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田心ttx
文学理论课程中的原典阅读
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思考效果的是学生在课堂里、在研讨会上、在笔谈中的表现。那么,文学理论课程中如何进行原典阅读呢?
文学理论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普通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是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以文学的具体概念、范畴、原理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方法论指导,从宏观层面和理论高度阐明文学的特点、属性、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为批评实践对象,对具体的文本做出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概括。文学理论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审美与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决定了其比其他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更具概括性、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特征;再加上作为一门公认的基础学科,又往往设置在低年级,所以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出现了许多困难。“理论”是艰涩的,是灰色的,但“灰色的理论”面向的是敏感的、多彩的教师与学生,如何让文学理论课程焕发出独有的魅力,发挥出独有的作用是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教师、学生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课程的困境
目前文学理论课程面临的典型问题是:在教学方面,教师照本宣科地将概念、范畴、原理、特点、属性、规律等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原本丰富、多元的课程简单化、单一化;在学习方面,学生跟着教材、教师亦步亦趋,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自主阅读、思考和实践的习惯,也没有培养和提高自主阅读、思考和实践的能力。
多年以前,吴晓东向大学文学教师提问:“什么是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自己所理解的文学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究竟应该给学生什么样的文学教育?我们究竟让学生从我们的讲授中获得什么?”[1]这些确实是每一位在文学院从事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薛毅曾经不无忧心地提到:“文学教育在文学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
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取代了文学,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2]作为一门基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隔开”学生与“文学”的联系,让“文学教育”取代“文学”是文学理论课程最不应该获得的结果,也是文学理论课程教师最不应该期待的结果。如果说接近文学、回归文学是文学理论课程的应有之义,那么,原典阅读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文学理论课程的应有之实。
二、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原典阅读的原因
造成当下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原典阅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或者说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了“教材”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材”的源头——“原典”。学科和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材必然以概念、范畴、原理、特点、属性、规律为其主要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只是教材——教材中的内容。
对于文学理论这门课程而言,所谓原典,是指提出了与文学相关的某种观点、发现与文学相关的某种原理、阐明与文学相关的某种范畴、诠释与文学相关的某种概念等的具有原创意义的经典文本。比如对于《人间词话》,“原典”指的是王国维先生的作品,而不是指经过后人注释、阐发之后的各种注本、读本、选本——当然借助注本、读本、选本可以帮助理解原典,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暂且搁置。
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原典阅读的缺乏,首先在于教师方面。目前普通高校对教师设置的评价体系普遍具有科研重于教学的特点,于是教师们往往将心力都倾注在科研当中,或者说是科研论文的撰写当中,同时教学活动被当成了“额外的”不得不应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照本宣科、满堂灌成了最便捷的“应付”方式。对原典,教师或者是不读,或者是只专注于自己研究的阅读,没有将原典纳入自己的教学活动当中。
教师的研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以研促教、以研立教的积极意义——这也许也是评价体系中将“科研”列为考核重要内容的原因,但是事实却往往与愿望相违背,造成了当下不尽如人意的状况。毫无疑问,没有对文学理论的原典进行广泛、深入地阅读与思考的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授,是多么的贫乏、无趣,除了死气沉沉地从教材搬来的“知识点”,教师还能给学生提供什么呢?
目前的学生面临的诱惑实在是太多了,网络游戏、移动社交、社团活动、勤工俭学……比阅读原典更具有吸引力,不少学生的业余时间是在这些活动中完全或大部分的消耗掉的。另外,在就业形势的影响下,不少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态度消极,而情愿将精力放在学习或辅修容易找到报酬较高的专业上。
于是,当进入要求相当阅读数量与质量——可能是所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阅读要求最广泛、最深入,具有相当综合性、理论性的文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时,“不适”,甚至是“强烈的不适”立刻成了大多数学生的体会。更加令人担忧的是,面对遇到的困难,不少学生选择的不是积极的态度,不是努力勤奋地广泛、深入阅读、思考那些“难懂”的原典,而是选择了最熟悉的`、从小学就使用的办法——死记硬背教材的条条框框,于是造成了恶性循环:越背越觉得枯燥乏味,越枯燥乏味越觉得不得不背。这样的学习方式,除了换来一个可能只能让自己觉得还看得过去的分数之外,实在对个人的能力提高没有任何的益处。
三、文学理论课程对原典阅读的方式
教师和学生是文学理论课程得以展开的主体,要走出文学理论课程遇到的困境,将原典阅读引入课程教学过程,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投入努力。
就教师而言,自身对原典的深入阅读与深入思考是不言而喻的必需。然后,是在上述基础上,清醒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引导学生学会独立的阅读与思考,以及运用自己阅读与思考的成果解决实际问题,这也就类似于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3]如果说传授“知识”与“技能”可以借助教材来实现,那么,启发、引导独立的阅读与思考并由此形成相关的能力则需要回到教材的源头——原典。在将原典引入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怎么办呢?
