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果果
整理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0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Young River 联系 | 一杯咖啡编辑部 最近在旅行途中,抽空拜读了由赵旭东、施琪嘉等主编的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是由15位资深心理咨询师职业成长 分享主题微课的文字整理版 ,里面有不少好东西。行车途中,我把我认为比较精华,且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做了整理。整理按相关主题,而非按原书以分享者进行分类,供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爱好者,来访者等参考。 另外,大咖只是对更资深心理咨询师和前辈的尊称,并非认为他们就是权威,说的就不容置疑。特此说明,以免误议。 心理咨询到底起效果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相信许多心理咨询师,心理爱好者,来访者都比较关心,我梳理后发现, 大咖普遍认为,流派和具体技术对效果的差异有限,关键还是心理咨询能否帮助来访者更好认识自己,在咨询中有领悟更要有新的体验 。 最重要的是处理治疗关系 一个人被怎样对待,决定了我们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 任何一个流派,最重要的都是处理好治疗关系。治疗关系会在80~90%的程度上帮助一个人。 我经常把治疗关系和亲子关系并列,这在精神分析中叫平行关系,我们小时候的亲密关系模式,会影响现在的亲密关系模式,而这种关系模式也会在心理治疗中呈现。 在咨访关系上,我提倡以下四点,第一,谦卑宽容, 慎用权力和权威 ,二 摒弃技术至上 ,不要认为自己有很高的水平,就什么都不在话下,常表现出说话不留余地的样子,三 不要总在强调弱势地位 ,不要带着敌对的心态跟别人打交道,要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四是 把患者当人看 ,不要把他们当作敌人和对手,当然也不要把他们当作亲人。 取决于能否真诚做自己 一个人能否在人际互动中得到帮助,取决于这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 尽管很多人在意识中认为自己不顾忌,但在潜意识中,却还是会害怕被别人冷落怠慢反对戏弄,驳斥和否定,担心自己刚刚说的是不是很傻。我们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即来访者刚开始在陌生人面前表达感受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个人能不能在别人面前充分安全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跟童年经历有关。 如果从小感受到照料者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婴幼儿无忧无虑的在母亲陪伴下独自玩耍,在共生阶段得到非常安全的照料,回应得到充分的满足,有了早年情感的基本安全感,才能在长大后接受挫折和分离,成为独立客体,在需要的时候,安全的走进自己的内心,这是理想状态。 取决于能否找到自我 每个人想要真正的获得心理成长,必须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但我们又不能贸然离开,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否则就会不知身在何处。 咨询师并不需要给来访者意见和建议,当来访者有了自我,有了一个寻找方向,自然就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多时候他们非常聪明,有学习能力,也可以自己做决定,只不过经常并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很难作出决定。 取决于能否找到生活连贯的意义 我们并不见得能消除病人症状,也不见得能改变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结构, 但是我们可以让一个人从自己混乱的生活当中找到连贯的意义, 这个过程对一个人的帮助非常大,对自我接纳非常重要。一个人痛苦并不是因为他倒霉,而是他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倒霉,让他有更深的理解的时候,就会有很多释然。 取决于能否接受不可改变 人类很多病态痛苦的根源在于分不清不那些心理活动可以控制哪些可以控制,当主观能控制的它不控制,主观不该负责的他去负责,这就导致了病理性症状的产生,尤其是神经症性的症状。 从三个层面来做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第一个是症状层面,理解症状的客观性。 