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10

misskissfion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高安心理咨询师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双双鱼儿

已采纳

艾良辰、艾元英、艾能奇

高安心理咨询师

237 评论(11)

韩建忠001

艾伯坚:河南省汝南县人,汉朝末年汝南郡6孝廉之一。艾江:“五胡乱华”时期(304—389年)南燕牙门将。艾铨:南燕东平郡(今山东省东平县)太守。艾僧檦:北魏肃宗熙平元年至正光6年(516-525年)间任四门博士 。艾朝:唐镇军辅国大将军。艾敬直:唐御史大夫,被授予上柱国[。艾海清(727?~?):浙江婺州金华县人,历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事封清远侯。艾宰:字希周,号沧洲,唐长庆元年(821年)辛丑科进士,官至治事别驾。艾居晦:唐文宗初明经,书法家。著有《开成石经》。艾颖:后唐长兴2年(931年)状元;后周显德年间官左散骑常侍;宋建隆年间任工部侍郎。艾筠:历任南唐浙西判官、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少尹。艾预:浙江省婺州金华县人,北宋户部侍郎。艾正:先为契丹应州(今山西省应县)节度副使;后为北宋应州观察使。艾宣:宋代著名画家,善画花竹禽鸟。著有《垂拱殿御扆》、《紫茄图》。艾高(1009-1064):北宋五迁岭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御史中丞,授上柱国。艾晟:今江苏省仪征市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校正、增补了《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艾钦文:南宋名医,被称为“澹轩先生”,有《澹轩类稿》等著作。艾爕(燮):字椿年,号雪坡,南宋户部侍郎。艾世法(1186-?):曾任礼部侍郎,翰林院显谟阁侍制兼理江西摄参军政事,谥文德。艾彭(1179-1239):字好古,南宋端平二年礼部正奏(尚书)。艾可叔:字无可,南宋御史中丞,著有《臞山集》、《文江讲艺集》、《钩玄篇》等诗文集。艾元英:今山东省东平县人,元朝名医,著有《如宜方》二卷刊行于世。艾梓(?-1572):陕西米脂县人,明朝一品光禄大夫。艾维新:曾任明朝辽阳都督。艾应兆:陕西米脂县人,治军甚严,战功卓著。诰授定国将军。艾万年(?-1635):陕西米脂县人,诰授一品光禄大夫,升大同府总兵官,征西前将军。艾南英(1583-1646):明广东道御史,著有《古今全史》、《禹贡图注》等 。艾常富:字仕荣,累官至明朝礼部侍郎,勅封忠义国公。江西九江市武宁县人。艾能奇(1579-1649):陕西米脂县人,明崇祯年间大将军、延安王。艾承业(1642-1684):陕西米脂县人,清康熙年授阶光禄大夫,食一品俸禄。艾元徵(1624-1676):字允洽,号长人,清康熙年刑部尙书。著述主要有《易经会通》等 。艾芳曾(1661-?):陕西米脂县人,清康熙年刑部左侍郎。艾质素:陕西米脂县人,诰授武显将军,任镶黄旗副都统。艾肇昌:陕西米脂县人,镶黄旗副都统,诰授武显将军。

239 评论(15)

