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y07280917
9月9日,备受关注的劳荣枝案一审宣判,劳荣枝犯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绑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劳荣枝当庭表示不服,提起上诉。9月11日,南都记者从央视公开的此前一审庭审画面了解到,劳荣枝将其在娱乐场所坐台物色的作案对象称为“猴子”,还曾称,“我这一辈子没有杀过一只鸡,没有杀过一只鸭,我不敢去做这样的事情。”在两天共15个多小时的庭审过程中,公诉方就劳荣枝所牵涉的南昌、温州、常州与合肥四地的犯罪案件进行了举证。劳荣枝否认了故意杀人的指控,声称自己参与杀人是遭到了法子英的胁迫。
日前,一段劳荣枝跳舞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这个背负七条人命的犯罪嫌疑人,在舞蹈圈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武汉心理咨询师馨歌和凤舞表示,很多人都认为劳荣枝是遇人不淑,然而在犯罪事实面前,官方判决为主犯共谋。劳荣枝的乖顺,只是一个假面具,这说明劳荣枝可能具有表演性人格,比如她被抓时的微笑,法庭上声泪俱下哭诉,她能够顺利藏匿逃亡20多年,就充分说明她的情商智商非同寻常,她在法庭上自称自己不管走到哪里,别人的评论都是“知性美”,这只不过是大众被她美丽温贤的外表所迷惑欺骗。17日,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名和劳荣枝有过接触的舞蹈圈内人,他们直呼:想起来头皮发麻。
劳荣枝出现在庭审现场,她被判以死刑,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线眼里。劳荣枝曾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语录:“别人不可能看出我是坐台女,我走到哪里,别人都说我是知性美"。最后一次出场,她依然想把自己知性的一面展示给世人。直到最后,法官判她死刑时,她终于绷不住了,拉下口罩,露出苍老臃肿的脸,一边抽泣,一边用细柔的语音做最后的挣扎:我不服,我不服,我要上诉!原告律师说,劳荣枝有强大的和非凡的表演才能,擅长以表现柔弱欺骗所有人。“你可以说我不优秀,但不能说我不善良”!“别人不可能看出我是坐台女,我走到哪里,别人都说我是知性美","我一直想要传播正能量”。“想要教书育人”。“我这辈子没有杀过一只鸡,没有杀过一只鸭”。“我只有感恩,做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很难相信,这是一个双手沾满鲜血的女魔头说出的话。
陆中明的遗孀朱大红当年只有29岁。她说,丈夫遇害后,自己曾想过自杀,但想到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没有了父亲,未来还需要人照顾,还有一个年迈的婆婆需要照顾,才坚持活了下来。2000年在合肥找了个保洁工作,坚持将三个孩子养大。陆中明母亲生前常问劳荣枝是否落网,可惜却带着遗憾离世。牛大金此次提出的索赔数额是130多万,包括丧葬费、孩子的抚养费及精神损失费等。130多万一条人命,相信谁家也不会轻易卖的。庭审中,劳荣枝听到这个诉求,几乎是没有思考就说出了答案:我道歉、我愿意赔偿,但我只有3万块钱,我想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钱赔偿!且不说一个大案要案犯罪嫌疑人,庭审后是死是活尚不得知,狱中能否开通众筹平台,也就是说且不考虑她提出的众筹的可行性,退一万步说,即使她提出的众筹可行,你愿意为她筹钱吗?