就像考试焦虑的孩子,如果你知道这种焦虑对你来说是客观的,主观无能为力,就不会跟他较劲。 第二,心理动力层面的主客观分析,即理解症状背后的动力学原因。 我们有本能的情和欲,很多情和欲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完全压抑到意识之下,没有正确的渠道宣泄出来,就会变成症状形成病理性情绪,如果我们有情绪,以后都把它压抑下来,最后,形成病理性情绪压抑。 第三,人格层面的主客观相对性分析。 一方面我们要促进对客观心理现象的理解,要接纳人格的客观性特点,如果你是好强的人,就接纳了这个特点,接纳以后,好强就已经松动了。另一方面要促进对主观能动性的认识,智慧的发挥主观的积极作用。 还有,家庭治疗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当家庭成员看到不能改变的部分时,就会对自己和别人放下过高的期待,接纳性和容忍性就会变高,彼此的紧张可能变成对彼此的接纳和包容。 警惕假性领悟,真正的改变需要新的体验 有些来访者可能通过阅读书籍,反思自己的问题,尽管对自己的问题表现和产生原因都有深刻的分析,但这些理解对解决他们的问题没有帮助,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是一种改变的阻抗。 这种领悟是假性领悟,而不是真正的领悟,并不能帮助来访者实现真正的改变。仅仅是认知层面和理性层面的领悟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这里面缺少的是什么呢? 最重要的是缺少一些体验,不管什么形式的治疗,都有一个关系,而在关系里来访者有机会获得新的体验。 通过对咨询师的负面情绪的新的处理体验,来实现改变 来访者出现的问题,大部分跟不安全依恋有关,他们进入治疗室时,势必带着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检验治疗师是不是足够关心和爱他们。 对很多来访者来说,心理治疗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践和尝试尝试, 他能不能在治疗室里面感到安全,从而尝试进一步探索。 做心理治疗不是包您满意,如果治疗师一直对来访者态度很好,来访者在治疗中没有发展出负性情绪,尤其是对治疗师的负性情绪,那就很难处理过去经历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来访者对治疗师有很多不满,愤怒和贬低,治疗师还是要坚持帮助来访者,这一点非常不容易。 治疗师要承受这方面的贬低攻击,这样才有机会让来访者获得矫正性情绪体验,作为治疗师,我们要既像早期伤害她的那些客体,又不像那些客体,但不能完全不像。 如果完全不像治疗,就永远没办法开始。 咨询师为来访者自我决定提供一个稳定参照 来访者为自己做决定,需要一个参照,咨询师就是参照。 你要待在中立的位置,不偏移,不给强烈建议,不给出是非对错的评判,只是以自身的状态在那里做出一个反应,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来访者处在什么状态中,通过咨询师的参照,确认自己的存在,然后做出自己的决定。 咨询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咨询师自我成长水平 通过上文你会发现,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咨询效果,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是什么流派什么出身等重要的多。 这些大咖也不约而同地对咨询师如何提高自我成长水平谈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触及自己的灵魂 马丁布伯说,一个做心理咨询的人,如果只是在表面用技术进行治疗,或许能够治好一些人,但这种治疗是不够的,因为真正的治疗应该触及他们的灵魂。 想成为咨询师,首先要触及自己的灵魂,跟自己的灵魂有所交流,跟自己的身体有所交流 ,这样才会进一步帮助来访者往前走,对咨询师来说,这是一辈子的必修课。 自我意识涉及到这几个方面 心理咨询师既要有自我意识,要有价值立场。 自我意识涉及到这些问题:我是谁?我跟别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对我重要?我做的事情对社会有什么意义?我对别人抱有什么样的信念? 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对于对错好坏的看法,会影响到我们对来访者说的话做的事,如果不搞清楚,可能会好心做坏事,甚至导致医源性损坏,即帮助人的时候给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自我意识能让我们对自己和对来访者诚实,在建立关系中,对别人产生的幻想,会影响对方的形象 ,敌意制造敌人,善意制造友人,如果我们对人性比较悲观和消极,就会经常看到不顺眼的人。 我们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的适度分化,在情感认知上,跟别人有适当的界限和交集。 