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特别16
《十三邀》第四季邀请了人类学家项飙,时隔一年多才看到这期访谈,摘录一些对自己触动比较大的片段,附思考。 18 岁保送进入北大 ,26 岁受邀免试前往牛津大学读博,现任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的项飙,是中国当今最富国际声誉的人类学学者之一。1992 年至 1998 年,项飙在北京南城的“浙江村”进行了六年的实地调查,调查成果写成《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一书,被誉为社会人类学经典。 许知远在片头谈项飙,“他变成了一个对现实生活非常精确的知识分子的描述的那样人,他身上有特别温暖又精确的东西,那是我非常渴望的东西。”“他是解释世界的人,他有种智识上的勇气。” 思考:站在世界之外,又身处世界之中,做得到的人不多。我们多半能对网络上看到的社会事件发表几句评论,但没有进一步解释的能力,也缺乏究其根本的勇气。学者是人类的大脑。 许知远:其实一个有意思的社会,很多人对自己生活有些认识和分析,而今天中国人普遍对周围世界一无所知。 项飙:很对人对自己周边的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的形成一种叙述的愿望和能力。这与前面讲超越性那个关系,因为或许一个学生问父母自己周边菜市场啊,他自己不了解,但他一定知道大学排名、考试怎么考他对这个系统熟悉。这个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超越,但他只超越而没有通过超越来回观自己身边世界,自己身边世界则成为一个要抛弃的对象。 思考:特别有共鸣。互联网颠覆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对大洋彼岸的白宫冲突发表见解,也能对印尼坠机表达同情,但我们不认识隔壁的邻居,离开地图,我们找不到1公里外拐了几条街口的菜市场。我们活得很“聪明”,却丧失了某些活着的”智慧“。 当代人给自己戴上了“打工人”“社畜”之类的帽子,在上班时间工作、摸鱼、带薪拉屎,节奏很快,在某些行业,可能一个低级别的打工人面对的也是千万级的用户,在网络上耳听八方,挥斥方裘,但下班后,很多人无处可去,除了泡在网络里不知道要做什么,对很多事物都丧失了兴趣。 这也是我决心学习心理咨询的原因。因为在这样的断裂感中,人的心理和人格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冲击。首先是帮助自己获得意义感,同时在咨访关系中助人。个体是很渺小的,无力对抗社会的变革,但个体可以温暖个体,互相传递一些力量。这个是当代人必须要面临的课题,没有人能豁免。 许知远:大家会有时间感上的变化,等待五分钟变得异常焦急 项飙:社交时代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变得碎片化。同时时间感又非常强烈,这个时间感又和工业时代单线的时间感是不一样。他追求一种即时性,不是线性,而就是这几分钟,要立刻马上。5G,使得交易时间摩擦越来越短,所以会附近消失。 许:即刻性对人的改变呢? 项:似乎是一种反思行为的下降。你很舒服的就接受了这样的即刻,被裹挟下来。 许:会不会出现一种新的野蛮化,缺少公民美德,同情 项:我觉会有可能。在一个会变得情绪化,他会忽然对某个事情非常愤怒或者同情,然而很快就下去了而不能化为行动。 许:附近其实很大程度是可以介入的,你不是纯粹的旁观者,现在就是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个旁观者。 项:我对这个是有一个非常粗略的感觉,一方面原子化个体化,那种具体而微的人和人的关系会变松散,但同时它的一种信任和意义系统的高度甚至集中化又非常强。会对一种抽象的系统高度信任,因为你不信任你不可能获得方便性和即时性。三就是最原生的社会关系(父子关系,代际关系),靠一种最简单的生物学界定的关系关系,又重新被重视。 许:会导致一种婚姻感的变化? 我们读书的时候有一种自信,能够在“附近”构造出一种爱的关系。与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在一个单位也好,哪怕在公共汽车上相遇也好,都有自信去构造。但现在我们好像丧失了这种自信,不再觉得能够构造出一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所以就越来越拿超社会的生物关系作为意义的基础。再一个是理性计算,通过大量的信息对比进行关系匹配。对这种现象一个理解的角度是经济理性的极度扩张,把原来很自然的爱的感觉消灭掉了。但我觉得更贴切的解释是这种自信的消失。 一种是经济理性的极度扩张把自然地爱的感受给消灭了,一种是自信的消失。 思考:最近几年,经常能在网络上看到对婚姻制度的讨论,以此来佐证,结婚没有那么必要,谈恋爱就可以。但实际上,有越来越多的大龄单身青年,被动或主动地选择单身,婚姻被消解,“爱”成了稀缺品。