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8

绰号昵称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失足少年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飞翔的等待

已采纳

一、“东城区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产生背景: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对未成年犯罪人进行心理、行为矫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大问题。帮助未成年犯罪人认罪悔罪,重新做人,防止其再犯,为他们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做好准备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东城区司法局联合建立“东城区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它的人员组成:由东城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的法官、东城区司法局所辖社区司法助理员、双方单位的法制校长及东城区司法局阳光心理矫正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专家共同组成。工作载体是一个网站,即“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网站”,(),“两线”即未成年人法律维权热线(84023192)、阳光矫正服务热线(84228058),“四支队伍”即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法官、阳光心理矫正服务中心咨询专家、社区司法助理员和法制校长对缓刑少年犯进行社区矫正、帮教和心理辅导,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宣传教育。社区矫正对象是被宣告缓刑的住所地在东城区的缓刑少年犯及经常居住地在东城区的外来人口中的缓刑少年犯。二、“东城区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工作程序:未成年犯在被宣告缓刑后,应与其法定代理人共同签署保证书,保证参加社区矫正,接受社区和法官的监管和帮教;未成年犯被宣告缓刑后,法官应在判决确定三日内将刑事判决书、犯罪结案表、执行通知书、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交付司法局,由司法局转交缓刑少年犯所在社区进行社区矫正;司法助理员按照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缓刑少年犯进行监管和帮教,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的承办案件法官每月定期电话、书信、发电子邮件或走访缓刑少年犯,了解其表现,并结合社区司法助理员的评定,将考察情况记入未审庭缓刑犯跟踪帮教档案;司法助理员随时与承办法官沟通并将缓刑少年犯表现情况通报承办法官,对于缓刑期间表现不好的少年犯,社区矫正人员有权提出变更执行方式的建议;缓刑期满后,由承办法官向缓刑少年犯及社区宣布其缓刑期满。“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心理咨询工作程序: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受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后,承办案件的法官如果认为未成年犯存在心理障碍,应在庭前提讯前三日通知司法局阳光心理矫正服务中心,由其委派心理咨询师参加未审庭的庭前提讯,对未成年犯进行心理辅导,以便了解其犯罪的真实动机,并参与对其的心理矫正;待其宣告缓刑后,配合社区司法助理员对未成年缓刑犯进行行为矫正。为涉及民事案件的未成年当事人提供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辅导。“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法制宣传对象是全区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教师。其工作程序:以设立在东城区人民法院的“牵手关爱基地”网站为平台,通过法院的未成年人法律维权热线、两家单位的法制校长的法制宣传工作,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预防犯罪、提高自我保护方面的法制教育。三、基本成效:1、自1999年7月我院未审庭开设“青少年法律维权咨询热线”以来,常年接受来自未成年人、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法律咨询,目前已接听电话600余人次,我们建立维权热线接听记录档案,并对热线内容进行了一一登记,做到了件件有记载,事事有回音。既通过维权热线解答了法律问题,还通过热线为未成年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在2006年初,我们通过接听热线为丰台区王佐学校初一学生张某解决了复学问题;通过北京市未委会、朝阳区未委会、东城区未委会帮助网瘾综合症少年王某解决戒网瘾问题;帮助27中学父母因贩毒服刑的孙某解决监护人监护权确认问题等等。 2、“牵手关爱基地”网站作为“牵手关爱基地”实体的依托,于2005年4月14日运行,网址为:。网站设置“法制园地”、“他们为什么犯罪”、“手牵手”、“维权热线”、“法律知识小测试”等栏目。“法制园地”:登载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息息相关的法律、司法解释、法规等。“他们为什么犯罪”:以真实的小故事告诉读者一失足成千古恨。“手牵手”:法官与父母交流、法官与少年犯谈心、父母与孩子的对话。“维权热线”:刊登最新的热线内容,答疑解惑。“法律知识小测试”:考考你的法律知识量。目前,网站已更新内容四期,并将设立邮箱,定期解答未成年人提出问题。但因系挂在区政府外网,无独立管理系统,故无法查出网站的浏览人数。3、2006年11月15日,未审庭在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庭前提讯过程中首次引入心理咨询师。引入心理咨询师参加对未成年被告人庭前提讯是我院与区司法局成立“东城区未成年人牵手关爱基地”的一项工作内容。由心理咨询师提前介入对失足少年进行心理诊断和跟踪治疗,对他们早日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未审庭本次引入心理咨询师介入庭前人提讯,同时受到未成年被告人家长的欢迎。他们愿意配合法院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共同挽救孩子。四、社会反响《北京法官》、《中华少年》、《婚姻与家庭》、《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北京晚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北京青年报》、《家庭教育报》、《新京报》、《竟报》等报刊多次对我庭此项工作进行了报道。网站内容也引起未成年人、教师、家长的关注,一些报刊还直接从网站中选择文章转载,维权热线成为未成年人的“知心热线”,并通过多年来的锲而不舍的努力,为未成年人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失足少年心理咨询师

