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妈妈0509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即使佛教都说佛不能直接救你,要你自己开悟。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可笑的是,世上的许多人恰恰喜欢这样做,还美其名说坚强,其实,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了。 如果你觉得好,以后一定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八彩虹624
不是吧不是吧!不会还有人不知道衡水中学吧?!
一句话,不管你是否在衡水中学就读过,它都是无数学子的噩梦般的存在。超高压的封闭管理模式,加上超人看了都摇头的课程表,超高清的摄像头甚至连一丝一毫小动作都会清晰展现......
有的网友朋友们毕业多年提到母校衡水中学,都会产生极大的抗拒感,那心理阴影简直杠杠滴~为了这一场【人生最公平的考试】衡水中学的师生简直就是呕心沥血啊!让很多网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衡水中学的跑操,密密麻麻的方块队伍,每个人都拿了一本小册子在读在背。还有就是吃饭和上厕所的时间都安排进了时间表里,真是逼疯慢性子的节奏啊~是看视频资料都会目瞪狗呆的程度!如此高压的环境,当真是十分致郁了~
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虽然并没有在衡水就读,但是很多学校也兴起了向衡水学习的热潮,我们学校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候我们学校领导也不知道干了多少鸡血,要求我们六点半就开始早读、晚自习上到快十一点、教室安装摄像头、每天休息时间少得可怜、作业多到拿袋子装、看衡水中学的百日誓师大会、听衡水中学学霸励志演讲......虽然强度还是不比衡水中学,但是也是实实在在的体验了一把【被衡水中学支配的恐惧】。当时很多同学都直呼受不了,真的很难想象在细节控制更为严格的衡水中学,大家都是什么样的抗压能力,才能经受得住如此【魔鬼】的锤炼。有些网友还会很经典的调侃【论那些年被衡水中学支配的恐惧。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纵观一个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一味追求高成绩真的是这个人最好而唯一的路吗?有的网友表示【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又有的网友表示【未来社会上的精神、生存压力会更大,这只是小巫见大巫。】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了。但是我倒是觉得无论在哪里就读,适合自己、无愧于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学习模式。拼命鸡娃,也并不代表就会成为人上人,还是量力而为科学、可持续发展,才是学习的王道。
superman0810
教育不是万能的,不用心的教育更是万万不能的。很荣幸观看了衡水中学第八届“青春之花 最美绽放”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舞台心理剧,直抵人心,很震撼,也很感人。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编剧,自己导演,用真情实感本色演出,尽管稚嫩,但热烈放姿、不拘一格,取材生活,内涵丰富,用郗会锁副校长点评时的话就是实现了“自我教育”。被孩子们感动的同时,另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衡中的教育很用心。衡中对敏感问题不隐藏、不回避、不抵触。就“早恋”这个持久困惑中学教育者的问题,衡中就拿出来让孩子切身感受,去表演,去感悟,去探讨。郗会锁副校长对孩子们的忠告中肯、实在:奉劝孩子们珍惜现在,放眼未来,让青春萌动的孩子们对爱欣赏就够了,还是要深埋在心底,不要轻易说出来吧,“天涯何处无芳草,谈爱年龄方为小”。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家的思考。一句诗也给孩子们作为劝勉——“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心理咨询室、心理放松室和心理辅导老师的设立,衡中可能不是首创,但
秋风泡泡
你的确是缺少了爱,不是别人给你的爱,而是你给别人的爱,你没有这方面的成就感,荣誉感,你的生活虽然顺利,但你没有向上的动力和前进的勇气,如果你想改变这一切,你去试着做一些公益事业吗,你去试着捐助一个贫困学生吧,你去试着关心一下身边的人吧,你一定会从你所付出爱心中,得到宽慰和快乐的,不信你试试,生活是如此美好,你却为此苦恼……
壬生京三郎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忍” 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一个“忍”字。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 所以,古人说:“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万事忍为上”等等。足见“静”、“忍”的重要药王孙思邈的养生妙法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摘自:求医问药网 )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做够100下更好。可以强化肠胃、固肾气、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后两手交叉,围绕肚脐顺时针方向揉。揉的范围由小到大,做36下。