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44

缠藤小妖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张纯心理咨询师简历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王者堕落天使

已采纳

简介弗兰克·卡德勒(Frank David Cardelle)博士,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团体领导者,心理学教授,反战活动家和作家,世界著名心理治疗大师。生平194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从1965年进入心理学领域至去世共有45年,曾受训于加拿大格式塔学院、瑞士苏黎世荣格学院、加州Esalen学院、加州整体医学中心、美国国家训练实验室、佩斯克河中心、酋长学院,他历时十五年完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疗法的训练。并且分别在加利福尼亚落杉矶大学的整体医学中心,纽约的西格蒙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容格学院,加拿大的格式塔学院做过研究。他是行为医学、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国际专业学会的成员。弗兰克·卡德勒博士在三十多个国家的会议、大学、学院成功举办和指导工作坊和培训。包括加拿大、美国、东西欧、南美、前苏联、中西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和中国。他多次培训联合国的职员,并且成为了许多学院、研究所、咨询中心的客座培训师。他在从业过程中,做过大量短期工作坊,如梦, 性别、易学、催眠、交互分析等。在45年的心理学职业生涯中,弗兰克博士有20余年长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其专业足迹遍及60个国家,并在39个国家成功举办不同主题的心理学工作坊,故被业内同行誉为国际心理学家。身患癌症的Frank David Cardelle博士,已于2010年4月21日19:40(哥伦比亚时间)在哥伦比亚去世。主要成就弗兰克·卡德勒博士分别在加利福尼亚落杉矶大学的整体医学中心,纽约的西格蒙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容格学院,加拿大的格式塔学院做过研究。他是行为医学、咨询与心理治疗等国际专业学会的成员。研究方向分别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导力培养、人际关系、压力管理、危机与冲突解决以及个人规划与发展等多个领域。弗兰克·卡德勒博士在近45年的心理学职业生涯中,弗兰克博士有20余年长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其专业足迹遍及60个国家,并在三十多个国家的会议、大学、学院成功举办和指导工作坊和培训。包括加拿大、美国、东西欧、南美、前苏联、中西亚非洲和澳大利亚和中国,被誉为国际心理学家。弗兰克博士热爱中国,曾经多次访华,并在中国工作,石林教授、熊汉中博士、袁荣亲老师、吴思娜博士、孙瑞雪老师、郝滨老师、张纯先生、吴海燕博士等中国心理学界著名的专家及学者曾经协助其在华工作。他多次培训联合国的职员,并且成为了许多学院、研究所、咨询中心的客座培训师。弗兰克·卡德勒主要著作有《重建自我——从阴影走向光明》、《成为兄弟的旅程》、《青年和成年》、《男人的灵魂》、《世界末日》、《男人和女人》以及《鹰之飞翔——一位心理治疗师的成长手记》等,这些著作已分别以俄文、西班牙文、匈牙利文、中文等12种语言出版。弗兰克博士的著作及其心理培训,总能触及读者与学员的心灵,因而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2主要著作·《重建自我》(SHADOW INTO LIGHT)已在中国出版·《成为兄弟的旅程》(JOURNEY TO BROTHERHOOD: Awakening, Healing and Connecting Men’s Hearts)。(维琴尼亚‧萨提亚作序)·《青年和成年》(YOUTH AND ADULT)·《男人的灵魂》(MANSOUL)·《世界末日》(DYING TO THE WORLD)·《唤醒和治愈男人灵魂的快乐与痛苦》(JOYS AND AGONIES OF AWAKENING AND HEALINGTHE MALE SOUL)·《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3人物评价弗兰克·卡德勒博士解决的是这个新地球村的问题,我想为他的这份努力向他致以最诚挚的祝贺。——198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Ernesto Kahn .教授弗兰克·卡德勒博士的方法是和心相联结的,其中含有很多智慧,并印照出我们可以成长得更为完整的潜能。——世界知名家庭治疗师,弗吉尼亚.萨提亚弗兰克·卡德勒博士来自美国而属于世界,他的哲学和方法是具有整体的,挑战性的和激动人心的。