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尔米奥奈
心理人 . . .B 柏晓利 卜明臣 C 蔡0飞 蔡玲瑛 蔡孟岳 蔡荣裕 陈会昌 陈0亮 陈向一 陈登义 陈政雄 陈珠璋 迟毓凯 丛0中 F 樊雪梅 傅文青 G 高宣扬 葛0毅 顾亚亮 顾0怡 H 韩0岩 何0良 胡慎之 黄维仁 霍大同 J 季锴源 贾晓明 L 赖其万 李0莉 李孟潮 李绍昆 李维榕 李新雨 李晓驷 李子勋 林孟平 林玉华 刘0丹 刘建鸿 刘未鹏 刘晓祯 刘佳昌 卢静恩 卢丽卿 路0梅 M 马春树 马明伟 马维祥 马晓年 P 庞美云 彭聃龄 彭凯平 Q 钱0坤 秦0伟 R 荣伟玲 S 申荷永 施琪嘉 司纪元 苏晓波 素0黑 单雨佳 帅0彪 孙晓杰 T 谭0论 汤海鹏 童慧琦 童0俊 W 王0婵 王浩威 王建平 王祖承 翁开诚 吴熙琄 吴和鸣 吴亚林 X 奚小鹿 夏林清 萧晓曦 徐光兴 徐0娟 徐0钧 许维素 许又新 Y 阳志平 杨0蓓 杨瑞凤 杨中芳 杨国枢 杨明磊 尹0立 于0飞 袁0辛 岳晓东 Z 臧海龙 曾奇峰 曾文星 张宝蕊 张晋岗 张晶燕 张沛超 张0涛 张天布 张宜宏 张凯理 张妙清 郑日昌 郑世彦 钟0琳 朱宏博 朱建军 朱建玲 庄0磊 邹庆林 这是比较权威全面的信息了。
甲壳小咪
作为一个80后的妈妈,又有两个孩子,除了工作,绝大多数时间都在 育儿 。当我们开始为 育儿 种种事情头疼的时候,我们首先会看各种各样的 育儿 书,可是 育儿 书也是众多,选择什么样的 育儿 书也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开始接触 育儿 书籍的时候,你会被很多畅销书所吸引,在书中又发现一些经典、历久弥新的 育儿 书。实际上畅销的 育儿 书,也是很多爸爸妈妈在自己 育儿 的过程中,看经典 育儿 书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而来的书籍。但很多这样的书籍终究是个案,也就是“别人家的父母”“别人家的孩子”,照搬照抄实在会大错特错。 孩子渐渐大了,你的 育儿 经历越来越丰富后,你才会发现,跟孩子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每一次的斗智斗勇都是一场心理博弈。所以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或许我们会更加擅长 育儿 。孩子那点小心思,他们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情?只有懂了孩子的心理,才能更有信心做好 育儿 这件事。 韩国畅销书作者、知名心理咨询师、演讲家姜弦植写得这本《懂心理学的妈妈都很了不起》像一场及时雨,可以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学习心理学,做一个懂心理学的妈妈。 姜弦植认为妈妈们的苦恼主要有三大类: 第一是亲子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二是夫妻关系方面的问题。 第三是自身的问题。 每个人结婚后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与另一半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之间的问题,还有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妈妈会苦恼?因为有了孩子,绝大多数妈妈的重心都会在养育孩子身上,从而忽视与丈夫的关系,甚至放弃自我,迷失自我。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学校学,在补习班学,回家妈妈还教,却仍然越来越差?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就涉及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问题,过去我们80后的学习不会像现在的孩子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要想要什么资源,很多都可以信手拈来。但是呢?我们那个时候并不会如此,所以或许我们更想学习,因为学习本身也来之不易。 现在的孩子一切都来得太容易,父母在做早期教育,给孩子读书,给孩子报班,最终都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而孩子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他没有学习的兴趣,他不想学习,你再怎么给他提供资源,陪伴学习都是没有用的。 作者姜弦植提出了一个词“元认知”,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开发元认知,在任何一个领域有出色表现的人,有开创性贡献的人都会有非常出色的元认知。