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吃吃
一份刚刚出炉的调查报告直指广东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这份由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对全省部分本科院校的1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从学生自我评价、就业压力、感情问题等方面全面审视了广东大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超过半数大学生不够自信在对大学生“你是否觉得自信”的调查中,有47%的人选择了“非常自信”和“自信”,而53%的人则选择了“有时不太自信”,“不自信”甚至“自卑”。女生“不自信”的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专家认为,女性在心理上的普遍脆弱、敏感,致使女性不自信的因素相对男性更多一些,若不加以疏导和防范,出现意外的几率会更高。在对“你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认为自己与他人不相上下。“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太自信的表现。”大学生如果能改变自己,他最想改变的是什么呢?“知识”以排在首位,“出身”、“外貌”分别以、排在最后两位。“财富”以位居第3位。在“你觉得目前压力大吗”的选项中,选择“大”和“快要崩溃”的占,同样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其中,大四学生和研究生选择这两项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在“上大学后遇到的最大挫折”调查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和“就业竞争太激烈”选择率最高,道出了广东大学生不轻松的两个主要原因。在“你认为自己常处在哪种情绪中”的调查中,的人选择了郁闷、无聊、烦躁;而“对你的日常生活方式评价”的调查中,的人选择了很一般和枯燥。毕业之后是工作还是继续深造?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了就业,的人希望能有机会出国或继续深造。也有不少同学表示,希望在工作的过程中,再寻找机会深造。如果毕业后就业,的大学生希望能有一份“有发展空间”、“符合自己专长”的工作,的大学生更看重工作的“社会地位高、收入高”,还有的人认为“无所谓,找到先待着”、或者态度比较悲观,认为“要我就不错了”。性观念依旧保守通过“你如何看待大学生恋爱动机”的调查发现,的同学认为恋爱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打发无聊的时光”和“随大流、不落伍”,只有的人是因为“情到深处”而“选择人生伴侣”。在“你对校园爱情的未来怎么看”的选择中,有的人把票投给了“无疾而终”和“社会太现实,毕业各自飞”,其中高年级学生投这一项的比例高出低年级学生很多。但依然有超过47%的人认为“只要双方努力,将来会在一起”。学校仍旧是学生心目中的恋爱天堂,在“你在学校会选择什么人做你的爱情另一方”的调查中,只有的同学选择“不会谈恋爱”,而的同学选择“志向相象,趣味相投”。专家分析,广东大学生依旧单纯,对校园爱情抱有很大的期望,在面对感情危机的时候,沟通渠道少,不知如何处理,容易走向极端。尽管社会上对大学生的性观念议论纷纷,但专家在这项调查中却发现,大学生性观念依旧保守。“你大学期间是否有性生活”的调查中,有超过的选择了“没有”,这其中包括了105名硕士研究生。虽然调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差,但我们看到大学生对待性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在“你从什么途径了解到性知识”的调查中发现,的人的性知识是通过“旁门左道”和“同学谈论”中获得的,只有的人是从课程和书籍中学习到的。专家认为,即使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大学生在性教育方面依然落后,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反思。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答会明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0)04-0227-02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elf-confidence,Self-respect and Self-efficiency in College StudentsDA Hui-ming(Qingyang Teacher's College,Xifeng 745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 and self-efficiency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173 college students in grade 2 were assessed on the Scl-90, PEI, SES and SEI. Results: students suffered from low to medium level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 Those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 also had low scores on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 and self-efficiency. Conclus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f mental health with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 and self-efficiency.【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Self-respect; Self-efficiency; Mental health青少年的自尊以及自我效能不同程度地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关。近年来,国内研究与此有关的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中〔1-4〕。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以及心理健康四个心理学因素,探讨大学生群体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为高校贯彻素质教育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 对象、材料和方法1.1 对象随机抽取甘肃庆阳师专1998~1999学年师范专业二年级的四个班共195人(男131人,女64人)为测查对象,剔除无效答卷22份,余173人(男114人,女59人),平均年龄为19.81±0.67岁,均为非独生子女。1.2 方法 心理健康水平评定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5〕为测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10个因子分量表,其中因子10不作为本次统计之用。测查采用1~5分的5点评分,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越大说明症状越严重。以被试对每一项目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为确定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标准。1.2.2 自信水平评定 以Shrauger编制,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的中文版“个人评价问卷(Personal Evaluation Inventory,PEI)〔5〕”为测查大学生自信水平的工具,该量表共54个项目,采用1~4分的4点评分,总分值越大表示自信程度越高。该量表经适当修正后间隔半月的重测信度为0.59。1.2.3 自尊评定 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SES)〔5〕,最初由Rosenbery编制,由季益富、于欣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该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1~4分的4点评分,总分值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经适当修正后间隔半月重测信度为0.62。 