他的视野更具人性化,他把整个世界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我国著名压力管理专家熊汉中博士弗兰克·卡德勒博士在思考着我们所生存的世界,以及我们所生活的时代。——著名心理咨询专家郝滨老师弗兰克·卡德勒博士是一位怀有特殊使命的心理学家。——著名心理咨询师彭艾梅弗兰克·卡德勒博士那昂扬的、不羁的、如同浪漫主义骑士的精神,如同烈烈的旗帜,在我的心中飘扬。—— 著名职业心理教育专家钟谷兰4附录:临终遗言中文(李昂翻译)鹰之飞翔如果我的亲爱的兄弟Rodrigo正在向你们大家读这封信,那就意味着我只能用我的精神而非我的肉体和你们在一起了。一般来说,我希望我能继续我的全球工作之旅,在中国、立陶宛、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开设我的工作坊,然后在深秋返回哥伦比亚,参加一个与Gustavo Mutis、 Peter Senge以及两位哈弗大学的教授共事的项目。这个项目将会为哥伦比亚的社会探索打开的新的篇章。这是我全球之旅的重要一步也是我对哥伦比亚所做的重要的一步。也许这就是俗话说的“卷土重来”。但我们知道事情不会总向着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不能继续在中国以及其他一些正处于正处于转折点,并且我为之奋斗许久的地方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痛苦万分的遗憾。虽然如此,这次回归哥伦比亚的旅途还是标志了我全球之旅的终结,就如同我25年前在哥伦比亚开始它一样。我完成了这个大圈,完成了我的任务,完成了从智利到东非跨越71个国家的旅程,完成这个让我理解了生命、死亡、梦想、需求、人性、自然、等等等等的旅程。我发自内心的感激生活给予了我这样一个机会。现在,我的旅程走到了终点,我也必须接受这一点。学会接受这一部分也是我旅程中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在物理世界永生。在座的各位大部分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你们也作为老师、作家、治疗者为你们周围的人,为你们的国家和社会做着贡献。能看到这些,就已经让我感到非常的自豪了。我希望你们能在这两天里互相学习、互相分享、一起创造,如同古时候的给予和接受的节日一样。在高科技充斥的世界中,我们都逐渐的丢失生活本身的快乐。为此,我喊出了“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不是机器”来唤醒大家意识到,人性本身是我们最为珍贵的礼物。那么知晓这些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那些借口,拖延,指责,抱怨和等待拯救者的心态都应该被终结,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成为我们最需要的那个人。向前走一步,不要向后退。走的太快也会让你失去你所依赖的大地。记住,跟随你的心,一步步的走,把你得恐惧当做良师益友,把你的阴影当做有力的提醒。他们都是提醒你前进方向,通往光明的人。这些是你们在这两天中的挑战,希望你们能注重生活本身而不是局限于死亡和悲伤。我希望你们庆祝我的死亡。虽然我走了,但我的工作依然会继续,而你们在接下来两天中的选择将会帮助我遗留下的工作更好的进行。你所迈出的哪一步,不仅仅是为了我留在世上的种子,也是为了你的生命,家人,工作梦想和很多很多,这一步将让你以后的生活越来越充实。哥伦比亚的兄弟姐妹们,你们的时间来到了,宇宙已经为我们创造出了改变的契机,我们要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和你们的恐惧成为朋友,不要再试图拒绝它、控制它。同时也停止对其他内心阴影的拒绝和控制。我们需要接受这些我们内心长久以来疏远,隐藏的部分。这其中尤其是对死亡,我们对死亡最大的错误是忽视它作为由肉体转为精神的第一步。我知道你会去做你需要去做的,去完成你生命的蜕变,给自己一个再来的机会,仔细看看如何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不要质疑,因为这是可能的,你有能力去做到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去寻找你的向导和老师,把你固执的自我放在一边,倾听内心的向导,去收集组织那些最适合你的东西。去合作,共同创造,交流,互相付出,互相信任支持。最重要的,记住爱,投入,学习,成长,创造发现,再次发现。现在就是让这一切发生的最好时机.。在这两天里,我的精神将和你们在一起,一起分享,一起感悟。当你结束这两天的旅程后,你将迎来一次新生,重新的体会“生”的意义,和你的家人朋友们一起向着成为更好的人前进。记住马丁路德金曾经说过的,爱不是答案,他只是一个任务,不管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我们都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接受这个任务,去学习我们生活的意义。参加这两天旅程的兄弟姐妹们啊,不要忘了把你们在这里得到的、感悟到的传递给其他人。这是让这份爱的精神传遍世界的唯一途径,黑暗可以变成光的一部分,我们能重新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我,也是很多很多人长久以来的梦想。我爱你们大家!写于哥伦比亚Sierra Morena。

