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6

Oo棉花糖小鱼o0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如何练共情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心海若冰

已采纳

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并相应地做出回应的能力!

2.「情绪ABC模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为信念的问题导致情绪低落,甚至崩溃抑郁,情绪ABC模型强调的就是个人的看法、观点,解释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如夸大情绪、胡思乱想和惯性思维等,将直接导致糟糕的情绪和行为。如何避免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产生?可以通过寻找参照物,避免陷入情绪夸大的方法,也可以举反例自我说服,更加全面客观的看问题,拒绝玻璃心,多读书,多了解自己,健全认知体系,避免导致不好的情绪。

3.「乔哈里视窗」

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由乔瑟夫和哈利提出。 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私区、未知区和盲点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心理咨询师如何练共情

250 评论(9)

rachelliu1

你觉得共情力高的人会更快乐么?我有一个闺蜜,我感觉应该是我认识的人中情商最高的了,颜值虽然不高、但不影响她的好人缘,在陌生人中间总是率先取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经常能与刚认识的人聊的很亲热,迅速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我非常佩服,也很羡慕。经过我长期的观察,我发现此人除了生性随和、善于交谈之外,她有非常明显的共情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很能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特别能理解他人的感受。比如她曾经跟我说过,假如她跟谁吵了架,很生气,她会立刻拼命的想对方的好处,这么一来她的气就消了一大半,或者在路上走路看到一枚图钉,她会捡起来扔到垃圾箱,因为她怕别人会踩上。这种例子可能不完全贴合共情这个概念,但我认为所谓的共情一定是建立在感同身受、能够在意他人关心他人的基础之上,对他人的好处存在感恩之心。这种人凡事不会太纠结,尤其是在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能想的开,在工作和生活中更能得到乐趣和满足,所以就更能体验到幸福。所以,共情能力是一个人感知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与他人交往是否长久愉快的重要素质。这个看似简单,除非是从小耳濡目染习得的素质,否则实际需要长久的有意识的培养,因为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是很难改变的。

251 评论(10)

beyond45678

步骤一:学习摆脱自我中心人在儿童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认为太阳是为他而发光,星星是为他而闪烁,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以他为中心而发生发展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开始了解个体与环境中他人的关系,开始渐渐摆脱自我中心。但是,中国的独生子女们由于自小所受到的关注、照顾和呵护太多,再加上高考制度导致的对青少年人格、情感培养的严重忽略,因此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理年龄与其生理年龄没有同步发展,都上大学了,却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受自己需要和愿望的支配,对他人的需要、感受甚至存在都缺乏敏感。这种状况中,还怎么谈得上利他?所以,要想具备共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习摆脱自我中心,学习关注周围的人。步骤二:培养对人需要的敏感我曾经非常注意地观察过在车上不懂得让座的青年人,我发现那不像很多老年人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我认为就青年人而言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对人需要的敏感。我观察到一些很善良的青年人因为缺乏对人的敏感而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老人视而不见,在很多需要提供援手的场景中无动于衷。这些青年人不缺道德观,也不乏善良,他们缺的只是对人需要的敏感和具体的共情与利他习惯。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个欲言又止的表情,一次嘴角的牵动,一次稍纵即逝的皱眉等等,都可能反映出人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学习从这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迅速察觉别人的需要。步骤三:学习观察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缺乏对人情绪的敏感而难以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所以我们还有必要通过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体验,来提高我们对人情绪的敏感,以此增强我们对他人的共情。为了提高大家对情绪的敏感度,我们先就情绪描述语作了词汇替换练习。中国传统中一向强调自我克制,因此,中国人不太善于描述自己的情感,所以,从积累相关词汇入手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我们分别就以下词做了替换练习,它们是:“高兴”;“烦恼”;“忧伤”;“焦急”。例如:烦恼的替换词包括:烦躁、烦闷、郁闷等等。从情绪描述词汇的扩大入手不仅有助于提高对情绪的敏感度的,它还能增强我们对情绪的体验和描述并表达情绪的能力。步骤四:通过观察非言语信息增加对他人的了解人际之间的交流交往,既通过言语也通过非言语进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际互动中,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形式传递的。所以,要想准确体验并理解他人的感受与意图,在倾听中还需要养成观察非言语行为的习惯,学习把非言语信息当作为了解他人的重要线索。

258 评论(14)

苏夏夏110

(观察、了解)

他人共情能力

对他人能有多少共情理解。

数值高的,更加善解人意。

数值过高的,在其它状况不平衡时,容易过于感性。

量化数据:

人类40-70%。

(数据来源:元吾氏反催眠游戏)

在生活中,个体的行为,一般源于个体的意愿、思想观念。

个体的意愿是个体的自我表达

个体的思想观念是个体生活的自我学习、沉淀

=个体是去成就自己、个体的思想观念差异化的可能性(个体生活经历的不尽相同)

由内而外:放射出个体行为

再人为的分别对错、好坏、高低、贵贱等

同样一个数:9

在自己角度看到9

在对方角度看到6

有人说只是一个数

……

那么对错谁来判定?

理解、尊重事实 则兼容、扩大视野

334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