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791144868
到樱飞心理咨询中心去找。现把一案例附上,希望能够帮到你。《一名初二男生的将军梦》 这是一例由于孩子厌学而不愿意上学的咨询案例。父亲反映:望子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上网时间比较长姑姑反映:望子上小学时,性格活泼,开朗,自上初中后,望子变得内向,不爱言谈,学习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疆化。(在望子读6年级时,家里多了一人口:小弟)老师反映:性格内向,同学关系一般,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成绩跟不上,初一时成绩中等偏下,初二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上网;没有目标。咨询师观察:望子的身高在1米65左右,平头,低着头,脸色灰暗,给我一副萎靡不振的无力感,他就像一颗沉甸甸的稻穗由于根茎的营养缺失而有些垂头丧气,有期待但又迷茫,剩下的只有“顺其自然”的等待和发展。求助原因:父亲反映,望子已经有5天不上学了,经常出去上网,很少和家里人说话,自己很担心望子的前途,自己认为当下之急,让孩子上学是最重要的。因为,孩子小,就算是孩子想下学,至少也要读完高中。在咨询室内,望子很少说话。我决定用意象对话疗法走进望子的心里,去引导望子对学习的重新认识,以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望子在走过弯曲的小路之后,来到一座房子面前,房子是木头盖成的,面积不大,有些陈旧了,推开站进去之后,桌子、床、书架。。。但房间内有些拥挤,并且有些暗。我建议望子把房间整理一下,并打开窗。房间里的空间显得宽敞、明亮一些,而望子对房间里感兴趣的是那个书架,我建议望子拿本书看,他看了,看的是历史方面的书籍。书籍里的故事把望子和我都带进了那个历史画面:两军交战,弱者败。望子和我都看着这种场面,望子告诉我,他很想帮助弱国强大起来,并帮助弱国打败敌人,实现富国安邦的目标。----这是望子的理想,也许现在看来,目标有些狂妄,但多年以后,谁也不知道谁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许多年后,望子并不一定成为政界名流,但也许会成为造福一方的让人尊敬的人物。因为望子是有抱负、有志向的男孩子。我对望子说:“你的目标很宏伟,但实现起来很困难,你得想办法走出第一步,你如何走?”“我要首先走近弱者国王,让他采纳我的建议”望子说。“你怎样才能走进国王,国王凭什么相信你,你才是一个13岁的孩子?”我问。望子有些沉默。10秒后,望子说:“我通过给国王提供治国方案,比如:如何用军、如何激励士气。。。”“听起来,不错,但好像都是空的,说说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方案吧。”我说。望子不语,显然有些难为他,因为他必竟才装到了初二的知识,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其实这不难,看看如何做,才能想到更具体的方案?”我趁机提问。“学习”,望子说道。望子是一个很聪明的男孩,其实他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对了,只有现在不断学习,才能实现你的梦”我激励着。“你看来,很想当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物,帮国王出谋略”我说道。“其实,我更愿意当将军,将军威风凛凛,有气势”望子说。“如果想当将军,至少也要到20岁,因为到那个时候,你的身体才会发育的更健康,体力才会大大加强,你才有更大的力量带兵迎战,并且,当将军是很苦很累的,还要掌握一定的带兵技巧,学习各种用兵和对战之术,这些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你现在遇到的恰恰是学习的困难。那你要怎么办呢?”我问。望子不语,我知道他在沉思。“不过,你也可以当小兵,小兵没有那么累,只听将军指挥就可以了。你是想当小兵还是想当将军?”我问。“将军”,望子一脸认真而严肃的说。“当将军很累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要克服你目前遇到的学习问题,你有信心克服吗?”“我有,而且,我一定为当将军而努力”望子坚定的说。