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3

人訫可畏
首页 > 心理咨询师 > 小学生看心理咨询师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喵喵小猫咪

已采纳

儿童心理咨询师需要满足条件后报名参加考试,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初级)报考条件:

1、 持有大专科毕业证书及同等学历,或持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2、 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1年者。

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中级) 报考条件:

1、 持有本科毕业证书及同等学力,或持国家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

2、 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者;

3、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满2年者。

扩展资料:

儿童心理咨询师出现的背景:

儿童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口吃,尿床,上学前焦虑紧张、恐惧,多动,说谎,偷窃,厌学,逃学等。一般来说,儿童问题多和家庭、父母或周围环境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经由上海人才培训促进中心批准, 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率先开展“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资格认证的培训工作。

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是承担这一重任的伟大使者,因为有了这个群体,我们的父母会减少许多教养儿童过程中的无奈、无助甚至绝望,减少夫妻因孩子问题而造成的情感危机,更减少了问题孩子,甚至未来罪犯的出现。

小学生看心理咨询师

145 评论(15)

CYGUANGZHOU

幼儿园阶段,父母给孩子读书、读绘本已经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本文要阐述的是在小学阶段,成年人应该继续坚持给孩子读书的观点。

先说说我自己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几乎每个寒暑假都在外公外婆家,和两个表弟一起度过。我的外公外婆都是语文老师,他们有给孩子们读书的习惯。

我的爸爸妈妈虽是普通工人,但也喜欢阅读:我爸从小给我讲《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 历史 小说;我妈妈给我订阅一些儿童文学杂志。

这些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举措,在80年代,都算是有超前意识的。

承袭家族的文化习惯,当我开始养育自己的孩子时,我也选择给孩子读书。差不多从孩子出生几个月起到小学之前,都没有间断过。当然这些给孩子读书的行为都是随机随性的。

直到孩子1周岁时,上海的好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叫《朗读手册》的书。从此以后,我给孩子读书的行为有了实证依据,有了理论指导。

《朗读手册》最早是由著名的美国阅读研究与推广专家崔利斯在1979年自费出版的。出版后,深受美国父母喜爱。

1982年,这本书被大出版公司发现,对内容进行扩展补充后重新出版,也就是正式发行的第一版。在随后的将近四十年中,这本书不断再版,也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2006年,中国大陆首次引进《朗读手册》(美国第五版),也就是我十年前买到的那个版本。前段时间,我发现了它的最新版(美国第七版)。

立刻淘来阅读,发现:与第五版相比,已经做了 70%-80% 的迭代。再加上离上一次阅读,年代久远,我几乎可以把它当成一本新书来读。

几年前,我开始从事 亲子阅读,儿童思维导图读写 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接触了大量学生后,发现一些共性:一般来说,阅读基础、阅读环境较好的孩子,写作教学的成效会在他们身上很快被看见;而自主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缺乏环境支持的孩子,写作教学的成效也较难显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很快清楚地认识到: 每天有较多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 和 每周只和孩子见一次面的写作老师 ,两者谁在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这件事情上更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并更有作为呢?毫无疑问是前者。

所以这更坚定了我要把《朗读手册》上关于阅读的重要观点分享给家长的想法。

在讲朗读的价值前,先澄清一个概念,在这里 朗读这个词特指成年人给孩子读书,而非其他。

朗读的价值有很多。我们从最主要的三个方面来介绍。

第一、朗读能增强孩子的理解力。

父母给孩子读书是可以提升孩子的理解力的。阐述这个观点就要涉及到另外三个重要的概念: 词汇积累、背景知识、听读差异。

先说 词汇积累 。一个孩子上学时能在课堂上听懂多少老师讲授的内容、发出的指令,读懂多少考卷上的习题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孩子在上学前积累了多少词汇量。

堪萨斯大学曾做过一项著名的研究:研究人员选定了42户正常家庭(孩子身心 健康 、无离异、非单亲等)。从孩子7个月开始,研究人员户每月入户拜访一次,每次观察一个小时,并将期间孩子与成人间发生的对话全部录音,将孩子的行为、亲子相处模式等信息都记录下来,再将数据带回实验室分析研究。这样的观察进行了两年半。

研究发现,到孩子4虚岁时,不同类型家庭的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词汇量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其中福利家庭的孩子平均接收到的词汇只有1300万个,工薪家庭是2600万个,专业人员家庭则为4500万个。与此同时,三组家庭孩子的智力测试结果也有显著的差异(117和79)。作者因此得出结论: 造就孩子不同人生的并不是房间里的玩具,而是头脑中的词汇。

那么下一个问题是:丰富的词汇在哪里呢?