当我们在理性地讨论婚姻只是历史的产物只是一种制度的时候,构建“爱”的可能性或许也在随之消失。 “附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我在这期节目中启发最大的,很普通的一个词,经过项飙的解释,这个词有了很强的解释性。 伴随着“附近”的逐渐消失,“自我”变成了两个极端上的“自我”,一种是面向自己的那个自我,一种是在系统中的集体的自我,比起互相信任,人们更相信系统。在系统中追求即刻性,无法容忍等待5分钟的焦虑,在时间面前人变得“自动化”,追求精确,却反被裹挟,最后只能是泥沙俱下。 伴随着“附近”的逐渐消失,人们变得更加情绪化,然后这些情绪也是稍纵即逝,因为没有“在场”。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但会不会有一天,由于“附近”的消失,“在场”的消失,人们丧失了共情的能力呢?我想,这可能也会成为人们心理上的困境。 以上只是截取了部分对话,这期节目值得反复观看。同时,由于看了项飙的各种采访,深深地敬佩这位学者,他的《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书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小七的妈妈
一档节目之所以好看,必然有它独一无二的特性,能够得到好评则是与观众产生了一定共鸣,观众可以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甚至是认知到一定三观问题,而《十三邀》便是这样一档节目。《十三邀》不靠流量群体支撑,更没有华丽背景格调,豆瓣评分却高达分,完全以节目质量取胜,是一档与时代潮流相悖的访谈节目。
节目《十三邀》虽然是一档访谈节目,却不是单纯的访谈节目,它打破之前访谈节常规化,邀请文学作家许知远为节目主持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偏执”思想,采访社会不同领域有着较大影响力的个体,目的在于通过采访各个成功人士,从而探讨解读人生真理,通过思想摩擦碰撞,深挖人心信念。节目播出以来受到外界议论纷纷,有不少真性情之人,也有不少看热闹不嫌事大之人,更掀起对于社会自身深思反省的思想热潮,具有较大影响力。
随着《十三邀》节目的诞生,主持人许知远成为社会群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他本一个作家,生平与各种书籍打交道,如今却与真人对立而坐,展开深层次交流,当然许知远同样是见过世面之人,在这一过程中,他从未有过半分紧张,相反表现更多的是一份骨子里的任性。许知远的采访模式与旁人截然不同,语言犀利甚至是许多人不予接受的,但这就是许知远的个人魅力,虽然事先会对被采访者信息做功课,但也仅只是为了解一个人的基本信息,并非与许多访谈节目一般,照部就搬作为采访问题,以求做到更好互动与节目效果,显然这一套在许知远这里并不适用。
许知远性格随性自然,个性有着许多文人之士的傲慢与执着,他的问题也许并不多,却针针见血,且穷追不舍,他不温柔,会将情绪挂在脸边,对于嘉宾认可就是认可,不认可便直言不讳,丝毫不留情面,甚至时常出现尬聊场景,虽然没有太多猛料,但却非常刺激有趣。许知远不将嘉宾视为高高在上之人,看上去许知远是一个与大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之人,在大伙以流量为王时,他总是更多关注精神领域饱满富足,看似他一生都在追求信念、精神财富,因此他对于许多不与他思想共鸣的嘉宾而心怀不满。许知远带着自己独有的偏见看待人物,无论是话题度,还是语言冲击都异常精彩,也许对于这样的访谈节目许多人并不感冒,但其中透露出来的哲理却异常丰富,一次次精神世界的洗涤,使更多人反思自身。
所谓《十三邀》,其实是每一季邀请13个代表人物进行访谈,包括罗振宇、马东、俞飞鸿、贾樟柯、李安、李诞、姚晨等各行各业之人,节目组制作非常用心,为尊重每一位嘉宾喜好,节目组时常更换采访环境。无论是咖啡店,餐厅中,还是在办公室内,缓慢节奏与人物本身渲染出沉稳大气风韵,这也正是一帮成功人士坐下来该有的气场。
在节目中我们看到许知远虽然是偏见的,但看到他沉浸在书海生涯中,其实也是非常有魅力的,他的执着被观众尽收眼底,在餐厅中与李诞谈话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他的不屑,以及与马东谈话时的尬态,这些被外界议论的话题,对他而言完全没有放在心头。他更多关注的是对于人生的认知,及世界解读。节目《十三邀》巧妙利用这一点神抓人心,在如今流量大时代下,做出一档以“内容为王”,有营养价值的节目,实属不易,聆听成功人士的不同故事,从而有所感悟,从而昂首阔步向前走去。
琳子Yulander
因为《十三邀》谈论的主题很深刻,或者说是许知远和嘉宾们聊天的内容很深刻的,比较“直”,没有太多客套、恭维和伪饰的话,而是两个人直白的用聊天的方式去碰撞。许知远在书里也说他是要做严肃的具有洞察与思考的知识分子代言人,反对庸俗,焦虑公众的盲目与浅薄,所以每期的嘉宾都很有时代的代表性,也让整个节目透露出对时代的思考的气质。
