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小黄鱼
那么就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有的人认为自己对别人好,那么可能就是对他帮助,但是并不是这样的,有可能你对他好,可能是害了他哟,同时也害了自己。
虽然我们平时常见的就是圣母,他们特别喜欢帮助别人,这个不能说明有什么不好,但是没有底线,没有原则地去帮助别人,就算是你帮助了他,那么接受帮助的这个人,他也可能是不会感激你的,甚至很反感你的帮助,就像那种老好人,他们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朶蕾咪灬
育儿的路上,父母总是会面临许多的困惑与挑战。比如,当初那个乖巧可爱的孩子,可能突然就变得爱发脾气、爱打人,又或者是厌食、尿裤子、不爱与人交流了。对于孩子的一些反常行为,父母常常会困惑,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之前,杭州媒体就曾经报道过一个三岁的孩子出现了“斑秃”的事情。家长发现孩子的头发总是左一块、右一块莫名其妙地“失踪”,于是带孩子去就医。就医的结果,也是让人哭笑不得,原来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完全是自己用手拔掉的。 孩子为什么非要跟自己的头发过不去呢?原来,父母给还在上幼儿园的他,报了太多的兴趣班。孩子不愿意去,可是不管怎么哭闹发脾气都没用,于是他只能用拔头发的行为来表示抗议。 看到了吗?孩子突然变得反常,一定是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存在。只不过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斥责、埋怨,或者是用他们所能想到的一切奖惩方式,试图让孩子尽快回到正轨。结果当然显而易见,会失败。 如何看待孩子的这些反常行为,又怎样让孩子重回正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或许能够帮你答疑。作者.布拉夫曼博士,是英国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他有着长达50年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帮助了无数的家庭和孩子。他认为孩子的许多身体症状,其实是内心困扰的外在表现,他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有迹可循的。 .布拉夫曼博士将一些典型的案例事件编著到了《看见孩子,看见自己》这本书中,它们将为我们揭秘: 父母应该如何通过解读孩子的行为,去了解他们的内心,并且最终帮助他们走出心里的焦虑和困境 。第一、看到孩子的行为,更要看到行为背后的语言 本书是由24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罗列而成的,年龄跨度非常大,囊括了一岁多的婴儿到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的问题不一而足,有的是尿床、便秘、大小便失禁;有的是恐惧、焦虑等等。 作者在与孩子交谈和接触的时候,大多会要求他们画画,通过这种无意识的动作,来观察孩子内心真正的声音。很多时候父母都会非常惊讶,外表看起来无异的孩子,原来内心有这么多的想法和焦虑。他们每天与孩子待在一起,却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 比如一个名叫安德鲁的快九岁的孩子,已经大便失禁有三年了。因为时间过长,具体的原因可能已经很难弄清了,但在与他们一家接触的时候,布拉夫曼博士很快就发现了影响孩子的因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孩子的父母经常吵架;另一个就是父母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并且从来都不会主动倾听。 实际上,很多孩子的反常行为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父母能如果够倾听和理解他们,身体的症状就不药自愈了。 可见,倾听和理解,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多重要。 第二、正确解读,而不是随意揣摩 虽然了解孩子的想法很重要,但也要正确解读,而不是仅仅靠揣摩。因为有时候父母的解读,和孩子的想法是两回事,如果没法弄懂孩子的真实想法,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我怀老二的时候,有一天老大跑过来问我什么时候生小宝宝。我以为他是好奇,想见弟弟妹妹了,就告诉了他预产期的时间。他回了一句哦,就跑开了。 因为对时间和日期没什么概念,所以,他还是会常常问我这个问题。后来我终于忍不住问他为什么紧张这个日子。他回答说,因为你生完小宝宝就可以抱抱我了。这个回答让我心酸了许久,我拥抱了他,并且对他说:现在妈妈也可以抱你,只是抱不动而已。 他很开心,之后再也没问我什么时候生宝宝,因为他知道只要想抱抱了,妈妈就一直在那。 如果我仅仅是相信自己的揣摩,那么我可能永远也无法了解他的真实想法,而他时不时就跑来问问题的行为就不会结束。 