331 评论(11)

廖小可可

不就是个保证么?自己的孩子犯罪,自己感受最深刻,还想让别人代写?自己写吧。

188 评论(9)

愛戀寶寶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喜欢在空闲的时候找一些来看,那么简短的名人励志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梅兰芳的“仙气儿” 偶然看到一份资料,是梅兰芳的外孙讲述外公的故事。其中提到一件事,有一段时间,梅兰芳非常迷恋画画,并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连虞姬戏服上面的兰花、梅花都是他自己画出的图案。发现梅兰芳如此痴迷画画,有人劝他说,你的事业是唱戏成就的,画画画不出梅兰芳,但是画画可以成就张大千和齐白石他们。梅兰芳听了,并没有多说什么,但有空闲时,他还是喜欢画上几笔。 有个名叫言慧珠的学生,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完美。一次,言慧珠学了一出《洛神》,在公演之前进行了一次小彩排,请了好多老先生去看,演完就请他们点评。其中一位老先生评价道:“扮相、身段哪儿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的那股仙气儿。”言慧珠很失望,她演的是洛神,没有仙气儿,那就是最大的失败呀。 此后,言慧珠特意登门向这位老先生求教:“何谓仙气儿?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先生笑笑,让她去问自己的老师。她果然跑回去问,梅兰芳却说:“我也没什么特殊的,就是那样演的。” 最后,百思不得其解的言慧珠,终于从老先生那里得到了答案:“你先生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先生的这些素养?”言慧珠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在唱戏之外,还对画画之类的事情那么痴迷了。 素养的形成是一种水滴石穿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而艺术本身是相通的,有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正因为梅兰芳深谙此理,才形成了独特的“仙气儿”,就算最喜欢的弟子也无法模仿。 :从梦魇中涅的心理咨询师 作者:素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正好印证了冯大荣的人生。 冯大荣是重庆“重塑人生心理咨询”的首席心理咨询师,你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以抚慰他人心灵、重塑他人人生为工作要义的咨询师,自己也曾是一名“患者”,也曾被挫折和抑郁摧残,独自走过漫长的黑暗巷道。 出生在江西九江郊区的冯大荣,命运仿佛从开始就为他书写了一曲悲怆。童年留给他的记忆就是父母无休止的争吵,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里,抑郁的妈妈总是隔三差五地哭闹著寻死,家族中其他亲人的心理“异常举动”也令他惊恐不已…… 梦魇般的童年经历以浓重的阴影投射到他之后人生的每一处驿站。成年后,性格自卑的他,在工作中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私下里总为别人的眼神和脸色而纠结;曾经的物质缺失,让早已衣食无忧的他依然被担心和恐惧包围,工作、拼搏与奋斗构成了他人生的全部。白天,他坐卧不安,遇事极易发火;夜晚,他辗转反侧,噩梦连连,大汗淋漓地等候“梦醒时分”…… “为什么自己的奋斗不能换来人生的幸福?”被生活摧残得精疲力竭的他开始反省。在2001年,他做出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已是处级公务员的他向单位递交了辞呈,自费留学美国,期望在最先进的国度找到幸福人生的答案。彼时,他36岁。 然而,“西天取经”之路并不顺利。在他乡,学业与生存的双重压力不仅没有让他找回幸福,反倒让他从小就恐惧的抑郁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连续一周的失眠,紧接着出现的是焦虑、恐惧和心情的极度低落,接下来的药物副作用又导致了全身抽搐…… 当生活被抑郁的城墙环绕,他唯有突围自救。 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在海量的文献中去伪存真。他把所有的方法在自己身体上做实验,哪怕是一缕很少的阳光,也让他倍感兴奋。他成为现代心理咨询师“尝百草”第一人,记录下各种方法的效能、注意事项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浩瀚的文献里,在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中,他终于于黑暗中破路,独创了宣誓法、净化法、心理再生等一系列治愈心理疾病的方法…… 也许是长久被家族魔咒困扰的他特别能感同身受,从“心病”中走出来的冯大荣,在不惑之年终于找到自己愿意终身为之献身的事业——从事心理研究与实践,还原成长真相,做回真实的自己,将安宁带给每一个被心理困惑折磨的人。 2004年留学归国后,他将自己在美国的研究心得整理成书稿《你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其全新的治疗理念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求助者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冯大荣开始奔走于全国各地。