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tiantian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我常常会对我的来访者说“你的问题来自于你不接纳自己……其实你接纳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心理问题就能疗愈了!” 有一次,一位来访者听完了我的解释之后,反问我:“什么是接纳?” 紧接着,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间:什么是接纳? 什么是接纳?我问过一些心理咨询师朋友,有人说,接纳就是被动地接受,因为已经无法改变。 闫刚在《关系场理论》中认为,接纳是我允许你以客体的身份,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 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李明也曾解释过接纳和接受的区别。他认为,接纳不是接受。接受是“我看到这一切,但不再改变”,换句话说,就是“认命、隐忍”。而接纳是“我如实地看到一些东西,可以改变也可以不改变的时候,我做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包括: 改变我能够改变的,承受我不能改变的,尝试改变能变与不变的原则标准。 在我看来,接纳也就意味着允许和选择。也就是说, 当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存在和选择时,我们也就接纳了自我。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能够 坦然允许这样真实的自己存在,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包括恐惧时,自由地做出选择 。 我的来访者小美在公众场合发言总是会大脑一片空白,非常紧张,说话结结巴巴,我询问她当时有什么想法时,她就会说:“因为以前有一次发言紧张结结巴巴,结果引起了台下哄堂大笑。所以,之后每一次只要我发言时,我都会想,我发言一定要流畅,不能结巴。但我越这样想,我就越紧张,结果越结巴!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认命了,依然如此。我就越来越不敢发言了。” 我告诉她,“其实你并未接纳自己的结巴,你在恐惧它。” 于是,我给她说起我过去的一段经历。 我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很多的缺点。其中,曾经阻碍我成长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恐惧公共演讲。 每当我在公共演讲时,当我看到所有的目光都注视着我,我就会心中一紧,全身感觉像针在扎一样,头脑空白,本来想好的内容也表达不出来,说话也非常小声,颤颤抖抖。我也曾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它,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我甚至都麻木地被动接受它:“好吧,我不擅长公共演讲,那就接受这个事实尽量规避它吧!” 所以,我一直都恐惧公共演讲,遇到类似的场合能避则避,我所选择的工作都是不用发言的工作。 直到我30岁,一个机遇改变了我。 那时候,身为网站主编的我被推举代表地方站参加总部的优秀主编比赛,必须做一次公共演讲。 在准备期间,我依然很恐惧。这时候,好朋友推荐了一个方法给我:如实接纳它。 这个接纳,就是 允许自己存在紧张恐惧和可以选择去改变它 。 此时我才发现,以前我对公共演讲的标准是:一个人必须打扮漂亮地、声音宏亮地、动作优美地、不出任何错误地轻松演讲发言,才是成功。所以,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要让自己公共演讲成功,就得在声音、动作和话术上下功夫,而这三个方面正是我的弱项,短时间内根本很难提高,但我恐惧暴露这些弱点。 因为,如果将这些弱点“赤裸裸”地呈现给他人,就意味着他人会评价我“不优秀”,意味着我会落后他人,意味着我会让领导和同事失望。我恐惧这一切变成现实,恐惧自己“不再优秀”,“不再赢了他人”,恐惧“这件事如果不成功自己就彻底失败了”。这种恐惧,让我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变得紧张自己的每一个表现细节,谨小慎微、患得患失。 我仿佛又回到了过去恐惧演讲的时候,脑中一直有个声音在说:‘你不行的,你注定又是失败,你是不优秀的,放弃努力吧!” 但就在比赛前一天,我的一位好朋友对我说:“我们做的不是专业演讲,拼演讲技巧不专业,但如果从这次演讲的目的出发,你想想听演讲的人想听到什么?” 我听了她的话,忽然顿悟:之前我将自己的焦点一直集中在自己的表现上,但却忘记了我来参加这次演讲的初衷。我们不是想要传递我们站点的新闻理念吗?如果我能够将我们的新闻理念传播出来,其实这就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演讲能否成功,关键的是内容,是个人魅力,而不仅是由外在表现来决定。 我当时不自知,事后回忆起来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顿悟改变了 自己对公共演讲的原则和标准 。 以前的我,会将公共演讲的原则标准都禁锢在“现场表现力”上,但如果把“现场表现力”变成“专业呈现力”,不就是我擅长的吗?而它其实也公共演讲的标准之一。 我进而开始面对真实的我:我在演讲的“现场表现力”就很弱,这就是“真实”的我。我问自己:我来参加活动就只是想传递新闻理念,如果允许自己将这样“不完美”的我呈现在众人面前会有什么影响吗?