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20

丸子粉丝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贺晓莉东营心理咨询师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重塑新我

已采纳

在网络上找的 希望能帮你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孩子不但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就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式,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追根溯源 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青少年 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爸爸妈妈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逆反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少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为寻求“科学”的根据。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是与创造性素质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 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其一,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意识”的日益强烈。 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做小孩儿,处处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 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 其二,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思想“僵化”。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 点,心理学的知识贫乏。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育人。 ②教育形式“封闭”。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青少年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话,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父母和教师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只会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爸爸妈妈、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④教育内容“单一化”。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应当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种按一个模式塑造人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则恰恰是违背教育思想的。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孩子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爸爸妈妈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 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爸爸妈妈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老师、爸爸妈妈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爸爸妈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 榜样魅力 秦晓莉,女,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班里担任中队长。秦晓莉的妈妈反映,秦晓莉以前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最近她发现晓莉“越来越不听话”了,“主意多得很”,经常像故意跟爸爸妈妈“对着干”似的,而且倔强得很,不肯认错和服输。 曾经有一件事情令爸爸妈妈伤心不已:晓莉的一位同学过生日,准备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到“肯德基”庆贺一番。晓莉的爸爸、妈妈心里不太愿意女儿跟那几位同学交往,认为那几位同学不求上进,而且,一贯节俭的他们也无法接受小孩子采用这种方式过生日,因此坚决不允许晓莉去参加。晓莉则认为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爸爸妈妈“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听劝告也很生气,威胁女儿说:“你可以去,不过,去了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没想到,女儿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们。” 尽管晓莉最后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她一直在跟爸爸妈妈怄气。晓莉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明白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儿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 晓莉的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请教教育专家,从专家那里得知:孩子现在正处于性格逆反期,因此才会有这些表现。专家提醒晓莉的妈妈这时候千万不要用爸爸妈妈的身份孩子屈服,并教给她许多对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后,晓莉的妈妈依法而施,不久,晓莉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便有了很大改善。 解决方法 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爸爸妈妈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产生之源,爸爸妈妈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 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爸爸妈妈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 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孩子逆反与家庭的关系 认真,你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叛逆,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爸爸妈妈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妈妈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 ②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不满。许多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爸爸妈妈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 ③从小养成习惯。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 ④家庭关系不和。如果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爸爸妈妈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 (2)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 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妈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平等沟通。许多时候,爸爸妈妈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孩子叛逆的原因。 许多爸爸妈妈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爸爸妈妈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②以身作则。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爸爸妈妈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爸爸妈妈的应该以身作则。 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爸爸妈妈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 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爸爸妈妈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爸爸妈妈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做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 ④艺术地批评。有些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爸爸妈妈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 ⑤循循善诱。有些问题,如早恋,爸爸妈妈应对孩子进行有情、 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换取孩子明智的选择。

贺晓莉东营心理咨询师

344 评论(9)

小狮子女王

: 那就别无保留的说。平日小事情多,也无须打扰父母, 在重要关健的时候,父母能给力就好

187 评论(15)

