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嘟嘟呀呀
2015年国外数感研究评析及启示(霍雨佳,郭成,杨新荣)。《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2期。2014年工作重塑: 获得意义性工作及个人成长的新途径*(赵小云,郭 成)。《心理科学》,2014,37(1)中小学教师自主水平的调查研究(唐海朋,郭 成,程 平,李振兴)。《教育学报》2014年第2期。中小学教师自主性发展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郭成,唐海鹏,孟晓磊,李振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2013年青少年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 人格的关系(赵小云,郭 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年,第31卷,第3 期。课堂情境中的合作创造力评估及其困境(王欢,郭 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年第9期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卢慕雪、郭成)。《心理科学进展》2013(2);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与其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胡韬,郭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论青少年的学业自我及其教育培养(赵小云,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4);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状况及其相关研究(胡韬,郭成,刘敏),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01);中学生的学业自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3 (01);2012年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刘杨,郭成),中国健康教育 2012(10);中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学业成就:学业自我的中介作用 (赵小云,郭成),心理研究 2012(05);贵阳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状况分析(胡韬,李建年,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12(09);教育国际化视野下双语教育的实践和反思(李艳,伍思翰,郭成),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5);浅论教育国际化视野下的双语教育(李艳,张虹,伍思翰,郭成,刘衍玲),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05);中小学教师教学审美能力对其心理素质的影响(郭芳,郭成,罗琴),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04);小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途径与方法(赵占锋,郭倩,马娟,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2(03);土家、苗、侗、藏族高中生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对策(赵小云,郭成), 心理科学 2012(02);班级团体辅导的应用探析(谷萌,郭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06);国内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述评(郭成,阳红),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02);性别刻板印象的研究综述(毛文娟,高淳海,郭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2(03);被洞悉错觉的综述研究(毛文娟,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2(02);初中生考试焦虑与学业成就归因方式相关研究 (李丹萍,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2);自我肯定对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影响的实验研究(吴镝,郭成,冉红琼),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teachers in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intervention programs.(HaoLei,ChengGuo*, YanlingLiu*),Health, V4, N12, 年青少年一般学业自我量表的编制(郭成;赵小云;张大均),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2);农村中学教师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关系(梁丽;方可;周章毅;郭成),中国公共卫生 2011(12) ;校本研修与教师多元发展 赵占锋;马娟;曾蓉;郭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12);团辅班会课在中小学的应用探析(伍思翰;李翔;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23) ;不同作业环境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特点(王立菲;郭成;冯正直;彭文胜),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22);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研究述评(魏晓燕;王扬;郭成),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11);中国古代教学心理思想对西南地区基础教育教师的影响(张虹;秦安兰;郭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感召及其相关研究(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1(11);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彭霞;王鑫强;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1(09) ;青少年学业自我的发展特点及研究展望(周海霞;郭成),比较教育研究 2011(09);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审美陶冶模式探析(胡韬;郭成),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翔;信忠义;郭成;刘衍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15);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研究(于小溪;郭成;杨玉帅),社会心理科学 2011(Z1);高师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姚翠荣;郭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1(05) ;中学生社会自我发展特点的研究(赵丽霞;张大均;郭成),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01);人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述评(雷燕;高淳海;郭成),滨州学院学报 2011(01);论语文阅读的内涵与理念(郭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老年人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述评(吴岳;郭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2010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及教育对策(周海霞;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社交自尊的关系(姚晓琳;刘洪;郭成),中国学校卫生 