,只挖了一坨污泥回来。只看到外国人的房子、车子、票子,没看到先进民族的心路历程。没有一付又一付的《心灵鸡汤》(即一本又一本的心理哲学与励志类书籍);没有一座又一座的天主教堂;没有一个又一个的心理咨询师室;没有一部又一部充满伦理道德的高尚生活片(即便科幻片中也大多融入了真善美的细节),美国也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和谐与富裕。 为什么格林斯潘会说“我错了”?为什么美国总统都有检讨自己的时候?这就是美国的生命力——上行下效!我们有哪位在位高官做过哪怕一丁点儿自我批评?他们每到一地必做的只是“指示”,而且必冠以自己的大名:某某某指出,某某某强调。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上行下效,上面目空一切,不尊师不敬祖,百姓,嗨,代沟,那只是小事一桩啰—— 那不过是与父辈的距离,既是“沟”,按中国人的认知,其宽度该是可以目测的,起码是有限的;而目无祖宗,无视传统文化的妄自尊大,其与炎黄高祖之距离又岂是一个“沟”字了得?上行下效,如果每一个人都对他人“指出”一番,“强调”一通 ,以一己之见为天下之正见,以一时之念为天下知正念;这一国之众岂不各行其是,为所欲为了?人与人之间,父与子之间,不要说沟,就是江河湖海都无法界定其距离!单看现今各类市场上从服装到食品无处不在的假冒伪劣,通讯咨询领域里层出不穷的诈骗案件,实在是找不到沟边河沿海岸线!实在是天下奇观,世界之最! 有识之士莫不痛心疾首,长此以往国将何以成国?灾难已经现前,国人再不警醒,最大的危机将是民族的危亡!13亿人的生死存亡! 当我们振振有词的以“代沟”为理由父子对立,我行我素的时候;当我们私欲膨胀,为所欲为的时候;当我们死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对他人(父母、子女、师长、亲友)颐指气使,旁若无人的时候,诸位,请拿起笔,让我们一笔一画地写出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赖以安生立命的这一个“孝”字。
唐小七7
“国王和天使”,是培训第一天用来“破冰”的一个游戏——让陌生的同学尽快熟悉起来。28个人的名字写在28张纸条上,每人随便抽一张(抽到自己的名字就换一张)。抽到的那个人,是你的“国王”,你就是他的“天使”。“天使”的责任,是关注“国王”,看他有哪些优点。
可以赞美他,鼓励他,给他写信(门外墙上贴着写了每个人名字的信封),还可以送礼物给他,用培训师夸张的话:“送钻戒也行”。但是不能打听谁是自己的“天使”;培训结束前会公布。
我的“国王”,是我们组的组长。她年龄比我略小。也许因为长得有点儿像我不喜欢的一个前同事,感觉她不苟言笑,对我不是很热情,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有一刻感觉自己运气不太好。小组也是抽签产生的。和我比较聊得来的,都不在我这组。
很快就决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因为我来的目的之一,就是交朋友。
“小组建设”开始后,有人给小组起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名字,我没想到更好的,就不要捣乱了——通过!设计小组海报,没人抻头,我拿起彩笔画出大家期待的那朵花。最后积极参与,和大家一起摆出呈现组名的那个造型。
我坐得位置比较远,课上小组讨论时,主动走过去,站在组长对面。
告诉自己:她是一个我完全不了解的人。我是她的“天使”,我的责任是了解她,支持她,不管她长得像谁。
此后,午饭前“一分钟演讲”时,当我把“饮鸩止渴”这个问题抛出去之后,第一秒钟,第一个举手的,就是坐在我对面的组长!
设计这个提问时,真的有片刻担心:要是没人接茬怎么办?
我们之间的“冰”,就这样开始打破。
然后,大约在晚上,准备完第二天的PPT之后,好奇地去掏那个写着我名字的信封,收到了我的“天使”写给我第一封信(准确地说是两张纸条):
“,我很欣赏、喜欢你那股沉静、智慧、淡宁的气质。”
“您站在讲台做一分钟演讲时,非常有力量,能迅速拉近听众距离,是个不动声色的伟大演说家!”