如果说亲子间的交谈是丰富词汇生长的花园,那么朗读则是培育词汇之花绽放的土壤了。 从上面这张图表可以清楚地看到,童书中所能提供的词汇要远远超过日常交谈中所包含的词汇。我们选择读书给孩子听,也就选择了赠送一座土壤肥沃的词汇花园给孩子。

再来说说,另一个有助于增长理解的核心概念: 背景知识。 什么是背景知识呢?举个例子来说明。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

第一段: 沙巴西亚在三天前的第三场比赛中担任了投手。但是作为先发投手,他向杰克逊打出了一支二垒安打。然后又三振二人出局。接着又故意将卡布瑞拉送上一垒。

第二段: 卡利斯和罗德得了84分,但是马克却无法顺利得分,而他8轮击球只得了37分。在罗德把雷菲尔拖到贝文所在的正后外野时,麦克拉斯还将回击,而沃恩只剩最后两轮了,这一局每轮至少拿到7分。

读完之后,你可能发现相对第二段文字,你更容易理解第一段文字——如果你事先知道投手、二垒、安打这些是棒球比赛术语的话。而第二段文字,完全没有提供帮助我们理解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在理解的过程中好似一幅脚手架。

背景知识对于理解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关联到的不仅仅是基础理解,还影响到能否到达更高的审美层次,体验到更多的观赏快感。

记得,去年因为高以翔离世,我又看了一遍他的代表作《遇见王沥川》。其中有一段剧情是女主角谢小秋第一次坐在王沥川车子的副驾驶位置。

在一个密闭狭窄的空间里,相识不久的俩人第一次靠得那么近。在这里导演安排了一段对话。谢小秋坐在王沥川身旁,感到自己心跳加速,于是她怀疑沥川在超速驾驶。但王沥川一再告诉她并没有超速,反而问她:是否有心脏病?

我看了这个片段,一直寻思,导演在这里安排这么一段有什么特别的意图么?难道仅仅是为了体现沥川绅士那一面么?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含义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学习心理学课程中有关情绪理论的知识时,学到一个词: 吊桥效应。

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一下子了解了导演的用意。他在那个桥段里明显运用了 “反吊桥效应” 。小秋坐在沥川身边,心跳加速,排除超速,也没有心脏病,那只有一个原因:小秋对沥川的 情感 从一般的友情进展到了爱慕、倾心。

好的作者和导演是需要去挑战读者和观众的理解力的。而读者和观众也会时刻体会不同的背景知识带来的不同体验。

我在给孩子朗读的过程中,也经常感受到背景知识对于孩子加深理解一个事物的重要意义。

记得前段时间,给孩子读《西顿野生动物世界》,读到一段关于獾的文字:

孩子立刻说:“ 妈妈,我知道了。为什么《柳林风声》里面的獾过着独自 隐居 的生活。如果不是它自己跑出来,其他动物都很难发现它。”

过去,缺少有关獾的习性的背景知识,孩子对隐居这件事是没有特别的感觉的,也体会不到一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是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笔下的每一个角色的。

还记得前段时间,我和孩子一起听了《狼的智慧》这本书。听完后,孩子对我说:“ 妈妈,现在我知道了,沈石溪的《狼王梦》是虚构的,里面很多关于狼的知识是不是真实的。”

可见,背景知识不但能加深理解,也能提高孩子批判思考的能力、避免盲从。

父母给孩子读书时,能及时地补充孩子相对欠缺的背景知识。

最后说说帮助理解的 第三个核心概念:听读差异。

这里讲三点: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这段时间在给四年级的孩子读《蛤蟆先生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不是写给儿童看的,而是心理咨询师的入门读物,让四年级的孩子自己看,他是看不下去的,但读给他听时,他接受起来并没有难度。

3. 阅读缺乏流畅会影响理解力。 当孩子在阅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辨认字词和发音上时,不可能同时理解文章大意。 家长给孩子朗读时,可以帮助孩子越过识字辩词,直接进入理解的阶段,也能提早享受阅读的乐趣。

老师平时要求小学生经常 大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 也是在强化阅读的流畅程度,以便更好地进入对文本的理解阶段。

第二、朗读能提升亲子沟通层次

朗读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增进理解力外,也有助于提升亲子的沟通层次。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之间的亲疏远近可以从对话层次上展现,也可以从对话层次上调整。

人际之间的沟通层次由浅到深, 分别经过打招呼、讲事实、谈想法、诉感受,最后无所不谈。 亲子之间的沟通同样如此。重视亲子关系的父母会通过对沟通层次的觉察和调整来改善关系。给个场景来更好地理解沟通圈层。