在原典的选择上,首先,还是要考虑孔子曾经提到的“因材施教”。教师需要对授课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合适的原典。也许当下学生最现实的状况是阅读量少、阅读面窄、阅读程度肤浅,这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理论课程常常被设置在一年级或在二年级(最晚),这个阶段的学生大部分刚刚才有了阅读的意识,刚刚进入广泛阅读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消遣化、快餐化社会阅读氛围的影响,自律、自主能力不强的学生深受其害。对这样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开始就选择极其艰深、晦涩的原典,而应该从相对简单易懂的原典开始,引导学生开始阅读。例如,学习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让学生阅读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就不合适。
这是一本厚厚的专著,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文学等等庞杂的知识、学科,让学生马上读懂这样的原典显然不合理,相较之下,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的文本和一个帝国主义》这篇文章要简短得多,并且,它主要是依托著名的小说《简·爱》展开论述的,学生阅读、理解起来要容易一些。其次,从容易开始,并不意味着原地踏步,而是要有不断提高的意识与作为,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扩大、加深阅读的数量与质量。
如前述的“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的例子,学生读完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三个女性的文本和一个帝国主义》,对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有了大概的认识、理解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学》以及他的其他作品,并逐渐扩大至弗朗兹·法农的《黑皮肤,白面具》或其他作家的作品。只有阅读数量和质量有了保证,才能对进一步思考的展开、对解决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除了引导学生阅读原典,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合适的环境,鼓励学生勇于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与老师、同学互相切磋、琢磨。学生对原典阅读的效果,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检验,当然检验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会也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讨论会上一方面通过表述自己的立场、态度、观点给学生做出可供参考的示范,另一方面在“每个人都要发言”的研讨会上,教师可以更加仔细、具体地观察、倾听每个学生的陈述,及时发现每个学生独特的闪光点或不足之处,进而加以具有针对性的合理的引导,这对学生个人而言,是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十分有效的推动。和讨论会相似的,教师也可鼓励学生撰写比较正式的论文或传递不那么正式的读后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展开笔谈。笔谈较研讨会的好处在于,因为是通过书写的形式,所以有更多的空间加以考虑和表述。
在多样化的检验形式中,文学理论课程的成绩不应该只看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而应该将学生在课堂回答、研讨会、笔谈等过程中的表现考虑进来,甚至可以有所倾斜——比起考试,课堂回答、研讨会、笔谈显然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更高。
