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04

桃色蔷薇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心理咨询师梅兰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我才是黄蓉

已采纳

她是梅兰妮.克莱因,她是研究心理学的,而且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研究的对象,可见她对工作狂热到了一定的程度。

心理咨询师梅兰

215 评论(9)

CATLION123

如果他不能收心,满嘴谎话,还不如及早放弃

277 评论(8)

熙熙ToKi

一、努力保持冷静得知昔日亲密的爱人竟然背着自己和另一个异性上床,任谁都难以做到冷静以待,但即便如此,还是要努力冷静下来,尤其是不要在愤怒的情况下做出离婚的选择。不要只是想着“完了,一切都完了”“怎么办?怎么办?”你那么激动当然不知道怎么办,不要急着想怎么办,不要急着行动,先冷静了再说,找一个发泄的方式,把愤怒发出来,实在不行也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诉,不要盲目找朋友支招,这时候错一步都可能全输。二、搞清楚出轨事实如果你只是猜测,那么请你弄清楚。很多人根本就是扑风捉影,丈夫加班或是压力大在外边喝酒会朋友,自己就疑神疑鬼,每天不是翻丈夫的手机,就是翻兜,这些做法也许才是真正造成他最后出轨的原因。三、不要一哭二闹三上吊切记不要人身攻击,很多女人上来就是又哭又闹,骂男人“好色,不是好东西”什么难听的话都说,甚至大打出手,完全不顾自己的形象,整个变成了泼妇,有的闹到男方单位,找丈夫的家人父母去闹,在对方朋友面前骂街,反正是弄的人人皆知,男人的颜面扫地,那么你是想达到什么效果呢?让他身败名裂?如果你想他回心转意,那我告诉你,你的威胁只会逼的他彻底和你决裂,连仅有的内疚都没有了。四、客观分析老公出轨原因纵然老公出轨是不对的,但是很多案例证实婚姻中出现问题两个人都有份。如果你能自我反省,做出相应改变,那么婚姻是可以挽救成功的,大多数老公的出轨都不是以离婚为目的。当然,这并非要求妻子一味的去迎合老公,而是在客观分析婚姻问题的前提下做出相应的改变,推动婚姻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里。五、决定挽回婚姻就要原谅老公的出轨宽容对方,等于善待自己,你想离婚吗?如果不想,那么你只能原谅,如果你原谅了却不能做到宽容,整天把这件事情放在嘴上,男人自尊心很强,你频繁的提只会让他烦感,其实也是又一次提醒他那件事,而你如果想要让他彻底忘了,那么最好不要再提,你不提他反而内疚。那如果忍不住怎么办?那我告诉你,忍不住也要忍,不然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的骂,要不就找朋友或心理咨询师倾诉。六、以德报怨,用温暖唤回真情从这一秒,你要全方位改变,打一场保卫婚姻的持久战,你可能忽视他太久了,也可能把自己的角色弄错了,变成了保母或是老妈,喋喋不休立刻停止,从今天起回忆谈恋爱时你的样子,温柔,美丽,或是性感,找找自己原来的影子,因为很多男人找的外遇其实很象当年的你。温暖的关怀是会唤回男人心的,每天发个温馨的短信,用来取代电话骚扰,不要再追问他在哪和什么在一起怎么不回来,不如写上“老公,你胃不好,多吃菜少喝酒,我做了汤给你”。七、自立自强,做有魅力的女性总结反思自己,不要让自己和社会脱节,男人在进步而自己在退步,说是为家牺牲了,可是思想观念不能落后,女人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把自己打扮的干净漂亮,注意提高自身修养,要有自己的事做,就算全职太太,看书,健身,美容,一样也不能少。八、重温过去的好时光,唤醒男人心中的爱尽量让他想起过去美好的时光,多制造一家人温馨和谐的场面,最好制定一个需要全家人或是夫妻共同奋斗的目标,也可以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九、让家变得温暖用一个“家”字打败第三者,你的家够温馨、舒适和干净吗?每一次丈夫回来都有可口的饭菜、调好的洗澡水和他爱看的杂志吗?经常改变一下家居,如窗帘,沙发罩,床罩温馨舒适,家能让男人休息,睡好,吃好,生病了有人照料,男人就象孩子累了饿了困了总要回家的。让他放弃一个舒适的家,他会犹豫的。

207 评论(15)