假如,有个孩子连续几天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很生气,一边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一边请孩子家长速来学校。当家长急匆匆赶到时,看见孩子正低眼垂眉站在办公室,便气不打一处来,冲孩子嚷嚷:“你怎么回事啊?竟然好几天连作业都不做。”

这时孩子说了一句:“能不能不要当着老师地面说我。” 孩子在这里表达的是他的一个 想法 。

此时,父母如何应对就会决定他是把孩子推出去,还是把孩子拉回来。

如果父母说:“ 说你又怎么样?你做都做了,还不允许人家说啊?你几天没交作业,这是不是事实。” 当父母一再强调事实时,就在往沟通圈的外层走,也就是把孩子推出去。人都好面子,孩子也是人,他一定没有勇气当场说:我错了。他会选择沉默,把怨恨、不服放在心理。

如果父母说:“ 刚才妈妈(爸爸)当着老师的面这么骂你,是不是让你觉得很难堪,很尴尬?” 当父母选择说出孩子的感受时,就是在跟孩子共情,也是在往沟通圈的内层走,要孩子拉回来。

亲子之间的沟通如果疏于觉察,是很容易从畅谈走到仅仅说事实,甚至走到仅仅打个招呼而已的地步的。如果我们每天跟孩子的对话仅限于:作业完成么?这次考试考了几分?全班排名第几?这些事实的交流,可能彼此的心已经渐行渐远了。

而坚持给孩子读书则是我能想到的提升亲子沟通层次最有效,也最低成本的途径。

还记得,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给他读《爱心树》和《苏和的白马》,话都说不清楚的小娃娃竟然哭了,并坚持不肯再听《苏和的白马》。

我经常用《我的情绪词典》这本书跟孩子做互动。这本书收集了42种情绪词汇,每一种都有详细的解释。我会提议每人任翻一页,先念出那页情绪词所包含的意思,然后说说最近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跟这种情绪相关的故事。

比如有一次,儿子翻到的情绪词是嫉妒,解释写着嫉妒是因为别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敌视的心理。儿子讲了一个跟嫉妒有关的故事,他说前几天数学考试,同桌考得比他好,他感到嫉妒,恨不得撕掉别人的试卷,也非常渴望那个分数是自己的。

这个故事说者平静,听者吃惊。通过孩子的叙述,我才发现其实我们并没有像想象中的那么了解自己的孩子。我甚至经常为孩子看似没有进取心,对成绩不在意而忧心。

试想,倘如没有朗读作为媒介,家长冷不防地问孩子:同桌考得比你好,你嫉妒他么?” 孩子一定说:“ 不嫉妒。” 然后剧终。

朗读让我们敞开心扉。

第三、朗读能助力学习力

给孩子读书对学习力也有很大地帮助。学习力是一个综合概念。它涉及动机、意志力、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人的动机强弱常常是关系好赖的化身。很多人小时候会因为特别喜欢某位老师,而愿意为了他把他教的功课学得特别好,因为总是成绩优异,久而久之以为自己在那个科目上有天赋,继而真的喜欢上那门功课。

内部动机的产生要比外部动机困难,但比外部动机持久。 而强烈的内部动机往往是从好的外部关系开始的。

我以前常常跟孩子说: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你要对自己负责。

这种话可能很多人都说过,初衷是对的,我们都希望孩子尽早可以依靠 内部驱动力 去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可是这根本就是奢望,因为这句话表示,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孩子可以做到最难的那件事。与其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不如好好建立和维护跟孩子的关系。

当父母愿意排除万难,坚持给孩子读书时,也是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阅读习惯;

当父母和孩子基于一本书进行深入交谈时,也是在锻炼孩子的理解力、记忆力、整合力;

当父母愿意付出时间和耐心,给孩子读书时,就是在和孩子好好相处。还记得《朗读手册》里的那首小诗。

230 评论(11)

虾米啊1

您好!想要报考心理咨询师,只要符合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即可!

2021年心理咨询师报考条件如下:

报考心理咨询师需要什么条件:心理咨询师报考不限于一定是心理学相关的专业,非心理学专业满足条件者依旧可以报考。(满足其中一条即可)

1、专业不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

2、医疗、心理等相关的专业专科学历,经过心理咨询师培训的;

3、医疗、心理等相关专业本科学历的。考试时间为每年的3,6,9,12月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理论部分。

心理咨询师报考流程

心理咨询师考试内容

1、普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异常心理学

5、健康心理学

6、心理测量学

7、咨询心理学技能操作部分

164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