虽然到了这把年纪,虽然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这些话还是让我感觉好好。随之意识到,我也应该给我的“国王”写点儿什么,即便写不出这么肉麻级别的文字。
此时我已经有一些可以写的了:她对自己有一种超级接纳的态度,显然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她对我们组负责的“助教”工作超级上心,每次都冲上去帮忙;~~
但是我仍能感觉到,她和我之间的距离。
第二天,又收到了我的“天使”的字条:
“亲爱的国王,你一如既往地淡然和熙,看不出昨夜大压力下的烦躁,我真是太欣赏你了。因为你心有宁静,有清风,有明月,有晨光……”
看到这样的赞美,无论我有没有,恐怕都会想办法让自己有。更加好奇:谁是我的“天使”?
想到了冰。我们聊得不错。她给了我她的QQ,还要了我的博客地址(我实在记不住自己的QQ号)。她是一位博士,曾经在大学教书,前年考的二级。但是,后来发生的事,让我有了新的推断。
这天上午的“5分钟展示”,我们组和另一组在楼下。结束后回到楼上时,那个组一个30多岁、气质很好的女孩走过来,对我说,您讲得真好,很佩服您,每次演讲都有创新。诸如此类,讲了很多。我听得很受用;“哪里哪里”假装谦虚之际,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这么多溢美之词,这样鼓励我,会不会就是我的“天使”?
下午课间休息的时候,偶然注意到,她在那面贴着信封的墙前边停留了片刻。我回到教室,又借故溜出来,然后把手伸进我的信封,里面果然有我的“天使”给我的字条!
喜出望外,居然就这样发现了我的“天使”!忍不住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我的邻座——不能打听,没说不能猜呀!
虽然聊了很久,却没记住她的名字。侧面打听到她的大名,发现她已经46岁了,别人也说看上去真年轻,没想到。不会通讯录印错了吧!
感受着“天使”带给我的喜悦,觉得应该对我的“国王”更好一些。吃饭的时候,没见到“国王”。想起她们住在对面那栋楼,6人一间,饭后,便溜达过去看她。
她们的房间果然比较旧,比较乱,人多不说,还上下床。睡在“国王”上铺的女孩子正准备搬出去。我突然有了一个主意:我要搬到这里住。
这个房间,有我们组3个人(当然包括我的“国王”),还有我的“天使”。我的那个“单间”固然有种种方便,但超级不利于交朋友。而且,这里还有空调!
她们都很欢迎我搬来。我也因此很快成为组里差不多最受欢迎的人。
演讲的题目基本上都在我编辑的那6课内容里。大家手中那60多页打印稿,估计没几个人有时间仔细读完。而我对课程内容那么熟,还有花了几个星期做的PPT,我觉得自己有义务给组里同学提供帮助。
我有电子文档,对那些不知如何下手的同学,用关键词帮她们查,很快就找到相关内容都在哪几页。有的同学希望和我一起讨论她们的提纲,还有的希望我听听他们的预讲,我很享受被需要的感觉,当然是来者不拒。所以,虽然我的功课只是半成品加工,也和他们一样弄到一两点。
我的“国王”做了5年的心理咨询,读了北大的研究生课,已经在这个机构做“督导”,还参与过入户辅导,对受众比我们都熟悉,但她也开始提出问题和我讨论。
我们之间的“冰”彻底打破,好像是在我决定换宿舍的那天中午。
组里的小雨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那天上午演讲时她几度哽咽,让我们都很意外。午睡醒来时,我的“国王”正在和她聊她爱哭的原因。她说父母、丈夫都对她超级好,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我听了一会儿后问她:有没有和父母分开过?她说,两岁时被送到姥姥家,年龄太小,什么都不记得了。“情绪是会有记忆的”,我提出:一个两岁的孩子突然和父母分离,姥姥也不太熟悉,当时陌生环境带给她的负面情绪可能一直没有得到处理。“国王”立刻建议她再去值线时为她做一次督导。
似乎是从那之后,我对我的“国王”不再有陌生感。她似乎也不再不苟言笑;准确地说,后来两天,她不断给我们带来欢笑,可爱至极,简直就是一个“活宝”(下文详述)。
不知道这和我写给她的条子有没有关系。我每天写两张条子放在她的信封里,由衷地赞美她带给我的喜悦。又或者,是我的心态变了,所以看到的她也就不同了?