小坦克秋

l  单纯与复杂 ①越简单,越复杂 简单是一种强大的自我防御,根本是为了给自己一种很好的感觉,认为自己是有道德的人,是对的,是好的,以此回避掉自体虚弱所带来的糟糕感觉。最简单的人选择最复杂的人,这是简单且自体虚弱的人,走上复杂并增强自体的一条常规之路。 活得太简单的人,需要看到自己这份对道德的自恋,并且要知道去做一个真正对自己和重要他人好的人,要比抱着一些简单信条生活,难多了。 人性无比复杂,任何人都没有简单活着的福气。追求人性完整的力量,要远胜过追求幸福快乐的动力。 ②“好人”逃避了什么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在追求好处,“好人”和“坏人”在一起,是在追求一些“坏人”能提供给“好人”的好处。“好人”的“好”既赢得了道德自恋与他人同情,还借助“坏人”来应对外部世界。 把握好权力规则的关键点是如何表达你的力量,也就是攻击性。只想使用珍惜规则的“好人”,找到太想乃至太会使用权力规则的“坏人”,就逃避了面对社会领域的种种焦虑,包括进入黑暗的焦虑和直面自己弱小的焦虑。 对胆小的羞耻和面对恐惧的焦虑在“好人”身上同时存在,“好人”如果不想再做所谓的打引号的“好人”,就需要去一点点学习如何合理地使用自己的攻击性,这需要不断地练习和觉知。 ③输在起跑线上 所谓叛逆,其实是孩子想做自己,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压制孩子,那就会破坏孩子的意志。 每个人都想做自己,如果在任何关系中都无法做自己,都太考虑别人,那就会选择内向与封闭,任何关系都会成为巨大的挑战。 如果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那这可以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输在起跑线上”。单纯的脸,常常就是一张顺从的脸。顺从的人,必须简单,因为一旦有了复杂的智慧和力量,就不可能再去顺从了。 ④中国式关系中的“葵花宝典” 如果一个人既顺从,又真的像是心甘情愿一样,那很有可能是启动了“自我功能的抑制”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抑制的就是自己的智商。 太听话的人,容易出现一种愚,因为人根本上都想做自己,而听话的人不得不在相当程度上放弃这一个根本动力。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世界准备好接纳你的本能喷涌而出”,在养育孩子时,我们希望给孩子这样的感觉,而不是顺从。同时,还要谨记,作为成年人的自己一样需要这种感觉。 ⑤幼稚、单纯、世故和成熟 可以制作一个四象限坐标图,横竖两个维度为:一个是内在人性的幼稚与成熟,另一个是外在规则的无知与掌握。这样就可以区分出四种模式: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幼稚;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对外在规则无知,这是单纯; 内在人性幼稚,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世故; 内在人性成熟,同时掌握了外在规则,这是成熟。 世故和成熟的人,都是复杂的,而幼稚与单纯的人,都是简单的。 可以想象在坐标图的原点,就是内在人性和外在规则都是零的这个位置上,这是一种原初的合一,而在内在人性和外在规则得分都极高的位置上,也会存在着合一的可能。 这样的人,就可以达到王阳明的境界,不仅证悟到“天理即人欲”和“此心之外,别无它法”,而且懂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到了这种境界,就是最简单,也最复杂,简单和复杂由此也统一了起来。 l  从想象世界到现实世界 ①三重世界 婴儿本来处于孤独的想象世界,他和妈妈构建的世界是过渡世界,整个家庭都可以视为过渡世界,而广阔的社会是现实世界,这就是三重世界。 共生关系是共享一个自我,不管谁离开谁,共生关系的破裂都意味着这个共享自我的死亡,这时活在共生关系中的人会产生死亡焦虑。 从孤独想象世界进入过渡世界,在婴儿时是最容易完成的。养育者一次次满足婴儿的吃喝拉撒睡玩这些需求,也是在和婴儿建立关系。同时无论养育者怎么努力,都不可能满足婴儿的所有需求婴儿会遭遇挫折。 当婴儿基本被满足,又有“恰到好处的挫折”,婴儿就既可以和外部世界,特别是养育者有连接,又有边界,同时又不会自体瓦解。