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7

一个胖子0528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罗清军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骨头骨头

已采纳

很多父母都抱怨看着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雾里看花一样不真切,也很阳生,甚至觉得青春期的世界就像雷区一样让人望而生畏。现实情况却是孩子处于青春期,处于叛逆期,他们的内心也是非常焦虑不安且孤独志忑的。 假如父母能够深入了解孩子,知道孩子的孤独和苦闷,从而走人孩子的内心,用心陪伴和引导孩子,那么父母就能够成功地教育孩子。当然,青春期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自尊心强烈,叛逆心很强,也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 因而父母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先想方设法深入了解孩子,才能有的放矢、从容不迫地引导和教育孩子。遗憾的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当父母发现原本听话懂事的孩子在一夜之间变得叛逆,他们往往情绪激动,甚至歇斯底里,不了解孩子为何会有这样巨大的转变。 每一位父母都要意识到,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必须保持情绪的平静和思想上的理性,这样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更少地误解孩子,也才能帮助孩子拥有好情绪,也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信任。 对于青春期孩子而言,他们冲动任性,唯有信任父母,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向父母求助,才能最大限度打开心扉,解决难题。著名的教育专家孙云晓曾经负责主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颇有研究。他曾经说过,只有尊重孩子才能了解孩子,只有了解孩子才能教育孩子。 由此可见,父母要想打开孩子心扉,要想更深人了解孩子,就一定要认真用心地观察孩子,也通过各个方面深入了解孩子。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有些父母始终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除学习之外,孩子的成长还需要诸多方面因素的配合。 总而言之,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全方位关注和照顾孩子,才能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发育状况。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建时期,父母要及时带着孩子进行体检,也要为孩子制定健康食谱。不管孩子是过于好动还是过于安静沉默,父母都要及时觉察,从而带着孩子去医院里的相关诊室进行治疗。 其次,父母要更加用心地了解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和身体的发育情况显而易见相比,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往往是相对隐蔽的,智力包含的因素很多,诸如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都属于智力的范畴。父母在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和判断时,要综合这些方面的情况进行考量,如果片面地断言孩子是天才或者是蠢材,这都是不负责任的。 此外,父母还要知道,孩子在特定的年龄段智力发育很快,这就是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些关键时期开发孩子的智力,从而大力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 再次,父母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很大,不仅成人要承担职场上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孩子也要承担学业的重负。尤其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总是不断地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长此以往,原本应该无忧无虑的孩子在童年生活中总是阴云密布,也总是感到非常吃力。在这种长期负重的情况下,孩子的心理问题频繁发生,小学生、初中生跳楼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都要为整个社会所关注,作为父母更是要加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避免孩子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人生误入歧途。 最后,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当发现孩子在某个方面有特殊天赋时,也要对孩子大力支持。所谓的兴趣爱好,并非是父母强制孩子一定要掌握的某项技能,而是父母要尊重和顺应孩子的天性,根据孩子的选择去培养孩子。 即使某个兴趣爱好并不能让孩子在学习或者生活中真正获益,但能让孩子从中得到乐趣,甚至让孩子在感受到压力山大的时候,可以找到消遣的途径和方法。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在精神上和感情上有所寄托,对于孩子一生的幸福与充实,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孩子绝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尽管生养了孩子,也未必完全了解孩子。作为父母,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则,深入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做到平等对待孩子。记住,唯有了解孩子,父母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聂秀清《别和叛逆期孩子较劲》 【作者简介】 聂秀清 荷美心理平台创始人,中华社会心理研究院院长,中科院心理咨询与临床学博士,青少年教育、亲密关系专家,百度常驻心理嘉宾,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济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大众报业集团(济南市)小荷爱心公益服务中心创始人, 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十余年,帮助困境儿童千余名。 罗清军 心理咨询师,济南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高端私人心理顾问,山东省广播电台多个栏目常驻心理嘉宾,百度特邀心理嘉宾,著有《新时代的婚姻》《完美关系》等7部书籍,十多年致力于心理学学习与传播,已开展一千五百多场线下讲座, 一百多场线上课程,两千小时心理咨询,影响百万学员,全网粉丝三百多万。

罗清军心理咨询师

182 评论(11)

糖醋jiang

暂时放开工作、稍作休息对避免压力和抑郁至关重要。

每周两次,博士后Auckland都会在下午5点半离开实验室,开车一个小时来到英国考文垂城外的一处山地车骑行场地。在这里,他可以暂时将自己在华威大学细胞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项目抛诸脑后。

►细胞生物学家Phil Auckland逃离城市和实验室,骑上山地车呼吸新鲜空气。

Ben Mark

“做各种技巧动作和跳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让你无暇考虑其它事情,”他说。Auckland的朋友主要都是在专业山地车骑行中认识的,来自各行各业;这一点也有帮助。“我们不谈论工作,从工作中完全逃脱出来。”他的另一个爱好是跳伞,跳伞帮助他从实验室工作中解放出来,获得身心上的放松。“当你跳下飞机时,工作是你最不会想起的事情。”