2007年,他接受清华大学心理学会的邀请,给学生做关于重塑人生理念的专题讲座;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立即带队前赴灾区,义务为灾民进行大量的心理疏导;2010年,他走进工读学校,将驱散抑郁的春风吹进每个失足少年、抑郁患者的心头…… 生活有时是个浑蛋,但沉浸在痛苦与怨恨中毫无帮助,相反,像冯大荣老师一样学会涅重生,你才能迎来幸福的开阔人生。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世界著名的心理学者,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森田正马等,他们无一例外都曾是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通过艰苦的探索而最终发现心理秘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强者自救吧。 因为痛过,所以懂得。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前来咨询的学生——无论生活中遇到怎样的痛苦,只要你勇敢地说出再见,生活一定会赐予你一个崭新的开始。 :陈晓卿的慢与不慢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有两种境界,“风初定,丝纶慢整,牵动一潭星”便是他的一种境界。这些年来,他慢吞吞“拉动网纲”,牵动了当今影视界的“一潭星星”,在世界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2014年4月15日,食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首映式当日,陈晓卿在朋友圈写下:“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酸辣苦甜。舌尖,好久不见。”纪录片以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世界有滋有味地认知古老的东方国度。 陈晓卿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五官端正,一张黝黑的圆脸,个子高高的。尽管走路时步子很大,但速度并不明显,给人的是一种“慢”的感觉。其实,他做事还真的慢。 早在2002年,陈晓卿就曾前后三次申报过《舌尖》专案,当时台里总是答复“题材好,但是没钱,等著”。可这一等就是10年,直到2011年央视九套纪录频道成立,这个选题才得到台里450万元的重点投资。 而就是在这等待中,陈晓卿成了北京有名的吃货。他喜欢自己被人叫做“扫街嘴”,只要有一点儿闲暇,他就会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毯式地搜馆子,见到好吃的就记录下来。中国有一句话,“不怕慢,只怕站。”十年下来,在他手机里竟然储存了5600个饭馆的名字和路线,还有哪一家哪一个服务员态度好,哪一家哪样食材多煮几分钟味道会更好…… 慢是一种持守,是一种专注,是一种信心,一种定力,是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是一个生活体验越来越深刻的过程。而正是有了这份心气,遇事无论是好是坏他都没脾气。 2000年11月,央视《纪录片》栏目诞生,此是《见证》栏目的前身,陈晓卿曾任《见证》制片人。2003年底开始,《见证》被安排在后半夜播出,栏目编导张小么曾哀怨地写道:《见证》播出时间是夜里,在大家睡了之后首播,大家还没睡醒的时候,重播也结束了。没有广告,纯粹的纪录片。甲说:那个时间连鸟都不拉屎了。乙说:干脆改名叫见鬼。陈晓卿的儿子因为在电视上见不到爸爸,对老爸同事的玩笑坚信不疑:爸爸就是“电视台看大门的”。而恰恰是这种没脾气的“看大门”的日子,让陈晓卿有了超凡脱俗的“舌尖功夫”。 在拍摄中,陈晓卿也是慢工出细活。40万公里行程、400个调研地点、150个拍摄地、1000小时高清素材,历时一年的跋山涉水和风餐露宿……他全都是“慢慢打理”。影片里出现的300多种美食,哪怕它只有一闪而过的镜头,在被选中之前,都要几经考量。如摄制组本打算在千岛湖拍摄螺蛳,因为其品质优于一般地方。工作人员已经从养殖环境、打捞情况到去尾环节,一次又一次。后来有人建议再去看看“个头小,味道略苦,清凉解毒”即更有特点的开化青蛳。当陈晓卿去了一趟开化后,就决定舍掉千岛湖螺蛳。“开化青蛳完全是在干净的溪沟里自然生长的!”陈晓卿就是这样特别重视食物的生长环境。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是陈晓卿的另一种境界:“不慢”——低调谦虚不傲慢不怠慢。 《舌尖上的中国2》投资1000万元,未开机便获得总数8931万元的冠名费用,开播10天后整个回报是投入的20倍,即高达2亿元。 而且影片已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主流的电视台进行播出,有更多国际上的观众能够通过主流平台的黄金时段看到中国,解读中国。然而,在不凡成绩面前,陈晓卿依然那么低调。 2013年5月,《舌尖上的中国l》第一集播出当晚,陈晓卿在新浪微博上放出海报,轻描淡写地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陈晓卿接受采访,高频词是“没有”——“没有,我对所有的美食都不怎么懂。”“真的没有什么心得……”这种谦卑与他的付出和片子取得的成功无法成正比。 无论是慢生活,还是在生活中“不傲慢”,都是一种从容不迫、摒弃心浮气躁,有信心、有定力的生活态度,因而也就能拉动人生的一潭星星为自己增光添彩……

93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