starlight0503

根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等名人辞典、有关典籍和各宗族族谱及网络《百度百科》等所载,当代(1911年辛亥革命至今)艾姓名人有: 艾良臣:参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任第18标第1营管带,率部奋勇击退清统领刘温玉的进攻,后参加北伐至新野,任前锋。湖北省襄阳人。(见《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 艾 华1,1889—1939年,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归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著有《儿童心理学纲要》等。贵州省贵阳市人。 艾 伟1,原名华泳,字险舟,1890年8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原籍湖北省江陵县,我国近现代著名心理学家。1919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1921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和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应聘为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心理学教授,从事中学学科心理之研究,尤其重视语文学科之研究;1927年任中央大学教育系主任;1932年为伦敦大学统计学研究员;1933-1934和1937-1938年,任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和师范学院院长;1934年与夫人范冰心在南京创办了万青试验学校,1938年创办教育心理研究所,任所长,在国内首次招收教育心理硕士研究生,还在所内设置教育心理实验班,以供实验研究;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部聘教授;1946年出席澳大利亚新教育国际会议,并在澳讲学半年;1947年后,应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研究院之请,在各大学巡回讲学。他毕生致力于学科心理研究,尤其重视语文和英语学科的学习心理研究。研究均采用严谨之测验方法与统计方法,又辅以实验与观察。他编制了中小学各年级中学科测验、小学儿童能力测验,开我国此类测验编制之先河。主要著作有:《高级统计学》、《初级统计学》、《初级教育心理学》、《师范科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论丛》、《教育心理学大观》、《小学儿童能力测量》、《汉字问题》、《中国国文教学心理学》、《英语教学心理学》、《人事与工业心理学》。1955年9月27日逝世。(详见《中国文化名人录》、《百度百科 艾伟》) 艾 青,生于1893年,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历任课长、团长、教官等职,国民党军少将,1945年6月退役。湖北省武昌人。(见《中华军事人物大辞典》) 艾楚南,谱名克生,生于1900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中山学院,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陕西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长、陕甘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财政部长、绥德警备区司令部政委、山东纵队司令部供给部部长、山东省民主政府财政厅厅长、山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实业厅厅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财政部文教社会财务司司长、财政部部长助理、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陕西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7年去世,享年88岁。陕西省米脂县人。(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当代人物卷》) 艾 时,生于1903年,毕业于湖北法科大学暨黄埔军校,历任国民党陆军第34、35师政训处处长、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第二厅副厅长、人事处处长,1947年被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后去台湾。著有《海角天涯忆汉阳》。湖北省汉阳人。 艾寒松,学名逸尘,曾用的化名、笔名有何敬之、易水等,公元1905年2月16日生于江西省高安县栎里村,1930年夏毕业于复旦大学政治系。1936年初到苏联,担任党的国际刊物《救国时报》编辑。抗战爆发后回国,1938年3月成为中共正式党员,先后在汉口、重庆、上海、苏北等地为党工作。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还秘密担任《民主》、《群众》等刊物编辑。在苏北担任《盐阜报》等报刊编辑或主编。1949年随解放军到南昌,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江西八一革命大学教育长、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校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编著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书从1952年起先后印刷出版50多次,共1000万多册。于1963年被康生诬陷为有严重错误的书,在报上公开批判。寒松在“文革”中受尽了侮辱折磨,于1975年7月2日含冤去世。1979年8月,经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和江西省委批准,为《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书彻底平反,恢复名誉,寒松的冤案得以彻底昭雪。(见《中国文化名人录》、《高安县志》、《栎山艾氏宗谱》) 艾亚春,谱名丕华,生于1906年,16岁时投身军旅,历任列兵、伍长、班长、排长、连长、营长,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八期。1937年晋升国民党军第17军第84师500团上校团长。1941年4月上旬参加中条山战役,并率部与进犯的日军激战于青廉村,身负重伤,仍督师血战;后在焦家沟被敌包围,不幸头部和前胸连中数弹,壮烈殉国。其子绳滋,曾任西昌卫星基地巡视员。陕西省米脂县人。(见《陕北米脂艾氏宗族史略》) 艾逸之,1907年生,1924年来到上海华美印书馆当排字工,开始接触马列主义,成为工人运动骨干,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为维护工人利益,作为华美印书馆工会主席,代表工人与经理谈判。由于谈判破裂,矛盾激化,反动派扬言要捉拿为首分子,艾逸之处境非常危险,党组织决定派他到苏联红军学校学习军事。1930年回国,到洪湖鄂西苏区任红三军政治部主任。1932年红军进行整编,任独立师政委,卢冬生为师长。艾逸之是工农红军中一位马列主义水平很高的军政干部。1933年,被夏曦等人诬以所谓“改组派”罪名,惨遭杀害,年仅26岁。解放后,党和政府为艾逸之平反昭雪,追认为革命烈士。南汇县(今上海市南汇区)周浦镇赵沟浜人。 艾庆洋,字海环,曾用名艾润生,生于1910年9月12日,1929年济南师范毕业后,在济阳县孙耿镇高级小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9期,1934年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吴化文部任连长、营长、团长,官至第39军少将参谋长。1948年济南战役中,与吴化文一同率部起义。济南解放后,因体弱,回家养病,于1960年4月10日病故。山东省济阳县孙耿镇人。(见济阳县《孙耿镇志•人物传》) 艾文富,毕业于讲武堂,官至国民党陆军少将参议。江西省临川县涌桥人。(见《临川县志》) 艾怀瑜,毕业于工业专科学校,1945年9月至1946年5月任南昌市市长。江西省临川县涌桥人。(见《临川县志》、《中国各城市历任书记、市长名录•南昌市历任市长》) 艾(云爱),生年不详,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50—1952年,台湾陆军第6军军长;?—1961年,陆军第一军团副司令;1961年1月—1965年3月,第七任黄埔军校校长;1965年3月—1967年4月,澎湖防卫司令官;1967年4月16日—1969年7月1日,国防部常务次长。原籍:湖北省武昌。(见网易《百度•维基百科》2010年3月3日更新版) 艾中全,生于1909年,1938年10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统战工作;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任军管会贸易处代理部主任,9月调任华东贸易部对内业务处处长;1955年调任商业部物价局副局长、局长;1982年离休,1983年3月又经国务院任命为国务院物价小组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2月辞职。2004年10月去世,享年96岁。上海市川沙县养正村人,是川沙艾氏宗族第17世孙。