如果低分化,没有独立性,不能保持中立有很强的受暗示性,就很容易受人影响,做任何事都没有主见。如果分化过高,会显得刚愎自用,跟别人的感情疏远,淡漠,出现社会性的不适应。 咨询师要真实 咨询师的真实感对于好的咨访关系非常重要。很多人常常想要扮演一个咨询师的角色,而不自觉的伪装自己。 事实上,职业的身份,要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个基本界限,否则就会不知道自己的位置。来访者希望通过你的真实存在,一点点照见自己的存在,如果你本身伪装的都要消失了,他就无法从你的眼睛里看到他自己。 真实并不是在咨询中肆意的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在来访者表达情绪的时候,跟她一起看情绪,而不是为了发泄。 做一个真实的人比做一个伪装的人需要更好的自我功能。 咨询师还需要注意自己人性的部分。人性就是你有自己的爱好,喜欢和兴趣。对生活兴致勃勃,对社会责任并不推脱。 咨询师分三类 咨询师大致分三类, 一,他们在成长时,很少获得父母的共情,比较特行独立,社会功能发展不错, 这些人可以给来访者力量, 类似于父亲, 但因为早期不太具备共情能力,所以做支持的时候会显得生硬,不能很好的连接对方,不能让对方感到支持。 二,这些人从小生活非常艰难,在夹缝中求生存,培养出很多揣摩人的能力, 能够非常理解别人,让别人觉得很舒服,但没有自我。 他们缺乏比较好的自我存在感,共情后会被来访者带走,并在某些地方显得非常无力。 三, 在过往经历中没办法理解别人,生活能力比较差,在社会规则体系中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这些人需要做更多的成长,不要急于做咨询师。 觉察自己的反移情 心理咨询实践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移情和反移情上,也就是潜意识中两个人的互动,这比理论分析更重要。 精神分析的关键是两个人在现场互动时呈现什么样的模式。 咨询师处理个案的经验和功力,最后还是体现在觉察自己的反移情上,做不到这一点,很多治疗很难走下去。咨询中会有盲点,有些来自来访者的投射,有些是咨询师自身盲点,都需要咨询师通过自我觉察来突破,觉察自己的反移情,并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更好的理解和帮助来访者。 心理咨询师要注意或避免 出现哪些情况? 心理咨询师要注意自身言行,不要作坏榜样 心理咨询师自己的精神境界和行为举止,会成为求助者所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如果你达不到别人的期望,就是在做坏的榜样。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好奇心刨根问底 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会让来访者承担不必要的痛苦,不要一味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让来访者过多和过早进行暴露,所以要对好奇有一定节制。 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好奇和探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的自我觉察和理解,而不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要急于做判断 我们不得不具备一些延缓判断的能力, 特别是刚进入精神分析时,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要先搞清楚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移情和动力学假设,通常咨询师和督导师对这些问题不是很清楚,所以需要承受某种不确定性,不能一下子看到事情的本质。 过早的判断分析也是一种防御,我们要把精力放在倾听来访者讲话上面,这样才能更好的共情,理解心理治疗中的潜在动力。 反对孩子出问题就归罪于父母 社会上有一种观点,孩子有了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有问题,因为父母有问题,所以孩子才有问题,孩子有问题就要给父母做治疗,或者做家庭的治疗,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们不应该从归罪于父母的角度来看问题,当我邀请父母参与家庭治疗的时候,我这样说,你们把孩子培养这么大,付出了很多努力,承受了很多辛苦,孩子出现问题,你们是最难过的人,如果你们来跟治疗师一起工作,对孩子的帮助将会是最大的,因为对孩子来讲,你们是最重要的人,我这种说法是问题解决取向, 他主张不追究责任,而关注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资源。 我们不要把父母放在审判台上,当一个人被审判和批评的时候,内心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作出解释,而不是发生改变,当一个人解释自己的行为时,其实是在巩固自己的信念,远离改变的发生焦点当放在怎样帮助孩子,谁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时候,焦点就会转移到如何促进改变的发生。 