第三、父母要“看见”自己的焦虑 看见孩子的行为和他们背后的语言固然重要,但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很大程度上却也依赖于父母自身。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追根溯源地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 就如同前面提到的孩子“斑秃”的事情。归根究柢,就是因为父母太焦虑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兴趣班报完了,父母的焦虑得到了舒缓,只不过,所有的焦虑都转嫁到孩子身上了。如果父母不焦虑,孩子自然也就不会用拔头发这样的极端行为来抗拒。 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五岁的女孩很抗拒去上学,只有待在父母的身边的时候,她才会有安全感。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太害羞太担心所致,但其实这与她的父母太焦虑有关。 因为她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从小就被各种呵护和疼爱包围着。因此,女孩很容易就接收到母亲的各种焦虑情绪,并且放大到自己的生活中来。后来她的母亲学会了放手,孩子的恐惧学校的症状也随之消失了。 孩子行为反常的原因通常有很多:也许是他们渴望与父母沟通,但是父母忽略了他们的请求和感受;也许是他们无意识的幻想增加了焦虑感;也许是父母的虚伪和冷漠让他们倍感失望……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都可能导致孩子的身体和行为出现异常。只有当父母“看见”,并且接收到他们的迫切需求,愿意放下身段去走进和倾听时,才能让孩子卸下心防、舒缓焦虑,真正放松下来。 从来就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 孩子在磕磕绊绊地学着长大,父母也应该学着去了解孩子,倾听他们的焦虑、不安和痛苦。不完美没关系,我们可以在摸索和反思中陪着孩子一同成长。 ----------------- (菈妈:热爱文字与生活,专注亲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宝妈
xiaoshu20061
雅基·马森表示,改变圣母型人格,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及行为模式,通常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固化。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迈向可控的一小步做起。每次只迈一小步,心里想着,我们是在勇敢地为自己做一次克服恐惧的努力。
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会更多的说“不”。
可能有人会说,说“不”,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对于圣母型人格的人来说,说“不”很难,因为不会拒绝。他们习惯性地处处为别人着想,宁愿委屈自己也从不主动拒绝别人过分的请求,即便是偶尔终于鼓足勇气说了“不”,但是最终也会因为内疚而妥协。
Lizzy520520
心理咨询师考试参考教材一共有三本,《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
1、《基础知识》
根据复习重点,大致粗略的感知一下知识框架,哪个部分需要仔细看,哪个部分粗略看。因为这部分内容全是选择题,绝大部分都可以在书上找到标准答案。首选当然是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做一遍。
如果你是忙碌的上班族,没有那么多精力投入的话,就多做真题,因为历年真题中,重复出现的比率还是很高的。
2、操作技能包括两部分,案例选择题和案例问答题。
案例选择题:其实通过率来讲,操作技能部分通过率是很高的(根据毙考题官方交流群学员反馈情况统计,操作的通过率一般高于基础知识部分),因为主要你掌握做题的思路,举一反三即可。
案例问答题:其实出题的内容也有规律可循,前两题,对于来访者的诊断以及诊断的依据是必出的内容。后两题主要就是记忆了。对于操作技能部分的一些题目,确实有一部分是存在模棱两可的。建议多看书,从书中的例子里面寻找正确答案。
如果你是考心理咨询师二级的话,要看三本书,分别是《基础知识》、《心理咨询师(三级)》(简称三级技能)、《心理咨询师(二级)》(简称二级技能)。
考试分卷册一和卷册二。
3、卷册一考试时间是上午8:30——10:00,考试内容为职业道德题和理论知识题,职业道德25道题,总分10分,不复习也能得七八分,建议把精力放在理论知识题,理论知识100题,总分90分,考察三本书的内容,《基础知识》占比为60%左右,《心理咨询师(三级)》和《心理咨询师(二级)》占比40%左右。
必考题里的“基础知识”、“三级技能(卷册一)”、“二级技能(卷册一)”就是用来备考这90分的,还没看的童鞋还不赶紧刷起来(敲黑板)。
4、卷册二考试时间是10:30-12:00,分为技能选择题和案例问答题。
技能选择题共100道题,以“案例+若干单选/多选”的方式出题,此部分重点考察三级技能和二级技能,相比卷册一,其考察侧重点不一样,所以我们整理出“二、三级技能(卷册二)”用来备考卷册二的技能选择题;
案例问答题以“案例+8个问答题”的方式出题,案例问答有规律,多看多背,高分没问题!