自我效能评定 自我判断调查表(Self-Estimate Inventory,SEI)〔4〕,该量表由北京大学钱铭怡根据Bandura的有关理论观点编制而成,主要用于测查被试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总分越高,表示被试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越强。该量表间隔半月重测信度为0.52。2 结果2.1 大学生总体SCL-90测查情况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达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 (各项目自评分≥3) 的人次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32.37%。经排序发现, 大学生群体中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依次是人际敏感 (8.67%)、强迫 (5.78%)、敌对(4.62%)、抑郁(4.05%)、偏执(2.31%)、焦虑(2.31%)等。2.2 大学生总体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测查结果大学生总体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的总分分别是136.69±16.46、30.69±4.28、18.27±4.65。2.3 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附表显示,除自尊与敌对因子相关不显著外,其余的包括心理健康总分在内的各项因子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之间存在着显著或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附表 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系数SCL-90总分 躯体化 强迫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自信 ** * ** ** ** ** * ** ** **自尊 ** * ** ** ** ** * * **自我效能 ** * ** ** ** ** * ** * **注:n=173;*P<0.05;**P<0.013 讨论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达到中度及以上痛苦水平的人次高达32.37%,已经远远超过全国12.6万大学生中心理障碍率20.23%的水平。结果同时表明,对大学生群体的正常生活、学习等造成困扰最大的就是人际关系,如异性同学关系、恋爱关系、舍友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与父母的关系等等。这可能与大学生的交友观、恋爱观等尚不成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理想化有关。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是个体自我认知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自我评价、他人的评价,以及社会对自己的学识、地位、能力等认可的程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也正是互有差异的自信、自尊和自我效能水平才最终使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结构区别于其它人。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水平与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广泛地存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大学生较高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水平将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控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同样,如果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也不利于其良好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反过来,个体较低水平的自信、自尊以及自我效能感可能会降低个体对环境的适用能力,一旦面临或者遭遇某些挫折时,个体则容易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人际敏感、强迫、抑郁、焦虑、躯体化、恐怖和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倾向,对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答会明(庆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心理系,甘肃 西峰 745000)参 考 文 献1,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心理科学,1998,21(6):489-4932,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21(5):276-2773,耿耀国.体校学生心理健康及有关因素的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5):2864,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1998,21(6):553-5555,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增刊):31-36;260-263;251-252(收稿日期:2000-04-03)
瞳言無忌
家长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现在的家长都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但王秋英认为,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父母,而非学校。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孩 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 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成功。”王秋英建议,父母要从小为孩子设计成长线路,让学校教育为家庭教育服务,同时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家庭教育,不必过于计较考试时的几分之差。家长该为孩子选择普通小学,还是重点小学?王秋英认为,普通小学学业压力相对轻,孩子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获取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喜欢的事情,有更好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她认为,做父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事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是最特殊最重要的身份,有人说要像做事业一样来做父母,但这远远不够,因为父母这个身份不像事业,既不能退休,又不能下岗,更不能替代。‘父母’是需要一生来学习的。”做轻松的父母并不难人的幸福感最本质的来源在于家庭,亲子关系是人生中最华美、最丰富的内容,但做家长真难、做家长好累,成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感慨,王秋英称之为“普遍性的育儿焦虑”。这是因为社会越来越多元与复杂,使孩子得到更丰富资源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危险。“最明显的表现是,现在青少年的问题变化很快,花样很多。过去 孩子的问题多为早恋、偶像崇拜、打架,现在则出现网络成瘾、手机依赖、赌球、性安全、恶搞玩具、网络婚姻等众多花样。这使得家庭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 是变得开放,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因此不断下降。”再则,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问题。为时刻提防社会不良的影响,家长采取“堵”的方式,一回家就检查电视、电脑是否发热,给孩子带上定位器、监控孩 子的手机短信。另外还有“压”,升学压力是父母、孩子永远的痛,在“千万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补课,拼成绩、拼名 校,由此产生家长普遍的育儿焦虑。