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312

悠悠岁月里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强迫症案例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koko乔纳

已采纳

我是在几年前接受过冯老师的咨询,也上过培训班,作为一个敢响当当的说我治愈了的人,对大家的疑问和咨询效果想说一下自己的感受。首先我当时的严重程度已经不能满足电话和网络咨询,需要老师当面指导,所以去了培训班,团体培训好处是可以看到许多病友,有些比我严重让我害怕,也有些鼓舞了我,比如当时有个林大哥,他发病时哪怕正和人说着话或做着事都需要马上从口袋里拿药出来吃,相当的坚强,所以抑郁症这个东西不是说想开点心情好点就有用的。大家分享自己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心理疾病真的和成长环境和思想局限有关,所谓的遗传,其实是你继承了父母的思维方式和看待问题的眼光,只要纠正思想,就能影响情绪,治愈疾病。团体练习的第二好处是把人从旧的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里强行拉出来,有人说冯老师的方法就是积极宣誓,那是你没明白这个练习,我一开始也觉得很空洞,完全没心情去读那些句子,觉得这样有什么用,注意,你觉得的,就是导致你焦虑抑郁的思想,而导致你现在问题的思想,绝对不能解决你现在的问题。明白吗?情绪病了,说白了就是思想方式病了,怀疑这个世界,愤世嫉俗又迷茫无措,佛家说贪嗔痴慢疑五毒,得心理疾病的人占全了。冯老师的很多方法,其实是切断你的思想,让你去做!这世界上的所有道理你都明白,但就是过不好这一生,这是为什么?所以这里没有大道理,只有踏踏实实的做练习!这些积极的句子,从你眼睛里被看到,从你嘴里发出声音,被你的耳朵听到,进入你的大脑,最后到达你的内心,你那颗麻木狂乱的内心,才会平静。所以只要你相信,去做,不是在那有口无心的乱怀疑,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治愈。当然,冯老师的方式并不只是这个,这只是一个步骤而已,他作为一个咨询师,不是算命的,也不是专门给你解决问题的,他是要扭转你的思想,拓宽你的视野,然后重塑你的人生啊。这都是我后来几年不断悟到的,刚开始我也有很多问题,我没钱,没工作,和父母关系差,感情也有问题,我记得我培训回来以后振作了一段时间,但因为没有独立的能力,又反复发作了,就又找老师做咨询,我的咨询费也是两千一个小时,我为此还找朋友借钱看病,我记得还有个朋友,是欠钱做咨询,好了以后工作还钱的。谁不觉得贵啊?得病了的人一般都没钱,各方面都不顺,但你的生命绝不是几千元钱就能决定的,你得病的思维,也是导致你没钱的思维,都是相通的,全方位匮乏,全方位失败。我曾经的一些“病友”认为吃药才是最终解决办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吃药对身体有帮助,但是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心态,如果人生不改变。他还是匮乏的,人生终究很难获得幸福。我记得当时我写了好多好多问题给老师发邮件,但他并不理会我这些问题,只针对我的情绪和烦恼做指导,当时我不明白,后来明白了,等我明白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能自己面对和解决一切问题的健康的人了。所谓健康人,不是一天到晚傻开心,不想事情,有钱没烦恼,而是有一颗强大平静的心去迎接一切。冯老师的方法不是西方心理学那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今天给你解决了一个问题,明天你又来另一个问题,这样依赖老师,自己永远走不出来。冯老师是治心,通过修心到达踏实真实的人生境界。其实你本来具足一切,只因心被蒙蔽,这个世界你能得到什么,你是什么人,一切依心而存在。

心理咨询师强迫症案例

346 评论(14)

mengjia097

二级心理咨询师证只是一个从事咨询师行业的资格证书。真正有没有专业的咨询技能还要看咨询师是否有专业系统的技能学习,长期的个人成长以及咨询师自己的领悟。如果你只想知道症状是不是强迫症,专业的咨询师可以给你一个答案。但是如果你不确定是什么症,症状表现比较严重,甚至有器质性表现时,最好先去医院做一个专业的诊断比较保险。选择医院必须是有专业资质的,精神科比较专业的医院,以防被误诊,误用精神科药物副作用不可小视。

308 评论(9)

默默一个人旅行

接受不了可以换一个心理咨询师,但是我想每一个人都有他选择兼职的权利,他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职业判断。

90 评论(9)

小熊缭乱1990

每个人都有生活,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也许你的心理咨询师生活有什么难处,互相理解,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

94 评论(14)

馒头的馒头

我在冯老师那儿咨询过挺长一段时间,很有效果,就是贵,而且任何心理咨询师都不是跟他说两句话就好了,咨询的基本过程就是你跟他聊天,他从你的谈吐中发现你的问题,慢慢往深的挖,然后再根据你的问题作出结论写成句子让你去面对和做出改变,比如我一开始很容易和我父母吵架一生气就不过大脑,但是现在我和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会先思考我跟他们吵架有没有用,换个方式去沟通会不好更好。改变自己一个思想习惯的过程挺痛苦的,有很多人都放弃了,我也不能说我就完全走出来了,我还是会遇到不开心的时候,但我很清楚这个情绪就像感冒一样不过是一时的,不会再陷入抑郁中去了。

342 评论(10)

huixin0090

这问题挺奇妙的。按说一个人同时做两份工,没有什么不可以。类似地,假如你看到你的老师下班后做装卸工会有什么感觉?看到你的医生下班后做装修工又会是什么感觉?我猜想你可能会觉得:一段真诚、美好,专业的心理咨询关系似乎极大的变了味道。好像自己花了钱的心理咨询,并没有那么高大上,似乎跟你看到的这个工作一样,普通、平常甚至可能还有些低贱。那么,我们可能会有疑问:我的心理问题是怎么好的?我到底有没有心理问题?

