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饮识吃识享受
本文继续洞察力分析,洞察是帮来访者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其对自我行为及其动机的了解。 换言之,洞察力的成功,在于对于来访者说出的困惑,咨询师能够给予合乎情理的理论解释。 旨在使来访者看到自己的背影,有恍然大悟的体验,由此,洞察力好比“开心眼”,使人看问题一针见血。 针对来访者的连篇叙述,不断做出心理学的归纳总结,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描述没有洞察力,就好比医生对患者的病状描述没有诊断一样。以下举例分析: 这种类型的人以自我为中心,比较自大自负,自以为是,自欺欺人,好为人师。他对自己有一种特别高的评价,对他人缺乏同感,对自我重要感过高估计,自我意识,过强。 对自己没有客观准确的评估,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说,他的本我力量很强大,矫正的方法是培养同感共情和换位思维的能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袁绍,拿破仑,他们都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人格与人格缺陷还是有差距的。 我感觉人格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而人格缺陷是这种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比如自恋,学了心理学之后,我发现自己特别自恋。 以往我也很自恋,但以往没有心理学视角,所以看不到。现在看到,感觉这是性格的一个侧面,有好处也有坏处,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扬长避短。 自恋的人的典型特征是什么呢?特别容易愤怒。专有名词叫自恋性暴怒。你观察一下,生活中的一个人,他愤怒的频率有没有明显高于别人愤怒的频率? 如果没有,说明自恋方面的能量没有超标,如果是明显高于,甚至几倍于别人的愤怒,明显是自恋型倾向比较多。 做事过于认真,反事放心不下。生活中就是特别较真,爱钻牛角尖。心理学描述是,偏执人格,完美主义,强迫意念或强迫动作。 一般的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会过分焦虑。精神分析认为这种类型的人,缺乏安全感,超我过强,矫正的方法是系统脱敏,减少焦虑。 这类型的人物,有朱元璋,因过分猜疑而滥杀无辜;还有朱棣,他的儿子,感觉不属于正常人的范畴,跟野兽差不多,明显很过分。 现实生活中,我见过强迫的人吗?见过一个小孩子,爸爸描述他有强迫观念,很想控制别人,非常焦虑。这问题出现在家庭上。 偏执、完美主义、爱钻牛角尖,这跟自恋一样,是性格中的一种倾向,有的人因此就成功了,毕竟以前有话说,不疯魔不成活。 也可能因此陷入心理问题,无法自拔。之前我听人说,越优秀、智商越高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原因就在这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形容一个人,没有主心骨。特别依赖他人,缺乏主见,没有果敢,这一个侧面。 一般分析认为缺乏独立性,自信心不足,精神分析认为是缺乏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自我力量不足。矫正的方法是强化成功体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历史上最经典的人物,就是乐不思蜀的刘禅。典型的依赖型人格,特征是自己不拿主意,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生活中的例子就是妈宝男,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在心理上,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就是他没有办法离开被依赖者,没有独立性,不能自己做决策和选择。 关于这个,我听过很多故事。最近一次听到的,是一个将近40岁的女性,有很好的工作,学历很高,人很优秀。 但是她父母突然去世了,然后就来见心理咨询师。问题是她没有家里的钥匙,不知道家里有多少钱。父母特别爱她,经常对她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了。 她也做到了,从小到大考试没有出过班级前5名,父母花了很多心血关照她爱她,但是在情感上,她处于和父母未分化的状态,哪怕已经将近40岁了,也从来没有想过离开父母,找一个爱人再建一个新的家庭。 想象一下,花几十年辛辛苦苦养一个孩子,看他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等到他考完博士之后,又回到了自己身边,依然靠着自己生活。想想都让人挺崩溃的。 还有前一段时间,在网上出现了一篇声讨父母的檄文,几万字,是一个很有名,学历很高的人发布出来的。 他认为父母伤害了他,他在控诉,哪怕事情已经过去几十年,而且他离父母十万八千里,依然内心有着很强烈的情绪。 这些都是在依赖、分化与独立这一点上,产生问题的。童年的问题需要一生去疗愈。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你的欣赏。
哈哈的静静哈
咨询师要少说话,咨询师是一个倾听和引导他们人的职业,不是劝导,也不是教育工作者。没人花钱来受教育,也没人花钱买大道理听。是个人有嘴能说话,就能讲一通大道理,实在不行买本书看看,也能讲的头头是道。讲道理要是能帮助人解决困难,世界早就和平了。咨询的时间,是给予来访者表达他们真是感情的时间,他们在自己生活中的感情和困难平时不能说,咨询师要让来访者在这个有限的时间里,尽量表达自己想表达,但是平时又不敢表达的感情。
美梦似路长!