很多人做家庭治疗,其实只是在做父母批评大会和父母改造大会,忙于为自己辩解,很难将精力集中在提出有效的改变方案上,这种家庭治疗必须打引号。 不要逃避面对社会中的自己 现实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咨询师的成长十分重要。 许多年轻的咨询师比较忽略自己在社会规则体系中的位置,很快就进入了咨询师的位置。我们做咨询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更好的适应社会,如果咨询师本身对社会比较逃避,在咨询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不要不分场合谈专业知识 学习精神分析以后,会了解很多人性中恶的部分,但有些话不能拿到公开场合说,不能拿到家里跟爱人说,他们不做这一行,不仅不会理解你,还会产生反感。 不能太穷,从业要具备一定资本和资源 做心理咨询不能太穷。如果物质上太穷,精神上就会落魄,这样就不能帮助来访者。如果你潜意识里很穷,拼命想拉着来访者做个案,在自己的规则体系内很糟糕,也不被认同,那么你就没办法给来帮助指导和支持, 我们帮助来访者通过寻找自我去适应社会,这一点是根本出发点,所以自己要有一些资本和资源。 不能照搬西方理论和观点 西方治疗强调个人主义,个人治疗就是帮助来访者从家庭中分离出来。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的特点就是呆在家里,家庭关系才是最安全的关系,回归家庭,心里才能宁静,这是中西方很大的差异。 虽然现在咨询很西化,但我们要考虑中国人的特点。 大咖也是普通人, 也会犯错,也被批评 在整理中,我发现不少大咖非常坦率地自我暴露自己当年在专业成长道路上跌过的跟头,或者自己也被批评不胜任的小故事。一个人肯坦诚自己的不足,是很有勇气的,我把这些也摘录出来,希望更多在路上的心理咨询师除了学习大咖成功经验外,也能效仿大咖直面自身不足,这也是同样非常重要的值得学习的地方。 大咖的情感感受力也曾被质疑 (张海音)在中德班第一次的五天培训中,我们被留级了。 德国老师非常注重第一次见来访者的印象和感受,咨询师对来访者是喜欢、讨厌、厌恶还是没有感觉, 这种感受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因为我们比较强调理性分析、诊断和治疗,很难理解这种感受,而且医生总以病人为中心,我们不太适应这种模式,感觉出不来就被留级了。 再次的培训,重复了第一次的内容,感受跟来访者互动时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次培训让我们开始意识到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因为这是觉察移情、反移情和潜意识各种感受时特别重要的部分。 我们要开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用头脑做理性的判断。 老师问我们what's your feeling,我(李晓驷)当时的翻译是你的感觉是什么?然而很多人回答是,这个人患精分,这个人怀疑别人议论他,这个人意志减退,没有自制力等等,当我把这样的回答直接翻译过去,老师显然不满意。于是老师又问what is your feeling。但学员的回答依然不是情感反应和感受,而是思维和判断。这几次的冲撞之后,我体察到,最好的翻译应该是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里的感受指的是情感层面,而不是意识层面,更不是思维层面。 还有人被劝退 中德班的德国哈克老师给我们做督导训练和个人体验,我(仇剑崟)记得给我做个人体验,是一度对我很失望, 说我不适合做动力学治疗,比较适合做cbt , 这句话让我很有挫败感,但我没有放弃,相反把这句话当作一种激励。 也曾留不住来访者 在我(施琪嘉)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分析师给了我冰一样冷的感觉, 他很少说话,还抽雪茄,基本不回应我。结果,以至于我会带着这种态度对待我最初的来访者,结果在我这里治疗几次之后都跑了,后来我问他们离开的原因,得到的答复是太冰冷了。 也曾把错都犯个遍 刚开始,我(薛伟)没有掌握好方法,自己瞎琢磨,犯了所有可能会犯的错,不符合咨询原则,主题不清晰,没有设置,不知道如何理解别人。 也曾落魄跑江湖 (张天布)我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结交各种人,想在江湖上挣一点名分,这样才会有人来找我看病。有时候我忙碌到甚至废寝忘食,然后别人看不下去了,一定要带我去吃饭。这时候我觉察到我可能用劲过了, 从那以后我一边做事情,一边注意自己的身体。 本文整理自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 作者: 赵旭东 施琪嘉等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3月
