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小慧子
在人际交往中,一定要远离这5种人:在生命历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相处共事,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积淀,人事的代谢,岁月的磨砺,有一天,眸然回首,发现有许多的人在经历了若干年后仍然在心灵深处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无法忘记,当时在一起生活的点点点滴滴回荡脑际,让人心情无法平静。穿越惊涛骇浪,经过大浪淘沙,还剩下的那几个人,就是我们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朋友。朋友,在印象里永远都是一群人,一群无所不谈的,有说有笑的,大大咧咧的,豪爽大方的,单纯善良的,傻傻可爱的。但是,请记住,这五种人不值得深交,甚至是最好远离他们。壹其貌曲媚,其言谀巧,饰其见物者不可深交。也就是说外表柔顺媚人,说话阿谀逢迎,喜欢粉饰自己的言行,这样的人居心不良,千万不可深交。这种人,心机很深,典型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对人就是没有真心话,他们一心只想着巴结权贵往上爬。看水浒传的时候,林冲和陆谦虽然不是亲兄弟,但也算是最铁的关系,一起长大,一个单位工作,有什么心事都找彼此诉说,既是同僚,更是兄弟,也是知己,人生得以这样的哥们也算是够了。对于林冲来说,陆谦无疑就是他平淡生活中最值得信任,最值得交往的那个朋友,所以在陆谦面前,林冲可以说是毫无防备,但是林冲不知道,对于那些面谄的人一定要小心,他谄媚的不是你这个人,而是你的利用价值。一旦出卖你能获得更大的利益,你就危险了。当他跟陆谦说着他的委屈时,陆谦也义愤填膺为他打抱不平。转过身,陆谦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巴结高俅,不惜陷害林冲,最后的结果是让林冲家破人亡,被逼上了梁山。谄媚之人,不可交心。贰流言而无忌,自私而不顾,非是而强行者不可深交。也就是说,传播流言蜚语无所顾忌,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错误的事情还明知故犯,这样的人心术不正,千万不可深交。“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大家都知道是曹操的名言,说的是他潦倒被官府通缉逃亡中,饿困交织之时得到一家陌生人救济,还杀了头猪给他和他的朋友吃,吃完后他和朋友继续逃亡,逃亡中他突然想起什么,带着朋友返回那家驻地,二话不说将那家人全家都杀了,他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怕官府查到这里,这家人看过他的样子,一定会告诉官府他往哪里逃跑的。其实,这不仅仅表现了曹操的疑心重,更凸显的是他的自私自利的性格。或许,这就是即使他很欣赏关羽,关羽也不愿意与他结交的原因。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不管不顾别人的人,是不可能有朋友的。如果你不幸地遇到了这种人,赶紧远离还来得及!叁喜怒以物而心变易,乱之以事而志不治,示之以利而心迁动,慑之以威而气恇惧者不可深交。也就是说,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初衷,因为杂事侵扰而放弃志向,因为利益而心智迷乱,因为威逼而惶恐不安,这样的人意志薄弱,千万不可深交。因为这种人,关键时刻会掉链子。三国演义里,吕布被大家称为”三姓家奴“。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所以,像吕布这样反复无常,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是毫无意志可言的。遇到这类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肆临人以色,高人以气,胜人以言者不可深交。这种人,盛气凌人、目空一切,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碰上不如他的,骄傲自负,趾高气扬;遇见比他强的,就想通过阴谋诡计害人。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刚开始的时候,庞涓自信满满,觉得自己的智谋天下无双,他把孙膑引荐给了魏惠王。