就学生而言,首先要做的是克服畏难的心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原典。原典,正如前文界定的,具有“原”的特征——它要比介绍性、普及性的教材要艰深,作者运思的推进、行文的表述都更复杂曲折,这对于即使是有所积累的读者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更不用说刚刚入门的学生了。
可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果把艰深的原典当作一种千里之外的“诱惑”,那么,有志于学习的学生应该带着信心坚定地迈出第一步。阅读原典的过程除了愉快的有所得,必然也会遇到困难,遇到不解,甚至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那也应该被看作是刺激前进的动力,不应该被假想的阻碍吓倒。
对于阅读的原典的选择,学生可以考虑阅读教师推荐的具体篇目,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情况有所选择甚至另有选择——实际上,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过程,在他选择阅读什么样的原典,怎样去阅读这些原典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当然,最能体现学生的阅读、思考效果的是学生在课堂里、在研讨会上、在笔谈中的表现。
所以,就教师而言,应该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包括阅读原典篇目选择的空间,也包括阅读原典方法使用的空间,更包括表达个人思考、见解的空间;就学生而言,不仅应该积极阅读教师推荐的原典,更应该在教师推荐的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并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与老师、同学相互切磋——独立的思考是学生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也是学生应该培养的一种能力,同样,倾听、了解别人的思考、见解更是学生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四、阅读原典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意义
正如前述已经提到的,文学理论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将阅读原典引入文学理论课程的目的自然也是培养学生相关的文学素质。
首先,阅读原典,是在当下浮躁的阅读气氛中,学生学习沉潜心思、专注阅读的一种磨练心志的有效方式。其次,通过对原典的阅读,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结论性的知识,更可以学习学术先辈思考、论述的方法。再次,从原典阅读到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所得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独立阅读、有条理思考、清晰表述个人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人心智、实践能力的锻炼过程。
雅斯贝尔斯在那本著名的《什么是教育》中提出大学教育的任务有四项:“第一是研究、教学和专业知识课程;第二是教育与培养;第三是生命的精神交往;第四是学术。”[4]作为高等教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的文学理论课程显然应该也将雅思贝尔斯所提到的四项任务作为课程的重要任务,将原典阅读引入课程过程是完成上述四项任务十分值得一试的方法。
白色棉袜
1989年,电视剧《红楼梦》还在各大电视台热播,导演王扶林接到中央电视台的任务,让他去拍另一部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王扶林心里有些犯怵:和《红楼梦》不同,《三国演义》横跨几十年的真实 历史 ,且人物众多还有不少大场面战争戏,在四大名著里改编难度最大。
面对中央台的等待,王扶林说了三个字: 我领情 。
他没有拒绝,但他需要足够的时间对《三国演义》好好进行研究,为后面的拍摄做好准备。
一年的时间里,他精读《三国演义》,和 历史 专家对每一处细节进行推敲考证,直到1990年才正式投入拍摄。