2010(11);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特征分析及建议(吴明霞;张大均;余林;郭成;陈旭),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6) ;学习拖延行为及教育对策(经承凤;郭成),中国电力教育 2010(31);论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维——自主对话教学(高淳海;雷燕;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0(10);中学生的班级环境、学业自我与学业求助的关系(赵小云;郭成;谭顶良),心理学探新 2010(05) ;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赵小云;郭成),心理科学进展 2010(09);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对学业自我的影响(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0(07);中度抑郁症状大学生音乐审美欣赏干预的个案研究(周巧;郭成;张大均),中国特殊教育 2010(06);自我调控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姚晓琳;郭成),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青少年情感自主研究综述(何凤雪;青秋蓉;郭成),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策略探析(李方、郭成),《学园》;2009年建构教育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的联系(王晶;郭成;廖礼惠),上海教育科研 2009(11) ;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分析(高淳海;郑雁鸣;王雁玲;郭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09(11) ;中学生负面学业自我概念内涵的探析及研究展望(梁丽;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10) ;学业拖延概念与测量的研究综述(易雯静;吴明霞;郭成),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S1);青少年学业情绪研究综述(李磊;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4);假设检验思维策略的研究述评(刘青;郭成),宜宾学院学报 2009(04);免费师范生主观幸福感和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关系研究(秦攀博;郭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中小学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测量(吴明霞;张大均;陈旭;余林;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1)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的编制(王立菲、郭成、冯正直、杨国渝、刘云波),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4);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王立菲、郭成、张俐、李敏、冯正直),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 (8);论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评价(赵小云;郭成),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9(01) ;2008年教育领域中的自我控制研究进展(田莲;郭成),教学与管理 2008(33) ;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现状及启示(秦攀博;郭成),河西学院学报 2008(04) ;独生子女心理研究述评(王立菲;郭成),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7) ;试论中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及其干预(赵小云;郭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8(02) ;教学心理学发展的动因及其走向(梁丽;郭成;张大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3) ;行为主义在教学情境中的应用(王立菲;郭成;陈建中),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5) ;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何晓燕;郭成),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4) ;教师人格研究及其对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启示(边仕英;郭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邓自鑫、郭成、王金花)。《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9);心理测验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邓自鑫、吴明霞、郭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007年儿童游戏治疗理论及应用(杨满云;刘衍玲;郭成),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07(12) ; 儿童美育的心理功能(何丽;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10) ;高中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周仁会;王钢;郭成),中国学校卫生2007(09) ;重庆市农民工子女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胡韬;郭成), 中国学校卫生 2007(08) ;论现代学习理论的整合(王海霞;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08) ;中学生学业自我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梁丽;郭成;王钢),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7(06) ;国外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杨国愉;龚德英;张大均;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5) ;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及其衔接教育(张利;郭成;魏玲;金春寒),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17)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策略(田莲;郭成;江洪),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教育建议(郭成;郭峰),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2) ;关于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保障系统研究的思考(张大均;王金良;郭成),高等教育研究 2007(02) ;传销组织精神控制模式探析(汤万杰;郭成),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自我设限及其影响因素和对策(郭成;黄爽),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006年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金春寒;郭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10) ;小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 (刘衍玲;张大均;郭成),中国特殊教育 2006(09) ;美国高中班级分流与我国教育改革(卿凌;郭成),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6(08) ;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李谷静;郭成),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高中生师生关系、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何晓燕;张雳;郭成;郭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1) ;民族心理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刘冬威、郭成、张大均),《上海教育科研》2006,218(1);学业自我概念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述评(郭成、何晓燕、张大均),《心理科学》2006,29(1);2005年高中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 (郭成;阴山燕;赵慧),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中国近二十年来教师人格研究述评(郭成、阴山燕、张冀),《心理科学》,2005,28(4);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成人心理咨询的比较(郭峰,郭成,李西营),《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高中生应对方式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阴山燕郭成边仕英赵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9(5);美育对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吕新强、郭成),《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28);2004年元认知训练对不同认知方式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张大均),《心理科学》,2004;27(2);新课程改革中教学观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条件与策略(郭成、徐燕刚、张大均),《中国教育学刊》,;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操作(郭成),《课程·教材·教法》,;西方童话与中国神话中人物的人格特征研究(杨健、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中学生身体自我满意度与自我价值感的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4;27(4);元认知训练对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影响(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英语教学审美化对初中生英语能力的影响(郭成、梁琴),《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女中学生人格特点与教育对策(郭成、陈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3);教师职业角色组合变化及角色压力调适(吴明霞、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张大均、刘衍玲、郭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现代教学评价的新拓展(周巧、郭成),教学研究2004(3);2002年中学生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相关研究(陈红、黄希庭、郭成),心理科学,2002;25(5):520-523;2001年试论课堂教学环境及其设计的策略(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75-80女中学生学习心理素质与教育对策(陈红、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年探索教学心理规律,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研究(张大均、郭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懒羊羊咩哈哈
《江城令》第六集剧情介绍:张文明奉命前往医院带苏月明回局里问话,这使得何丽、秋红等护士们大惊失色,不知道苏月明究竟犯了什么事!苏月明来到公安局之后才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其实苏月明的真实姓名是顾洁,真实身份是省公安厅的特派员,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杜康等人都吓了一跳,原来苏月明为了追查江城敌特份子, 早在半年前就盯上了何丽,周川不明白何丽跟敌特份子有什么关系?杜康这才说出何丽是万汉源的亲生女儿这件秘密。苏月明解释她从焚化炉边上发现了一个〝肾上腺激素〞的针剂药瓶,苏月明曾经用那只药瓶试探何丽,但是苏月明判断何丽并不认识这个可能是杀害管大菊的〝肾上腺激素〞药瓶。那么只要查出这只〝肾上腺激素〞药瓶的原来主人,管大妈的死亡真相就可能水落石出!然而这时候的杜康心情显得特别复杂,他一方面怀疑何丽确实有对管大菊下手的机会,一方面又担心何丽受了冤枉,杜康决定亲自询问何丽。何丽对自己与杜康的重逢,除了内心的激荡之外,还怀着一份少女情怀光明灿烂的憧憬,然而,这一切都在杜康的问话之后破碎了,何丽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突然间莫名其妙的成了杀人灭口的嫌疑犯!何丽愤愤然拂袖而去!这对杜康来说,当然也是满心难言的痛苦,杜康的心理是选择相信何丽的,但一切都需要证据来证明何丽的清白。
骨头杀手
动画片,是大多数人童年记忆、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画片,是部分家长为孩子“打发”时间的方式。
动画片会在不经意间塑造儿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个“六一”,让我们聊聊如何让少年儿童更好地观看动画片、看到更好的动画片——
近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消保委”)开展动画领域侵害未成年人成长安全消费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21部动画片中,共梳理出1465个问题点,主要集中在用语、场景、剧情等方面。一时间引发网友热议,部分人认为一些动画片的确存在不少不宜儿童观看的内容,亟须查清,另一部分人认为,动画片对儿童的影响甚小,不应该大惊小怪。
动画片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点”,在中国动漫集团发展研究部主任宋磊看来,给少年儿童看的所谓“低幼”动画片,反倒是最难做的。“它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色彩学、声音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支撑,而我们的国产‘低幼’动画片有不少是编剧单纯按自己喜好来写、导演单纯按自己想法来拍,因此就会出现调查出的各种不适宜的语言、动作、剧情。”
博物馆里,小朋友参加学“考古”迎“六一”活动。孙中喆摄/光明图片
少先队入队仪式。新华社发
1、情节绿色 健康 ,能陶冶审美情操,用充满想象力的眼睛看世界——
少年儿童的动画片应满足三个层次需求
何丽(化名)在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发现他特别爱看打斗类的动画片,平常还会用玩具来模仿动画片里的场景。提及这些打斗场景对儿子的影响,何丽“倒不是很担心”,她更担心的是动画片的简单设置会让儿子“变蠢”。“很多动画片都有预设,假设世界就应该是这样,但是实际上不是的,世界存在很多种可能。并且这类动画片都是同一个套路,我感觉对孩子的认知不太好”。何丽说。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钟晓琳常常陪着在上幼儿园的孩子看动画片,在她看来,动画片背后关乎审美教育、道德教育,还有生活经验和常识的教育。钟晓琳很在意动画片里的线条感,“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美术制片厂的《大闹天宫》,它整体的色彩搭配很有讲究,人物线条也很柔和,都是带有弧度的线条,很有美感。如果动画片里一些角色线条比较尖锐,那可能给小孩子传递的信息就不是那么和谐。”
