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落的梦天使
写作与演讲培训大咖樊荣强老师提出一个“钻石法则”,用来形象比喻写作与演讲架构,这个法则就是“三段论”加“三点式”,即“开头、主体、结尾”、“立题、回答一二三”。 其实,这就是常说的总分总结构,具体到“钻石法则”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做到“知道能做到”,当然需要用心琢磨与大量练习。 借助这个法则理解心理学家李克富老师的心理讲座,可以容易些。 我们知道,凡是听过李老师课程的都是大赞,其根源在于讲课内容源自扎实心理理论与心理咨询实践,知识加咨询的综合提炼变作讲座,这正是李老师讲课“好听、实用”根本所在。 由此,根据已学习与即将学习的李克富老师讲座,借助研究、模仿对比,来提升一下自我水平,学习讲座架构为我所有,理解课程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 声明一下,这个模仿学习未经过李老师同意,但以我了解,只要有益于提高水平,李老师只会敲打说学的还不够。 至于好的讲课效果,之前疫情防控十节公益课中,李老师给出了全面展示,一次次敲打过,其模式类似“钻石法则”:好的引入作为开始,精妙观点作为主体,作业或者练习作为结束,总体目标与效果就是让人心动。 心动,也正是心理咨询有效的目标与追求所在。先学习疫情期培训第一课,主题是情绪着陆,根据实际讲课内容,我通过归纳问题,对应钻石法则,具体分析李老师课程是如何让人心动的。 一是开头部分,怎样利用三个提问引出讲座,达到心动目的? 利用巧妙假设说感到课程不好听,就可以直接离开甚至退群,但要思考三个问题,即: “你听不进去的原因是什么?” “你听不进去的目的又是什么?” “假设这不是公益课,需要收费,你还会来听吗?” 这个假设看似突兀,这几个问题看似突然,其实不仅仅用问题吸引听者心动,还作为主体部分的铺垫,留有伏笔。 这部分核心要点其实非常重要,即找到行为后面的情欲动机是关键。 二是主体部分,怎样利用案例故事展示咨询技术的使用? 建构一个电话咨询的焦虑求助者个案,初中数学老师,外出回家不停洗手,害怕疫情危害,至少拨打过5个公益心理援助电话。 随后咨询中,李老师用了多个提问,顺利完成咨询目标,当然求助者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特别满意。 “援助电话接听者如何说的?”——求助者回答听不进去直接挂断了,然后让介绍具体情况。 针对求助者质问“在听吗!”,反问 “您觉得我在听吗?” ——以柔克刚,目的建立咨询关系。 不让求助者牵着鼻子——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 “带着问题打求助电话为何会听不进去呢?——对方沉默,创造出创造性沉默。 求助者提出能直接告诉他如何办吗,反问“你这样说是不是有问题呢?” “你是数学老师,假设有学生问你数学题,你是直接告诉答案呢还是引导做题过程呢?” ——创造性沉默。 这个咨询走到这里基本宣告成功,因为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基本建立,后面讨论个体的心理问题根源、应对模式、防御机制等都可以,最后提供一些技术很容易去做到。 最后,咨询师还是又给了一个尖锐问题, “假设不是免费援助电话,你还会打这么多电话吗?” ——引出自我情欲存在的思考,作为家庭作业。 这个案例故事讲解至此结束,但是李老师还是抛出一个根本性问题: “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帮助人自助呢?” 其实,这正是心理咨询师反思的问题。应对个案故事中求助者为何为挂了前面5个电话,而在李老师这里不仅没有挂掉电话反而顺利解决了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主体后续部分,介绍一些咨询技术 ,包括建立关系5个技术,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4个技术,沉默的3个情形,关注目的比原因更重要,着陆技术的使用。 四、结尾部分。演示着陆技术的互动对话,布置思考作业。 作为半小时的微课讲座,完全可以扩展到更长时间作为公开课程,且保证心动效果更好,因为有心动问题引入,案例故事分享,意识比知识更重要理念,提问技术的高超使用,最后给出放松焦虑着陆技术,自然收到好的效果。 心动才有行动,行动因为心动! 这是心理咨询理念,也是好的讲座必须掌握的理念,可是知道未必能够做到,能做到的又不用我在这里唠叨。 生活就是如此悖论!生活有趣也许就在这里!