后来,他发现自己、不如孙膑,于是设计诬陷孙膑私通齐国谋反,魏惠王大怒要杀孙膑,庞涓又假意讲情,结果孙膑被剜掉了双腿的膝盖骨,成了残废。所以,类似庞涓这样的人一定要躲远点。你不如他,他看不起你,你比他强,他算计你,都没有好结果。伍难设以物,难说以言,思不知变,固不知改者不可深交。用形象的比喻无法启发他的思维,用良言规劝也不能让他懂得道理,思想陈旧不知变通,观念老化不愿更改,这样的人愚昧固执,千万不可深交。爱看金庸武侠小说的都知道杨康,他在确定自己的身世后,难以接受自己身为汉人布衣的事实,加上完颜洪烈多次以利相诱,半生享尽富贵荣华的杨康三心二意,终究难以自持,明知完颜洪烈是杀父仇人,还执意认贼作父,将双亲血仇抛诸脑后,意图帮助金国统一天下,妄想有朝一日可以登上金国太子之位。最后的结局是在铁枪庙中被黄蓉拆穿真相后欲杀之灭口,掌击黄蓉软猬甲上,被江南七怪之南希仁遗留在刺尖上的剧毒刺破手掌,而中毒身亡。在故事发生过程中,即使郭靖一再劝导他,他还是执迷不悟,舍不下荣华富贵,胆小懦弱不敢面对事实,给他说再多的道理也是无用。贪图富贵、胆小懦弱又愚蠢的人,早点远离早点减轻危害。这五种人是鬼谷子以其洞若观火的智慧,发现他们的可怕之处。人际关系事关你我,攸关命运,每个人都是人际关系的参与者,没有人可以成为人际关系的旁观者。所以,时间虽然过去了两千多年,但这五种人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为了个人的长远计,离他们远点好。
不管三七
人际交往中最怕遇到这种人:
1.昨天晚上和朋友在水吧聊天的时候,她出去接了个电话,回来后耷拉着一张脸,看起来有些闷闷不乐。
我问她怎么了,朋友叹了一口气,“我表妹,又来找我帮忙了,让我把之前给她做好的PPT再修改一下。”
我调侃朋友,“那你就修改一下呗,反正对于你这种大师级别的人来说不是小菜一碟嘛。”
朋友撇撇嘴一脸无奈道,“可是这个PPT我已经帮她修改了不下五次,她老板还是不满意,我头都要大了。”
我一时语塞。
朋友的表妹今年刚参加工作,两个人相差三岁,朋友先毕业上班,表妹入职第一个月就跟朋友拜了师,说要向她请教工作上的问题,之后小姑娘就时不时来找朋友请教。
新人想学东西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朋友告诉我,刚开始的时候,小女生还有模有样地跟她学商务办公技能,但是没过多久,小姑娘玩性大发,学到一半就没学了,工作上遇到问题也直接给朋友发微信、打电话。
久而久之,朋友觉得自己好像成了表妹的助理,什么事都要帮她搞定。
知道事情的原委后,我有些惊讶,我说,“那你可以拒绝她啊,这种事帮一回两回就行,长久这样可要把人给惯坏了。”
朋友更加无奈了,“我不止一次让她自己解决,她却跟我发脾气,说我这点小忙都不帮,算什么表姐?我还能说什么呢?
当帮忙这件事遇上道德绑架,一切都变得有理说不清。
2.西瓜君是我的读者之一,去年刚毕业,在一家网络公司上班。
说到伸手党这个问题,西瓜君一下子变身脱口秀达人。
西瓜君说,“我有个大学室友就属于那种全世界都归他管的大爷!”
西瓜君口中的那位大爷叫F,是个东北来的男生,家里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加上F是被保姆带大的,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入学第一天就暴露了养尊处优的劣性。
保姆帮F整理完床铺就离开了,F拿出笔记本开始接宽带上网,晚上吃饭的时候,西瓜君好心问F要不要一起去食堂,F当时正忙着打游戏,于是塞了一百块钱给西瓜君,让西瓜君帮他带晚饭回来,西瓜君答应了,问F想吃什么的时候,F吧啦吧啦说了一堆零食和饮料,最后才把菜名报给西瓜君。
西瓜君心里有些不爽,但想到这是认识第一天,所以就答应了F,当西瓜君提着大包小包回到宿舍以后,F却连句谢谢都没说,打开快餐盒的时候,F啪的一下把筷子摔桌上了,原来是西瓜君给他打了有辣椒的菜,西瓜君和F吵了一架,自此,两个人的关系僵了一个多月,直到军训结束才和好。
让西瓜君大跌眼镜的是,F伸手党的毛病却一直没改,大学四年,全宿舍成员帮他做过的大事小事数不胜数,F却没当回事,室友跟F开玩笑说他老霸道了,F笑嘻嘻地说都是自家兄弟,本来就应该互相帮助。
“毕业以后宿舍哥们吃不上饭的时候找他借点钱都不肯,算什么兄弟。”西瓜君有些嘲讽地说道。
有一种情谊叫求人帮忙的时候觉得理所当然,被人求帮忙的时候避之不及。
3.想起半个月前,一个久不联系的小学妹在微信上找我,寒暄都没有,直接奔主题,女生说,“看你朋友圈才知道你挺会写文章,我现在在外地实习,你能不能帮我写一篇文案啊?”