大萌萌Alice
深圳应该有近千家心理咨询机构,如何从这些机构里面选择靠谱的机构,靠谱的心理咨询师的确是不容易的。但也是有章可循的。可以通过百度地图,搜索到住所或上班地附近的机构,毕竟咨询是需要一段时间的,一周跑一次时间成本也是有的。还可以到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的网站找会员单位,这些机构是有协会监督和管理的,相比没有协会监督的机构多一层保障。出现问题和纠纷也是可以找行业协会投诉的,但如果不是会员单位,行业协会也是监督不了的。另外选择咨询师可以参考一下几点:1、首先看受训背景。现在心理咨询师行业,半路出家的很多,当然不是说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询师不好。目前活跃在社会中很多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半路出家的,可要知道,心理咨询的学习成长费用非常高的,很多半路出家的人有钱、有闲,又有足够的人生阅历,综合起来不比科班出身的人差,何况很多心理科班出身的人没有一直从事咨询的。关键看他们的受训背景,如果只是为了考证零星的学习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不太好。如果有心理学的专业学历更好,如果没有他们有没有参加系统的心理学或某个疗法的系统学习。注意一定是系统,一个疗法没有一年以上的学习很难说熟练掌握的(很多至少需要3-5年的系统学习的)。可以问问心理咨询师学习和成长经验,每周,每月、每年的学习时间是什么样的?系统学完某疗法后个人的学习成长计划?如果只是某一年有几天学习过某心理疗法,基本可以说他只是了解,要熟练掌握还是值得怀疑的。比如我知道的意象对话心理疗法的全程班需要两年70多天的培训,每年会有近10次集中培训,每次培训3-5天。这样的长周期的学习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保证,也利于熟练掌握该疗法。有些疗法培训完后会有证书,不要被职称名字吓到,比较好的鉴别方法是问他拿到该职称所花的时间和投入的精力。通过三天学习和通过三年的学习拿到的证书职称含金量肯定不同。担心某些心理咨询师欺骗怎么办,很简单,你只要在网上搜几篇该疗法的培训招生通知就可以知道拿到该证书的流程和要求了。2、心理咨询师有没有个人体验和案例督导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体验很重要,心理咨询师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镜子本身都不干净或者破损,那么他反映出来的肯定也会有问题。自己都有问题还怎么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并非全无道理。要求心理咨询师做到完全没有问题不太现实,也不可能。至少心理咨询师他自己要能够清楚哪些是自己的问题,哪些是来访者的问题,不然难免投射到来访者身上。心理咨询师能够带领来访者的程度不高于心理咨询师自己的成长高度,所以咨询师自己的成长度是很重要的。心理咨询师是否成长到一定程度,在咨询的过程中是可以感受出来的。比如他对自我的接受度、认可度、他对周围人事物的接纳程度等通过你们的交流大致就能感受的到。还有心理咨询师自己接受督导的情况,一般来说,心理咨询师都会有自己的督导师,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带出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很多问题,或者因为自己的一些心理情结、咨询经验不够等原因导致咨询过程偏离了正确的治疗轨道,那么就需要督导师来进行督导,指出心理咨询师的问题,给出更好的咨询建议等。原则上是每个心理咨询师都有自己的督导至少是朋辈督导(可以理解为心理咨询师之间相互督导)。受制于心理咨询在国内的发展迟缓等原因,目前社会上经验比较丰富的心理咨询师很少接受督导,甚至他们都给别人做督导了。但你可以问问他们在从业早期接受督导的经验,这个可以看出他们的专业严谨度,成长过程的规范度。从业早期都没有接受规范的督导,从业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失误怎么纠正?他的专业能力是否也应该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3、名气大、年龄大、收费高等不代表咨询经验丰富说的不好听一点,院士都有造假的,其他人的就不用说了。有些人很善于包装自己,善于打广告,善于利用各种资源推销自己但并不代表他专业能力很厉害。另外,很多人就像看中医一样希望年龄大一些咨询老师,这个也不一定准确的。我国心理咨询工作才开展几十年,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不是没有,但他们基本早已不接个体的心理咨询了,他们主要精力都在培养新的心理咨询师上面了。所以年龄大的,不一定咨询经验就丰富。收费高,就代表心理咨询的效果好吗?的确有些心理咨询师就利用人们价高必定质量好的心理。我想也不用我一一驳斥了吧。还有疑问的话建议你再翻翻我前面说的几条。4、敢夸海口,包治百病或百分百治愈心理咨询行业总有一些人沾染了不良的习气,为了赚钱牛皮吹上天。