雅婷0302
“人的心理就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它作为一种反映形式,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课堂上,以上这些话我不知对心理咨询师学员们重复过多少次,所讲的是有关“思维”这一概念的内涵。当然我还会敲黑板提醒记住它的外延,诸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等。 但是,每当与学员单独交流时,我讲的最多的却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具象思维”,而且每次我都觉得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而学员给我的印象也是听得明明白白。 比如,我曾跟那些天南海北去参加各种培训班或躲在家里听微课的学员说,如果不具备“具象思维”,所学到的东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只是冷冰冰的武器,其作用至多就是对咨询师自身予以保护,但对求助者却常常有百害而无一利。 再比如,我曾跟自己的研修生强调,在咨询过程中进行个案概念化或者咨询完毕写案例记录或报告,必须用抽象思维;与求助者进行互动过程中,要做到语言准确、鲜明、形象、生动,且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就离不开形象思维;但是只有“具象思维”才有可能与求助者发生深层共情。为说明“具象思维”是咋回事儿,我还举了个例子。 一个45岁的女性因为频繁不断地与丈夫吵架而求助。当第二次坐在我面前,在按照我的要求已经回忆、记录并反思过吵架的原因后,跟我说“其实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主要可能就是我跟丈夫的习惯太不一样了”。 丈夫在农村长大,父母都是种地的,而她则是大学教授家的娇小姐;丈夫进城读大学时才第一次见到的很多东西她很小就已经学会使用了,比如马桶。她说这20多年来经常为丈夫(小)便后不冲马桶而吵架,她说:“我实在搞不明白,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怎么就不能做到使用过马桶后顺手摁那么一下!” 这话让我的心猛地一揪,继而竟然笑出声来了。 她问:“您笑什么?” 我答:“纠正不了老公便后忘记冲马桶的毛病,您是不是发狂?还会爆粗口大骂?” 她脸一红,窃窃地问:“您怎么知道?” 我说:“刚才您在说的时候,我清晰地看到了。” 接下来我告诉她,我也从小在农村长大,猪圈就是我们的厕所,擦屁股用的不是卫生纸而是随地捡起的土坷垃。本来我还想告诉她我在家也是经常被骂的,但是觉得这样的自我暴露会有损于我们家另一个人的形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的确,每次被指着鼻子问:“你的手又瘸了!”我便知道马桶忘记冲一下。 城里长大的真会骂人!我们农村人只知道腿瘸了,原来能瘸的还有手啊。 那天,余下的时间我跟她探讨的是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让她思考她所言的“文明”和“规则”背后可能隐含着的以自我为中心。当然,我给出的建议是,变对丈夫的指责为自己用手一摁的行动,摁后再善意地提醒。 咨询很顺畅,效果也很好。期间,功不可没的就是我充分调动了“具象思维”。这当然与我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 在我看来,“具象思维”是不需要教也不用学的,掌握起来要远比其它思维方式比如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容易得多。 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天晚上当我又一次说到“具象思维”时,有位“案例分析”培训班的学员忽闪着大眼睛问:“讲了辣么多,什么是‘具象思维’啊?” 晕啦!使劲想了想,却还是不知如何回答。 经过一番准备,我要说的是:“‘具象思维很难用语言讲清楚。’”请注意我使用的双重引号,因为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杨凤池老师在《分析体验式心理咨询技术》(第20页)中讲到“具象思维”时的所使用的开场白。然后,他又说:“概括地讲,是一个人用自己全部的通感,全部的热情和智慧,整个人沉溺于思维对象的状态。”那忽闪着大眼睛的谁,明白了吗?在我看来,杨老师这句“概括”告诉我们,“具象思维”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严格地讲它只算“具象”而非“思维”,因为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在心理学的视野下,与心理状态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就在我完成以上涂鸦,发给一位学员看时,他说似乎明白“具象思维”到底是个什么鬼了,但他又问我:“您能不能告诉我,杨凤池老师说的‘通感’是什么意思啊?” 这次我不是发晕,感觉快要疯了! 好吧,待我今天平复一下情绪,明天再唠叨唠叨“通感”到底是什么。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