当时我正在赶新书的稿子,所以委婉地拒绝了对方。
原本以为可以安心写书稿,却没想到那个女生隔三差五来问我,在她的软磨硬泡之下我答应了她。
当我熬夜写出一篇两千多字的产品文案后,女生看完以后发来大段的语音和文字,细致地讲解了他们的产品理念,又给我看了几篇文案典范,最后指出我文案的不足,给了几点建议让我按要求修改一下,女生说话带点命令的口吻,一股无名火迅速在心里燃起。
我对那位小学妹说,“你自己修改一下吧。”
女生回我,“整篇文章都是你的思路,我实在不知道要从哪里修改啊。”
“那你自己写一篇就好啦。”我没把“这本来就是你的工作”说出口。
那位小学妹没再说什么。
过了一个多礼拜,我突然想起好久没见她发朋友圈了,点开她的朋友圈,突然发现是一条横线,发消息过去才知道她把我删除了。
和朋友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觉得我应该好人做到底,至少还能捡个人情。
道理是这样,但是不好意思,我没有受虐倾向,也不想做圣人。
4.如果你稍微留意生活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人自食其力,还有一种人习惯做伸手党,想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不懂得感恩不说,还鸡蛋里挑骨头要求你做这做那,仿佛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人际交往中最怕的也是这种人。
帮人本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
张大羊羊
——从电视剧《最后的诊断》谈起 电视剧《最后的诊断》里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 叶院长,著名脑外专家,某市一家脑外科医院院长; 马培德,脑外科副主任,为人城府攻于心计,从小在农村长大,家境的贫寒,使他养成了过强的自尊心和超强的忍耐力,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医学院,继而又获得较好的技术水平; 沈智渔,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医学博士,集医学天赋与医学实际才能于一身的脑外科新秀,有着西方人的率真、傲慢,精于事业而疏于人际; 叶如琴,叶院长的女儿,漂亮而有个性的脑外科医生; 杜鹃,脑外科护士长; 田大宇,一位正在热恋中的男青年,沈智渔的病人。 留美医学博士沈智渔被分配到某市一家很有名气的三级乙等脑外科医院,他不凡的气质、率真的个性、高超的技术,很快成了医院的名人。同行羡慕他,护士们青睐他,美丽而有个性的叶医生主动追求他,叶院长也器重他。而马培德,这位叶院长一手栽培起来的接班人,顷刻之间如临四面楚歌:苦苦争来的医院“第二把刀”称谓,似乎不再有份;今后的主任职位,也似乎摇摇欲坠;他那被人敬仰的目光,似乎被沈智渔给“抢”去了。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叶院长似乎更偏爱沈智渔了,而他深爱着的叶如琴,也被沈智渔给“夺”走了。他忍无可忍、焦躁不安、伺机反扑。他第一次反扑,是值夜班时,故意错用药物将沈智渔刚做完高难度手术的病人田大宇致死。他作案巧妙,难查死因,田大宇被误诊为死于“术后癫痫综合症”。沈智渔因此名誉扫地,被罚当了清洁工。马培德的第二次反扑,是在他杀害病人的真相即将暴露前,将知情护士杜鹃杀死。由于他作案手段高明,杜鹃被误诊为死于“急性哮踹发作”。第三次反扑,是他制造车祸,欲将沈智渔置于死地。 依据电视故事情节,人们不禁要问: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一个从事救死扶伤职业的医生,为何丧心病狂地杀死了两条人命?而这位医生杀人,竟出于对一个新来的医学博士的强烈嫉妒。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我想借该电视剧的故事,谈谈嫉妒杀人的深层心理动机。 嫉妒,是人心理活动的常见现象,它经常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也许人们太熟悉它,才对人际嫉妒带来的种种矛盾或伤害,很自然地归因为“都是嫉妒惹的祸”,而不去思考隐藏在嫉妒后面的深层心理症结。