或许当你看到你的咨询师在装卸时,你所产生的愤怒、后悔的情绪,使你更接近你自己的内心。因为也许你会发现:你的心理困扰如此的平常,被如此平常的人和方法解决,并没有什么神奇的。这让你更需要直面生活中的其他苦恼,并且为这些苦恼负起自己的责任。话说精神分析师就不会让来访者看到和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因为这样会干扰咨询中的动力,干扰移情和反移情的工作。

你第二次焦虑症状明显减轻,第六次就强迫症明显减轻,焦虑抑郁情绪舒缓,社交恐惧舒缓。咨询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在咨询中,神经症。如此康复快速,让我想到矫正性情感反应,即因咨询师的参与及回应,暂时性的提升了访客的良好感觉。这个时期其实还是处于移情阶段。从题主的描述,很像是“理想化移情”,即对咨询师产生他是好的,我跟他在一起,我也是好的他是很了不起的,我能跟他一起,我也是特别的”等类似体验。

咨询师会有一种感觉“自己需要和访客想象中的样子一致,否则很可能发生理想化挫败。咨询师做了一些常人犯的错误,比如迟到、有某种缺点、不足的地方,都可能引发理想化失败。神经症人格的反应是可以接受和讨论的,自恋型人格则会生发暴怒、失望剧烈的情感情绪反应。这是因为其“自体客体”体验产生了破灭。认识到咨询师是一个凡人,是需要经过理想化、理想化褪色、整合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访客内化了有缺点、有优点、鲜活的“人”的客体,从而也开始允许自己不存在于幻想里,不对他人有过高的期待、过完美的要求,会从根本上变得快乐、轻松。也能表达自己和允许自己的不足。

出现这个情况,建议和你的咨询师去交流。他会给你一个准确的信息,万一你认错了人,这只是一个和他有点像的人呢?我觉得这种情况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即使真的是咨询师本人,你所有的感觉也可以跟他谈。这是咨询深入的时候,这些对你更有价值的情绪体验,也是深度疗愈的开始。咨询师工作时间比较自由,我认识很多咨询师都是有兼职/其他兴趣特长的。咨询师不能脱离社会体系,一味在咨询室中不利于咨询师的整体反身,时间久了会受到视野、人格发展的局限,反而是有一份参与社会的体验会更有利于咨询品质。我想,可能做个人类学者、哲学教授更符合大众的期待。但咨询师其实最重要的是需要健身和运动,因为长期的久坐和精神、心力的消耗很影响身心健康。

那既然这个事情已经发生了,咨询师的私人生活总是让来访者失望和愤怒,只是或大或小而已。你想想看,咨询师也会挖鼻屎,买菜时也会为几块钱斤斤计较。咨询师的小孩也会厌学,咨询师也会离婚。类似的,我们看到自己的老师课后做苦力,看到我们的医生去做装修工,也未必会产生正性的情感,也许也会厌恶、鄙夷。对这些情感的处理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珍视咨询室内发生的情感,认可自己的努力。也放下咨询室以外咨询师的身份。也许我们会更认可平庸、普通,甚至卑微人性当中的勇敢和光亮。

当然,如果你可以继续跟你的咨询师工作的话,就像其他知友回答的,你的愤怒、后悔对你的深度成长更有帮助。我认识一些兼职的咨询师,其中有个姐姐是卖铝合金门窗的。听起来是不是和“装卸工”差不多,和心理咨询没啥关系,让人不由自主的怀疑其专业性我在想,题主的咨询师是不是和那个姐姐的情况差不多。和有回答里提到的生活困难没什么关系,心理咨询只是兴趣爱好。那个姐姐和很多兼职咨询师一样,各大培训班都有很多这样的家长为了理解和治疗家里的叛逆孩子或者自己的心理问题而走上了这条路。

一开始觉得自己收获很大,就继续往下走。考了证书,取得了资质,开了工作室。但是早就做熟了的主业并没有丢。想一想之前的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广告,一点门槛都不要,让多少人心动?现在知乎的提问里面还有很多人问想我不是说题主的咨询师不专业,也不是说认识的姐姐不专业,而是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的现状确实挺魔幻的。当心理咨询师要报什么班?哪个培训证书更权威结合起来想,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我还想起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讨论,就是《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科医生可以做心理治疗,而心理咨询师连诊断的权利都没有。

很多人都不服气啊,很多精神科医生根本没有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培训,凭什么就能直接做心理治疗?很多的非医学出身的大咖都在反对这件事。应该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规定吧。这个就是中国的现状,那些大咖,很多人经验丰富,当然有做诊断的能力。但是,半道出身的兼职咨询师太多了,经常在听案例汇报的时候发现那个来访者有比较严重的精神病。而不少“用爱发电的咨询师”竟然亳无察觉。精神科医生的好处就是通常不会漏掉这些严重精神疾病患者。

173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