“望子,你是一个很优秀的男孩子,只是现在遇到了一点学习上的困难,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并且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激励说。望子说:“是的”!我们结束了意象对话的治疗过程,望子对视着我的眼睛,我握着望子的右手,他的手心里有潮湿,这种潮湿或许是由对前程的兴奋、激动而产生的力量。而现在观察望子,一开始出现的摸耳朵、摸鼻子等不自然的动作明显的减少了许多,我知道这是因为望子自身有了力量,有了与人接触的自信与轻松。我又与望子的父亲探讨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上需要改善的地方。这次咨询的时间为一小时。第二天回访,父亲反映,孩子上学去了。后记:在我接待的学生咨询中,多数家长都是因为孩子不上学了才来求助的,并且求助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孩子上学。也许是因为孩子不上学才表现出了事态的严重性吧?为什么只有孩子不上学了,才引起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呢?是因为家长并不知道如何陪着孩子渡过心理动荡的青春岁月,甚至不知道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心理将有着怎样的发展过程,所有这一切,家长是忽视的。而只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梦被由于厌学而逃学的孩子所打破时,家长才会被惊醒,在痛与恨的矛盾中做思想的挣扎,有思想的家长会想各种办法帮助孩子渡过这个时期,而找心理咨询师求助往往是最后的办法。因为,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有太多的人不了解,不清梦。但无数案例证明,心理咨询对孩子顺利、健康的成长所提供的帮助是很大的,并且越早做咨询,效果越好。孩子的逃学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但有一种原因是原于对父母的抵抗,是对父母不尊重自己的隐私,不尊重自己的个性,不尊重自己的看法以及不尊重自己的愿望而采取一种要挟的对抗方式,往往这种对抗获得的结果是胜利的,因为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逃学时往往能很容易做出妥协与让步。这让孩子知道了,逃学的方法是足以让家长恐慌的有效力量,这就强化了孩子用这一方法的态度和行为。我在想,家长是很无辜的,因为家长也曾经是孩子,他们也在家长这样或那样的“疼爱”下长大,他们无意的用着不学自得的方式和方法“疼爱”着自己的孩子,但不曾想过现在的社会环境和自己小的时候是多么的不一样。现在几乎家家都是独生子;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网络信息铺天盖地;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并行,都使得现在的孩子仿佛更有个性,而家长却在孩子突然长大后变得不知所措。家长不能因为无辜而放弃责任,而更应该奋起直追,与孩子一起学习和成长,陪孩子走过人生中的重要一程:青春期所以家长需要做的是:学习,学习什么?学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学习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各种技能。而这一切,都要从有效的沟通交流开始,其实人与人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如果要容恰和谐,就要做到心通。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给家长的期待一个较为圆美的结果,而家长也做了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导师。我想对青春期的孩子说:给爸爸妈妈学习成长的机会,如果你发现爸爸妈妈正在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稳而焦虑时;正在为你的任性而愤怒时;正在为你的厌学、逃学而无奈时;正在为自己与异性同学交往而紧张时;正在为如何与自己建立好关系而努力时;你也要有耐心等待,要有责任心帮助爸爸妈妈渡过这个时期,因为青春期的你已经学到了一些知识,多少知道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你和爸爸妈妈是一家人,一家人就要相亲相爱,不是吗?