虽然拍摄期间在剧本、场景、道具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对导演团队来说,整部剧最难的其实是演员的选择。
剧中单是有名有姓的演员就多达三四百人,光是凑齐这些合适的演员,剧组就费尽功夫。
几个月的时间里,剧组几乎是走遍全国各地,不只是找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包括不少名不见经传的新人,也是被《三国演义》挖掘后开始在演艺圈崭露头角。
1994年大年初一的凌晨,在王扶林的提议下,中央台在春晚结束后试播出了其中三集。
原以为深夜时段不会有太多观众看,没想到 收视率竟然直逼春晚 ,这让中央台和王扶林都舒了一口气。
《三国演义》正式播出后,在全国引发了轰动性的收视热潮,连日本电视台也花重金买下了电视剧的版权,播出后在日本也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岁月不饶人,《三国演义》首播已28年了,如今剧中演员,也走出了各异的人生,有人 退出影坛 ,有人 身患重病 ,有人 已离世 ,有人却 龙套翻身成大腕,如今红的发紫 ……
1、孙彦军(饰演:刘备)
剧中饰演刘备的是演员孙彦军,他把刘备的仁义、柔情和稳重等性格层面都演绎得非常到位。
特别是孙彦军擅长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精准传达人物的情绪和心理,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
当时在 选演员时 ,孙彦军是最早确定的一批,王扶林导演对他的表演也非常满意。
后来采访时孙彦军说,他一开始觉得刘备总是哭哭啼啼不太想演;相比之下 他更中意曹操, 但当时这一角色已经给了鲍国安,虽然有些失望,但他仍然尽全力演好这一角色。
孙彦军的人生非常坎坷,18岁之前他的父母先后去世,迫于生存他做过临时工,后来又去了大庆油田当工人。
正是年轻时的坎坷经历,让他在饰演刘备时能够稳稳驾驭多场哭戏,就像他说的, 当年没流的眼泪,在演刘备的时候都还完了。
1973年,对艺术怀有梦想的孙彦军经过多年努力,考入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毕业后又进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除了《三国演义》之外,孙彦军还出演过《孙武》《孙子兵法》《平原游击队》等影视作品,由于对角色的要求太高,所以作品数量不多,从2016年后就再也没有作品问世。
生活中的孙彦军非常低调,每天都是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前两年还因为电动车失火上过热搜。
淡泊名利的他,已经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
2、李靖飞(饰演:张飞)
在《三国演义》里,张飞是性格最为张扬鲜明的一位,李靖飞抓住角色 “勇猛豪迈”和“重情重义” 这两点特征去演,赢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在出演《三国演义》之前,李靖飞是河北省话剧团的演员,偶尔也会参与影视剧的拍摄。
当时听说《三国演义》剧组在招演员,一向沉稳的李靖飞坐不住了:《三国演义》他从小看到大,如果能在电视剧里演一回张飞,真的是梦想成真了。
后来李靖飞在面试时,表演了“古城会”一段中向关羽认错的片段,完全投入情境的他现场洒泪,也感染了王扶林等人,于是张飞的角色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为了这个角色,李靖飞没少吃苦。
比如为了演好张飞 “豹头环眼” 的感觉,李靖飞在剧组的那几年一直都保持那种怒目圆睁的状态,只有在一场戏结束的时候,他才忙里偷闲地眯会儿眼。
但拍完《三国演义》后李靖飞没有借此机会在影视圈发展,而是回到剧院继续话剧表演。
后来,李靖飞也出演了一些影视作品,比如《血色浪漫》里的无赖“锤子”,《美丽人生》里的张大个子等,虽然都是配角但都演绎的很出彩。
生活中的李靖飞和张飞截然相反,是一个不爱出风头,性格内敛的人,除了《三国演义》,他几乎没有主动要求演什么影视剧,所以作品不多。
非常可惜的是,李靖飞几年前突发脑溢血被送去抢救,虽然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但说话仍然不太利索,只能靠着轮椅行动。
3、陆树铭(饰演:关羽)
长须美髯,剑眉星目,陆树铭版的关羽完全做到了“形神兼备”这一点,塑造出迄今都难以逾越的关公形象。
后来很多关公的画像和塑像,都是根据陆树铭这一版的形象创作的,可见观众对其认可度之高。