节目也让许知远以“偏见者”的人设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天生所带的“偏见”顺理成章地成了这档访谈节目的闪光点,而且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节目里中感受到了思想的震荡与共鸣,内容也脱离了信息时代的快消时代,让人真的可以从这些对话里学习到一些东西。说实话,我在第一季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已经很喜欢了。
除了节目形式,另外还有场地和画面的剪辑值得夸一夸。画面感觉低调沉稳,整个节目看下来很舒服,尤其是每期的场地都不一样,印象比较深的是女演员俞飞鸿那一期的茶室和作家白先勇的天津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利顺德大饭店,感觉似乎也结合了嘉宾的性格特点选择了采访场地,很奇妙,说明节目组真的很用心了。
《十三邀》出品人、腾讯网副总编、原央视制片人李伦曾说:“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一定会火。”《十三邀》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泛娱乐时代里严肃、深度内容的能量所在,既丰富了互联网内容本身,也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求。
节目数据显示:自开播以来,《十三邀》的豆瓣评分一路攀升,从首季的分,到第二季的分,再到第三季的分。
从《微博2017年白皮书》中可以明确地看到《十三邀》是一线城市最受用户欢迎的视频节目,其受众集中在21-35岁的高学历白领人群,他们渴求从厚重、深刻的严肃内容中汲取营养。《十三邀》的成功,为深度内容注射了一针“强心剂”,证明了当内容达到一定深度就形成了知识,而知识则快速聚拢起大量高粘度、高价值的人群,带来远超泛娱乐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每一季的十三个代表时代切片的采访个体,还有如此高质量的访谈内容都决定了《十三邀》的高质量。而且在新的一季中,节目在内容层面更进一步升级,嘉宾选择进入全球视野,同时,在话题选择上也进入更大时间和空间维度,强化节目本身的“兼融”属性。
《十三邀》作为一个不断进步的高质量的新闻访谈类节目,脱离了网络时代的娱乐性,以品质取胜,相信以后的节目也会越来越精彩。
stella1135
今年上半年,因为要写一篇关于姜文《邪不压正》的影评,我特意去看了一下《十三邀》第二季许知远对姜文的访谈。也因为这个契机,《十三邀》成为了继高晓松老师的《晓说》,第二个我一期不落的节目。
先说一下《十三邀》和《晓说》的区别。
《十三邀》和《晓说》的区别其实是《十三邀》与所有访谈节目的区别。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腾讯视频里《十三邀》的标签并不是综艺,而是新闻。可是相较于新闻类节目,《十三邀》是剑走偏锋地用一个个公众人物,或者一个个群体去表现社会现象,而不是通过一个个社会新闻。这样一来就显得《十三邀》本质上更偏向于一个访谈类综艺节目。
可是它与一般的访谈节目又有所不同。一般的访谈节目请到类似于张艺谋、贾樟柯这类导演,无非是列举一下他们的成就,夸赞一下他们的功绩,再给新电影宣传一下,能爆个猛料更好。
《十三邀》在这个方面就显得没那么刻意,在节目里,许知远不会去强行找话题,也不去阿谀奉承这些大导演。在节目里,许知远带着镜头去往姜文长大的地方,去往张艺谋的片场,他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也带着观众的好奇去拜访这些导演。如果没有话题,那就把嘉宾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
再说许知远。
很多不喜欢《十三邀》的风格,是因为他们觉得许知远太“装”了。许知远曾在节目里提到了“巨婴”这个词,而在我看来,许知远在节目里表现得完全就是一个对如今快节奏社会充满好奇的“巨婴”。而那些被认为是“装”的行为,恰恰是这个文人真实的一面。
在与李诞的那一期节目里,许知远是带着巨大的困惑和偏见与这个年轻人对话。他很好奇这个年轻人背后代表的,当代青年的思想和价值观,但又不是那么认同。这一期节目看起来是一个隐居多年的稚嫩灵魂和一个看破尘世的老灵魂之间的碰撞。
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在《十三邀》这个节目里,观众和主持人许知远是站在对立面的。在一期又一期节目里,许知远不停地向我们,或者我们代表的群体发出质疑,这种参与度和融入体验,是其他访谈类节目没有体验过的。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