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小主改名了
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试图证明:人是否天生会说话。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在古埃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被抱离母亲的怀抱,由人烟稀少的边陲上的牧人养育。抚养过程中,牧人一句话也不和婴儿说,也不让其他人对婴儿说话,总之,就是不让婴儿听到一句人类语言。
这是当时埃及国王萨姆提克做的一次“实验”。公元前7世纪的后半叶,萨姆提克当上埃及的国王,他不仅将亚述人驱逐出境,使埃及的艺术和建筑得以昌盛,且把埃及建设成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从小,萨姆提克就立下两个宏图伟愿:第一,成为埃及的国王;第二,证明埃及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
扩展资料:
史上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
一、罗森塔尔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并对学生们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测试,并随机选出了其中20%的学生。测试结束后,罗森塔尔告诉他们的老师, 这20%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将来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个月后,当罗森塔尔再次出现在这所学校时,他发现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家庭环境,智力等),被老师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学生,能够从这种期待中得到鼓励,进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
二、延迟满足实验。
这是发展心理学家进行的一个实验,实验者召集了一些儿童,并分发给他们一些糖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二十分钟后再吃,则能够吃两颗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诱惑,在拿到糖果的时候选择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了两颗糖果。
在随后的跟踪调查中,实验者发现,能够抵住诱惑,吃到两颗糖果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好,在事业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情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将一胎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环境中,一只在舒适的羊群中生活,另一只则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惊恐不能进食,渐渐死去。实验者还将一只狗关在笼子里,单独给另一只狗偷食,笼子中的狗因为吃不到食物产生了暴躁,焦虑,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神经性病态反应。
嫉妒,愤怒,焦虑,仇恨等负面情绪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发一系列心理及身体上的连锁反应。而对自身,对周围的环境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四、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监狱进行了一项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担任志愿者。
志愿者分两组,分别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员”,“囚犯”和“看守”很快进入了角色:“看守”对“囚犯”进行殴打,恐吓,威胁,“囚犯”则逆来顺受。最终,实验人员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确认为虐待狂。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魔鬼。
五、哈洛猴子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实验者哈罗将小猴子从母猴子身边带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铁猴子和一个布猴子。铁猴子会每天给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触碰起来舒服没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结果却是小猴子对布猴子的依赖性更强。
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不是来源于奶水,而是通过和母亲的亲密接触获得安全感和依赖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够亲密,那么你就抱抱他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史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试图证明:人是否天生会说话
肥仔美金
我是福建狱警,虽然你家乡的情况我不了解,但是在普遍情况下,你这种情况,一般来说看你报考的监狱关押的罪犯性别,男子监狱里女狱警是不能接触罪犯的,你从事的工作一般是在机关的教育科室,业务是相关的罪犯平时的教育、矫正材料收集和汇报工作,你不用直接面对面从事罪犯矫正工作。如果你报考的监狱是以关押女子罪犯的女子监狱,那么你从事的工作一般是以罪犯的日常监管工作为主,基本上与你的专业无关了,除非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尖兵,机关科室需要高材生,或者你取得心理咨询师比较高级的证书,再或者你的人脉关系很好,否则一般你是去不了机关从事心理方面工作了。希望能帮到你。