比如说,看了电视剧《最后的诊断》的人们,都会指责马培德没有人性,也会把马培德的杀人简单归因为是他的嫉妒心太重。就电视剧本身来说,揭示马培德杀人的动机,也始终显示的是他如何地嫉妒沈智渔才动杀人之心的。既然嫉妒是人际冲突的心理动因,我们不妨透过剧情所显示的嫉妒表面现象,剖析人为何有嫉妒?为何因嫉妒会杀人? 人为何有嫉妒?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人的嫉妒之心萌生于婴幼儿期,嫉妒最初大多是针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主要是因为新增添的弟妹,分走或抢占了父母的爱。这使人很容易产生爱被剥夺的感觉,继而产生不安、不满、以及妒意。这是经典的心理动力理论观点。而现代的中国社会家庭,几乎是独生子女,但嫉妒之心仍然甚重。最近,我看了一篇题为《中国儿童比西方儿童嫉妒心强、独立性差》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在归属需求、嫉妒攻击、口腔需求、情感需求、物质需求、性关注、追求卓越和抑郁这8个变量上的得分要明显高于西方儿童。其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在中国儿童的人格结构中占首要位置。其嫉妒心强,多源于独生子女的家长过分溺爱,以及中国应试教育的误区等因素,使孩子从小养成强烈的自我中心、嫉妒、脆弱等个性特点。”因此可以看出,嫉妒之源并非仅仅产生于早期的多子女之间被爱的剥夺与竞争,还产生于独生子女家庭早期亲子关系的某种缺损,以及其他人际环境中的挫折经历。 回到对马培德嫉妒杀人的心理分析上。马培德的幼年时期是生活在多子女家庭,从他个人的叙述得知,他出生于北方农村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懦弱老实,受人歧视,姊妹常受别人的讥笑和欺负,全家是村里抬不起头的人家。从他记事起就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人际环境充满了敌视,并埋下了“不出人头地不罢休!誓将歧视我的人踩下!”的雄心。他受这个雄心的驱使,产生了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神经质需求;同时他也受这种雄心背后的恨意的驱使,而积累了焦虑、敌视他人的情绪心理。可见他的人格发展中,其偏执、忍耐、嫉妒攻击的特点,在他早期经历的土壤中早已根植下了种子。如果说,人之嫉妒是因早期姊妹关系之间爱的权利被剥夺,那对马培德而言则主要产生于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中——被爱和被尊重的完全剥夺。贫穷本身不会让人生恨,而是因贫穷受到他人的鄙视、奚落才会使人产生嫉恨。一个人如果幼年时,长时期处于这种人际环境之中,心理上会深深体验着没有任何权利的弱小、孤独和无助感,甚至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人的怀恨和嫉妒,产生于个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感和权力被被剥夺感,来源于自尊感和公平感的丧失。现实生活中,像马培德这样的人,之所以有太强的嫉妒心,就根源于他们早期性格结构中渗透了“我不能忍受不公平、不重要、无权力”的情感成分。 嫉妒本来很常见,也并非一定会杀人。我们常见的 嫉妒,通常是指针对因别人身上某些优势,映照出了自己缺损或不足时的一种难受的情感体验,以及伴随产生的不公平、不平衡的心理状态 。就人的正常心理来说,发现别人的优势,对照出自己的不足,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甚至感到焦虑和心理不平衡,但只要这种焦虑并不表现为对对方的破坏与攻击心理,就仅仅是单纯的嫉妒心思,而不会因嫉妒而杀人。 