1956年,陆树铭生于青岛的一个普通家庭,10岁那年由于父亲支援西北建设,陆树铭一家都搬到了西安。
在成为演员前,陆树铭打过篮球,还学过几年摄影,直到1980年,他陪着朋友去西安话剧团面试,没想到人高马大的他却被看中,稀里糊涂进了话剧团当了演员。
8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机会,陆树铭认识了同为陕西老乡的张艺谋,在张艺谋的邀请下,陆树铭和他一起出演了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在其中饰演暴虐的秦始皇,从此踏入了影视圈。
很多人不知道,陆树铭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角色,那就是《大话西游》中的牛魔王。
当时《大话西游》是香港和西安电影厂合拍,找到了身为西安人的陆树铭出演,非常敬业,在炎炎夏日穿着牛魔王厚重的戏服,缔造了被无数观众奉为经典的角色。
但陆树铭在拍摄中和剧组发生了一些矛盾,到最后他还提出不要在片尾署自己的名字,这一角色也成为他至今都不愿再谈起的往事。
让人难以想象的是,陆树铭早已不复当年的光彩,如今的他以关羽的旗号,不是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就是混迹于各种商演,不少人为此质疑他过度消费关老爷。
4、洪宇宙(饰演:周瑜)
剧中洪宇宙饰演的周瑜,外形俊秀又透着一股傲气,举手投足间流露着贵公子的神采。
洪宇宙形神兼备的演绎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即便后来梁朝伟、黄维德等明星都曾出演,但观众第一时间想起的仍是洪宇宙的版本。
其实《三国演义》前几集的袁绍也是由洪宇宙饰演,她把袁绍的自负、寡断等性格同样演绎得特别出彩。
后来洪宇宙采访时说,他能出演周瑜实在是费劲了周折。
剧组一开始找洪宇宙,是准备让他演赵云,而洪宇宙心仪的其实是周瑜这一角色。
但恰好袁绍的角色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导演觉得洪宇宙形象很契合,于是他只好临时上阵,拍完袁绍的戏份后就离开了剧组。
没想到几天后导演组又把他找回来,说周瑜的演员没有找到所以想让他试试,就这样洪宇宙的心愿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达成。
1984年,上戏毕业的洪宇宙被分到了甘肃省话剧院,近十年里他一边演话剧一边拍电影,在影视界里积攒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的橄榄枝。
但在《三国演义》之后,洪宇宙的兴趣由表演逐渐转向了制片,他以制片人的身份先后制作了《黑冰》《黑洞》《黑雾》等电视剧,深受观众的喜爱。
事业有成的洪宇宙家庭也非常幸福,和妻子恩爱几十年从没闹过绯闻,儿子如今也跟着父亲的步伐,成了影视公司的老板。
前不久,洪宇宙代言某 游戏 时因为穿着当年周瑜的服装,引来不少网友的感慨。
年过60的洪宇宙在画面中尽显老态,昔日荧幕里的雄姿英发已然老去,也难怪网友们都在叹息岁月无情了。
5、鲍国安(饰演:曹操)
从踌躇满志到 深沉诡谲 ,从坦荡大气到疑心深重,曹操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形象,都被鲍国安拿捏的无比精准。
比如横槊赋诗,曹操在长江宴请百官,站在中心,举着酒杯,说出“当与诸公共享富贵,以乐太平!”酒意微醺中又带着王者的自信与霸气,不得不说鲍国安演活了这一代枭雄。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鲍国安差点就错过了这一角色。
接到剧组邀请时,鲍国安因为在拍电视剧《大唐名相》没有时间,再加上他害怕自己演砸了,所以就没有答应。
出乎鲍国安意料的是, 王扶林导演竟然亲自上门拜访,深受感动的鲍国安和导演聊了一个多小时后,决定不仅要演曹操,还要演到最好。
尽管后来曹操的形象太深入人心,鲍国安因此有几年没戏可拍,但能够在演艺生涯呈现如此卓绝的角色,对一个演员来说绝对是一大幸事。
除此之外,鲍国安在山东版《水浒》中饰演的宋江,《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等角色,也都深深烙印在观众心里。
如今76岁的鲍国安已经息影,但对熟悉他的观众而言,绝不会忘记他曾缔造的经典角色。
6、张山(饰演:赵云)
张山饰演的赵云在剧中英姿飒爽,很符合书中描写的形象,其中长坂坡单骑救主的一段,赵云手执银枪, 策马杀敌 的一幕让人看的热泪盈眶。
毕业于中戏82级表演系的张山和倪大红、何政军等都是同班同学,毕业后他被分到了北影厂,开始了演员的道路。