可以帮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胀。 摄谷道(即提肛) 吸气时,将肛门的肌肉收紧。闭气,维持数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后呼气放松。无论何时都可以练习。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次。相传这动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养生功法。 膝常扭 双脚并排,膝部紧贴,人微微下蹲,双手按膝,向左右扭动,各做20下。可以强化膝关节,所谓“人老腿先老、肾亏膝先软”,要延年益寿,应由双腿做起。 脚常搓 右手擦左脚,左手擦右脚。由脚跟向上至脚趾,再向下擦回脚跟为一下,共做36下;两手大拇指轮流擦脚心涌泉穴,共做100下。脚底集中了全身器官的反射区,经常搓脚可以强化各器官,治失眠,降血压,消除头痛。 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记住,感恩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不要老想着别人要对你怎么好, 别人是没有这个义务的 无论是父母 还是朋友 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我们都应该学会感恩,为此涌泉相报 第二,还有一颗善良的心就会让人心胸开阔 当你遭遇不平的时候 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都在受苦 你并不孤独 有什么苦是挨不过去的呢 坚强再坚强 就会有海阔天空的一天了 最后,心胸开阔的人才会快乐 所以,每天都记住开心的微笑 你就会发现,你将拥有一颗善良而美好的心灵修身养性 淡泊人生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现在是一个烦躁的时代,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人都面临着太多的诱惑,太多的欲望,太多的压力,从而生出太多的烦恼,太多的痛苦。如何修身养性,始终保持一种宁静自然的心态,活得轻松自在,是许多人向往的一种美好境界。 淡泊是一种豁达的心态,是一种明悟的感觉。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淡泊;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也是一种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更是一种淡泊。 淡泊人生,并非逃避现实,也非看破红尘,而是在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基础上,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清醒,堂堂正正,不搞投机钻营;多一份洒脱,多一份超然,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人生在世,往往不会一帆风顺,荣辱得失寻常事,喜怒哀乐自然情。不必为过去的得失而后悔,也不必为现在的失意而烦恼,更不必为未来的难测而忧愁。只有认识到平淡是真的道理,时刻保持心理平衡,才能逐步过渡到淡泊明志的人生境界。 与浩瀚历史长河相比,人世间一切恩怨情愁、功名利禄皆为短暂一瞬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不必太在意人生的潮涨潮落,整日里患得患失。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只要悟透其中禅机,自会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我们该如何修身养性 ( 一) -------------------------------------------------------------------------------- 谢 江 南 西方文化的汹涌而来,大大动摇了我们乃至我们上一辈经过数年、数十年培养、树立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就象封闭的房间打开的一扇窗户,吸取新鲜空气,同时空气中也夹杂着苍蝇,无情的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伦理。 年青的一代呀!你我是否就该随波逐流,要名的身入功名、求利的追求世间财富、什么都有的就该迷于身色犬马,奢侈放纵呢? [反省]一团雪白的海绵,既可以吸收水分,又容易染上污垢,若染上了,要清洗干净就相当困难了。 而对于五光十色、纷繁、浓艳的尘世,保持一种不动摇的意念,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扪心自问,不可有一丝的懈怠,鲁子日:"吾日三省吾身"。常年的反躬自问,检查有何处做得不对,何处要不断改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自然就会有谦虚、宽广的胸襟。 [志向]远大的志向,通过艰苦的努力才可实现,贫困潦倒,并不妨碍一个人去立志,做大事,"穷者志坚"、"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成功在于勤奋、思想在于积累,先天固然重要,然后天的努力奋斗才是最为关键的,笨鸟先飞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明白的,深夜五更,夜深人静,经过一夜的熟睡,一个勤奋的人,已经开始思索今天要做些什么了。 [涵养]人人都希望自己能言善辩,但是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辩驳之实,只会落下矫揉造作,故弄玄虚,作茧自缚。人人都想西施之美,貂婵之貌,然没有高尚的品行,为男色三招四,为妇红杏出墙,只会留下遗臭万年、千古骂名。