张纯心理咨询师简历

171 评论(15)

紜亦眠观520

《女心理师》好看的原因就是悬疑,剧中铺垫了大量的细节,为之后的剧情做铺垫,之前大家吐槽钱开逸飞檐走壁,最新的剧情解释了,是因为他爸爸是个消防员,他会这些也是受爸爸的影响男二叶家辉的身份已经逐渐明朗了,他是傅棠的儿子,而傅棠就神秘的F档案中的来访者,叶家辉之所以找F档案,我猜测是为了用它对付姬教授,小时候傅棠把叶家辉抛弃了,然后跟一个男人走了,而这个男人很可能就是姬教授,傅棠应该是有双向情感认知障碍,所以找姬教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两人产生了感情,所以傅棠才会抛弃才七岁的叶家辉而姬教授作为心理专家,是不可以和来访者产生感情的,这违背了职业道德,所以在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他有没有爱上过什么人,他回答没有,因为他不想承认这段感情,在一旁偷听的叶家辉,听到姬教授的回答后,非常生气,因为妈妈抛弃他而选择的男人,到最后竟然不肯承认这段感情,这才导致叶家辉特别恨姬教授,然后才有了接下来的行动,就是趁着姬教授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制造货车溜车撞到姬教授的腿但是这还不够,他设计接近姬教授两个学生李云和贺顿,从而想要拿到F档案,他先是从李云入手,虽然李云是很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但是她有弱点,那就是她的家庭,于是叶家辉把握了李云的弱点,用感情攻破了李云,可惜李云手中没有F档案接下来他便从贺顿入手,贺顿自己也有心理问题,那就是她的弟弟俊俊,但是贺顿不是那么好攻陷的,于是叶家辉就开始上各种手段,先是偷跑到贺顿房间找东西,接着再到贺顿妈妈家里翻东西,然后翻出来了一张贺顿小时候的照片,知道贺顿有弟弟时,便知道了弱点,于是开始卖惨想要从贺顿妈妈口中得知贺顿的事情,但是没有得逞于是又假意和贺顿约会,目的就是为了让贺顿看到商场里面,她长头发的图片,不过却被钱开逸破坏了,叶家辉所做的一切就是在试图打破,贺顿的心理防线,从而攻破她不过贺顿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心理咨询师,她应该知道叶家辉目的不纯,之前叶家辉在她房间里面翻东西的时候,贺顿房间那时候其实已经装上了监控,还有叶家辉给贺顿手机上装监听软件时,贺顿的耳朵那么灵敏,肯定听出来叶家辉的不正常之后贺顿 莉莉 叶家辉三人吃火锅的时候,先是莉莉试探了一下叶家辉,紧接着贺顿又开始试探叶家辉,看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在猜测贺顿和莉莉肯定是怀疑叶家辉的,不过看之后的剧情又能发现,两人又好像没怀疑叶家辉,就有点蒙圈,我觉得吧,贺顿应该是有点怀疑,但是又没有实质证据,所以想要静观其变,看一下叶家辉接下来会有什么行动吧

197 评论(11)