当《三国演义》选演员时,张山其实也参与过角色的竞争,但遗憾落选。
直到后来饰演赵云的杨凡因种种原因临时退出,张山的铁哥们、饰演吕布的张光北赶紧向导演之一的蔡晓晴推荐了张山。
虽然在扮相上,张山并不比杨凡高出多少,但张山的武戏,尤其是骑马的功夫却非常具有赵云的风采。
刚进剧组时,蔡晓晴导演为了考验张山,给他找来了剧组性子最烈的一匹马。
没想到张山一手拿着武器,一个纵身就跃到马上,矫健的身手让导演连声叫好,立马定下了他。
自此张山和《三国演义》结下了缘分,不仅在吴宇森的电影《赤壁》演黄盖,还在《武神赵子龙》里客串了黄忠。
少有人知的是,张山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陈佩斯的妹夫。
1995年,张山和北影厂的同事、陈佩斯的妹妹陈丽达相恋,虽然陈佩斯对此有些顾虑,但还是尊重了妹妹的选择。
婚后张山证明了妻子的选择没有错,两人一直非常恩爱,陈丽达后来得了甲亢,张山甚至有几年不拍戏,一直照顾妻子到痊愈。
近年来张山仍活跃在影视圈,比如《无心法师》《长相守》等剧中都有参演。
7、唐国强(饰演:诸葛亮)
唐国强在剧中饰演的诸葛亮气度翩翩,几乎就是从书中走出来一般,传神的表演让后来几个版本都无法超越。
让皮哥印象深刻的是出师表那集,诸葛亮的慷慨陈词只换来小皇帝刘禅一句漫不经心的“改日再议”,跪在殿下的孔明眼中含泪的一幕,至今想起仍让人动容。
出演《三国演义》时,唐国强正处于演艺生涯的低谷,陷入无戏可拍的窘境。
当听说王扶林要选唐国强演诸葛亮,很多人都反对:因为唐国强一直在影视作品里都是“奶油小生”的形象,怎么能演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
但王扶林却觉得,穿上戏服、贴上胡子的唐国强,非常符合诸葛亮“羽扇纶巾”的形象气质。
为了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王扶林让唐国强表演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的片段,唐国强通过对老年诸葛亮“孤独感”的捕捉,生动诠释出诸葛亮晚年的状态。
正是这场戏,让唐国强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可,得以出演诸葛亮的角色。
从1976年《南海长城》崭露头角,到1979年因为《小花》红遍全国,唐国强在40多年的演艺生涯塑造了很多精彩的角色。
如今的唐国强已经是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其对主席性格和心理的细致表现,成为古月之后最被观众认可的一位。
8、吴晓东(饰演:孙权)
剧中吴晓东扮演的孙权特别贴合书中所写的“紫髯碧眼,目有“精光”的形象,言谈举止充满王者的霸气,所以这一版本也是几个版本中最受观众认可的。
当时在选演员时,吴国的文武大臣都定了下来,但作为主公的孙权还迟迟未定。
其实王扶林心中早就有了心仪的人选,就是在剧组担任执行导演的吴晓东。
在此之前,吴晓东已经在王扶林的《红楼梦》里饰演过贾芸,但王扶林一直觉得吴晓东的气质不适合演清秀书生,坚持让他出演了孙权的角色。
有意思的是,吴晓东还顺带演了孙权的父亲孙坚,在同一部剧演父子俩,也是《三国演义》的一段佳话了。
1978年,高中毕业的吴晓东凭借其高大帅气的形象进入承德市话剧团,没过多久就成了团里的“台柱子”。
此后的时间里,吴晓东一边在话剧舞台磨砺演技,一边开始接拍影视剧。
1984年,吴晓东得到了出演《红楼梦》的机会,并参与到剧组红楼培训班的演员训练,也是在这时,他和在剧中饰演丫头平儿的女演员沈琳相识,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拍完《红楼梦》后,吴晓东为了提高学历,又考入了中戏的导演系,也不断拓展着在影视圈的人脉。
1995年,吴晓东和沈琳正式结婚,婚后沈琳生下一个女儿后息影,专心在家相夫教子。
有了妻子的支持,吴晓东心无旁骛地把心思花在表演上,在去年的献礼剧《大决战》中,他饰演的张治中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如今,吴晓东和妻子已经结婚20多年,女儿也已经读大学,一家三口十分幸福。
9、陈红(饰演:貂蝉)
虽然《三国演义》是男人戏,但陈红的貂蝉绝对是一抹独特的亮色,也为她赢得了古典第一美人的赞誉。
鹅蛋脸,柳叶眉,无论是外在造型还是眼神中的柔情似水,都满足了观众对貂蝉的想象,难怪会让英雄好汉为之倾倒。
在此之前,陈红早已凭借《聊斋》《几度夕阳红》《傣女之恋》等作品打响了名声,即便如此,在接到让她出演貂蝉的消息时,陈红还是不太自信能把这个角色演好。