叶子青了
“这么好的工作你竟然辞职?你是不是有病?” “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是个蠢货。” “你这人太内向了,成不了大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种别人对我们的评判,你太年轻了,你太无礼了,你太LOW了。 这种评判是一种最原始的人与人之间试图相互操控的手段。从我们学会理解词语的时候起,父母就在用“你真是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语言来鼓励我们的那些「好」的行为。 同时,他们还会用“你这孩子太坏了”“你好辣鸡啊!”这样的语言来压抑我们的那些「坏」的行为。因为我们从小就是被这样对待的,同时整个社会也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交流和运转,所以几乎没有多少人察觉到这有什么不对—— 我们通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来认识和定义自己。 通过这样一种 「外在评价系统」 令我们每个人都牢牢地保持着非常多的 「社会属性」 ,并在这种「社会属性」的驱使下,令我们产生了许多的追求,从而不停地创造「社会价值」,以维持社会的运转。但问题在于,对于你个人而言, 如果你接受了别人对你的评判,就会导致你对自己的认识变得模糊,同时你会被别人操控,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做那些别人希望你去做的事情。 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着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想法的,别人的评判会和我们自己的想法产生冲突,于是这种冲突就会导致我们处于「自我分裂」的状态中。正常情况下是: 我们能够坚持做自己,以自己的看法,感受,和对自己的认识为主,同时也能够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和建议中有选择性的重新认识和改进自己。 但自我分裂的状态往往导致: 人们会抛弃自我,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他们总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感受,以至于很多时候无法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比如当别人侮辱了他的人格时,他因为被别人称作是没用的废物不配有尊严,而无法体验到自己愤怒的情绪; 比如某人因为总是被身边的人否定,而始终无法体验到自信,并且会潜意识的认为自己总是会失败;) 所以,你是否时常被你的父母或亲密的人否定? 你身边是否有人常常自以为了解你而对你妄下推断? 你是否时常听到有人对你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是否有人“鼓励”你:你做的很好,要加油啊! 是否别人告诉你:你这样令我很满意,你继续这样做我会更喜欢你? 是否有人在你耳边喋喋不休:你要找份稳定的工作,找个好老公/老婆,买所大房子?那么现在你可以不接受这些人对你的「评判」。 不仅仅是那些负面评价会令你怀疑自己,别人对你的鼓励与认可同样也会令你迷失。你现在应当意识到,没有任何人能够评判你。我知道看到这里你已经本能的想要反对我了:第一,如果完全不接受别人的评价这也太绝对了吧?第二,别人对你的鼓励有时候也会起到好的作用,别人对你的贬低有时候反而能催你奋进,并且,有时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规避风险,帮你做出更好的选择啊?问题其实不是在于结果的好坏上,而是在于我们对于这套 「外在评价系统」 的态度上。 如果我们能够以自身的观念和感受为中心的话,那当然是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别人的建议和观点; 但如果我们是处在长期习惯遵循外在评价系统的话,那么即便是通过吸取别人的建议规避了风险,通过受到别人贬低的刺激获得了进步,这些从本质层面上来讲,也是无意义的。重点在于,你从 「外部评价系统本位」 到 「自我意识本位」 的转移。因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所以你需要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意味着你需要一定的试错和牺牲,并且是必须的牺牲,因为只有犯错误才是最深刻的改变途径。也就是说,你选择不再管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建议,的确很可能令你碰壁和受挫,但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形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经验,你独自去面对风险和挫折,这样,「你自己」才能够成长起来。