想做到这一点,其实挺简单,就是当爸爸妈妈在试着与自己交流时,自己就拿出自己的勇气和对爸爸妈妈的信任试着与爸爸妈妈交流,交流中,有爱也有恨;有情也有怨,这都是正常的,相信爸爸妈妈是爱自己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一个人可以用生命挽救你的话,那个人是爸;如果有第二个人可以用生命挽救你的话,那就是妈。所以,爸爸妈妈是你最值得尊重和敬爱的人。 心理咨询师 王可
西城桃乐蒂1126
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妈妈的悔过书》 (文末有赠送本书电子书办法)。
书并不太有名,可是我却一口气读完了。
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真实了,它就是我看到过的成百上千的厌学、网瘾青少年的个案的再现,好在,这位妈妈最后能通过 “教育自己”,让自己成为“教练型父母”,首先拯救了自己,然后影响孩子回归。
《妈妈的悔过书》作者名叫李柳南,是韩国人,她是“一级教师”、“传奇校长”,是成功的教育专家,家长们争相把孩子送到她的班里。书中说,如果别的班级有3个人拿奖,那她的班级就会有10个人拿奖。当然,她自己的一双儿女也极为优秀。儿子轻松在名校排名前三,还当选了学生会长;女儿也进了江南区知名女校(可以理解为韩国的“海淀名校”)。
这么一个牛人,当然有资格传授自己的教育经验,所以她出版了一本教育书《55个给孩子的学校生活成功策略》,非常受欢迎,被列为家长必读书籍。
但是就在这本书刚出版,她却被打脸了:
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的儿子突然告诉她:实在无法去学校了,要休学。
她当时觉得儿子简直不可理喻,就和丈夫一起把儿子骂了一顿,命他乖乖去上学。可是儿子却非常坚持,天天在家里吵架、动辄骂脏话……最后还是休学了。
儿子刚休学,正读高二、一向很听话的女儿也告诉妈妈:“优秀的哥哥都不去上学了,没那么优秀的我也要休学。”虽然作者不停地骂女儿、极力阻止,她仍然和哥哥一样不断旷课,最终也达成了目的。
两个孩子休学后,每天做的事就是吃、睡、打 游戏 、看电视.....直到发展到 游戏 成瘾、影片中毒!他们各自窝在房间里,连饭也不吃,两个孩子完全成了废人!
在巨大的压力下,作者曾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诊室,三次被车撞,三次开车撞人,其中有两次还动了大手术,但两个孩子看到她 “仍旧像看到蟑螂一样嫌恶。”
当然,就像无数休学孩子的妈妈一样,一开始,作者仍然心存幻想,只要见到孩子就会逼问:“什么时候去考学力鉴定?何时要上大学?怎么还在玩?上个网课也好啊!”……
但是很快,她就知道这只是她一厢情愿而已,对于孩子,她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有一次她劝儿子回去上学时,因为生气就随手拿起扫帚打了他两下,结果已经长到一米八的儿子居然一把抓住作者的手,把她逼到墙角,厉声说:“你凭什么打我?凭什么对我这样要求?想考大学你自己去考好了!”
她当时真的被儿子吓到了,害怕儿子真的对自己动手,只好仓皇逃跑。
而个性纤细敏感的女儿,则从另一个面让作者感到了恐惧。有一天她看到失控的女儿把房间里的东西都砸得稀巴烂,自己的头发也剪得精光,双手满是鲜血,正在大哭。
这样下去,女儿该不会自杀吧?她的恐惧瞬间升起。
她不得不开始反思: 我到底从何时开始,做错了什么?
她终于想明白了两个孩子休学的原因。
那就是: 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从来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妈妈的要求。她一直在逼着孩子学习、优秀,可是被他人逼迫的学习,是有“极限”的。
她一直在打压他们的自信,使用批评和贬低的方式在跟孩子沟通。
7岁的女儿学生字有点慢,她受不了,逼着她晚上不能睡觉也要把生字背写下来。
女儿得了60分,作者骂她“这样的成绩你敢回家?饭还吃得下去吗?”
第二次女儿拿了80分回来,作者挖苦她:“这次考试比较简单吧?”
当女儿终于拿了100分,兴奋地挥着考卷回家、渴望得到妈妈的夸奖时,作者却说:“你们班个个都拿100分吧?有几个100分?”