当一个人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体验着不平衡的内心冲突时,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自己达到内心平衡,譬如,把与别人的差距看作自我成长的动力,以正当竞争方式提升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当然,他也可以真诚地表达对别人的尊敬,甚至表示崇拜,接受自己的不足,亦不失为恢复心理平衡的好办法。一个人之所以因嫉妒杀人,从表面看是别人的优势照见了自己劣势的心理反应,其实本质上是个体性格结构中具有的敌意、攻击(破坏)倾向的表现。当别人或外在优势的存在,威胁到了个体很看重的某些价值时(这些价值往往是当事人自己就具有的),对于深藏愤恨、丧失自尊的人来说,便会调动起这个人原始的攻击和破坏能量,而去破坏或摧毁对他构成威胁的外在东西。比如说马培德,他虽然很嫉恨沈智渔的才华,但他并不完全缺乏沈智渔那样的才华,只是他不够沈智渔那么优秀而已。他之所以要杀人,根源于他从幼年经历开始逐渐积累起来的、强烈的同时也是被压抑的敌对与破坏欲望,这种欲望在过去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而难以表达。在出现沈智渔这样的“危险”分子时,沈智渔威胁到了他重要目标的全部实现,这突然到来的危机,激发了他隐藏已久的仇视与攻击(破坏)心理。因此,马培德并非简单出于嫉妒心去杀人,而是受恨意驱使的攻击(破坏)冲动——铲除阻碍他发展和损害他重要价值实现的存在物的——淋漓尽致的爆发!沈智渔这个人,或沈智渔身上的某些东西,不过是他“总爆发”的“借口”和无辜的“靶子”。被害人的悲哀在于,他们对马培德这样的人缺乏必要的心理识别。从这个角度说,马培德之杀人行为与马家爵的杀人有极为相似的激发机制。 所以,应该对马培德的杀人动机予以《最后诊断》:他嫉妒杀人有心理深层的动机……在他追求虚荣和权力背后隐藏着被压抑的破坏欲望,它来源于不被人们注意的过去的生活经历……。而电视剧《最后的诊断》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诊断,而主要是在破案,所以这部电视剧应该更名为《艰难的破案》更切题些!我想强调的是,从表面现象看,许多杀人的行为是因为嫉妒某人,而实际上这种行为的真正动机是当事人深藏内心的敌对、愤恨、不公平、自尊丧失等破坏性冲动,外在事件只是诱因而已。可以说,没有被压抑的敌对、破坏和攻击性,嫉妒不会导致杀人。 我们发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很多因嫉妒到敌意再到破坏行为的现象存在。不过,大多数的破坏现象是不被人们视为破坏的,甚至用各种方法,使这些破坏行为合理化。比如溺爱、助人、自我牺牲、服从等等,都有可能是披着美丽外衣下的破坏行为。因为它有可能使被动一方变得完全失去独立和自我,而处于“弱势的、丧失自尊的、不公平的”心理位置。精神分析家弗罗姆在他的《逃避的心理机构》中论述到:“破坏的冲动是人们内心中的一种强烈情感,常常需要找到某种对象来发泄。如果为了任何原因,一个人不能把其他的人当作破坏对象,那么,他自己便会成为对象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其结果通常是身体生病,甚至企图自杀。”因此,因一个人敌对和攻击程度的不同,嫉妒会诱发出不同的破坏方式和不同程度的破坏行为。轻者,对某一方采取冷漠、怀恨在心、讽刺挖苦等;重者,是极端破坏性的,指向可以是杀他人,也可以是杀自己。 那么,嫉妒杀人是否与心理需求层次和职业身份相关呢?答案是肯定的。按照弗洛姆关于“生命有生长及表现自己的本能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以发展生命为目的的精力,便会走上分解的过程,并且转变为以破坏为目的的精力”的观点,我们会发现,对于个体来说,生命包含着生理生命和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发展是体现在人的高级心理需求上的,即属于马斯洛的“人对爱、被尊重、自我实现的高级心理需求”。而心理需求层次的不同,是与人的职业身份相关的。比如洗碗工,他绝对不会为爱因斯坦相对论有何意义?我是谁?之类的问题而烦恼!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则多为生理的、生存的受阻而产生攻击与破坏行为,比如强奸、抢劫等;生活富有者和社会高层领域的人,多为精神生命受阻而产生了攻击与破坏的冲动,比如脑外科医生马培德之类,其嫉妒杀人是由于精神生命价值受到威胁而进行的报复,这与他小时候遇人冷落、被人歧视、遭人讥笑、受人欺负的情感体验是直接关联的。 