人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几乎都本能的会忽略掉自己的错误。当我们在不停地谈论「别人不能定义我们」的时候,这是在将错误完全归结于别人;但事实上我们自己,也时常在定义和评判别人。“小李太蠢了,谁会喜欢他呢?” “打扮那么浓艳干嘛?一看她就是个骚货!” “哎呦呦!你看小赵那大金链子戴的,不就是想炫富么!”这样的话其实也经常从我们的口中说出。为了急于证明自己没有那些从别人身上体现的不好的点,为了平衡我们内心的嫉妒与愤怒,为了控制别人,我们也会去定义和评判别人。 同时,为了避免「身份焦虑」,逃避责任,和「自我接纳度」的缺乏,很多人也时常会给自己下定义,贴标签。“我是一个美食控”“我是个女汉子”“我就是一个很懦弱的人呀”在这个信息过载,过度功利化的时代,人们普遍会陷入一种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描述和表达自己的困境。于是给自己贴标签这种行为就作为一种缓解身份焦虑的手段而被广泛使用。当一个人说出“我是个女汉子”的时候,她真正想表达的是“我希望你认为我是个鲜明的,有独特个性的女孩。” 即 这种贴标签的行为,并不是对她自己的准确描述,而仅仅只是通过给自己贴的这个标签,从而令别人对自己产生这样的印象 ——我很坚强,我很时髦,我很酷等等。当你工作完成的不好,当你做错了什么事情,你被上司,被母亲责骂的时候,你可能会下意识地为自己辩护:“我本来就是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啊!”通过给自己贴上“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这样的标签,你在心理上逃避了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但因为你逃避了责任,所以你就逃避了成长的空间; 同时“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这样的标签也很限制你,因为你在今后就会真的“做不好事情”了。而一个自我接纳度不够的人,会非常“擅长”在生活中否定自己,「我不够好」、「都是我的错」这样的标签仿佛牛皮糖一样黏在他们身上。由于这些自我否定类的标签的存在,所以当他在对问题进行归因的时候,几乎下意识的就会将负面的原因归结在自己身上,而无法意识到客观现实。所以、所以重点在于——当一个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归因倾向是指向于自己的错误,首先是导致他无法应对和处理现实问题,客观层面上的问题无法解决,他自己也无法得到锻炼;而对这个人而言, 他所要面临的问题就变成了自身的情绪和感受的问题 ; 但当人深陷于情绪问题时,只会令情绪问题变得越来越糟糕;他只会令自我否定,自我谴责的感受变得越来越痛苦。所以,这个人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以至于根本无法再面对和处理现实问题。事实上,在本篇文章中我想传递的一个观点是—— 人是无法被定义的 。我们活在一个「定义」的世界里。通过对这个世界上的存在下定义,贴标签,我们就能够把事物简单地加以分类和规整。 通过下定义,事物就变得可控,易于理解。我们就能够因此而获得一种安全感,因为——小丽是一个高傲的女孩、所以她才会对我的示好视而不见; 我是一个辣鸡、所以我才总是失败;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就为事物的发生找到了一种「合理」的解释,这样我们就能好像知道了原因,而不用面对未知的恐惧——其实我不知道小丽为什么拒绝我,我为什么失败。人类恐惧未知甚过事实。 但很多时候,事物的发生其实是没有原因的、或者说是我们无法通过推理、验算找到答案的。 可是我们却无时无刻不在用我们那狭隘的「逻辑」去评判和定义事实。当然,我们没有人能否定通过给事物下定义的方式给人类生活上带来的便利,我们大大提高了处理问题的效率,很多时候我们也能够将主要问题处理得很好。但关键在于,对于个人而言,活在「定义」的世界里,就意味着你永远活在「局限」之中。如果你时常定义别人,就意味着你选择了对这个人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视而不见,你会带有你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如果你时常定义事物,比如“只有辣鸡才会喜欢打羽毛球”“吃兔兔肉的人都是变态”“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穿胸罩呢”,那么你可能会错过更广阔的,更丰富的生命体验。如果你总是相信并且接受别人对你的定义,这也就意味着真正的「你自己」被压抑了。你选择相信那些只看到你的某一方面的人对你的看法,就必然会造成你对自己的怀疑,你对自己其他方面的困惑。对过你总是定义自己,就意味着你限制了自己的其他可能性。现在你有意识到,「定义」是如何限制你的吗?你喜欢画画,就一定要成为一个画家吗? 你今年27岁,就一定要考虑相亲生子吗? 你喜欢看网络小说,就一定是个屌丝吗?