普陀小吃货

小时候老师问我们长大以后想做什么?想成为什么家?大家千篇一律地选择了教书育人的教师、救死扶伤的医师、开阔疆土的建筑师等等,几乎没有人提及“心理师”。心理学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触及认知盲区,倘若现在问问身边的低年级小朋友:“你知道什么心理师吗?”大多数人的回答,则是“星座占仆师”、“算命先生”,似乎人们将心理学和神学玄学相牵连。在他们认知中,心理师可以像电影里角色一般,瞬间让对方昏昏欲睡,或是一眼读穿对方的内心世界。这本书的作者毕淑敏老师为我们解答了这个问题:“什么是心理师?”这本书是毕淑敏老师成为一名心理师后创作的第一本小说著作,通过跌宕起伏的小说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示了心理师的职业操守与素质,向我们传达了正确的价值观,将一位意志坚定,坚持梦想女心理师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小说的主线索就是心理师与来访者之间的亲密故事。(此处省略剧透)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心理师的职业操守与素质,接着作者又我们详细介绍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师,应该具备以下的优势与能力:1、好奇心心理师的职业操守就是为来访者排忧解难,所以,对于来访者的故事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能够从来访者的各个细节总结对方的态度情绪变化,以便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更容易与来访者建立亲密关系,但切不可过度。心理师在接待来访者,很多如同小说中的外交官一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真实职业,当来访者抵触别人轻探自己的隐私信息时候,应该尽可能的尊重对方的意愿,让来访者放下心理防备才可以更好的实施心理上的帮助。2、耐心心理师需要最大的就是耐心度,特别是和来访者交谈过程中不急不躁。每一个人发泄情绪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有的人会选择淘淘大哭、也有的人会选择默默哭泣,或者有的选择沉寂一段时间,无论如何,心理师都要尊重来访者倾诉的方式,不要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不耐烦,让他们觉得,你正在倾听他的诉说。倾听,不止是心理师和来访者之间。和朋友之间,我们也需要保持倾听的态度,表现出自己很感兴趣,认真去倾听,及时给予对方反馈,在来访者倾诉的时候需要跟随对方的节奏来,不要催促或冒失提问。3、提炼信息能力来访者在交谈的时候,提及某句话、某个词或提到某个人的名字时都不经意得伴随一些不同寻常的表现。善于捕捉来访者的情绪突然波动,以及面部表情的轻微变化。往往交谈过程的小细节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走出情绪的阴影。其次,就是善于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快速提炼,分析问题可能出现的根源,及时的提出指导建议等。4、自我过滤能力这一点是心理师对自己心理的保护机制,咨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奇奇怪怪的来访者,每天都会有不同的情绪造成困扰,学会及时的过滤身边接收到的信息,以便于减少心理压力。这一点不止于心理师。在当今这个信息增量爆炸的时代,即时通讯、互联网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必然是有好处,但也有一定影响,那就是我们每天需要接收海量的信息,如果不能够及时过滤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会使身体格外的疲惫、或者一些负面情绪直接影响到重要信息的处理效率。心理师永远只是心理治疗的配角,真正治愈自己的还得依靠自己。如果,如果你的心里也有一个黑暗的房间,你能够鼓起勇气打开一盏灯吗?

81 评论(9)