管多了怕孩子烦,管少了怕孩子走错路,真是难啊!“事实上,做一个轻松的父母并不特别难,关键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几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是王老师与孩子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体会。1、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王秋英认为,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不要做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她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过于重视教育的正确 性,而忽视了有效性,忽略了亲子关系的温暖与激励作用。“从小到大,我们给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确’的,但有效吗?当我们说教的时候,孩子是否听进去了? 还是把头扭到一边,或者以沉默抗拒?甚至把门关起来?要知道,一个永远正确的妈妈是非常可怕的,要使教育有效,最重要的是营造温暖的亲子关系。”现在的父母与孩子普遍缺乏沟通,她注意到生活中的“关门现象”:“孩子回家就把门关上,关门其实是孩子的一个表情,表达的是‘别理我,我不愿意跟你说话’。因此,孩子成了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虽天天见面,却不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关门?“因为在家庭的对话中,家长往往不是父母,而成了道德的评判者、喋喋不休的说教者、永远正确的建议者,这使家庭对话充满说服、威 胁、控制与建议,其实它们都是沟通的绊脚石,阻碍了孩子表达内心感受,孩子会感到,家长的反应是对他们感受的不接纳,他们只好闭嘴、或为自己辩护、或充满 愤怒。”事实上,孩子在遇到问题、情绪出现困扰时,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教育家,而是能了解自己、关怀和包容自己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愿意将在外面受到的困 扰告诉我们,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曾在听过孩子的诉说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纳,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抚,甚至会加深创伤。“倾听与接纳更具有建设性和有效性,比教育更重要,因为倾听与接纳让孩子感觉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价值,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去改变自己,因此获得成长。”王老师举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例。女儿3岁时,哭着不愿意去幼儿园,她怎么说服都没用,一天孩子又在幼儿园门口哭着不愿进,她也烦了,干脆蹲下来听 孩子说话,孩子说幼儿园这不好那不好,说完之后,做了个让她非常惊讶的举动:“孩子把眼泪一抹,书包一背,跟我说妈妈再见,我要进去了。其实孩子已经有了 足够的理性,她所需要的只是倾听与接纳。”2、洞察需求比看见问题更重要。孩子出现各种状况时,家长很容易只看见孩子的问题,却看不见背后的需求,事实上,“问题行为”是孩子表达需求的另类方式,孩子借“问题行为”释放出被压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出问题的永远是隐藏在表面背后的“需求”,而不是行为本身。3岁的女孩跟妈妈说:“长大后我要跟石头结婚,生一个和我一模一样的宝宝。”对此,有的家长会说小小年纪怎么想这些,但王秋英却给予孩子支持:“因为这话的背后,是孩子对自己的认可与爱,是一种自我价值感。”“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处理需求的过程,与一些本质情感相连的需求的满足与否,就会产生成长喜悦、或成长创伤,这些哪怕最微小的 生命经验,都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即使他长大成年,遭遇到一些挫折,可能都是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经验的再现。”3、管和放,哪个更重要?在权威与民主、管束与放纵之间,家长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它们的平衡在哪里?市场上出现一本书《千万别管孩子》,但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来的》,让家长无所适从。王秋英指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务,是有阶段性的,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也因此而不同。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家长的目标是:建立安全感,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遵守规则,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她解释:让孩子小的时候就去上寄宿学校,其实有不小风险,因为安全感来源于孩子对看护者(一般是妈妈)的依恋,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因 为母亲就是世界,这个世界是否温暖、可以依靠,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互动、是否信任世界,并有勇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孩子有了安全感之 后,就能够开始学习。权威是否会损害孩子的自尊与安全感?王秋英认为,孩子如果没有规则,就会用各种方式去触摸世界的底线、并用各种方式去突破所谓的底线,因此出现 各种任性的行为。比方说,他们伸着小手去拉灯绳,双眼却严肃地盯着你,这捣乱的行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严肃地看着你,因为你和你的反应(而非灯绳)才是 他的目的所在。规则与权威有助于安全感的建立,一个放纵任性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用各种行为去试探。要让孩子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给孩子打开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并让他们学习承担责任,接受并反省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后果,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入中学、尤其是高中后,是一个“做自己”的时期,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始观察社会,渴望了解人生, 所有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憧憬只有一个核心:我在社会的位置。这时,父母的教育重点在于:如何理解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给孩子社会性的引导。不要做“最好的家长”有些人有种“最好”情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师、做最好的家长,王秋英认为,“什么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长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刚刚 好’就可以了。”因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一些错误:以孩子为中心,牺牲了自己的需求、兴趣;为孩子包办一切,剥夺了孩子应该体验、承担的。以孩子为 中心的家庭培养出的往往是放纵的、自我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做“真实的父母”:坚持自己的独立性,重视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孩子承担家庭一部分责任和义务。“只有父母这只 ‘杯子’是满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与孩子分享杯中的资源、能量与关怀。这样做父母会更有成就感和价值感,孩子也成长得更好。如果牺牲自己 的一切,容易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孩子也会备受压力。”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