你看到了吗? 定义在限制你,人们给一个定义加上了许多的属性,仿佛你符合了一个定义,就同时拥有了其他所有的属性。 于是你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拥有那些你所向往的属性,而努力让自己去符合一个定义; 你为了逃避一些你所厌恶的属性,而让自己努力不符合一个定义;你理解到问题所在了吗?就像你只是想吃一个冰淇淋而已,但这个时候却有“一个大人还吃冰淇淋太幼稚了吧?”“一个大老爷们竟然吃草莓味的!!!”这些规则和定义在阻碍你。但事实上这些规则,这些定义本来都是不存在的,这些全都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用来限制自己的。吃冰淇淋这一个行为不能代表你就是幼稚的,小丽拒绝了你不代表她就是个高傲的人,你很内向但不意味着你就干不了大事。所以你需要记住的只有一点: 没有那么多的定义,也没有那么多的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从定义的世界之中解脱出来?首先, 你要停止对别人下定义,停止评判别人。 要知道,你不可能一遍评判着别人,一遍又对自己说,我不需要在意别人对我的定义。 定义作为一种操控别人的武器,当你试图用它去控制别人时,你自己其实也还是在定义的操控之中。然后, 你「选择」不再接受别人对你的定义。 重点在于你「选择」上。 我想肯定还有不在少数的人这个时候会想问:那怎样才能不再接受别人对我的定义呢?但事实上问题已经止于此了。 就像我告诉你,今后不要再看电视,不要再从二楼跳下来,不要再自慰了一样,你要做的,只是把以前你经常做的事停下来,而已。当然这中间会有很多阻碍,你忍不住总想看,总想自慰,总想接受别人对你的定义,但克服这些阻碍,本身就属于你自身的探索过程。最后, 解放你自己。 解放自己就是说,你意识到到自己是无法被定义的。这个步骤不存在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告诉你,这更像是你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走到的一个阶段。我之所以能理解这一点是因为有一天,我的脑海中忽然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试着想象一下,就从现在这一刻起,你没有了名字。”而这一瞬间我好像忽然就开悟了。对,我没有了名字,那我是谁?我是我的身体吗?我是我的思想吗?我是我过去的经历吗?我是因贫穷的自卑吗?我是因成功的傲慢吗?我好像忽然能够看到过去的自己,仿佛一直被自己的经验和各种定义局限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仅仅是童年时的一些社交受挫的经历就导致我一直以来对人际关系都有着回避的倾向。但事实上这一切都是幻象,过去都是幻象,经验都是幻象,定义都是幻象。 “我”也是幻象。你明白了吗?你不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父亲,一个程序员,一个coser,一个美食控,一个辣鸡,一个精英,一个心理咨询师,一个中国人,一个思想家,一个同性恋,一个佛教徒。Listen,从你给自己定义的「身份」、「角色」、和「职业」中解放出来,你才能够意识到,你生命中所存在的、无限的可能性。以上
提琴小13
国家取消三级、二级心理咨询师的目的是,原有准入门槛太低,造成心理咨询市场诸多乱象出现。暂时切断成为心理咨询师的途径,是为了提升心理咨询师水平。因此,看看书考个证就可以当咨询师的事情已经不可能了。如果要发展此事业,需要投入更多,接受更多专业训练,自然而然地得到市场认可。我说四点看法,供大家参考!第一,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劳动管理的角度说,意味着取消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准入。为什么?咨询师不再属于精神医学类职业,与心理治疗师有明确区别。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与国际接轨,将心理咨询与临床医学行为相区分,不再设置职业准入,转由协会、学会、行会、人才使用单位和咨询机构自行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和标准制定。第二,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自2005年实施以来,在全国先后培养了不低于几十万人(全国情况数据不详)的咨询师队伍,客观上起到了科普心理健康、增进心理意识、推动职业和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大部分人并不具备专业胜任力,这也是造成体制内外(不仅仅是社会心理机构)心理咨询师队伍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主要原因。好在,部分学员在拿到证书之后,加入各种专业体系继续2-3年以上的学习与临床训练,经历上岗实习、淘汰优选,最终留在心理咨询师职业队伍中,他们是少数佼佼者,目前已经成为一些优秀的心理服务机构的中坚力量。