养育者把孩子从孤独的想象世界拉出来,这并不容易发生,需要无数努力。 ②两条道路 人会面临着冲突的两条道路:到底是继续停留乃至滑入到和母亲的粘稠过渡世界,还是进入到现实世界。前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简单,越活越封闭;后一种道路会让你越活越复杂,意味着开放和宽广。 很多人本来认为自己对别人的判断简直就等同事实,可现实检验后他们知道,他们的判断原来只是想象,而不是现实,必须得到佐证,才可能是事实。 心理病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术语是现实检验能力,是指当你的想象和现实发生矛盾时,你能否尊重现实,而不是执着于你的想象。如果有现实检验能力,就意味着你能接收外界信息,能放下你的想象,于是你就不再只是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可以和世界交换信息了。这也是两条路,到底是活在自己想象的循环中,还是活在和外部世界的丰富交互作用中。 ③如何迈入复杂 当我们觉得自己的自体弱小时,一个黑色的敌意的权威传递任何信息,会担心是种毁灭性攻击,所以会拼命屏蔽,也因此会一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而简单的世界,不能进入复杂。 进入复杂,必须有这样一个开始,一个自体虚弱的人感知到外界的重要客体是基本善意的,他传递的信息是来增强而不是破坏自己的自体的。在这种感知下才能敞开自己,吸纳重要客体的信息。 围绕着孩子的感觉,是在增强孩子的自体;破坏孩子的感觉,很容易破坏孩子的自体。成年人也一样,对自体虚弱的来访者,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给他们认可、支持和鼓励,也就是传递善意,等他们自体增强,并与咨询师建立了深度信任关系后,咨询师就可以传递一些强硬的信息。 ④强与弱、善与恶 自我和关系都有两个维度,强弱和善恶。强弱是指关系中谁强谁弱,善恶是指关系中爱多,还是恨多。当你既是强大的,又是基本善意的,我们最容易展开自己,由此拥有一种完整的复杂人性。 每个人都想带着主体感展开自己的生命,因此会生出强烈的竞争欲,想用各种方式增强自己,并想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一较高下。 在展开生命的这条路上,一个人很容易会被这两种感觉所折磨:当自体虚弱时,容易感觉到羞耻;当自体强大后,又容易感觉到罪疚。解决这个冲突的是情感,也就是善恶。当你能充分活在爱与连接中时,羞耻感和罪疚感都会得到化解。 强弱和善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维度和自我与关系等因素糅合在一起,会生出复杂的人性,这也是现实世界复杂无比的根本所在。关于这两个维度可以概括为鼓励自体的增强,同时别忘了拉回到关系中来。 l  金钱的隐喻 ①金钱恐惧症 金钱恐惧症者每次收入上有“意外惊喜”时,都会有些慌张和不适应,“意外惊喜”越大,这种慌张和不适应就越明显。 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停留在共生中时,一个人的收入就不能由他本人来分配,而会由共生关系的掌权者分配。干活好,收入多,那意味着要承担太多责任,并且被剥削,挣钱动力就会受到巨大影响。 共生关系中常会看到“鞭打快牛”的现象,能干的人不断被加上各种责任,同时又被剥削被驱使,而拿到的好处又有限。谁挣的钱主要归谁支配,这是非常简单而根本的规则。 ②金钱恐惧症的核心恐惧 金钱最重要的隐喻是力量,钱多的人可支配的资源更多,力量更强。 力量的强弱可以延伸出谁高谁低这个维度,越是活在全能自恋中的人越容易在乎关系中谁高谁低。这引出一个很深的矛盾,一个人既不能接受别人比自己高,又不敢比别人高,那最好就是彻底平等。 力量强弱这个维度关乎竞争,金钱恐惧症可能是惧怕自己特别有力量、特别有地位时,会被嫉妒、被惩罚。金钱恐惧症,其实是强大恐惧症。 ③金钱与嫉羡 嫉羡是最深刻、最根本的一种死能量,它的根本在于我觉得我创造不了也拥有不了好东西,我掠夺你的好东西,但还是感觉拥有不了,于是我把你的好东西,连同创造和拥有这个好东西的你一并摧毁掉,这样我就比你高、比你强了。 最原初的嫉羡是婴儿对妈妈乳房的嫉羡。如果一个社会和文化中嫉羡过于浓烈,金钱恐惧症、强大恐惧症就会很常见。 暴富未必是一种祝福,因为它突然增强了人的自恋,同时也引发了周围人的羡慕嫉妒恨,或自己内心对嫉羡的恐惧。