……
有一个父母都知道的词,叫 自驱型成长,就是一个人做什么事都是自己积极主动,不需要被动催促,更不用监督控制。一切都自己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想办法做到最好。
现实中自驱型成长的例子,就是冬奥双料冠军谷爱凌。
我曾经问过我们办公室同事:你认为谷爱凌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回答: 自信。
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可以,他才有达成目标的能力和动力,但如果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他就会放弃自己。
而作者,就是这样靠“打击教育”, 毁掉了两个孩子的自信,把他们变成了没有任何目标的人。
现实中很多家长也是一样的,逼着孩子完成家长自己心目中高不可及的目标,就在这个过程中,把孩子的自信毁掉了。
成为“教练型父母”,我终于活成了孩子尊敬的父母
好在,作者是有反思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人,面临孩子可能自杀的危机,她靠着改变自己寻求自救。——她成为了情绪 教练型父母 。
成为教练型父母后,她修复了和孩子的关系,不断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支持孩子走出泥泞,成为最好的自己。她的女儿终于从美国一所心理学相当不错的大学,提早一年以全A成绩毕业,儿子后来也进了大学,又考取了某大学的哲学研究生。
女儿回国度假时,在墙上贴满了“梦想清单”,第一项就是“全A毕业”。作者终于修复了亲子关系。她和孩子们可以一口气聊三小时的天,儿子回答别人的问话是说妈妈“是我在这世界上最尊敬的人。”
对于作者来说,这句话让她自己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功!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经做过一项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题“你觉得怎样才算成功?”结果,获得票数最高的一项是: 成为受孩子尊敬的父母。
有一次聚餐,席间有一位身家过亿的老总,多次挂掉别人打进来的电话,但有一次他迅速地接起了电话,满脸笑容,语气也各外温柔:“儿子,你说,爸爸在听……”。放下电话他不无骄傲地聊起正在清华读书的儿子,说他陪伴儿子过程的苦与甜。他说,如果孩子不成器,我挣来再多的钱也不够他一个月败光。我死的时候都闭不上眼睛,所以, 做父母才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我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孩子培养好。
他最得意的事情也同样是成为孩子尊敬的父母。
在当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面临亲子关系的挑战,很多人还在无止境地抱怨孩子,可是智慧的父母却选择了成长自己,成为 “教练型父母”。
来看看 “教练型父母” 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
0421打卡任务:和孩子或其他人想法不一致时,先概括复述对方观点(你的意思是 ),得到对方确认后再说自己的观点。分享这样做的感受和发现。
一位学员的作业如下:
看到了吗?对于一开始坚决不跟爸爸“对卷子”的儿子, 妈妈一句都没提学习的事,几分钟后,儿子却主动跟爸爸一起学习了。
这就是教练型父母,面对儿子的不配合,妈妈不是劝说儿子要去学习,而是一直在反聩儿子的情绪,她的每一句反聩都会让儿子觉得:妈妈懂我。气顺了,儿子自己就想去学习了。
在我们的焦点解决父母成长营里,学员每天都会进行这样的练习,直到把自己变成 “教练型父母”。
再看看父母改变之后孩子的改变吧!
我相信,你也想成为受孩子尊敬的父母。但是你苦无“良方”,你读了很多很多书,什么都知道,但是却苦于做不到,那是因为:
第一,你知道不等于就能做到,按照学习金字塔规律,看书的吸收率最低,只有5%,而只有把它用在实践中,知识才会变成技能;
第二,惯性的力量太大,改起来太难!一旦发生问题,立刻进入自动化反应模式,很难自觉运用新的模式;
……
而现在,加入焦点解决教练型父母成长营,这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第一,我们的课堂采用讨论式,高强度的头脑风暴,直接让你的学习效果由5%提升到50%;
第二,由学员提供真实案例,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当场把知识变成技能;
第三,每天12小时导师和小组陪伴,每天打卡完成任务,直接“逼”你实践,让你的学习效果达到75%;
……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个能量场: 一个人自己读书学习,谈不上成长,成长是在一个“见贤思齐”、“比翼齐飞”的能量场里,你看到别人有效的做法,会马上尝试用起来;你的优势和能力,也被别人看见、肯定和鼓励!
这就是: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你需要加入一个成长性的团体,相互看见、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一起成长!
文末彩蛋: 转发本文并私信我,我会把《妈妈的悔过书》(电子书)发给你!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作者简介: 王宏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讲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两家戒除网瘾机构的导师,幸知在线高级 情感 咨询师、潘幸知公众号原创作者。创作过多篇10万+文章,《壹心理》签约作者。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