胡狼博士告诉我们: "脓血枯骨"同"俊男靓女",只不过是原子层堆砌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呀!"加强自己的涵养吧!人的涵养是个渐进的过程,要做大量提高涵养的事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孔子的弟子子路不因自己穿着寒酸而在有钱人面前感到自卑,因为有其内在才华学识。 [逆境]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面对逆境,不当屈服,面对清苦劳累,对于人是身心上的考验,经过饥寒交迫的人,才会越加发奋努力,成就事业。 世上的书籍很多,读书是为了增长自己的学问,开阔自己的眼界,有的书经久未衰,流传至今,旺盛的生命力无须置疑,一生中是应去读一读的,为养性修身也好,为富国强兵也罢! 上述所言,江南通读三书之时,顺笔写之,并无整理,感悟所至,一已所见。 (注:三书:洪应明[明]撰写《菜 根 谭》、洪应明[明]撰写《小窗幽记》、王永彬[清]《围炉夜话》,并称"中国人修身养性"必读三书) 给 不 善 变 通 的 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磐无上道。 ??《华严经》 一位评论家曾说过:“观察事物,眼光要大如空中的飞乌,也要小如地上的爬虫。”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居高临下看到事物的整体,略去细节部分;另一方面,则要用显微镜放大细部,用透视的眼光来看。如果缺少这两种眼光,要么只能看到大致情况,而无法了解个体的特征;要么,就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而无法窥见全貌。人不能有偏见,心理上偏向任何一方,就会迷失自己。佛教是不折不扣的中庸之道,它的主张就是“由整体看个体,由个体看整体”。这并不只是以鸟瞰法或虫瞰法来观察对方,而是进一步透过对方来了解自己,通过自己来认识对方,即达到一种“人我我人”的境地。 所以,一个不知变通、头脑顽固的人,往往会固执己见,不能但然接受对方,了解对方,常与他人发生冲突。“色不异空”,肉眼所看到的现象(色)是没有实体(空)的,因此,物质的存在是一种现象,由于无数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物质不断地产生变化,世上绝对没有不发生变化的实体存在。“空不异色”,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切物质,没有一种具有实体,但由于肉眼只能观察到现象、而看不到实体,所以只能把现象假定为不变,把眼睛可看到的现象假定为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眼睛所看到的现象,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它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唯有从这两个方面来了解它,才能看到真实。据一位负责培训飞行员的教官介绍,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飞行员,必须具备集中(综合)和分散(分析)两种能力。飞机是没有任何东西支撑的,要在没有实体的空中飞行,对高度、方向、气温、气压和其它各种状况的变化(空),对仪表等有形的资料(色),都必须时刻加以注意。飞行时,飞行资料和实际情况应该保持完全一致;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实际情况和显示资料常有出入。譬如,在海拔五百米的山岳的另一边,飞行的实际高度是六百米,而仪表上的显示是一千米,这种时候,如果飞行员一味依赖仪表显示器、是不难想象其后果的。碰到这种情况时,飞行员首先要确切了解各种状况和资料,然后对照当时的情况,采取沉着、敏锐、果断的对策。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当周围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如果当事人仍然固守成规,不知适当变通,就会受人孤立,最后后悔莫及。 给 被 视 为 不 中 用 的 人 吾非圣贤,彼非愚蠢,均是凡夫而已。??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世间有些被他人视为不中用的人,他们在公司里遭上司训斥,受同事轻视,内心十分痛苦。某家广播电台曾播放过一段名叫“天才?秀才?傻瓜”的节目。 问:“傻瓜是什么?”天才说:“我不知道。”秀才说:“我也不知道,我去查查字典。”傻瓜却说:“不用你管。”由此可知,即使被人看成是傻瓜,也不要在意。如果认为自己确实有点儿傻,那么赶紧去找原因并加以补救,才是上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可妄加评论,否则将加倍显示自己的愚蠢。 释迹牟尼在世时。有一位名叫周利盘特的弟子,由于他资质鲁钝,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嘲笑。周利盘特生性憨直,释尊非常同情关心他。释尊把他叫到跟前,谆谆告诫他道:“要守口如瓶,不要表露自己的意思;不要去做不该做的事;如果你确实能记往这一点,就会有所进步。”周利盘特花了数年的功夫,终于记住了释尊的教导。 于是释尊又对他说:“你花了三年时间学会了这句话,现在我要告诉你这句话的意思。“人生在世有十恶,即身、口、意三恶。其中身有三恶,即杀生、偷盗、淫乱;口有四恶,即妄语、两舌、恶口、秽语;意有三恶,即贪欲婪、嗔怒、邪见。“这些罪业合起来称为十恶。只要能够不涉十恶,就可以得到彻悟。”周利盘特遵循师父的教诲,虔心奉行,不久心中的疑念和困惑就渐渐消失了,终于成为一名大彻大悟的人。 有一天,释尊派周利盘特为五百名女弟子演说佛理,好多弟子心想:“那个傻瓜竟要来为我们布道,看看他能讲出什么道理。他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要好好驳斥他。”