嫉妒之心不仅人皆有之,而且嫉妒是人类极为复杂的情感体验,嫉妒的功能也具有多重性,它集好因素、坏因素于一体。嫉妒它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产生不同的效力。比如在爱与情的领域,嫉妒会让人产生痛和恨,但也可能让人兴奋、让人更珍视已经获得的爱;在工作事业领域,它可能使人愤怒与难受,但也可能使人更聪明、更奋发;在人际关系领域,它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杀伤剂”,但也可能经历“厮杀”后,变得更了解自己、更理解别人。因此,嫉妒并不只是产生消极的结果,它还包含有积极的动因。嫉妒它把人导向何方,取决于每个人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和你将取舍它的什么功能。
小也安安
善于倾听
① 人际交往中,我们最怕也最无奈的就是被人误解,而我们常常也会误解别人要不想误解,就要 学会交流,要学会交流首先就要学会倾听。
② 有一位母亲非常生儿子的气,向同事诉苦说:“我实在是不了解他,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这 句话听上去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
③ 这位母亲说“我实在是不了解他”,那“不了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他太不听我的话了”。 我们想要了解孩子,就要去听孩子说话。认真去听,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希望什么,埋怨什么。这 位母亲却反过来去做,要了解孩子,却不去听他的,而是要他听她的,她当然不会了解孩子了。
④ 所以说,我们要了解别人,善于倾听是最简单的一种方法。
⑤ 有人说,上帝创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有一张嘴却有两个耳朵,那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
⑥ 善于倾听对我们做什么工作都有帮助。
⑦ 曾有研究人员对同一批受过训练的保险推销员进行研究。因为这批推销员接受了同样的培训, 业绩却差异很大。研究人员取其中业绩最好的10%和最差的10%进行对比,研究他们每次推销时自己 开口讲多长时间。研究结果很有意思:业绩最差的那一部分,每次推销说的话累计为3 0分钟;而业绩最 好的10%,每次累计只说12分钟。
⑧ 很显然,说得少,自然听得多。听得多,对顾客的各种情况、疑惑、内心想法自然就了解得多,就 会采取相应措施,结果业绩自然优秀。
⑨ 善于倾听,还能使你有好人缘。
⑩ 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喜欢讲,不善于听。因此,他喜欢讲,你善于听,那当然是一种绝配。
⑪美国最有影响的人生导师卡耐基,有一次到一个著名植物学家家里做客,整个晚上植物学家都津津有味地给卡耐基讲各种千奇百怪的植物。而卡耐基呢?听得津津有味,目不转睛,像个特别喜欢 听故^的孩子,中间只是偶尔忍不住问一两句。没想到,半夜离开时,植物学家紧握着卡耐基的手,兴 奋地对卡耐基:“你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谈话专家。”
⑫卡耐基一个晚上根本就没有说什么话.只是听,却居然获得了“最好的谈话专家”的美誉!
(文/周士渊有删改)
1.本文第①段是如何引题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2. 请以第③段为例,简析本文的语言特点。(2分)
3. 第⑪段中两个“津津有味”相同吗?谈谈你的理解。(2分)
4. 说说本文第⑪段所用论据的特点。(2分)
5. 本文的中心论点可以概括为 。(2分)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