为此陈红做了大量准备,不仅翻阅貂蝉的各种资料,还每天坚持减肥,花时间学习舞蹈,让自己最大程度去贴合角色。
在《三国演义》之后,陈红更是得到琼瑶的青睐,出演了多部琼瑶剧,在港台地区也收获了无数拥趸。
1996年,陈红嫁给了苦苦追求她的陈凯歌,这段恋情在当时炒的沸沸扬扬,但对陈红来说,她确实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二十多年过去,陈红和陈凯歌恩爱如初,如今陈红的儿子陈飞宇也走上了演员的道路,不知能否达到陈红当年演艺圈的高度。
10、何晴(饰演:小乔)
何晴饰演的小乔是剧中唯一可以和陈红的貂蝉相媲美的存在,小乔温柔婉约又深明大义的形象,被何晴展现得十分动人。
出生于浙江的何晴从小就喜欢参加各种文艺活动,14岁那年更是凭着一副好嗓子被选入浙江昆剧团。
1983年,电影《少林俗家弟子》到昆剧团选演员,在台上表演的何晴被一眼看中,出演了电影的女主角小琴,自此转向了影视演员的道路。
拍完电影后,何晴准备坐火车回家,没想到幸运之神再次眷顾了她。
在火车站候车时,何晴遇到了杨洁和六小龄童,杨洁被何晴出挑的气质吸引,问她愿不愿意演一个《西游记》里的角色。
就这样,刚拍完电影的何晴又到《西游记》中饰演了灵吉菩萨变化的女孩怜怜,清新灵动的“仙女”气质,一出场就惊艳众人。
值得一提的是,何晴也是唯一演遍四大名著的演员,除了《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还有电影版《红楼梦》的秦可卿,《水浒传》的李师师,这些古装角色奠定了她在观众心里“古典美女”的形象。
1992年,何晴“古典美女”的名声也传到了远在中国台湾的琼瑶那里,琼瑶邀请她出演电视剧《青青河边草》,何晴也成了第一位出演琼瑶剧的内地女演员。
事业一路顺利的何晴,感情经历却十分坎坷。
她和刘威有过五年的恋情,分手后又和许亚军结婚,但好景不长两人在2003年劳燕分飞。
2015何晴不幸患上脑瘤,手术后,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希望何晴身体早日恢复,继续在作品中奉献精彩的表演。
11、魏宗万(饰演:司马懿)
剧中魏宗万用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将司马懿的冷酷、狡黠等层面演得丝丝入扣,赋予了司马懿血肉感,让人拍案叫绝。
小时候模仿别人唱戏,后来当工人又在厂里的话剧队表演,正是这份对表演的热爱,让魏宗万选择考取上戏。
但由于特殊时期的耽搁,魏宗万直到1982年才开始接触电影,那年他已经44岁,算得上是“大器晚成”。
1990年,《三国演义》剧组找到魏宗万时,他已经50多岁,听说演司马懿,魏宗万有些犹豫,一方面他不想演这种民间印象里的反派角色,另一方面自己岁数大了,演不了骑马的戏。
但导演组的人一致认定这个角色非他不可,还说骑马的戏可以找替身,魏宗万无法推辞,就接下了这个角色。
《三国演义》播出后,魏宗万的表演大获好评,所以之后很多剧都找他来演这种角色,比如《水浒传》里的高俅,《大宋提刑官》的卢知州,魏宗万自此成了“恶人专业户”。
同时,魏宗万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喜剧演员,让皮哥印象深刻的是在《巧奔妙逃》里,他和黄宏“弹棉花”的经典片段,至今仍在广为流传。
如今魏宗万已经80多岁,尽管年事已高,但魏宗万依然没有放弃演戏,前几年的《夜天子》《爱情公寓5》中都有他的身影。
12、其他6位演员
让人唏嘘的是,20多年的时间里,剧中的不少演员已经先后离世。
比如饰演 董卓的里坡 ,这位经验丰富的老演员演活了董卓的凶狠和暴虐,2013年,里坡以85岁的高龄去世。
此外,饰演 曹丕的杨俊勇 ,饰演 程普的闫怀礼 ,饰演 刘禅的李铁 ,饰演 荀彧的顾岚 ,都已经不在人世。
另一方面,也有当年在剧中“打酱油”的龙套演员 潘粤明 ,后来成了演艺圈无人不知的明星大腕。
当时潘粤明还不到20岁,剧中饰演孙权的儿子孙休,几乎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后来他在事业和家庭中几经沉浮,人到中年再度翻红,成为中生代男演员的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成就了很多演员,其实也限制了很多演员的发展。
包括主演在内,剧中很多演员后来都没有超越这一角色,观众对他们的认识仍停留在《三国演义》的时期。
但这也侧面证明了《三国演义》在国民心中的经典地位,向剧中的所有演员致敬,感谢他们共同缔造了这些永不磨灭的经典角色!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阿志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