我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影响,反正是第一届比赛,后面还可以总结进行改进。因此,我似乎变得更能面对这些恐惧了。 比赛当天,高手云集,我还刚巧抽签成了最后的压轴发言者,大家都说难度相当大。因为越到最后,大家越疲倦,我还要吸引住大家专注聆听,很考验我的临场水平。 但 当我面对之前的恐惧,允许自己存在和选择时,我发现现场的我发生了“奇迹” 。 虽然当我开始发言时,我心跳依然很快,感觉所有的目光如针在扎,但我想我不就是想要传递我们的新闻理念吗?这是我当时的信仰!我要让在场的各位更能理解它,其余的一切都不重要,包括恐惧(它们出现也很正常)。 于是,我临场演讲时竟然大胆对演讲内容作了80%颠覆,还使用了提问等方式让在场的观众更能理解我传递的内容,一句句话突然就自然地浮现在脑中,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当然,最终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事后连我都忍不住惊异自己的表现,总感觉当时的我都不像我了。 这个比赛的高峰体验也让我明白了演讲的真谛:当你想要分享的是自己真实的信念时,你相信它,你允许自己表现恐惧,奇迹自然就会发生。 最近这两年,因为转行做心理讲师和心理咨询师,更需要进行公共演讲传播心理理念。虽然我刚上台时内心仍然会紧张,但我会轻轻告诉自己“它是正常的”,而我的演讲的关键则集中在如何让观众更能理解这些理念,我也会承认,没有完美的演讲,只有不断进步的演讲。当我这样想时,反而轻松了。面对演讲,我依然紧张,但却不恐惧了。 而在台下,我也会有意识地改进自己的演讲技巧,让自己不断改进。 所以,什么是接纳自我呢?我想: 如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面对自己的恐惧,允许自己存在和选择的那一刻,你才是真正地接纳了自己。 恰如鲁米的这首诗中所说: 是的,无论什么样的自我,无论什么样的感受,我们都可以尝试心怀感激地接纳它,因为,它其实就是你的一部分。 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让你难以接纳?或者,你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接纳它?欢迎分享和交流。 @咨询师素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 个案时长近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MissAlice1203
心灵捕手,相信这是一部学心理咨询的人都会看的影片!作为心理咨询师,电影中有太多值得我们体会和深挖的内容了。我们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作为来访者的Will和咨询师的Sean,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的咨询实践,有什么启发!我们先看影片中Will的特点:有才真正的高智商,智商达到到连一生都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教授无法企及的高度。攻击性很强从他平时的做事,经常打架斗殴的事情上看,Will的肢体上的暴力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加之高智商,语言的暴力也非常明显,只是更多的是用智商去碾压周围的人,包括哈佛大学的学生,心理咨询师等。有仇必报,电影开始时,Will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殴打了幼儿园时期,欺负过Will的人。同伴关系很好Will的三个小伙伴是他真正的朋友,真正接纳Will的人。正是因为有这些朋友,才使得Will有一种家庭的感受,即使自己的才华在这样的环境中格格不入。Will身上有很重的分离焦虑,而使得Will在没有其他变故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朋友们远去。无需多言,你关心我,我能感受到,这就是最亲近的人。为数不多的亲密关系,Will是不愿破坏的。大家看到Will的感受是:真厉害!有趣的灵魂!可是自己却浪费着那天赐的才华!如果我有,那该多好!Will应该去做数学大师!应该去为国效力!不应该窝在一个地方做谁都可以做的工人!你应该……可是你却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太可惜了!我得每天见到你,看你是不是变化了。当我觉察到,我们有了太多应该,太多可惜,太多对他欲罢不能,太多不得不关心他的感受时!我发现这是我们的反移情。电影中,貌似每个人都对Will欲罢不能,所有人都欣赏他的才华,所有人都将过多的关注投注于他,这样看来,Will给别人的感受:快来看看我,我很厉害,可是我就是不愿意使用我的才华,我就浪费他!可惜吧!懊恼吧!我就是拥有你想拥有而拥有不了的东西!打我呀!?对,就是这种让别人抓狂的感受,Will要让他身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后悔抓不住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恰恰是小时候的Will感受到的,想要得到却得不到的感受。这个是典型的,克莱因所谓的“嫉羡”。嫉羡的本质是,我想要破坏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占有了某种我渴求的东西!