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只有“你想学”才会真的学好。 如何开发一个人的元认知呢?首先要明确学习的原因和目的,另外要停止单向学习,可以向知道的人请教,第三就是表达自己的想法。 书中谈到“翻转课堂”,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方法。 我认为“元认知”实际上就类似孩子对所学东西的兴趣,他要有兴趣,才会去做,从而才有做得更好的机会。 在孩子的日常学习中,你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你会不会在孩子做完一件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后,对他拍手、鼓掌,并竖起大拇指,鼓励他说:“宝宝好棒!” 你有没有说过,“这次你要是做好这件事,我就给你买一个礼物。” …… 我觉得这是我们陪伴孩子的常态,孩子不想做的时候,给孩子应该自己做好的事情进行赞扬,给一些应尽应分的事情给予不必要的激励。最后孩子就动不动觉得你要夸他,然后一直觉得自己很棒,可是做自己应分的事到底是棒呢?还是我们错误地在引导孩子,给孩子很多跟我们讨价还价的理由,很多事情还没做,就已经要了礼物,不给就不做。 这些都是我们作为家长错误的事情。作者姜弦植就说“赞扬能让鲸鱼起舞,激励却会让鲸鱼回归大海”。 书中也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马克·莱普用幼儿园孩子做测试对象的有关动机的心理学实验。 首先让孩子用彩笔画画。预先告诉第一组孩子画画可以得到“好孩子奖”,然后画完如约给他们奖励。第二组孩子预先不知道奖励,等画完再发奖。第三组孩子则没有任何奖励。 两周后,心理学家们再回幼儿园,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看他们自由活动都在做什么。在这个时间孩子是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那三组孩子谁更喜欢画画呢? 这时候因为没有奖励,主动选择画画的孩子只剩下一半,第二组获得意外之奖的孩子,它的比例跟第三组差不多,而第一组最少。研究数据是第一组9%、第二组17%、第三组18%。也许你会认为应该第一组更多,但是实际上并不是。 所以孩子到底爱不爱画画,只有不给奖励或者有意外奖励时,才看得更真实,一味地用奖励来引导孩子,孩子真的在没有奖励时,他甚至是不想画画的。 也就是我们要看孩子的内在动机,作者也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做的更出色,即使我们想赞扬,赞扬的也是过程并不是结果。 或许没有妈妈不唠叨孩子,或许不该绝对的这么说。但是我们确实经常会唠叨,我们也不想唠叨,可是我们不得不唠叨,不然孩子怎么知道呢,怎么记得住呢?不过可笑的是,结果是我们的话就像空气,根本没有任何作业,甚至还会起反效果。 否定生否定,肯定生肯定。作者姜弦植再次举例俄狄浦斯的悲剧,在这个故事里,一直被预言的王子最后真的弑父娶母。而罗森塔尔的喜剧,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一个校长做了一个实验,先给学生做智力测试,最后给一组名单说那些是有出众潜力的孩子,结果那些看到名单的学生在8个月后,成绩平均提高24分。但实际上,名单都是随机抽取的学生。 过度的唠叨就像是命运的枷锁,出于好心的唠叨,非但没有爱,还会伤害对方。作者指出三个原因: 第一:唠叨会刺激人的恐惧和焦虑等焦虑情绪; 第二,唠叨会无意间强化人的错误行为; 第三,唠叨会让人变得被动、缺乏责任感。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还是放弃我们的唠叨吧,多说一些好话,就正如吸引力法则,积极的心态、积极的情绪,终究会让我们拥有我们真正想拥有的一切。 读完关于亲子关系的问题,书中还有亲密关系篇和自我关系篇。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最终都导向人们如何建构自我,这才是最终的落脚点。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不要虚度,我们作为妈妈也要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要在漫漫 育儿 路上迷途知返。 阅读完本书我们不一定就能更好地 育儿 或是驾驭婚姻,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重新认识我们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做一个真正懂心理学的妈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