所以一下子暴富的人没有学会如何和金钱打交道,驾驭不了它,反而会被它所控制。 和金钱或利益打交道,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追逐利益但又不被利益控制,能处理好与金钱的关系,以及自己和其他人的金钱关系,会让一个人的人性变得更为成熟。这意味着一个人同时处理好了强弱的力量维度和善恶的道德维度。 ④升级你的生命尺度 故选择时有各种尺度,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同的认知,导致了不同的尺度,在做选择时就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格局。 影响选择尺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是物理性因素,包括金钱、时间、空间、关系与身体的尺度;二是心理性因素,包括阅历、觉知和想象的尺度。 你的感知是丈量你自己命运的尺度。如果不省察自己,那么生命就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成年的你会将早就形成的心灵地图再重演一遍;但如果有意识地去改变,那么你可以通过觉知并改变你的选择尺度,去过你自己想过的生活。 l  从分裂到整合 ①偏执、分裂与整合 人性复杂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不断试图把自己不想要的“坏”切割并投射出去,如果不做切割和投射的工作,人性就一直都是单一完整的,复杂就产生不了。 能直面、处理并适度整合“坏”,是人性成熟的一个标志。彻底完成了整合的人意味着走完了“英雄之旅”,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路上。 梅兰妮·克莱因提出,一岁前婴儿的心理发展有两个心位,一个是偏执分裂位,一个是抑郁位。三个月前的婴儿处于偏执分裂位,三个月后的婴儿可以发展到抑郁位。 处于偏执分裂位的个体,为了保护“好”的部分,会把“坏”,就是被摧毁的体验和想象分裂并投射出去,有恐惧,没有内疚;抑郁位意味着整合,看到客体和自体都有好有坏,容易让人觉得不痛快,但人的现实功能增强了很多。 ②你可以好,也可以坏 你可以好,也可以坏。做好人时毫不犹豫,下狠手时也干净利落,而所做一切都可以促进善的一面,这是将“好与坏”整合的一种至高境界。 健康的心智,是“我既可以A,也可以-A”,这意味着整合和灵活;相对分裂的心智,是“我只可以A,不可以-A”;而最有问题的心智,是“双重束缚”也就是“我既不可以A,也不可以-A”。 你可以展开你的任何一种人性,它们本来就是超越了“好坏”的,这也是最好的整合。 ③你可以执着,也可以放弃 精神分析认为,任何丧失都会导致哀伤,让哀伤的情绪情感自然流动,最终在情绪过程、身体过程和头脑过程中都接受这份丧失的发生,这个完整的过程就是哀伤过程。 当哀伤过程没有很好的进行时,一个人的能量就会仍然滞留在和这个丧失较劲上,如果这件事中聚集了太多的能量,那会导致一个人没有心理能量去做其他事情。 人之所以会停留在偏执位,是因为当“我”活在一元世界时,感觉到与自己发生冲突的对方是敌意的“它”,这种时候是不能低头认输的,如果认了,就会产生巨大的羞耻感,严重地攻击自己。 感知到这个世界有爱,是放下偏执的关键。虽然常有人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但如果只有这种感觉在,那就失去了灵活。 ④最终的整合 哀伤过程的深层逻辑是:外部世界的爱失去了,可它留在了内部世界。哀伤过程之所以不能完成,是因为我不想接受内在的痛苦,所以我拼命保留住外在的爱。我们担心外部世界夺走了所爱之人,其实是担心夺走所爱之人的那个力量是来自于我们自己。 每一个关于人性的冲突,最深处都指向这样的想象:我之外的世界和我之内的世界,是敌意的还是善意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生能量还是死能量占据上风。 全然的整合是,一个人成为了自己,但却无害于别人和社会。而当我们能真正看到世界有好有坏,自体和客体有好有坏时,这就已经是一种很高程度的整合了。 Ø  复盘 人,没有简单活着的福分。 真实世界是有疗愈性的。 害怕有钱,就是害怕强大。 弱小时,要切割并投射“坏”;强大后,就吸纳并整合“坏”。 没有哪一种人性是错误、糟糕、低级、该被消灭的,它们实际上都是完整人性的一部分。