心理咨询师一般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每个不同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治疗方法是有些区别的,其实同一种心理问题,针对不同的人,方法也是会有差异的。没有任何一个心理疗法能针对所有心理问题,哪怕只针对某一类心理问题,我想还没有哪一个心理疗法敢宣称完全治愈的。当然更不代表学完所有疗法就能治疗所有心理疾病。更何况,有一些心理疾病到现在还没有被完全攻克。再说了,穷其一生,也没办法掌握所有心理疗法的,要说熟练精通那就更别想了。能百分百治愈某一类心理问题这牛皮已经吹的很大了,包治百病的牛皮更是没边了。切记因为求医心切而上这些人的当。以免心理问题没治好,反而又产生新的心理问题了。5、只会给你讲道理,提建议虽然很多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的人,都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够给出建议和意见。但很不幸,心理咨询师不是企业咨询顾问,医学顾问能够直接根据你的情况给出适合的解决方案。心理咨询师做的是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自己做出选择或决定。心理咨询中的问题千奇百怪,心理咨询师不是神,不可能每个领域都了解,这个并不现实。另外,更重要的是心理咨询师不能代替来访者做决定,这样剥夺了来访者自己成长的机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师产生心理依赖,推卸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这本身就是心理问题或者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心理咨询师为防止这样情况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是不会给来访者建议和意见的。如果心理咨询师通篇跟你讲大道理和人生体验,告诉你这样不对,你应该怎么想,应该想开点等等。你就要清醒清醒了,这个不是心理咨询师该做的,这是周围劝导你的人的做法。这跟专业的心理咨询有非常大的区别和不同。离开,是你最好的选择。花这钱,还不如请几个年长的朋友吃饭让他们给你讲讲了。6、免费心理咨询靠谱吗现在有很多机构推出了免费心理咨询的服务,确实有真心想帮助大众的,但也有借免费心理咨询来达到其他目的的。发心上不好置评,但从效果上我倒可以说几句:首先,心理咨询师的学习成本,生活成本和营业成本咱先不说,肯定是要花钱的;其次,提供免费心理咨询都是短期的服务,一般情况下都是一次性的,不信你试试,你天天找这个机构或平台的心理咨询师(还不一定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你看看他们的反应。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那么解决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治愈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治疗疗程少则5次10次(比如每周一小时算一次),多则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才行的。再次,心理咨询师自己也要花钱请督导(比他收的心理咨询费用高很多),如果免费的心理咨询,那么他接受督导的可能性你可以发挥一下想象。最后,提供免费心理咨询的人的资质和经验值得商榷,多事心理学爱好者或者刚刚拿证的人或者一些爱心人士。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免费的咨询。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聊天,心理咨询师为此投入的时间和金钱是非常大的。有投入,有产出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另外付费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治疗动机和动力,不愿付费的人他们的治疗动力不会强到哪里去。不要钱的心理咨询机会他们也未必就很珍惜。7、自我的感觉很重要经过上面的层层筛选是不是一定能保证万事大吉了?就跟选对象一样,身高168,体重50kg,皮肤白皙,人美心也美符合要求的应该很多,但你们是否有眼缘,双方是否适合(三观,性格,性等)就还需要在相处中去体会和观察了。选择心理咨询师也是同样的。心理咨询师的性格特点是否合你口味,掌握的流派是否针对你的问题等等都是需要慢慢发觉的。如果你的感觉实在是不好(当然有的时候是阻抗等原因)那么建议你换其他的心理咨询师吧。转介在心理咨询中是很常见的,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心海湾心理咨询原创,请勿抄袭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