周利盘特终于来了,他说道:“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很笨的人,大脑迟钝,我一生只学会了一句话,可是,我能自始至终地持行……”整个道场顿时鸦雀无声。原本有意为难他的人,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有一次,释尊带周利盘特进王宫为国王说法,周利盘特在门口被卫兵拦住了。于是周利盘特只好在门外等候。释尊进去向国王说明情况,告诉国王周利盘特是一位觉者。围王就问:“听说他是傻瓜,只学会一句话;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够大彻大悟呢?”释尊微微一笑说:“国王,知识在精不在多,重要的是去实践。不错,他只懂得我教他的一句话,但是他能透彻明白个中的道理,并且精励持行,所以身、口、意都能保持清净。” 《法句经?譬喻品》中说:“即使能背诵经文千段,如果不能明白个中的真意,不如只学得一要句,反能除去罪恶。“换句话说,能诵千言而不得要领,反不如始终按照一句真言实行为好。“诵经众多,不了解意义又有什么作用?还不如彻底了悟一句,并身体力行,更合于佛道。”这段经文正好印证了上面的故事。经中又载:释迹牟尼因为周利盘特生性愚钝,就只教给他一句经言:“除垢。”他经过多年念诵、实践,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洪应明在《菜根谭》中也说过:“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意旨与佛言如同一脉。 给孤独无着的人 心有定故 ,能知万象生灭之法 ,是故汝等 , 当常精励,修习禅定;苦得定者,心必不散。 ??《遗教经》 当身边缺少交谈对象,必须单独生活时,的确有点难以忍受。即使是厌恶当今社会世风日下而偏爱独处的人,孤独几天倒还无妨;但是如果时间久了,不会发疯亦会发狂。 一九九四年底,一位日本人A君只身前往美国工作。他第一站是到达夏威夷,有一段时间住在马塞诸塞州,有一段时间住在科罗拉多州,前后历时十年,对孤独可谓有一番特别的感受。当时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A君按契约规定至少得在国外工作五年。他带着少许旅费,来到异地美国,想回一趟日本可谓难上加难。初来乍到之际,由于思乡心切,不但工作不太理想,而且经常失眠。日本明治时代的旅行探险家B君,只身前往中国内陆新疆旅行探险。当他旅行抵达汉口时,为孤独所困,发出“仰天诉苦天不应,俯地空叹地无声”的感慨。 当孤独的苦闷无处倾诉时,许多人则藉着唱歌、喝酒和哭泣来聊且自慰,使自己暂时忘却孤独。A君当时既没有朋友,也没有聊以自慰之法,一腔愁绪真不知如何排遣。就在这个时候,《无量寿经》中的“独生独死,独来独去”八个字,忽然跃入 A君的眼帘。它的意思是:“不论生死,人都是孤独的来,孤独的去。”这八个字犹如当头棒喝一般,使他觉悟到自己本来就是孤独的一个人, 就是回到国内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心情自然就慢慢开朗起来。 “日本作家、诗人室生犀星曾说过:“故乡于我是遥远的存在。”不过,不管是谁,一旦远离桑梓,心中总免不了丝丝缕缕的思乡情怀;即使回到了故乡,也不一定可以保证一生的幸福。所以,倒不如怀着“四海为家”的情怀,来得更为坦然。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这是一个“基本面”。既然如此,我,们就无须把这种孤独感转嫁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环境,而应当换个角度加以认识,达到一种“身虽孤独心却不孤单”的境界。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内心的焦虑平息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千万不可自暴自弃,而要有向孤独挑战的勇气,增强信心。对故乡的思念不可过分悱恻,而应将思乡之情化为追求理想的动力。既然生而为人,总难免受到孤独的扰袭;为此,只有真正彻悟孤独的意义,才能在孤独中开拓一块没有孤独的境地。
财米财米
有人说好奇心可以杀死一只猫,我想确是如此!我想你以前应该比现在开朗吧?可是为什么你突然没有了这样的动力了呢?是因为什么人、什么事?还是因为你真的觉得没什么能让你心动的东西了呢?别总是对自己心理暗示:真是没意思!这样做你会失去很多快乐的!有时候不免有点烦,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社会上的压力和约束,都让我们觉得不自在!可是这不能做为你遗弃自己的理由嘛!开心其实很容易:比如拉上几个朋友,打场好球,挥洒一下汗水...或者找个理由,大家一起吃顿饭,谈谈心...再颓废一点也行,叫上一群哥们,去喝上一顿,KK歌,喊出来,就算再难听也不会有人嘲笑你!再不然陪老婆或者女朋友逛逛街,相信她们会很开心!你既然不想开心,为什么不让别人开心呢?也许别人开心了,你也会开心起来呢!最下策就是找个人来吵架,也许你会被骂醒,不再颓废,找到生活的目标呢?有时候不想太吵,可以选择在家听听音乐啊,看看书啊,拼拼图啊,这样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好快!如果你有居家的倾向,建议你去学学下厨,保证你物有所值!本来想叫你去学学琴、练练愈加的,可我想你大概也老得练不动了!所以想想还是算了...我个人就喜欢到处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这样可以把一天的烦闷都忘掉!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别让人担心,要让别人开心,这就是最简单的目标,你做得到的时候记得通知我一声!反正我现在还没办法完全做到,我正在努力嘛!Q:123705420记得打:心理咨询 免得我加错~!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