359 评论(14)

忘记高傲

亲情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获得的第一份情感,是唯一不计较得失的感情。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位名叫梅兰妮·克莱因的著名心理学家,为了自己的专项心理研究,她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了研究对象。

在儿子27岁意外去世后,梅兰妮·克莱因与女儿却自此决裂。直至梅兰妮·克莱因去世,她的女儿甚至都未曾露面。

童年悲惨,曾严重抑郁

梅兰妮·克莱因是一位来自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在心理研究上获得了多项成就。她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研究成果影响了无数儿童。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有着极其悲惨的人生。

梅兰妮·克莱因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四岁时,她的姐姐因病去世,至亲的离世给小小的梅兰妮·克莱因带去了巨大的心理阴影,然而在18岁时,她的哥哥又因心脏病去世了。

亲人的接连离去令梅兰妮·克莱因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也让她陷入了痛苦之中,这也令梅兰妮·克莱因形成了一种悲观的性格。

如果说姐姐和弟弟的相继离世也是对梅兰妮·克莱因的巨大的打击,那么梅兰妮·克莱因父亲的离世便是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亲人的相继离世,令梅兰妮·克莱因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经过医生诊断,梅兰妮·克莱因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患病后痴迷上心理学

在抑郁症的折磨之下,梅兰妮·克莱因整日郁郁寡欢,在这期间,梅兰妮·克莱因遇到了她的工程师丈夫,在丈夫的陪伴下梅兰妮·克莱因渐渐走出了悲痛。

为了彻底治疗好梅兰妮·克莱因的病情,梅兰妮·克莱因的家人为她介绍了一位心理医生,在医生的引导下梅兰妮·克莱因敞开心扉,说出了心中压抑多年的痛苦,在此后,梅兰妮·克莱因痴迷上了心理学。

婚后,梅兰妮·克莱因与丈夫生育了三个孩子,在生下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梅兰妮·克莱因的母亲也不幸去世了。

亲人离世的悲痛令梅兰妮·克莱因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心理学研究上,她主动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并逐渐喜欢上了精神分析。

事实上,由一个对心理学完全不了解的非专业人士向专业的心理学家转变是极其困难的,但梅兰妮·克莱因对心理学的痴迷和热爱令她充满斗志,丝毫没有被将要面临的研究以及学术困难所击败。

她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学书籍,掌握了许多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将自己的心理医生当作老师。梅兰妮·克莱因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心理学研究中。

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力,她甚至为了自己的事业忽视了自己的孩子。

剖析儿子行为,成就斐然

随着对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掌握,梅兰妮·克莱因在研究过程中开始专注于对孩子的精神分析。甚至在生活中,她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时常观察儿子的一些行动,并对此做细致的分析。

儿子不经意的动作,梅兰妮·克莱因都会去剖析其内心的想法。通过对儿子的观察研究,梅兰妮·克莱因写下了数十篇专业论文。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影响下,她的女儿也逐渐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兴趣,看到母亲对弟弟日常行为的记录和剖析后,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感到十分愤怒,她认为母亲是在变相地伤害弟弟。

梅兰妮·克莱因在对儿子进行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对儿子行为的剖析以及内心想法的推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梅兰妮·克莱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切,比起孩子,她更注重自己的研究。

梅兰妮·克莱因在儿童心理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她先后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协会、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并在加入英国精神分析协会后,开始深入研究自己的研究领域。

她用自己独特的观点阐述了对心理学上佛洛伊德最初领悟的改革,提出了心理学上著名的客体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令她成就斐然。

除此之外,梅兰妮·克莱因还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独特理解,她被誉为是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儿子意外去世,女儿反目成仇

梅兰妮·克莱因的事业正处于鼎盛期时,自小便一直被她作为剖析对象的儿子,突然在27岁那年因登山事故而去世。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次意外事故,然而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看来,弟弟之所以发生意外完全是由于母亲造成的,是母亲的疏忽与对弟弟日常的研究令弟弟放弃了对生命。她认为是母亲令弟弟患上了心理疾病而选择自杀。

在梅兰妮·克莱因的儿子去世后,梅兰妮·克莱因的女儿对她心怀怨恨,母女二人自此产生了隔阂。

最初因为与母亲同样喜爱心理学而时常同母亲共事的女儿,突然变得极其反对梅兰妮·克莱因的工作,在长期的矛盾中母女关系渐渐疏远。

梅兰妮·克莱因在心理学上的诸多研究帮助了许多孩子,她时常亲自去引导和帮助那些精神失常或是情绪失常的孩子。

尽管遭受了儿子去世、女儿怨恨的巨大打击,但她仍旧全身心地投入于自身的事业中,毕生致力于造福儿童。

至死未获得女儿原谅

梅兰妮·克莱因在与女儿产生隔阂后,两人多年不曾联系。母女二人曾在一次科研会议上会面,然而彼此之间只有沉默。

在儿子离世、女儿疏远后,梅兰妮·克莱因在自己的小儿子身上倾注了巨大的感情,小儿子以及他的孙子令她得到了极大的补偿。

但未能与女儿和解,始终是梅兰妮·克莱因的一个遗憾。直至梅兰妮·克莱因去世,她的女儿都未曾出现,也未去参加她的葬礼。

梅兰妮·克莱因在78岁时去世,她的死亡被称为是心理学研究上的巨大损失。梅兰妮·克莱因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专家,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她的研究成果造福了万千儿童,令他们走出了精神疾病的困扰。

然而作为一名母亲,梅兰妮·克莱因确实有些不称职的,对工作的过分痴迷和狂热令她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家庭和事业是同等重要的,要学会平衡两者间的关系。以血缘为基础的亲情是整个人类社会中最基础的构成,任何感情都需要维系,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更加关注家人的感受,珍视这份珍贵的感情。

9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