当然,每天也依然收到我的“天使”写给我的条子。4天里一共10张——每天不只两张。每次收到,都像小孩子一样,举着向我的邻座炫耀,和她分享我的快乐。然后觉得,我应该对我“国王”更好一些。
第二天晚上准备功课时,我建议“国王”讲我白天没讲完的那个故事,和她讨论如何提问效果更好,还把我做的PPT拷给了她。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我不能再用了。
第三天、也是最后那个晚上,继续在宿舍里一起准备第二天的功课。当我写不出那个预期的结语时,想到这是“国王”的长项,便向她请教,她果然给了我一个不错的建议(虽然第二天课上也遭到质疑)。她写在纸上的课件完成后,请我帮她画些插图。我让她伸出手,照着她的手模画了一个翘起来的大拇哥。画得不是很理想,却得到连连称赞。
想到刚刚得知她是我的“国王”时的心情,暗暗在心里为自己叫好——好像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好感觉。
此时,我的“天使”已经进入梦乡。突然有一些小小的遗憾:她每天写那些令我愉快的纸条,我搬来住的这两天,每天忙着上课、作业,居然都没和她聊过天!功课再忙也不是理由吧。
于是,第二天,也就是最后那天,抽空给我的“天使”写了一封短信,放在她的信封里,诚挚地表达我的谢意。
那一天和前三天一样,非常忙碌。忙得都没注意到:对我写的那封信,我的“天使”没有任何反应。
然后,就到了培训结束的时候。
结训仪式,以“国王与天使”这个游戏的结束作为开始。课桌椅被搬到四周,所有的人站在空出来的教室一角,第一个被叫到名字的人站到对面的角落,面向墙壁。随后,主持人说,谁是她的“天使”,请站到她的背后。很快,主持人就不用再说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国王”是谁。站到队伍里的人被要求闭上眼睛,当然更不能回头看。突然,“我的‘天使’”站到了某个人的背后——我晕,她根本不是我的“天使”!……
这个游戏的魅力在过程,更在结束的时候达到了高潮。
当所有的“天使”都站到“国王”身后、队伍几乎排成一个圈时,主持人让大家向右转,睁开眼睛。每个人的右边,就是他的“天使”。
冰站在我的右边。虽然曾经怀疑她是我的“天使”,但因为中间的自以为是,此刻还是非常吃惊。她泪流满面,我对她说了很多谢谢,依然问心有愧。然后,左边的组长也紧紧地抱住了我:“真没想到你是我的‘天使’!”让我也没有想到的是,她也泪流满面!
我是泪点很低的人,现在知道,还有比我更低的。可能年纪大了,充其量也就是热泪盈眶。
也许是我很投入吧,“天使与国王”,这个第一次玩的游戏,给了我那么多美好的体验。我知道,过去一年的学习没有白学,虽然刚刚起步,我会走得更远。
后来知道,也有人和我一样,猜错了“天使”,给冰写了感谢信。冰特别感动,流着泪一直问是不是我写的。惭愧!
《国王与天使》游戏介绍∶
项目目的:
让参训学员尽快熟悉并彼此成为朋友,要求每位学员全心为国王服务,每个学员既是国王,又是天使,意味着每个学员在真诚付出的同时也获得他学员的关爱,团队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
项目操作:
发一张小纸条给每个参训学员,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折叠好再收集到一个袋中随机混合,再由学员轮流抽取,学员在自己抽到的纸条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并标记#在名字前面,做为区分标识并上交给拓展培训师。任何学员抽到纸条上的名字就是你的国王,而你就是他的天使,在培训过程中你要默默地关注并持续的为你的国王服务,不能让国王知道你是他的天使,这个秘密将会在最后一天揭开,并且对天使有下列要求:
1.天使要每天给国王写一封赞美信。
注:可以要求国王回信,有书信交流则互动效果最佳。
2.作为国王要写下一个近期的具体的小愿望,不要太贪心,也不要太不切实际。
3.天使要默默的为国王服务,天使的服务要丰富多彩、比如:一杯茶、一杯咖啡等;
4.天使要在培训过程中努力为你的国王实现他的愿望,但是有不能让国王知道。在拓展培训过程中,天使还要给自己的国王发送邮件,邮件统一发到拓展培训师的手上,由拓展培训师将信息在用餐的时候公布。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