正如Auckland在从事极限运动时所意识到的那样,工作之余追求爱好、参加活动能帮助研究者暂时离开研究环境,获得十分重要的放松。专家认为,休息是对抗倦怠的关键——研究工作需要连续几周乃至几个月的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工作,极易导致倦怠。

倦怠并不是一种医学诊断,但研究者认为它指的是慢性压力或沮丧导致的过度疲劳、丧失动力的综合状态。

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院长Simon Davy表示,研究生和博士后可能会将“长时间工作”与“高质量工作”画等号,而且尤其容易在工作中拼命。从博士时期起,Davy就发誓不在周六工作,他说,他观察到学生们很容易陷入一周七天连轴转的状态。

一些研究机构和职业发展办公室已经开始意识到科研人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今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 一支研究团队通过对博士生的12个心理健康症状进行评估,发现在被调查的3600多名比利时博士生中,三分之一都存在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尤其是抑郁症(表现出4项或4项以上临床症状)。在类似的高学历人群中,存在风险的比例不到这一数字的一半。

在研究人员群体中,倦怠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比如应接受专业人员诊断和治疗的抑郁症。但是,通过理解实验室或野外研究的工作模式、觉察慢性压力的警示信号,研究人员可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一开始避免倦怠产生(参见“倦怠信号”)。

倦怠信号

Kay Guccione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者辅导培训主管,她说,倦怠的迹象通常会被其他人认为是“情绪化”、“懒惰”、“无法胜任工作”或“娇气”。

她和Tammy Steeves(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研究生协调员)都鼓励自己学校的研究者与同事相互理解、彼此照顾。

“你希望成为的是悬崖上的护栏,而不是悬崖下的救护车,”Steeves说。

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同事出现了以下倦怠信号中的几个,请通知导师并寻求帮助:

・不去工作或不起床

・对原本感兴趣的研究丧失了兴趣

・无法满足基本需求,比如饮食、锻炼和与家人相处

・在工作中犯的错误比平时多

・日常实验室工作(比如培养细胞)变成了苦差事

・无法集中精力分析数据或阅读

・对同事暴躁、苛刻或过度敏感

・更经常地生病

・睡眠不好

・感到不自信

Guccione表示,研究机构也应该在事业刚起步的研究人员遇到困难时有所觉察。“你的健康不仅仅是你个人的问题——其中也有组织的责任,”3月,她在由英国剑桥的研究者倡议团体Vitae赞助的一次视频访谈中说。她呼吁初级研究人员了解工作场所的政策和自身权利,以及自己或同事需要心理健康支持时可以利用的机构资源。

Guccione原本接受的是分子生物学教育,后来转而从事研究人员发展工作,她在推特上发起了#takebreaksmakebreakthroughs(#不休息无突破)话题,提醒自己何时应该休息,帮助所在机构认识到研究生不应该工作到精疲力竭。英国医学科学院发起的一项活动使用了#MedSciLife(医学生活)标签,展示研究人员如何暂时放下工作,参加徒步旅行或表演课等活动。

休息的类型并不重要。“织毛衣、玩电脑游戏、打造锁子甲——任何完全不用思考研究问题的事情都可以,”Guccione说。她补充说,研究人员还应该从事一项能让他们感到与工作无关的成就感与个人价值的研究外活动。

日常休息

牛津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生、造血干细胞研究者Juan Pablo Ruiz创建了网站,发布有关初级研究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文章。他指出,感到幸福和满足的人在工作中更有创造性和效率——该观点已得到科学研究的有力支持。在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华威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指出,观看一段喜剧视频后,被试者的工作效率比没有观看喜剧的对照组高10%;相应地,在之前两年经历过亲人去世或生病等重大人生变故的人报告了较低的幸福感,工作效率也低10%。暂时从工作中抽身可以提高整体幸福感,从而改善人们的工作表现。

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医疗科技联合项目的博士生Ben Mead说,实验室科学家应该让日常休息成为惯例做法。他努力将研究生训练看成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因此,他不休长假,但每天都会休息,每年还会休一些短假。

Guccione说,短时休息应该做到真正远离占据研究人员日常时间的活动,不思考任何有关科研的问题。一边和实验室伙伴喝咖啡、一边讨论最新的实验室设备,或者一边吃午餐、一边回复工作邮件或看研究论文都不算。Ruiz工作的医院有一个侯诊室,侯诊室里有个水族箱,他经常在那里边吃午餐边看鱼,从显微镜下的细胞或数据表上移开视线,让眼睛得到休息。远眺自然景观或城市风光,或者沿着市内的河边散散步也能有所帮助。