贴心的毙考题也整理出来呈现在”二、三级技能(卷册二)“里的”案例问答答题模板“,用来备考卷册二的案例问答题。
leemary6401
还不错,卢林心理咨询师还是很不错的。卢林心理咨询师我觉得还是蛮靠谱的。现在的社会压力很大,人的个体不同,承受压力的能力也不同,有人爱说话有人不爱说话,所以面对压力不同的人消化能力就不同。心理咨询师经过系统的学习他们通常会通过发现细节,使用合适的语言引导有压力的人说出藏在心里的烦恼,能帮助人情绪平和下来,这样有利于心情得到平复,压力得到释放。
青青园中葵me
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雅基·马森《西游记》中,孙悟空头上有个紧箍咒,是观音菩萨送给唐僧,让他管束、驯服孙猴子的法宝。一旦孙悟空不服管教,唐僧就念动咒语,让他头痛欲裂,四肢抽搐。这个紧箍咒让孙悟空对唐僧言听计从俯首帖耳。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头脑中都有一个隐形的紧箍咒。他们:一如既往的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认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面对强势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从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起争执。不敢做任何会引起他人注意的事情。总是同情朋友,并单方面补偿对方。过度夸大拒绝别人的后果。《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把那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本书的作者雅基·马森是一名行为治疗心理学家,英国心理学协会成员。她自己就曾一度受“圣母型人格”的困扰,成为心理学家以后,她更能对有类似问题的“患者”有深深的同理心,她也从寻求治疗的咨询者那里学到很多。经过多年的研究,她对“圣母型人格”的成因、表现和应对策略形成了有体系的研究成果。在自己走出“圣母型人格”诅咒的同时,成功帮助很多人走出困扰,过上幸福的生活。一、什么是“可爱的诅咒”?作者认为,“可爱的诅咒”至少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可爱”与相貌无关,是指行为上的可爱。就是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让别人感到舒服自在,并发自内心地称赞他(她)可爱。其次,不是针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自私、冷漠的人。它指向的是那些把友善待人当作唯一的行为准则,却让自己受尽委屈的人。并且,“可爱的诅咒”并不是一个只关乎女性的问题。很多男性也是“可爱的人”,受上述问题的困扰。因此,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所有善良而不知道直接清楚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就我自己而言,这本书是最贴近我的情感、心理和实际情况的心理学著作。书中所谈到的问题就是我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给出了解决办法。比如,对于我而言,清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需求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翻看豆瓣和微信读书上的书评和留言,我知道,我不是孤独者,很多人都和我一样,被“圣母型人格”所困扰。二、“可爱的人”的特征。他们以为: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爱自己并接受自己,就必须按照别人认可的方式为人处事。其中包括:始终有礼貌、让自己变得有趣、让别人觉得愉快、不要让其他人失望、从不说“不”、防止冲突及一切以他人的需求为先等。这些“可爱的人”觉得,说出自己的需求就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排斥,并失去已得到的爱。于是,他们就压抑自己,不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包括恼怒和愤恨,而只在内心深处默默承受煎熬。最终,他们自己的生活被摧毁。三、诅咒来自何方?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循着不同的规则。有些规则是法律中的明文规定,一旦违背,可能要支付罚金或付出其他代价。有些规则,是长辈的教导,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我们的安全。比如:过马路左右看,不在马路跑和玩。其实,还有一种,是我们潜意识中的规则,这些规则,如果我们不去认真分析它,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可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并且在关键时候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些顽固的,没有灵活性规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CBT)创始人亚伦·贝克(Aaron Beck)所说的“死板的个人规则”。作者雅基·马森说,从小,她的家人就教育她“不要小题大做”。这就是困扰她的一条“死板的个人规则”。在这种思想的教育下,就算骨折了,她也不好意思声张,为了不让别人失望,还接着陪朋友跳舞,还开车带着孩子完成10天的假期计划,才去医院检查治疗。结合自身,我发现自己拥有开头所列举的“可爱的人”的所有表现。当然,我也知道自己的那些“死板的个人规则”来自于原生家庭。父辈因为他们也掌控不了的原因,都比较怕事儿。长辈们总是说,别人不让咱走大路,咱就走小路;别人挡在路中间,咱就侧身过去。典型的“别人打了左脸,再把右脸伸过去”的做法,总之,就是不管自己受多大委屈,都要让别人满意。记得堂哥跟我说,小时候他跟别人发生矛盾,不论是不是他的错,大爷都会把他拎过来打一顿。大夏天,在太阳底下给他画个圈,让他在里面罚站。堂哥是那种性子比较硬的人,他的选择是抗争,大爷越这样对他,越激发了他的叛逆性。他成了四里八乡闻名的孩子王,打起架来天不怕地不怕,几个人不敢近他的身。而我打小身子弱,性子也弱,受环境影响的比较厉害,比较在意外人的看法,不大敢违逆长辈的意志。所以形成《可爱的诅咒》书中所说的“圣母型人格”,所有表现和书中讲的一模一样。如果你也像作者一样,像我一样,被下了咒,成了一个“可爱的人”,也不要害怕,相信我,你不孤独。《可爱的诅咒》中就列举了各种类型的“可爱”之人,有“可爱”的妈妈,“可爱”的伴侣,“可爱”的同事,还有“可爱”的朋友。这些“可爱”的人中,有女人,也有男人。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