231 评论(8)

号仔在厦门

宜春学院高安校区位于江西省高安市,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吴有训院士的家乡;高安是全国闻名的基础教育强市,是全国著名的建筑陶瓷基地,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物流运输业十分发达。校区在省会南昌西郊320国道1小时经济圈内,距南昌红角洲大学园区约30分钟车程;一级公路直达南昌,交通十分便捷。 校区毗邻高安市委、市政府,出校门即是高安人民广场、大观楼和美丽的凤凰湖公园;明丽清澈的锦江穿城而过,郁郁葱葱的碧落山含青滴翠;参天古树环抱的古老书院仿佛依稀可闻诵读经典的琅琅书声。 高安校区的前身是创办于1906年的江西省高安师范学校,后因教育发展成建制并入宜春学院,是宜春学院距省会南昌最近的校区;现有全日制教学班68个,在校生3200多人;10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毕业生,其中不乏世界级的医学博士、有突出贡献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等精英人才,更有数以万计无私奉献在基础教育第一线和科技、文化、商贸等各条战线勤勤恳恳的普通工作者;2006年10月20日,校区举行隆重的建校百年庆典,来自教育部、省政府、省教育厅、宜春市和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校友与校区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见证校区百年发展盛事。 校区设有外国语、教育、艺术、经济管理、信息工程和机电工程六个系,开设有英语教育、应用英语、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社会体育、体育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艺术教育、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开发与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系统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近20个专业。面向全国高考统考3年制大专生和初中起点5年制大专生,均颁发“宜春学院”文凭。 校区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实训,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专业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确立以培养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师资为主要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定位,与之相应的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校区是省教育厅指定的少数具有“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格的学校。 校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约有700万元的教学设备,图书18多万册;物理、化学、生物、心理学、物流、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计算机中心、微格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厅、语音、绘画、艺术设计室、钢琴、电子琴、练功、体操房、演奏厅、综合礼堂等教学设备设施比较齐备;有数十个教育实习基地和数控、模具、金工、钳工、计算机辅助设计、加工制造中心等实训场地;多个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综合实习、实训、就业一体化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与之相应的是校区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和较为完善的就业网络,近年来校区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各教学院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多次被评为就业工作优胜单位。 校区师资和专业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软环境不断改善;145名专任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23人,正副教授57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省学科骨干教师14名,国内访问学者6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人次,有多人次获国家、省、市“优秀教师”、“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论著120余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作品400多篇,参赛论文和作品获国家级奖100多人次。学校多次荣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系统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省文明单位、省德育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 新世纪高安校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招生人数连年大幅增加。老校区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发展受限。在宜春学院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高安校区已在省政府重点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圈”的“昌西文化创意园区”购置1000亩土地筹建新校区,以高安市打造“昌西文化创意园区”为契机,顺应高安新校区建设与宜春学院东扩、省会南昌西进规划合二为一的大趋势,抓住创意园七大文化板块协同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已确定的新校区建设理念,一个功能齐全、设施精良、依山傍水、顺势而建、自然和谐的新校区,将成为莘莘学子理想的求学深造之地,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350 评论(14)

游走老者

陈少华,男,1972年8月出生,汉族,江西高安人。199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同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2年获教育与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后。 主要研究方向为个体差异心理与个性心理发展,讲授课程包括人格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及发展心理学等。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多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独立编著《人格心理学》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参与编撰学术著作4部。

358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