嫉羡与嫉妒不同,嫉妒是三个人的关系,女人因为一个男人爱了其他女人,不爱自己而嫉妒;而嫉羡是两个人的,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太有魅力又单身,就是不爱这个女人!这就是嫉羡。嫉羡最早说的是婴儿羡慕自己的母亲有乳房可以给自己吃奶,婴儿渴求想吃就吃!而自己又无法控制母亲的乳房!没办法控制怎么办呢?就像破坏它!现实中孩子也会撕咬母亲的乳房,就是这个原因!这种复杂的情感,就是嫉羡。对于will来说,这个渴求的东西就是爱和亲密关系。我们会发现,当他面对一段即将到来的亲密关系时,比如心理咨询关系、恋爱关系,他都会本能的去破坏这段关系!因为他早年的时候经历了太多次虐待、搬家,他想要的那种亲密和爱,都得不到,这让他懊悔不已,他无法用语言描述那种悲伤的,那种无法得到的感觉,只有用让别人感到同样感觉的方式,来让别人理解自己的幽怨、孤独和渴望。人们都有一种将错误归结于自己身上的错误,比如看自己父母吵架的孩子,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才导致了父母的争吵。这是一种原始的自恋受损。虽然Will会让别人有这种抓不住、管不住的感觉,他只不过像是一个受了惊吓的孩子,他需要拥抱,但是又不敢拥抱!他害怕那种关系再次结束,因此就主动断掉,可是断掉又会自责,那种自责是埋藏的很深的。原始的自恋受损,让他一直认为是自己的错,那些蹲监狱的日子,那些打架斗殴,这些关系的失败,都是自己的错!他怨恨别人,怨恨的是,你为什么不紧紧抱着我?为什么我一推你就走掉了!可他更怨恨自己。但是当Sean和Will建立了非常深的关系之后,重复的“那不是你的错”,和紧紧的拥抱!就是一种最大的拯救。我们再看咨询师Sean的特点:Sean很有包容性。但是又有自己的雷区,总之是很真实的善良。他打破了很多人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比如咨询师不能对来访者有肢体接触,咨询师说脏话,咨询师不把来访者带出咨询室,咨询师不跟人吵架等等。可是我们会发现,再激烈的争吵,都是有温度的,都是对来访者不离不弃的,没有潜在的攻击,没有冷漠和剥削,他尊重来访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他真实,厚重,又不拿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Will。真是个称职的心理咨询师,这种咨询师不在于知识的丰富,技术的高超,恰恰在于一个真实的人的呈现,这是作为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特征。Sean脱离智力的角逐,脱离控制与反控制的怪圈,他允许Will自然呈现。他从不用成熟的道德观去评价Will或建议Will。Sean作为一面镜子,让Will在安全的环境下,发现自己的全貌,而不至于感到羞耻!Sean是无我的。他并不自恋,即使是自己未被处理的情节,也是自己和自己所爱的人。他不担忧自己的成就或者自恋是否得到了满足,他怀念的是他者。他选择做心理咨询师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愿意承受住别人对自己的攻击和诋毁,但是他依旧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敢于突破Sean是敢于突破咨询设置的,咨询设置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规则,看似是不能打破的。就像来访者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模式,也像是一种“设置”,不能打破,比如对于will来说,就是因为自己从小被虐待,因此,Will认为不可能有真的爱自己的人,不可能有真实的亲密关系。而咨询师的突破,恰恰是告诉了Will,事情不是一成不变的,事情不一定如此的。因此,Sean的行为,就告诉了Will,模式是可变的。这就为Will那强迫式重复的不安全型依恋关系,松动了一下!有了松动,就可以被证明并不正确。Will的非合理信念,也会有所松动了。也就有了治愈的可能。不用“成熟”的价值观,强加于来访者电影中出现的第一个咨询师和第二个咨询师,除了承受不了Will的攻击之外,还有就是他们总想通过单方面的传授和影响,迫使Will进行改变,但激起的却是Will更强的阻抗!很多时候咨询师会用他们所谓的成熟的价值观,去评判和教育来访者!这不是心理咨询,这是心理教育!他们的关系也不再是咨访关系,而是师生关系或者医患关系。科胡特发现分析师常常不经思考地使用“成熟道德”,而这对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是具有破坏性的。如果治疗师假设病人会自动地理解并接受治疗师本人的“成熟道德”,并且一旦病人的行为没有与治疗师的期待相符合,就要求病人给予解释,那么病人往往会感到完全不被理解、不被关心。这样的态度也会迫使病人永远离开治疗室,致使治疗师深信这个病人是“无法治疗的”,因为治疗师确实没有做任何事情来促使病人离开。这点就说明,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高超的技术、成熟的道德观、位高权重,对于像will这样的来访者,都不是所必需的。而起心动念的一刻,是控制、自恋、贬损,还是尊重、关爱、接纳,才是决定性的,技术和知识,只是包裹于外的杂质。Sean不是一个完美的心理咨询师,但他是一个完整真实的人,他敢于愤怒,有自己的缺陷,又拥有温度,不讨好,不自恋。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并非向外走的越远越合格,恰恰相反,敢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才是永恒的心法。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