如颖随心

360问答孩子性格逆反怎么 逆反心理是一种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孩子不但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出现,就会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式,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是非常有害的,而且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逆反心理是指孩子为了维护“自尊”而对爸爸妈妈或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的一种心理状态。前苏联心理学家普拉图诺夫在《趣味心理学》一书的前言中,特意提醒读者“请勿先阅读第八章第五节的故事”,大多数读者却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首先翻阅了第八章的内容。这就叫心理的逆反现象。青少年中常会有“不听话”,与他人尤其是与爸爸妈妈和老师“较劲儿”、“对着干”的现象存在。这种与常理相悖,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逆反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某些逆反倾向严重的青少年也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为寻求“科学”的根据。然而,逆反心理在本质上是与创造性素质有着根本区别的,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激和头脑简单的产物。极端的“逆反心理”,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对人和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心理学家认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从主观方面来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思维方式由童年时的形象思维,渐变为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多种思维方式。伴随这些变化的一个特殊转变,是“自我意识”的逐渐清晰和“独立意识”的日益强烈。他们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处处要体现“自我”的存在。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做小孩儿,处处以成人自居。但是,他们的世界观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于是,他们会通过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来体现“自我”,显示自己的“成人感”。当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无视自己的独立存在,自我表现欲望受到妨碍时,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情都倾向于批判态度,产生逆反心理,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达自我与外界对立的情感。其二,从客观方面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也是由于教育不当所造成的。具体表现在:①教育思想“僵化”。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不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不研究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学的知识贫乏。他们不了解受教育者,不能掌握教育规律,更没有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育人。②教育形式“封闭”。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坐而论道地进行说教,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青少年对此没有兴趣。千篇一律的报告,不着边际的谈话,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③教育方法的“注入式”。有的教师或爸爸妈妈习惯于把思想教育工作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单纯看管。从“管”字出发,置孩子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单方面地给孩子灌输道理,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学生施加压力,迫使孩子就范。有的父母和教师定下许多禁令,要求孩子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安排和灌输。这是一种看管型的注入式思想教育,其结果使一部分学生只会按教育者的眼色行事,离开了指示灯就不会走路;而另一部分主张自立、自理、自治的孩子则与爸爸妈妈、教师、同学关系紧张,情绪抵触,甚至对立,产生逆反心理。④教育内容“单一化”。对不同层次孩子的行为规范、道德水平、思想深度,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这种思想教育内容的层次要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有一定的联系。低层次有待于向高层次发展,高层次中又含有低层次的内容,应该是有层次、分阶段、有机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由低向高攀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然而目前的教育内容是划一的,用统一的模式把人框起来,从一个起点上进行教育,采用一般化的教育方法,这种“单一化”的教育内容,使教育收效甚微,十分不利于孩子个性、特长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应当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而这种按一个模式塑造人的思想教育的做法,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教育思想的。这不能不说是产生孩子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其实,很多孩子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成长到十二三岁时,往往产生与爸爸妈妈相抵触的情绪。孩子心里有什么话也不愿向爸爸妈妈说,对于爸爸妈妈的批评和劝导,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了,甚至产生“不顺从”、“不耐烦”的情绪。面对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不少爸爸妈妈和教师情绪急躁,沉不住气,往往采取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而老师、爸爸妈妈越是恼火地训斥,越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这样不但挽回不了爸爸妈妈、老师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秦晓莉,女,初中一年级学生,在班里担任中队长。秦晓莉的妈妈反映,秦晓莉以前是比较乖巧听话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可是,最近她发现晓莉“越来越不听话”了, “主意多得很”,经常像故意跟爸爸妈妈“对着干”似的,而且倔强得很,不肯认错和服输。曾经有一件事情令爸爸妈妈伤心不已:晓莉的一位同学过生日,准备邀请几个同学一起到“肯德基”庆贺一番。晓莉的爸爸、妈妈心里不太愿意女儿跟那几位同学交往,认为那几位同学不求上进,而且,一贯节俭的他们也无法接受小孩子采用这种方式过生日,因此坚决不允许晓莉去参加。晓莉则认为妈妈对同学有偏见,说爸爸妈妈“老土”,坚持要去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爸爸、妈妈见女儿不听劝告也很生气,威胁女儿说:“你可以去,不过,去了就别想再进这个家门。”没想到,女儿竟然说:“我就去,我再也不愿意见到你们。”尽管晓莉最后没有去参加聚会,但她一直在跟爸爸妈妈怄气。晓莉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不明白平时一贯听话的女儿怎么越来越不听话了。晓莉的妈妈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请教教育专家,从专家那里得知:孩子现在正处于性格逆反期,因此才会有这些表现。专家提醒晓莉的妈妈这时候千万不要用爸爸妈妈的身份压迫孩子屈服,并教给她许多对付逆反孩子的有效措施。回家之后,晓莉的妈妈依法而施,不久,晓莉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便有了很大改善。解决方法孩子之所以产生逆反心理,处处和爸爸妈妈对着干,有很大一部分责 任在于爸爸妈妈不当的教子方式、不当的行为。一旦明白了逆反心理产生之源,爸爸妈妈就应该“正本清源”,以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和方式,化解孩子心中的逆反。有时候,叛逆行为是和年龄有关系的,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行为,爸爸妈妈不用大惊小怪,不要认为孩子是学坏了,而应该像以前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一定阶段(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时),此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值,则应予以重视,通过剖析原因和巧妙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这种不正常心理。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应找出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1)孩子逆反与家庭的关系认真分析,你会发现,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一般情况下,孩子并不经常表现得很叛逆,但当孩子讲错了一句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爸爸妈妈觉得不满意而对其大声指责或责骂时,孩子心理受到刺激,才大声对抗,或以沉默表示反抗。这样,孩子便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爸爸妈妈以专制的方式管教孩子是行不通的。②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行为不满。许多时候,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偏心、言行不一等行为不满意,但又不敢对爸爸妈妈说出来,就以不听从大人的话等方式来发泄他的不满。③从小养成习惯。教育孩子要从小时候做起,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而溺爱孩子,使孩子有了错误不改正。孩子长大后,习惯已经养成,再改就晚了。④家庭关系不和。如果爸爸妈妈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孩子厌恶爸爸妈妈的行为,但又无可奈何,只好逃避。(2)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消除逆反心理的方法要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爸爸妈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①平等沟通。许多时候,爸爸妈妈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分析孩子叛逆的原因。许多爸爸妈妈总觉得自己是对的,孩子应该听爸爸妈妈的。但是,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所以爸爸妈妈应该放下架子,耐心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从感情上、从具体事件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②以身作则。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但自身行为却很随便,孩子觉得,当爸爸妈妈的自身都没有做到,凭什么要求自己孩子去做?因此不听管教。所以,做爸爸妈妈的应该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一旦爸爸妈妈行得端、做得正,孩子会受到爸爸妈妈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听从爸爸妈妈的教导。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因为兴趣影响学习成绩时,爸爸妈妈大多会粗暴地制止,但往往适得其反。要是爸爸妈妈先不动声色地观察孩子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心里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做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够接受劝告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愿意和爸爸妈妈融洽相处,都想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尊重。④艺术地批评。有些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犯错误就一味地批评,这样就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而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要是爸爸妈妈先对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和表扬,再指出不足和错误之处,孩子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就乐意接受。⑤循循善诱。有些问题,如早恋,爸爸妈妈应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的说服、劝导,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问题。同时,用具