多啦X梦521

(内容详细,请仔细阅读,呵呵) 毕淑敏,女,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品200万字。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师大文学硕士。 祖籍山东。曾在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服役十年,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著有《毕淑敏文集》八卷,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拯救乳房》等。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内科主治医师,注册心理咨询师。 附1: 《毕淑敏作品精选》序----王蒙 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 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 而且她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生,她的数学与语文是同样地好(总算找到了一个喜欢也学得好数学的同行了,王蒙大悦焉!),她的开始写作源于她父亲的建议,而她的戒骄戒躁是由于儿时的母亲的教导,为了写作她在完成了医学学业以后又去上广播电视大学的文学系并以“优”的成绩毕业,继而读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有几个作家老老实实地这样学过文学?),再说,她同时是或者更加是一个医术精良的内科医生,她对此充满自信与自豪…… 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我本来以为新涌现出来的作家都可能是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刺头反骨、不敬父母(而且还要审父)、不服师长、不屑学业、嘲笑文凭。突破颠覆、艰深费解、与世难谐、大话爆破、呻吟颤抖、充满了智慧的痛苦天才的孤独哲人的憔悴冲锋队员的血性暴烈或者安定医院住院病人的忧郁兼躁狂的伟人枣怪物。 毕淑敏则不是这样。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所以就更显得毕淑敏的正常、善意、祥和、冷静乃至循规蹈矩的难能可贵。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她宁愿意忏悔“我”的多疑与戒备大过,歌颂普通人性(《翻浆》,而与泛恶论的咀咒与煽动迎迥异其趣。至于她的散文就更加明澈见底了。 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分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 而另外的多得多的天才作家的另一面,实在是文学界的病友。我尊敬与同情我的病友,我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病,他们太痛苦了,他们因痛苦而益发伟大了。但同时我也赞美与感谢大夫,为了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我祝愿在大夫与病友的比例上不至于出现太大的失调。有病人也有医生,这才是世界,这才有各种写不完的故事。 不知道这是我的幸还是不幸,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被误解与被攻击的原因之一,我既觉得病人之可哀可叹,又觉得医生之可亲可信,特别是当我给一个比我年轻的作家作序写评的时候,我承认每一片树叶的价值。当然,我宁愿多称赞一点祥和与理性,我也许又发放了太多的苦口的良药,真对不起。 附2: 文学的白衣天使---柴福善 “文学的白衣天使”,是王蒙专门说给毕淑敏的。毕淑敏一方面文学,一方面大夫,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这几个字便太贴切不过地概括了。 1969年,北京的“文革”正轰轰烈烈,不满17岁的毕淑敏,却悄然穿上军装,告别北京,作为藏北第一批女兵,到达共和国这块最高的土地戍边了。这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和喀喇昆仑山聚合的地方,平均高度在海拔五千米以上。前不久,我陪她考察京东丫髻山森林公园,毕竟是春天,天格外地蓝,阳光格外地暖,空气格外地清新,她深吸一口,仿佛要把这蓝天这阳光这空气,全吸进去,而后慨叹一声:藏北哪有啊,空气稀薄,缺氧使人简直难以生存。她不明白,那么高的山上,阳光照着,觉不出暖和。当时与她同去的共有5名女兵。那个部队从来没有女兵,破天荒了。及至今天,军区首长告诉她:现在也没有,她们是唯一的,后无来者了。三年后,她去新疆军区军医学校学习,原本要去军医大的,因受林彪事件影响,重灾区的军医大迟迟未招生,又不能再等,只有先走为上。在校成绩优异,院方要她留校,想把她培养成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如果真的留校了,一心于救死扶伤的事业,或许真的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一名教授专家,那么是否还会有今天一位几乎家喻户晓的出色的女作家,一位国家一级作家?她真心地感谢母校对她的厚爱与挽留,她对我说:部队培养一个医生不容易,她不回去,以后所在的部队就没有名额了。她毅然回到阿里那个地方,谁料女兵们都调了,报道时干部科长翻出过去的名单,查出有个毕淑敏,性别中写的却是男性,因为这几年里部队已无女兵了。一干就是5年,直到1980年转业回北京进工厂,做医务所长、主治医师,1991年成为专业作家,前后行医22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尤其有几条生命就是在死亡边缘,她一把手拉回的。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 她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官至师级,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好的天赋,只是由于那一代人所处的环境,老人家一生戎马,始终未能从事文学。一天,父亲突然对她说:我看你是可以写一点东西的。她也确实想把藏北的军旅生活表现出来,在父亲的鼓励下,悄然动笔了,一周内就完成处女作《昆仑殇》。这是1986年,她34岁时。对于一个从未写过东西的人来说,起手就中篇,难免没有底数与把握。