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爱旅游
人们一直有一个误解,认为“心理”就是“心里”。这是我看完电影《心理罪》之后的最大的感想。 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自嘲时,千万遍都讲不腻的老梗就是总遇到他人问自己:「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好像大家觉得「“心里”想什么」就是「心理学」。 《心理罪》又一次揭了我们心理学人的这块伤疤。 上周我看过这部电影之后,周二女票告诉我,她妈妈——也就是我未来潜在的大领导——也看了这部电影。我好奇地想一探究竟,以了解潜在领导的态度。 女票告诉我,她觉得还不错,也觉得方木很神奇。 「然后呢?」 「然后我一遍遍问她,不觉得假吗?她似乎并不觉得,只是神奇」 我满脸失望:「那她岂不是觉得我的心理学学得挺不好的」 「她一直这么觉得」 我:方木,电影的男主角,是一个拥有失传千年、古老而神奇的魔法——「读心术」——的人。 「读心」本身并不假,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读心」的能力。 一个小孩子站在糖果店门口,一脸专注地看着琳琅满目的彩色糖果,我们能够读懂她的心。 一对吵架的情侣,争吵过后分道扬镳,女生蹲着街角掩面而泣,我们能够读到她的心。 这种「读心」在心理学中我们叫做「共情」。所谓共情,简言之就是感同身受。我们每个人都有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甚至可以说是本能。 更准确地说,我们读的其实并不是「心」,而是「情绪」,能够与他人的情绪感同身受的根源在于我们同为人,有共同的情绪和情感。悲伤时流泪、欢乐时大笑,这是全人类共同的表达方式。表面上我们是分别的,我们长得不一样、口音不一样、说话风格不一样、行为模式不一样、经历不一样(记忆不一样),就像各自孤立的水井;可是追溯到地下的水源,我们井脉相连。 心理学,研究的是这个水源的规律。电影《心理罪》似乎也想使用「共情」这样的概念,它塑造了一个「共情」能力超强的主角,他能够仅仅通过犯罪现场,就感受到犯罪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恐惧、愤怒、慌乱的情绪,感受到他掩饰、逃跑和作案时的心路历程,甚至感受到他过去的经历和创伤,从而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 可是它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水井追溯到水源,可是我们无法看到水源就知道有多少水井、有什么样的水井。 各种影视作品中的读心术荒谬之处就在于此。 尽管我们人类的心灵有共同的水源,可是那是内心底层的隐秘世界,通向外部世界的通道——水井的井口——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井口是方形的,他们热爱口是心非;有的人井口是三角形的,他们喜欢表现得神神秘秘、捉摸不定;有些人的井口是梯形的,他们总是夸下海口,却是行动的矮人;另外有很多人,他们的井口是普通的圆形,他们是真诚一致的,笑时是开心、哭时是难过,他们的心是易读的。 「读心」的过程不是从水源发现水井,而是从水井追溯水源。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心理咨询师桑恩对男主角有一段话说清了这个道理。 男主角因为在咨询室看了桑恩的画,就想学方木表演「读心术」,开始对咨询师桑恩评头论足,戳穿他的孤独、他的丧妻之痛,这当场就激怒咨询师桑恩。 在湖边桑恩告诉男主角:「你看了我的画,就认定了解我?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谈艺术,你可能会提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琪罗,你知道很多。但是你不知道西斯廷教堂的气味,你从没站在那儿观赏美丽的天花板。」 「谈论女人,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边醒来的那种幸福滋味。你从没看过女人的脆弱,她能用双眼击倒你,感觉就像是上帝让天使为你下凡,她能把你从地狱拯救。你无法了解成为她的天使的滋味,拥有对她的爱,直到永远,经历任何事,经历癌症。你无法体会在医院躺两个月,握住她纤纤小手的感觉。因为医生从你的眼神中就能看到,病房“会客时间”的规定对你来说是无效的。」 「谈论战争,你会引用莎士比亚的话:“共赴战场,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未接近过战争,从没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向你吐出最后一口气,向你求救。」 「你是孤儿,你想我会因为看过《雾都孤儿》就知道你的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怎样,以及你是谁吗?」 