心理咨询师最忌讳,认为自己懂得比来访者多,用高高在上的权威态度来指导来访者。这样会把来访者置于很不舒服的位置上。向来访者打包票说能治好,这样很容易勾起来访者想挑战咨询师。我们可以告诉来访者,我不能保证一定达到一个目标,但我们可以朝那个方向努力,看看能做些什么。过度打听来访者隐私,让来访者感到不安全。当来访者不愿意透露更深的东西时,咨询师应该尊重。
皇冠家具厂
就个人经验观察,最忌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自恋。一般自恋型人格明显且自己问题没解决的咨询师,我都建议他们不要去接来访者,纯粹是伤害别人。在自恋型的咨询师里面都是非常普遍的。其实这每个问题或多或少都还有些解决方法的,但如果自恋,那至少表现出来自我感觉基本都好得很,根本就不会去解决自己个人或执业方面的问题,慢慢地就会成长成自以为是地伤害来访者的咨询师……
hanhan0124
听和说。倾听是咨询师的最基本职业素养。咨询师必须要给予来访者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说他们想说出来东西。在来访者说话的时候,不要插嘴。静静地让来访者说。当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你一声不吭。如果来访者属于滔滔不绝的说的那种,就让TA讲。如果来访者说的慢的话,在说的间隙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不如说点头,或者说“恩”,“这样”等等,表示你在认真听取。在这个工程中要把注意力放在来访者身上,不要左顾右盼,让来访者觉得你听的百无聊赖。有的时候会感觉到无聊,但是你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必须要南信的听下去。如果来访者看着咨询师的眼睛,咨询师要保持和来访者的眼神交流,不要躲避对方的眼神。
哆咯哆咯咯
作为一个与自恋者打了粒救十几年交道的人,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决定把自恋型人格障碍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方向。无他,就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没有与自恋者或其他任何一种人格障碍类型的人(比如偏执型、表演型、强迫型此驼等)打过交道的人,绝对体会不到那种抓狂的感觉。我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研读专业书籍及相关文献,试图为自恋者勾勒出一个画像,包括自恋者的人格面具、防御类型、关系模式、心理机制、治疗效果等。自恋者系列文章发出后,在网络平台上收到大量读者的评论与咨询。有些人读后豁然开朗,说他们得以从一种有毒的关系中解脱;有些人在关系中纠缠得太深,深感痛苦却无力摆脱。对于后者,我感同身受,因为我与他们一样,也很难脱离那种折磨人的关系。我的体验是,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可以做到不受或少受伤害,尽可能让自恋者的阴霾少掩盖我们的天空。你怎么知道TA是自恋者?有一次,在自恋者又一次暴怒之后,我问自己:“你有力量离开了吗?”那个内在的声音说:“是的!”我全面评估了如果离开,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有利的及不利的。当穿过犹疑、不安、恐惧等种种情绪之后,我触摸到最底层的坚定。正是最底层的坚定,给了我离开自恋者的底气。但是,我需要支持,情感上的及心理上的,而且立刻需要。那时已经很晚了,我还是忍不住给一位信赖的咨询师发了一条微信。她很快回我,问我为什么?我说对方是一个自恋者。她说,你说对方是自恋者,经过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确诊了吗?我知道她问得很专业,体现出职业精神,但我觉得没有被理解与支持。我向她说对方是一个自恋者,是假设她一定知道自恋者是什么状况,而且也应该理解我遭受了多少痛苦与折磨。当然,这是一种比较自恋的想法。因为这个经历,我对所有向我求助的人首先表达共情。“我女朋友很自恋,我该怎么办?”“在亲密关系中如何与自恋者相处?”……“那你一定过得很辛苦”、“那对你来说是一种挑战”,当然我假设他们说的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建立咨访关系,且也不可能与他们所谓的自恋者面询,当然无法验证他们的判断。但我希望自己能传递给他们一种情感支持,让他们从我的文字中得到一点点慰藉。我们怎么知道对方是一个自恋者?特别是自己没有任何心理学背景,当然我们可以拿着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9条诊断标准一条条去扣,5条以上就可以断定那个人是不是自恋者。但有没有一种可能,说对方是自恋者的人恰巧也是一个自恋者,或者是其它类型的人格障碍者?当然可能!美国芝加哥退伍军人医院精神系主管医师张道龙在讲解人格障碍诊断时说,判断来访者是不是人障碍,不能只看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的状况,还要看来访者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是不是符合这些标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要看TA是不是在所有人面前、在任何情境中都表现出狂妄自大、受出风头,喜欢贬低别人等人格特质。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自恋者,心理测量或精神治疗师诊断也许会很有用,但你自己的直觉才是最基本的。就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感受判断自己是不是得了感冒了一样,哪怕他不是个医生。自恋者和其他人格障碍者带给你的绝不是春光明媚,而经常是狂风暴雨。与他们在一起,你很少心情愉悦、精神放松、享受美好,他们的行为经常在瞬间引起你强烈的反应,你需要整天佩带长矛或盾牌。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