出现动力不足时,Mead会使用番茄工作法来推进工作。这一方法得名于发明人使用的番茄形定时器,它将任务分割为一个个25分钟的工作时间段,每一段之间休息3-5分钟,4段之后休息15-30分钟。Mead将实验室里的定时器设置为工作20分钟,然后休息2-3分钟,刷刷社交网络或做做其它事情。

实验室主管建议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在效率高峰期从事批判性思考或有技术挑战性的任务,效率不高时做些不太需要用脑的简单工作。

许多研究人员了解自己每天的工作效率模式,每当感到无精打采——通常是在午后——就会冲去健身房。大学时,Yuxuan Wang发现让自己坚持每周锻炼的最佳方式就是成为踢拳和有氧踏板操教练。毕业后,她来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肿瘤学MD-PhD研究,也找了类似的教练工作。“在走进健身房的那一刻,我就忘掉了所有失败的实验和被拒的论文,”她说。

►Yuxuan Wang通过练习踢拳来发泄实验室中的不顺。

Guanbo Bian

换个工作方式

每周休息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转换研究日常,但又不是完全抽离,有助于科学家补足精力,面对高强度的研究或写作工作。Auckland研究的是染色体如何在细胞中移动,碰到特别棘手的实验时,他会同时做一些更简单、更有可能得出积极结果的实验。“这样,我就不会花费几个月却一无所获,也就不会因此而完全受挫了,”他说。即使是微小的成功,比如合成一个急需的DNA探针片段,都可以鼓舞他的士气,让他感觉有所收获。

博士后Jenna Kropp经常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一天工作12个小时,连续做多个体外受精手术——一项不允许返工重来的工作。知道哪一天有这样的工作安排后,她通常会提前休息一天去骑马。她说,户外活动是缓解压力的良药;她一般早上7点开始工作,傍晚离开实验室做些农场杂务。“你应该倾听你的身体,而不是去想‘我几点到几点一定要呆在这里’,”她说。农场工作很普通,但仍然能带给她成就感。

这种独自一人进行的爱好很适合纾解压力,但研究人员也应该抽出时间与实验室外的人社交,定期从科研话题中解脱出来。2015年,Sydney Nguyen加入了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生殖生理学项目,作为组里唯一的研究生,她知道自己需要到校外寻找社交对象。在第一年学业结束后的夏天,她参加了一个轮滑阻拦赛夏令营,并爱上了这项运动。不论滑得好坏,她总能得到队友的支持和鼓励,而这项运动进攻性较强的战术也让她找到了发泄沮丧之情的出口。即使这个星期的实验室工作并不顺利,练习并完善一个困难动作也能为她带来成就感。

导师也可以通过开展有关幸福的对话,或以身作则来支持学生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健康平衡。保护遗传学家Tammy Steeves为她的小组设置了明确的休息目标。她鼓励实验室成员将友好互动置于竞争之上,她说,这种风格能帮助年轻科学家在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时坦白说出问题。她的团队信奉一句简单的格言:“这里的每个人既聪明又善良——请不要反其道而行。”

Steeves会向学生强调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和照顾好自己的重要性。她发现了一种方便国际学生(和她自己)每年出国探望家人的方法:在出国参加会议期间休假。今年,她和她的学生达成了一项约定:这个学生在分析和记录数据期间可以在美国临时远程办公(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在美国)。她说,她的指导风格有助于学生轻松自如地提出这类要求。

许多年轻科学家表示,他们更注重工作的效率而不是投入的总时间——这是预防倦怠的一项重要的自我认识。Wang说,同事们可能会发现她在需要放松心情、回顾大局的时候端着一杯茶,从5楼的窗外望出去。“(我提醒自己)我正在处理病人样本,而这些人都是癌症病人,”她说。

除了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幸福,小心避免倦怠并定期重整身心的研究人员还有可能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我们创造出了更丰富的科研成果,”Steeves说,“人们从不同背景进入科研界,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小心呵护他们的健康,帮助他们坚持下去。”

163 评论(13)

曾涛~家居建材

压力,很正常啊。是个人就会有压力,压力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和自身。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压力的缓解也需要从自身和环境中去解决。

首先,你要明白你的压力来源于哪,是日复一日的工作让你感到厌倦,还是完不成的指标让你时刻感到压力无处不在,如果是对工作失去了新鲜感但又不知道如何调节换一份新的工作,不妨沉下心去做好这一份工作。如果是指标太高完成的希望过于渺茫,你也可多努力一些,至少还可以得到领导的认可。

要学会把压力转变成动力,有了压力可以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工作之余不妨做一些事情转移下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培养些兴趣爱好。舞蹈,音乐,瑜伽,或者出门走一走,都是可以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

206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