「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谈你自己,谈你是谁。」 这是心理学。深入细致地了解井口才能追溯水源。 所以,在现实世界里,如果我们看到他人的一个细节,一个小动作,一个旧物的摆放,就断定对方是「念旧的/粗心的/深情的/无情的/自卑的」,那场景不会像《心理罪》的方木一样神奇而帅气,只会像《心灵捕手》的男主角那样,傲慢且无礼。每个人的水井都千差万别,你哪敢凭井边的青苔加上你自以为「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就断定他人内心的丰富。 冯唐在《三十六大》中写过一段话: 「我老妈说,我念了八年医,只会说:少着急,多喝水,多休息。有一次,她叫嚣有病去见我导师,我导师和她说的也是这九个字。」 我想很多人对待心理学也是如此,你不能读心、不能表演神奇戏法,甚至催眠你都要对方配合你才可以做到,你称得上专业人士吗。 我想因为心理学是有着原罪的。这原罪是——它的名字不该叫「心理学」。尽管物理、地理都是探究这世界某个领域的道理,可是“心理”它看起来像“心里”,所以它有罪。所以我要再刷一波图片,以示悲愤: 有耐心读完的应该都是心理学的忠实粉丝,你们觉得「心理学」改名叫啥可以不再背负如此罪名? 比如「知情行意及综合理学」「神经元与行为规律科学」…… 脑袋大开的心理学同行们,心理学的未来靠你们啦……
晃晃悠儿
分离就像一个人的重生,死而后生,它在精神和心灵上是痛苦的。但作为父母必须忍受,因为孩子长大后肯定有分离开的过程。离开你他也非常痛苦,一方面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恐惧,另一方面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他既依赖你又恨不得离开你。有时他通过自己的方式躲开你,像离家出走什么的。有的孩子不上学了。在分离过程中要有一个权威性的东西。远古时代男孩和父母的分离,由具有权威的人主持。像那种祭祀代表神来说话的绝对的权威,受的是自然带来的威慑力,神在人们心里树立起来。看了这位心理学家的书,书上讲他辅导过一位不想上学的高中生。这个学生觉得上学没意义,读高三时彻底不想上了。心理学家分析,他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按照父母的安排继续生活,他要和父母完成分离。就像好多孩子,突然关起门不愿见家长,他想离家出走,不想跟家人生活在一起。他去外面租房子,或者住家里的另一套房,有什么条件就什么条件。他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好像深深地隔离开父母。而父母呢?孩子是妈妈身上的一块肉,出生时经历剥离很痛苦。生孩子是身体痛苦,这次是精神上的痛苦。如果父母把眼光停留在孩子的行为本身来解决是徒劳的。要看到问题的背后,他究竟想干什么?其实他们想做的就是和父母的分离。孩子离家出走了,父母粗暴地干涉,问他究竟想干什么?让他必须去上学,不能耽误学习!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如果你了解就会明白他不想待在这里,不想看见你们,不想再受你们的束缚。当他把这个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他不是想离开你,而是不想受束缚,他想要自由,在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孩子通过挫折成长有它的意义。我们如果紧盯着行为想把它解决,把它压制回去,用各种办法,甚至把孩子当做病人。和父母分离是人长大后的本能,作为家长你要理解。有一些焦虑的孩子离家出走,其实是在完成分离仪式。分离过程中需要有权威加入。这个权威是指什么?可以是他尊敬的老师,也可以是父亲。这两个身份能够成为孩子蜕变过程中的权威。有的父亲凶神恶煞,听到孩子退学气得不行,感觉天塌了,这个父亲很焦虑。这位父亲不明白孩子是潜意识为了反对而反对,这种是分离的割裂过程。这个孩子不想上学,他跟老师说要退学。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高中老师。老师跟他讲马上就要高考了,再怎么难受坚持坚持就过去了,高考结束就是另一片天地。老师和蔼和颜悦色地说,之后孩子在焦虑的状态下把坚持上完学。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把他抛出去,他只能走向复杂的 社会 ,一路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孩子不上学,最怕的就是混 社会 。结果是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十有八九是不好的,走上 社会 犯罪、吸毒、失足等等情况。这位老师表现得非常好,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了高考,然后上大学了。他上了一年大学,那种感觉又来了。大学期间他父亲仍然对他非常严厉苛责,于是他又想退学。他找班主任说要退学,潜意识里希望老师还能像之前高中的一样,安慰安抚他留下他。心理咨询师跟学生沟通,了解他的整个心路历程。