可往往也有例外,这部中篇第二年在《昆仑》杂志发表,引起轰动,并获第四届“昆仑文学奖”,她从此步入中国文坛。这期间,她边做医生边写作,后来,发觉写作与医生是不可以同时做的。她十分敬重医生的职业,尽管她做基层医生,危在旦夕的病不多,但也要全心全意地做好,不能分心,这是一个务实的世界,不能随意夸张修改延误,更不能有丝毫失误,毕竟人命关天,责任感事业心要她必须这样想这样做。所以,她所在厂的一名下岗职工,恰到她朋友家做保姆,谈起她来,连连称赞好大夫,眉飞色舞地谈了半天,结果连该干的活都没干。她深知写作是一个想象的世界,虚拟的世界,可以夸张,不满意还可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即使写完了,发表了好,不发表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己的事,与人无碍。她成天在这两个世界跳来跳去,总觉处一种两难境地。这时,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慧眼识才,调她去做专业作家,悬壶济世22年,要她从此脱下白大褂,离开医生岗位,内心很痛苦,实在难下决心,况且她已近不惑之年,对以后的创作没有把握。她手里足足攥了两个月的调令,一番痛苦的徘徊思考,最后还是脱下白大褂,放下手术刀,有所取有所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很难样样兼顾,鱼与熊掌全得。她自此一心一意写作了,写作,又深感底气不足,便想方设法弥补,先是自学广播电大中文系课程,而后又拿下文学硕士,现在正攻读心理学博士。王蒙说她“我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规规矩矩的作家与文学之路。”她就是以这样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文坛的今天。 迄今为止,她已发表近四百万字作品,主要是小说和散文,其内容归拢来,一是反映藏北军旅生活,二是反映医生方面的生活,作品中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除去西藏生活与做医生的特殊经历,还有就是她做女人做母亲的天性使然。故此,几乎她每完成一部作品,总会造成文坛轰动,引起社会反响,虽没有大红大紫于一时,作品却可持久地一版再版,如散文集《素面朝天》,多次重印;厚厚地八卷本《毕淑敏文集》,2002年1月发行,2月即告脱销再版,在当今纯文学低迷的境况下,“毕淑敏现象”实在值得研究。她的小说,因是医生,笔下便从没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普渡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她将对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作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根本是希望人们更好地活下去,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我们的世界更美好。可以说,她的小说携带着高原的严寒,青春的沉重,生命的厚实以及对死亡的冷静,足以震撼每一个人的灵魂,而冷静理智的叙述,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罕见的磅礴大气。确实,创作不仅需要作家对所写内容的熟悉,更需要作家真正刻骨铭心的体验,应当是她成功的基础。长篇《红处方》、《血玲珑》也好,中篇《昆仑殇》、《生生不已》、《预约死亡》也好,短篇《紫色人形》、《一 厘米》、《女人之约》也好,勿庸置疑,她的小说已风格独具,自成一家。至于她的散文,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倒不是因为我写散文就喜欢散文,她的散文实在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对那些矫情造做虚假一类的文章,我向来是不屑一顾的,我读过她的《婚姻鞋》、《素面朝天》、《大雁落脚的地方》等多本散文集,她认为,散文是蕴涵切肤之痛的标本。心的运行是透明的,它的脚印被语言固定下来,就成了散文。小说常常依心情而写,并无章法可言。散文看起来很随意,其实有着戒律,它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的感情的追述。于是散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有了史的品格。在小说里,她躲在人物背后窃窃私语。在散文里,她站在浮动的文学面前自言自语。正因为如此,读她的小说,读出的是她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形象的演绎。读她的散文,才真正读出一个活脱脱的毕淑敏来,我知道了她17岁生日,是在藏北高原过的,战友们把水果罐头汁倾倒在茶褐色的刷牙缸里,彼此碰得山响,向她祝贺,对于每月只有一筒半罐头的她们来说,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知道了她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攀越六千多米高山时,心脏仿佛随着急遽的呼吸而迸出胸膛,仰望头上顶峰云雾缭绕,俯视脚下渊薮深不可测,年轻的她第一次想到了死。知道了她给20岁的班长换血染的尸衣,知道了她28岁转业回京,结婚、生子,操持家条,一个女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该干能干的事情,她都很认真地做了,贤妻良母,好大夫,优秀作家,这是人们众口一致的评价。 就创作而言,她是当今文坛最具实力和个性的女作家之一,获海内外文学奖30余次。而她依然很谦虚,无论何时何地,从不张扬自己。这种品格,应该说是来源于母亲。她出生新疆巴岩岱,半岁时母亲抱着她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当年王蒙下放落户新疆,也是巴岩岱,一次她母亲与王蒙相见,大谈巴岩岱,谈得她好感动,以至后来竟陪着母亲,专程赴巴岩岱寻根。这次来京东丫髻山,她母亲虽已72岁高龄,也来了,每遇坡坎,她总上前搀扶,有些地方,母亲去不了,她宁可不去也要陪伴母亲。有时我们光顾说什么了,她以为母亲落在了后边,忙喊着回身去找,不想母亲趁说话之机,先慢慢地到前边石头那儿等着了。看得出,她不但相夫教子,而且极孝顺母亲。贤惠善良,以这种品格与心境立身于世,并进而去创作,作品能不感人能不深受读者喜爱能不经受住时间的检验么?人品与文品毕竟是统一的。

330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