257 评论(10)

饭团爱上飞

结束一天紧凑的旅程,回到了熟悉的家里。回味着与“幸福家”的遇见,内心还是有难以抑制的喜悦。                                   (一) 一直在农村学校工作,我不想浑浑噩噩的过完这有限的一生,不想辜负自己和孩子们的美好生命,想给孩子们一个幸福的班级生活,留下美好的青春记忆,即便只能陪伴一程。 我用心陪伴着他们,我们一起创造了很多精彩,书写了很多的故事,我自己也收获了成长和幸福。但一直以来,面对一些特殊的孩子,我花了不少精力来转变,却收效甚微。这些特殊的孩子,大部分因为家庭的原因,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看着这些心灵遭受创伤,或者心灵空洞的孩子在苦苦挣扎,我的心里难受,却又无力。 也是因为认识到心灵健康的重要性,两三年前,我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买了些相应的书籍,并在班里做一些团辅相关的课程。这些课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尽管我上得不专业,但孩子们总能从课堂中链接到自己前行的力量。 就这样,我这个不懂心理学的老师,以这种方式开始了与孩子一起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我想只要我把阳光洒进教室,阴霾就不会遮蔽孩子们的心灵。                                     (二)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四五个月前,区教育局启动了新父母学校项目,我们在摸索中前行,以“培养新父母,孕育新孩子”的理念,架构新父母学校的课程设计,邀约区内外的同行和专家做亲子阅读和家庭教育的指导。 凭借姜堰教育大阅读的品牌优势,亲子阅读方面我们有足够的师资,但在家庭教育领域,专业水准的讲师几乎没有,再加上我们公益的性质,没有讲课费,在家庭教育领域难以打开突破口。 去年的12月,在朋友圈看到了“幸福家”的项目介绍,点开链接,“自助助人,以爱传爱”的公益理念深深吸引了我。与新教育萤火虫“点亮自己,照亮他人”一样,“幸福家”认为,应该首先让种子师资成为幸福的本体,再把幸福的气质传播给身边的人。“幸福家”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家庭教育资源吗?“幸福家”那一张张温暖的照片,化解了我心里的一丝犹豫——我要报名! 担心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我向我师傅,也是区教育局刘付刚主任做了引荐,得到了区教育局层面的支持。新父母学校的义工团队和心理学科工作室二十多名老师自愿报名,加入“幸福家”。                                       (三) 终于等来了“幸福家”的面试通知,“幸福家”项目组人性化地开通了电话面试通道,对有特殊情况的学员采取特殊方式。临行前的几天里,很多老师都发消息问,可不可以申请电话面试?往返路程得花大半天时间,只是为了不足一个小时的面试,值得吗?每个人都可以找到一个不去现场的理由。 苏州,于我们而言,因为“幸福家”,有了一份额外的期盼和惦念。一路上大家谈笑风生,也正是有了这两个多小时的交流,让我对这群向往“幸福家”的同行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敬重。 南苑学校的金翠薇老师今年已经五十岁了,十多年前的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左臂,学校对她给予了特殊照顾,让她打理图书馆。在外人眼里,她应该是需要被人照顾的,可她在工作之余,不仅报名参加了心理咨询师的学习,还想和我们一起进入“幸福家”,用公益爱心点亮更多的生命。 沈高幼儿园的夏玖凤园长,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也一直被这个做事格外认真的女强人所折服。她能在大半夜里,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办公室里,反复修改文稿,熬到午夜是家常便饭。时间于她而言,是极其宝贵的,她本可以安排幼儿园其他老师参加这样的学习,也正是对“幸福家”有特别的期待,她愿意点亮自己,为更多的乡村留守儿童拂去心灵上的尘埃。 