“动画片里的道德教育不光是指整体内容的价值导向,很多时候还体现在动画人物的言语行为之间。对5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是非分明、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更有利于他们接受,不对的就是不对的,好的就是好的。如果把角色设计得过于复杂和模糊就不利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去分辨是非。”钟晓琳说。
不过钟晓琳也表示,有时候很难从个别不良画面就判定一部动画片是不好的。“或许有情节是一个小朋友欺负另一个小朋友,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给欺负人的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欺负人的小朋友发现自己没有朋友了,那就可以对看动画片的孩子有教育作用,让他们知道欺负人有不好的后果。但如果欺负行为发生后,没有正向的价值引导,这样的动画片肯定是不好的。”
不同的家长会看重动画片的不同特点,如何才算是适合给少年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呢?对此,宋磊指出了少年儿童动画片需满足的三个层次要求:“第一个层次是安全。情节要绿色 健康 ,动作不能有易被效仿的幻想暴力元素,声音不能忽大忽小,光色不能过快闪动等。第二个层次是美。这种美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需求,在人物设计、道具设计、场景设计、声音设计等方面具有美感,能陶冶小朋友的审美情操。第三个层次是创意。动画是一种想象力的艺术,要在剧情结构、世界观架构等方面充分进行创意。要用充满想象力的眼睛看世界。儿童动画的编剧需要从小朋友能接受的角度,让剧情有超预期但又合理的发展。我听很多小学生都抱怨,现在有些动画片太‘幼稚’了。这种‘幼稚’实际上是没有创意,没有想象力。”
2、 社会 认知跟不上,创作意识跟不上,分级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动画片分级制度还需循序渐进
在江苏省消保委的调查中,围绕“市面上动画片的放映尺度是否需要进一步严格把控”问题,828位家长表示需要,占比。对于动画分级制度的出台,562位家长表示非常支持,占比;389位家长表示比较支持,占比。
动画分级制度是指针对动画作品的不同受众,按年龄段加以区分分级,并对不同级别的动画作品规定相应的播出范围、播出时段和收看受众的制度。
为了让各个年龄段的人都能观看到适合的动画片,此前也有舆论认为应采取动画片分级制度。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王家娟就指出,为了吸引更多年龄层的人观看,个别动画片里掺杂了一些暴力、粗俗,但是又能吸引高年龄层观众的擦边球内容。她呼吁国内播放动画片实施分级制度,让孩子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到真知识,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孩子一个快乐 健康 的好作品,而不仅仅是满足一时的 娱乐 。
对此,钟晓琳认为,动画片需要有一条底线,违反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违反法律、违反基本家庭伦理的是坚决不能纳入的。动画片分级的话则还需要考虑对象,比如学前、小学低段、小学中高段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看动画片也应该有所区分。从内容、价值引导、音乐、画面色彩等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指标来衡量。
“对文化内容产品实施分级管理是一种国际惯例,从长远看是大势所趋。建立分级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在国内文化市场对少年儿童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的产品与国际市场相对接,制作出更符合国际需求、能走到海外的儿童动画作品。”宋磊介绍道。
不过,宋磊对分级制度保持着审慎的态度。“建立分级制度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一是它的政策成本比较大。与分级相关的硬软件升级,知识普及等,都需要巨大投入。二是它的执行效果取决于中国观众文化素质的整体水平。家长呼吁分级的比较多,但是有几个家长真正知道什么是分级,分成几级,怎样指导孩子认知分级?从企业层面看,是否了解不同级别作品的特征,是否具备创作各种级别作品的能力?恐怕很难。很有可能政府推动了,但是 社会 的认知跟不上,创作的意识跟不上,这样也不会有很好的执行效果。”
在还没有分级制度的情况,如何保证动画片能对孩子产生正向影响?“对分级制度还是要循序渐进。先普及分级分类知识,在没有分级的情况下先鼓励和指导企业分类创作,观众分类观看。待 社会 认知整体达到分级制度的要求,企业创作能力达到分级所需的水平,再全面铺开,或许效果会更好。”宋磊认为,首先要从题材上下功夫。多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 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题材的作品,靠题材内容潜移默化地梳理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其次要有意识地植入价值观导向。要让少年儿童通过看动画,体会到真善美。最后要让动画角色发挥行为示范作用。少年儿童很容易模仿动画中人物的语言、动作,所以要充分发挥动画角色的行为示范功能。有时候,动画人物多说两句“谢谢”“对不起”,就可能让孩子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相反,动画人物如果语言不净、行为粗鄙,那也很容易让孩子受到不良影响。
3、“甩手机式”的“放手教育”可以让家长省力,却无法保证孩子信息接收的有效率——
家长需处理好把关与孩子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
“什么情况下会允许孩子看动画片?”江苏省消保委给出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半数()家长勾选了自己有其他事顾不过来孩子、课余闲暇的奖励,有的家长会在孩子吵闹时,为分散其注意力而允许。这种“甩手机式”的“放手教育”无疑让家长节省了精力,却无法保证孩子信息接收的有效率。
这一现象也得到了钟晓琳的证实。她发现,在大部分家庭里,如果把动画片作为一种家庭学习方式,是一种自发性的、以观察模仿为主的、浸润式的学习方式。“所以这样的日常性学习方式,基本上看不到家长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设计。在玩耍式的学习中,孩子是在放松的阶段,凭着他自己生活里慢慢积累起来的兴趣,来吸收动画片传递的信息。”
钟晓琳不太认同的是,家长在孩子看动画片上做过多有目的性、计划性、导入性太强的设计和设置。“动画片可以作为孩子自由安排的时间,把动画片定位在家庭的 娱乐 生活里,在这样的 娱乐 时间孩子同样能学习。”钟晓琳说。“并且随着孩子从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学习和成长,会慢慢形成自己的鉴赏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看什么样的动画片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权。”
“但家长确需做的是对动画片的外围把关。”钟晓琳认为,在家长和孩子看动画片这一场景中,更好地是采取一种较为折中的办法。既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又要给予正向的引导,钟晓琳常常采取的做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看。比如动画片里的角色有暴躁的言语和行为,钟晓琳会耐心地跟孩子说:“这样吼是不是挺吵的,是不是听着挺不舒服的呀?那说明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哦。”“及时把不好的影响给孩子淡化”,这是钟晓琳所说的“参与式干预”。
“家长需处理好把关与孩子自主选择之间的关系,适当地给孩子做引导,让孩子对动画片里呈现的行为场景再认识和再学习。最自然的家庭教育就是这样发生的。”钟晓琳说。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01日 13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