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25

sailwithjada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北京心理咨询师李国翠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gangyaya037

已采纳

《习惯逃避》这本书,看似入封面上所说,这是一本回避型人格的自救手册,但深读之后,缺发现远远不止如此。第一部分“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中,第一个小章节直击人心,让人不由得去思考。 ——你解决不了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 这本书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点切入,比如,你是否在表达意见时害怕与别人发生冲突? 而这种逃避性的行为,会让你站在群体中丧失表达的意见,就如同被边缘化、无价值化。 先是开篇切入人的痛点,逻辑性的分析之后,预料或推测出相应的结局。 之后,从我们可能会选择的方式中,窥见逃避后的结局。 从而更深层次的阐述,问题的根源所在。 这本书通读下来,发现不仅仅讲的是我们的“个人逃避”,更是抓准了“逃避”背后的原因——父母以及家庭。 这是一本关于个人心理分析,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育,以及个人如何更好成长的书籍。 第1个部分——别做那只逃避的鸵鸟。 这是我们内心的自我剖析,让我们勇于面对现实的生活。 第2个部分——走出自我设限的牢笼。 这是更深层次的原生家庭对于个人的影响,我们不是不想努力,不是生来便自卑,我们配得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不要轻易给自己设限。 第3个部分——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如果说家庭的氛围是一个人性格的缩影,那么在这种氛围里成长的孩子,是很难处理好和身边人的人际关系。 从小而养成的自卑、敏感,或是缺乏安全感,都会成为构建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阻碍。 我们该怎么做?其中又包含着什么样的心理学知识?到底如何才能做得好? 这本《习惯逃避》一书中,都有你想要的答案。 因为这不是一本用着生涩难懂的字来讲大道理的书,而是深层的剖析背后隐藏的原因后,让我们的思维上更加开阔。 第4个部分——向内开的人,才是清醒的。 我们会逐渐的发现,现实世界和自己所想的存在一定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容易让我们陷入思维的怪圈。 “他怎么会这样?” “领导不应该那么虚伪。” “孩子应该好好学习。” “朋友不应该自恋。” 但这些都是我们站在个人立场上的想法,别人怎么做,是别人的自由。 你们为什么会说出这种的话,那是因为别人的自由伤害了自己。 这是属于自己一种向外的思维扩展,站在制高点来要求别人。 可一旦我们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及后果。 这就是一个人能否向内看到自己的问题,从而积极的去面对调节生活,达到和平共处的一种境界。 相信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有所收获,不管是从个人独处,还是工作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方面,都会有所启发。 作者李国翠七年学院心理学学习经验,资深心理咨询师,知乎20万粉丝的大微,用着他的学习和经历帮助着读者。 愿我们读的每一本书,都有所收获。 一本好书,《习惯逃避》值得一读再读。

北京心理咨询师李国翠

334 评论(8)

粉色小恶魔yiyi

北京心理咨询师说,重要的不是急着判断自己的性取向,而是知道怎么才能幸福。1,追溯到你最早的记忆。如果你感觉自己总是跟别人不太一样,你有可能是同性恋。但并不是每个同性恋都有这种感觉。2,忽略既定模式。如果你有一些和自己性别不符的行为,你不一定是同性恋。反之亦然:与一些既定模式不相符并不意味着你是同性恋。3, 要明白,“同性恋”与“异性恋”并不总是固定的。性学家金赛几十年前的做的研究表明,有些人只对同性有渴望,有些人则对异性有感觉,但更多的人是在两者之间。4, 想想你有没有感觉自己是异性身份,如果有,你可能是跨性人(Transgender),而这与同性恋不同。5, 仔细审查你内心深处的感觉。对同性有好感,或者注意到同性吸引人的地方,这再正常不过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是同性恋,除非你对同性的渴望比对异性的渴望还要强烈。6, 试着别让社会妨碍了你对自己是否同性恋的判断。记住,美国心理学会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在70年代都曾表示,同性恋是没有错误可言的。【北京心理咨询师给出的幸福提示】:1, 判断自己的性取向其实并不必要。重要的是开心,或者是找到一个能与之幸福生活的人,但你没有必要去接受任何一种标签,以及随之而来的重担。2, 别急着对自己的性取向做结论。那么着急干嘛呢?3,还要记住,如果你与他人的关系并不能让你幸福,那么,你去尝试与另一种性别的人发展关系,有可能更幸福,也有可能不会。

128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