目前,取消这个“快餐式”职业资格认证,条件成熟,是明智之举。第三,没有了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并不意味着谁都可以从事心理咨询职业,专业能力和资质认证将越来越重要。来访者寻求咨询师帮助,好比你去商店买空调,总得看看品牌,美的、格力还是进口品牌大金?不会随意购买无品牌商品吧!同理,心理咨询师必须要持有专业能力资质等级证书,否则你将没法应聘或自主开业,开业也可能没人敢找你。今后,提供专业技能等级认证的体系将越来越多,并且会经历竞争市场淘汰。无论如何,这些专业平台对咨询师的专业培养要求,一定会远远高于过去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否则,你就有理由怀疑它。第四,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确立一些基本认知,以避免走弯路:1.专业能力最重要,资质资格次之。缺乏心理学基础的人,应尽可能获得心理学基础教育的学历学位,这是你进入咨询师职业很重要的条件因素。2.不要期待有国家政府部门再来统一管理心理咨询师专业技能认证,而要精心选择加入合适的专业体系,包括协会学会,这样便于你及时了解掌握职业、行业动态并获得学习机会。3.不要相信网上那些非心理学的培训类机构组织的各种证书培训,特别是那些只有课程设置而不公布授课导师名录的培训(学习的关键在于跟谁学,而不是你学了什么课程),无论给你颁发的是什么证书,它们基本都是骗钱的,务请小心鉴别!最后最重要的是,还是建议你再想一想为什么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希望对你有用,祝你顺利。
融发装修
人类的历史、文化与潮流中的很多东西是在不断轮回的,纹身这种古老的身体文化,在原始社会其实不分男女都很流行。传统印象中,黑社会都要赤膊纹身拿着大砍刀,戴上大金链子,纹上左青龙和右白虎。更是奠定了“纹身不是好人”的印象。
一大群姑娘们对纹身男有成见。但美国心理咨询师John D在他的治疗记录中发现,85%的姑娘认为有纹身的男人更有情趣,68%的人认为纹身男人更自信。并且根据美国相亲网站OkCupid创始人Christian Rudder的分析研究,纹身的男会员更受姑娘们的青睐,就是更容易被翻牌子。
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纹身的男人更有自信,更少焦虑并且在纹身三周之后对于自己的外形更加满意。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恋爱甜蜜指数,因为一个男人的自信与他给予女友的安全感和信任紧密相连。纹身就像魔法,改变你也改变别人眼里的你。心理学家们发现很多名校的莘莘学子都对纹身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调查的1753名名校在校生中,有14%的人表示已经有了N处纹身,4%的人表示自己有身体不同部位穿刺……。美国《性医学期刊》表明,有纹身的男人不管从恋爱技术还是经验……,都比较丰富,所以……你懂得……。
研究表明,在全美有百分之75的纹身男都有着或者曾经有着傲人的身材,在拥有纹身后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让这些纹身男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健身房中,他们要给纹身一个完美的身材。心理学家也表示纹身的男性更健谈,与朋友更亲密。并且,你不用费劲试探他:纹身就是他的故事,即使不讲话,你也能读懂他。因为纹身的男人都很直白!“纹身是自我的象征,当一件事情让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就想把他刺在身上。所以,纹身能透露兴趣、喜好、文化、喜欢的音乐,甚至信仰,每一处都代表独特的自己,也表示想要展示自我的渴望。”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教授Nicholas Thomas说。
纹身的位置可以根据你的喜好去选择,那么到底纹在哪个位置好呢?
1.男人肩上纹身是女性非常喜欢的。如果他穿着背心,你会清晰的看到他肩膀上的纹身图案,穿短袖衣服的时候肩上的图案也会露出来。
2.胸部纹身唯一的缺点是你只能在海边或晚上睡觉的时候才能看到男人身上的纹身。其他时间,它们会被藏在衬衫里。
3.如果你的男伴侣是背部纹身的话,你将会喜欢它们走路的样子,并且有一种无限接近你感觉,你会有爱的冲动。
4.上臂纹身,这取决于他的袖子长度,但当男伴侣准备脱衣服的时候你总能看见纹身图案在哪里。
5.一些手部纹身看起来并不专业,但咋一看还非常性感。当然,只要你对男伴侣的纹身图案满意,它就是最好的,其他的都不重要。
6.侧边纹身通常是针对女性的,但是男人侧边纹身也是一样性感的。正因为这个区域不常见,所以它使得男人更有吸引力。
7.当一个男人穿着长袖子上衣,并卷起衣服露出下臂纹身的话,这种诱惑是不可能抗拒的。(科幻星系 康斯坦丁/文)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