我只爱摄影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但并不是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这个很肯定的。心理学本来依附与哲学,是偏向于思辨的,后来的生理学、物理学有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而且逐渐把动物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人的身上,所以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还真不好说。
ChenYeZhang
岗位主要内容:
1)心理咨询。通常采用团体咨询与个体咨询相结合的方式,目的在于激发罪犯对自己罪行的认识,培养他们处理日常生活问题及应对挫折、困境的能力。
2)犯罪心理治疗。利用心理学、行为学、精神病学等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削弱、消除罪犯的犯罪心理,破除其犯罪心理结构及不良行为习惯。在犯罪心理矫正中居核心地位,并贯穿整个矫正治疗过程。监狱中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精神分析法、行为疗法、现实疗法、环境治疗、相互作用分析等。
3)教育计划。有计划地对罪犯进行扫盲教育和其他教育程度的文化教育,帮助罪犯提高文化水平。
4)配偶探望。让罪犯的配偶来监狱探望,探望期间允许他们共同生活,以缓解罪犯的心理压力,增进夫妻情感,减轻监禁痛苦。
5)职业培训。目的是帮助罪犯发展职业技能,使他们出狱后容易找到工作。
6)男女同监计划。以无暴力行为并经筛选的男犯或女犯为单位,组成小型的警戒程度较低的男女混合监狱,为罪犯提供接近社会生活、有正常异性交往的环境,促进其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的矫治。
心理矫正一般不招收应届毕业生。
扩展资料:
犯罪心理矫正(criminal mind correction)是指改变服刑者的犯罪意识、情感及行为,帮助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措施。罪犯改造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最早由美国纽约州埃尔迈拉教养院(Elmira Reformatory)的监狱长布罗克韦引入监狱机构,以文化教育、职业训练及道德、体质训练等为教养院的日常矫正内容。
此后不断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监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犯罪心理矫正
李晓锦Baby
社区服刑人员很少主动要求心理咨询或心理矫正1、社会工作者、司法警察的身份,让社区服刑人员对心理矫正避而远之。上海的社区矫正工作主要由司法部门人员(司法警察)和社会工作者共同承担,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乏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尤其在社会工作者中占有的绝大部分。这是由于2006年上海司法矫正部门对心理矫正工作的重视,培养了一批心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的结果。但是社区服刑人员对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并不十分明白,往往会认为他们是刑法惩罚的协助者,更不知道社会工作者中还具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同样,司法警察身穿制服很明显就是刑法惩罚者身份。长期以来,他们在工作中习惯性的居高临下的沟通方式,势必让社区服刑人员避而远之,从而主动建起一道防御的屏障。司法民警即便是主动找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谈话,也是二对一(二名司法警察对一名社区服刑人员)面对面180度的对势,甚至还亮出司法警官证、执法证,告知社区服刑人员有回避的权利等等,这种高压态势下的谈话是无法问出社区服刑的人员的心里话、真心话的,得到了是他们选择性回答的应付对待而已,更谈不上心理咨询或心理矫正了。2、社区服刑人员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不足,对心理矫正更有恐惧感。社会上一提到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往往会被认为是心理有问题的、精神有问题的人,心理咨询被误认为是一种丢人的事情,再加上社区服刑人员“罪犯”的身份,使得他们更不愿意主动提出心理咨询。心理矫正与社区矫正有着很相似的“矫正”字眼,但是这两种“矫正”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的过程,有惩罚性和恢复性的二元双重价值功能。而心理矫正虽然是在社区矫正领域内的一种教育手段,但其实质更是一种“引导”,不具有惩罚的功能,也是无法强制进行的,而且即便是强制而为,效果也是不佳的。社区服刑人员对心理矫正与社区矫正不同之处的不了解,往往将心理矫正视为社区矫正中惩罚的手段之一,且在司法实践中,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正也是被强制要求的,造成他们被动参加,无奈接受状态,更强化了他们将心理矫正视为社区矫正中惩罚手段的理念。3、社区服刑人员对心理矫正能让自己受益多少并不了解。司法实践中,一些社区服刑人员压根就不知道社区矫正中的“心理矫正”的作用,只是例行公事的接受心理测试、心理授课等内容,甚至不知道社区矫正人员中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存在及他们的作用。更不会将他们的犯罪与自己犯罪背后的心理原因想联系。对自己犯罪后的心理状态、心理改善,人生成长等方面没有丝毫的认识及需求意识。一味的认为自己是倒霉的,冤枉的,只想配合司法部门,早点结束这种惩罚。4、心理咨询师主动出击“寻找”社区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积极性及专业能力不足。社会工作者中具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不在少数,但是这些人才并没有受到重视和合理使用,他们被一线的基础工作捆绑着,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心理专业技术,承担心理矫正的工作。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