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92

爆米花也是花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舞动治疗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精灵酱酱儿

已采纳

孩子感到悲伤,父母如何安慰? 青春期之前的孩子,多拥抱,陪伴。 问问孩子为什么悲伤,让他/她说出来,哭出来。 幼小的孩子会哭出来,但不一定会表达,引导他们慢慢学会表达感受。说出来的过程就是释放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拥抱,抚触,语言安慰,是孩子最需要的。 大一些的孩子有些会克制情绪,要让他们学会不要过度压抑,在最亲的人面前要学会表达感受,释放情绪。家长在行动上,也要给予拥抱,抚触,语言安慰和引导。 青春期及以后的孩子,多给予关切,如果孩子不抵触和回避,也要给予关切,拥抱,抚触后背,引导孩子表达感受,愿意和你聊就聊,同时尊重孩子,如果他们需要独立的空间,自己静一静,也不用担心,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对于失去亲人的巨大悲伤,不要让孩子压抑,摆出教导的姿势让孩子坚强。 这样的时候用心关切孩子,给予适当的引导,用心和孩子在一起,用心陪伴最重要千万不要用脑子,讲道理。 古人对于失去父母,会守孝三年,叫作“丁忧”。三年的时间是有科学道理的。 巨大的悲伤,需要时间去消化,不能在短期内硬性压抑。这种情况下,家人和孩子共同度过这段艰难时期,仍然是关切和陪伴最重要。 对于幼小孩子的引导,比如他们因为失去心爱的宠物,玩具,和小伙伴的分离,都会让他们感到悲伤,在悲伤情绪释放之后,最后适时引导他们对分离,生死的认知,引导他们带仪式感为他们内心放不下的人事物做个告别。这样对孩子心理的成长非常重要,会正向的引导会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获益终身。 对于大孩子的引导,比如友情,初恋的得失,亲人离去,情绪平复后适当的时候,引导孩子认识到人生的丰富和不完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学会接纳遗憾,这是他们了解复杂人生的开始。 我是心理咨询师、舞动治疗师徐榕阳,很高兴在这里与你相遇。欢迎关注我获取更多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分享。 孩子的情绪对于父母来说似乎是一个很难处理的议题。父母有时不知道如何面对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我可以在这里提供一些想法供你参考。注意,不是建议,不是怎么做,而是学习去理解孩子的情绪。首先,看见孩子的情绪。 这个“看见”很有学问,中国式的父母说一句“你别哭了”似乎也是看到了,但确确实实是对孩子悲伤情绪的一种否认。 “看见”指父母是一面镜子,镜映着孩子,“宝贝,我看到你哭了,怎么了?”、“孩子,妈妈看到你很伤心,在妈妈怀里哭吧!”这样的句式或许可以使你真正的去看到孩子。 接着,承认这个情绪。 有时大人们已经在 社会 中习惯了去防御自己的一些负性 情感 ,为了能使生活工作高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展出比较高级的防御机制(一种保护我们不被负面情绪吞没的心理机制)。但是孩子不是我们,他们还小,需要被承认,被听到,被看到。如何承认呢?这似乎不是那么简单只说说而已的。 首先,在内心里承认这个世界有多姿多彩的人类,而这些人类有丰富多彩的情绪;接着,很坚定的告诉孩子,人类就是有正面和负面的情绪,不是说正面和负面的谁好谁坏,但他们都真实存在,我们无法改变,但妈妈可以陪着你一起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 最后,给孩子留出空间。 作为父母能做到前面两步已经是很优秀了,接下来我们做了父母该做的,剩下的就交由孩子自己来消化。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good enough mother这个概念正是在说这一点。中文翻译过来是“足够好的妈妈”,但这里说的不是完美的100分的妈妈,而是60分就够了的妈妈。好比我们的孩子是一棵树,我们浇灌这棵树长大,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种下,施了肥,浇了水,剩下的只有树苗自己成长,否则就是“拔苗助长”了。 首先情绪是人类特有的,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无论何种情绪都是人类的朋友,不要抗拒它,要接纳欢迎它,面对它。它是我们身体,心灵的送信员,心情的温度计。当父母发现孩子有悲伤的情绪,如果孩子已经在四岁以上,不要转移他的注意力故意去逗他,干别的,比如:别想了,妈妈带你去买好吃的!也不要和他说:有什么好难过的,没事儿。如果你希望孩子学会面对情绪而不是逃避,这是一个好机会。请对他说:我看见你在流眼泪,你一定很难过吧,没关系,你可以哭的,妈妈陪着你哭一会儿。此时可以给孩子拥抱,牵手让他在身体上和父母有接触,会得到很好的安慰。等孩子情绪释放出来好一些,可以再询问原因,并且一起策划解决方案就好了。加油(ง •̀_•́)ง

心理咨询师舞动治疗

235 评论(13)

食客小冬

2009年以全省舞蹈专业排名第一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录取。2010年4月,独舞《乡愁无边》、双人舞《执手百年》获山东省师生技能大赛表演一等奖;2010年5月,原创独舞《扇愫》获得获山东第五届舞蹈大赛表演一等奖和编创一等奖;2010年赴韩参加第八届国际现代舞节,担任独舞演员和群舞领舞。2011年11月在一次舞蹈训练课上突然倒地,被诊断为外伤性脑梗,左侧肢体一级瘫痪,现仍在康复中。关于康复:战胜命运重塑梦想,让舞蹈帮助更多人康复如今的于书博仍在康复中,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她走起路来两侧身体动作很难一致。但即便是在下雪的冬天,她也拒绝搀扶,坚持自己行走。有时,她还会在校园里骑自行车,因为下车时左腿先着地,她摔倒了无数次。有时,她还会跳舞,但过去对她来说轻而易举的托举等动作,如今却很难实现了。即便如此,于书博已经很知足了。“当我在康复中心看到那些病人,无论哭与笑,都只能发出一声‘啊’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觉到健康的意义。”于书博说。于书博,你该怎么办?当她身边的许多人问这个问题时,于书博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一个新的梦想在她的心里生根:做一名舞蹈治疗师。于书博说,她能康复到如今的程度,很大程度上缘于自己是一个舞者,因为舞者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身体,对于康复训练的配合程度,远高于普通人。如何用舞蹈帮助病人康复?于书博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舞蹈治疗师这个职业。舞动治疗师,是以现代舞的康复治疗为切入点,拓展身体艺术对医学治疗的参与,根据舞蹈对肢体的康复运用,为处于疾病中的人们提供辅助治疗,把舞蹈的艺术价值重返生命价值。“假如我不曾倒下,我可能一直是个舞者,光芒来自舞台。而如今,我想用舞蹈帮助更多的人。”于书博并未埋怨曾经的伤痛,反而有一种“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的霍达与平和。为此,于书博也在努力着。在老师的指导下,她撰写的论文《试论现代舞训练与表演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作用》,获得了医学博士的认可,获第十三届挑战杯校级三等奖;她自学考取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2013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她以学习成绩、综合排名均年级第一保送山东大学(威海)研究生。于书博说:“如果命运可以预知或改变,我依然会这样走。”她相信,自己有足够的勇气面对生活中的无奈和失意,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246 评论(9)

榜样的力量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他专科。

153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