上午十点多,我们一行二十人到达了面试地点。这家名为“飞鸟村”的教育创新公司,是苏州班项目负责人晓莉老师一个多星期前才联系好的。得知“幸福家”是一个公益项目,免费提供场地。                                   (四) 一到现场,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爱的气息,志愿者们热情地为每个来到现场的学员,耐心的做指引,并很快安排我们进入休息室,避免了旅途疲劳带来的情绪烦躁。 后来我们才知道,面试过程中,接待我们的22名来自上海、杭州、安徽、江苏省内的志愿者和面试官,全都是自掏路费来参加这次的公益服务。华东地区项目总监春阳老师,也提前赶到了苏州面试现场,与学员见面。春阳老师首先播放了“幸福家”的宣传视频,视频里留守儿童的内心独白,触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弦,好几位学员都流下了眼泪。也是这段视频,让大家更坚定了跟随“幸福家”,坚持做公益,传播大爱的信念。 春阳老师随后对“幸福家”的课程体系做了详细的说明,项目组精心设计了《幸福家庭基础》、《亲子关系》、《授课技能提升》和《亲密关系》四个阶段的课程,从实效性出发,给予学员最需要的东西。或许“幸福家”的魅力正在于此,让学员尽快成长,让公益大爱能更有效地传播给儿童。我不知道春阳老师有怎样的成长背景,但听春阳老师的分享实在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似一阵一阵的暖流从心里淌过。 苏州班项目负责人晓莉老师也与我们见面,此前我和她已经在线上做了不少沟通,知道她有澳洲留学的经历,也做过儿童早期教育方面的工作,是个特别优秀的女孩。巧合的是,她老公竟然是姜堰人,不得不说这也是姜堰与“幸福家”注定的缘分。                                     (五) 提起要面试还是紧张的,毕竟我只有过一次面试经历,而且还是十多年前。 我们的面试场里,三个小组同时进行,每个小组三个面试官,同一组别的应聘学员是五人。据说,采用的面试方式是西方很流行的“无领导小组讨论”。 首先是轮流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我讲明了我的两个身份:乡村教师和两个宝宝的父亲。东桥的汤月慧老师、沈高幼儿园夏玖凤园长、南苑学校的金翠薇老师和我分在了一组。另外两位通过自我介绍,有所了解,一位是苏州当地的博士工程师,还有一位是自由创业的两娃宝妈。讨论题部分,先需要个人提出观点,然后小组进行无领导讨论。这个环节我觉得自己的表现不是很好,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还有待提高。在讨论过程中,虽说是“无领导”,但面试官很快就能发现讨论过程中每个人在团队里的角色。最后夏园长代表小组向面试官做了总结陈述。 在自由提问环节,面试官让我用三个词来概括自己的性格,“内向、热情、坚持”,我脱口而出。面试结束后,我再次回忆,我觉得这三个词还是很贴切的。“内向”是原生家庭留给我的印记,“热情”是我对世界的态度,“坚持”是我对信念的追求。 三位面试官始终以平和和微笑面对我们每个人的回应,还不时报以掌声鼓励,舒适的交流中,心里漾起阵阵暖意。 晚上看到张卫平老师的美篇里说:面试,是幸福家设计的一场美好偶遇,让一颗颗有爱的心相互碰撞,达成共鸣。 是啊,是爱让我们相遇,是爱让我们遇见更丰盈的自己。回程的路上,我们都对今天的苏州之行感到无比庆幸,庆幸自己与“幸福家”有了一次甜蜜的相遇,庆幸自己遇到了一群纯粹的公益人。 遇上“幸福家”,遇上幸福!

203 评论(14)

藤原惠津子

这样的父母最固执,你做什么没必要和他们说,因为说了都是给你反对票。之前我做生意我母亲也是极力反对,非要我去工厂打工。我坚持自己的选择,做生意成功了,收入一天好比之前工厂一个月,按自己想法去做,如果真听父母的真的一辈子就被耽误了,趁现在年轻就多去尝试,失败是成功之母。你不去尝试当你老了将会后悔莫及

343 评论(12)

晓晓小同学

东营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有名叫贺晓莉的心理咨询师,好像是在急诊科工作。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效果比较好,口碑不错,可以联系贺老师试一试。

13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