这个时候他是抗拒父母的。他去找老师,渴望老师给到他勇气和力量把他留下来。但他去了后,班主任直接说好,不想上就不上了。还说想上学的人很多,让他把位置留给那些想上的同学,马上要给他办退学手续。他一下子懵了,显得很慌乱。他没想到是这样,当时退学没办直接回去了。回到宿舍他特恨老师和父亲。他想总有一天,有能力了把他们狠揍一顿,甚至在眼前想象狠揍他们的快感。他又想干脆死了算了,他死后让他们接受惩罚,让他们去难受,让父亲去难受,但他想了半天觉得就这么死太可惜了。胡思乱想了几天,他突然觉得应该好好学习,待考好的时候,把他们暴打一顿,把成绩单甩到他们脸上。怀着这种恨他开始努力学习,成绩提上来后也顺利毕业了。读大学的时候,他找到这个心理咨询师,把自己的心路历程真实想法都告诉了心理咨询师。那么这个过程中谁起了作用呢?是这个大学班主任。班主任对他来说是权威,如果他也像中学老师那样安抚他,结果可能是另外的了。这个学生和父母的分离过程,成人洗礼仪式上没有权威来主持。他在纠结中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心理问题就可能更多了。这个孩子和我们的孩子一样突然不想上学了,但是我们从来没有了解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他跟父母没办法说,因为家里没有人试图接近他和他沟通。父亲对他很严苛,而班主任无意中扮演了他成人仪式上的权威角色,好像把他杀死一回。这个老师表示同意他退学的时候,他想到了死,他在内心把自己杀死过一回了。后来他想到另一种办法,好好学习去报复他们,这是一种重生。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老师是他重生过程中的权威。我们每次强调爸爸的作用,其实爸爸就是权威。很多时候 社会 公认的,传统文化的孝道,感恩,友谊,上学这些正能量的东西都需要一个人来主持,都需要去坚持。为什么强调爸爸的力量?妈妈本身扮演的是温暖角色,承担不了权威的作用。这个时候爸爸适合承担权威的角色。爸爸原本气吞山河,非常有气势,钻研某样东西很执着。但是在孩子面前,他觉得应该改变,因为学了很多,觉得应该无条件的接纳,应该尊重这个生命。他就应该发自内心爱他,尊重他要分离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不要唯唯诺诺,扮演起妈妈的角色,这是误区。如果爸爸把应该承担的权威位置让出来了,家里又没有可承接这个的人。像我们过去的大家庭,有爷爷在撑着,那就是权威。他在主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尽管过程中可能有冲突。像那个大学生,听到老师那样说了之后,他想把他杀掉,他想在自杀之前把他们都杀掉。但想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光想的时候特别多。我们在青春期,情绪来了也想过很多极端的做法,去伤害自己或他人。想法肯定有过,但不代表一定要做。有时候孩子跟我们表达的时候,一旦表达出想把哪个老师杀掉,我们就会惊慌失措,放大这个事情,狂想是怎么回事。他是不是变态,人格分裂了,偏执狂?我们通过学习掌握了很多知识,然后套在孩子身上。我们找心理咨询师,把孩子当成病人。大家要去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要去了解孩子。分离就是死而后生的过程。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很平稳的完成这个过程?那是因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分离一直掌握得好,边界把握得好。人家一开始就把这个事情做好了,自然而然就是分离的状态,他就没有那么多痛苦。这个分离会反复。像这个孩子,他高中经历一次,大学又经历一次。可能面临重大抉择或有压力的时候,他还会重新来,还会反复。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权威的。这个权威不是指金钱或者地位,这不是真正的权威,拿这些压一个人是不管用的。那个大学老师在他的眼里是最高领导,老师就是他的权威,还有他的父亲。大家学习了很多,但没有贯彻到自己的行动中,没有内化成自己的。你当然是爱你的孩子的,你去爱他,但从长远的角度去爱。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我在这个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体验到的就是保持爸爸的权威。并不是说权威就是你跟他打架。在陪伴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问卡点究竟在哪儿?我想如果硬要说卡点在哪的话,就是在陪伴的过程中,我们缺了权威者,一个真正的权威者。什么叫真正的权威?他是从内心来说真正为孩子着想,而且孩子对他也很尊重。孩子对父亲有一种尊重和怕的成分。父亲是一个大的格局去爱他,不光是给他买吃买喝带他玩。这些毫无用处,只会让他在体验挫折的过程中轻而易举的获得很多好处,他会沉浸在这好处当中享受,把挫折当成享受好处的手段,慢慢的就会开始拿捏你。这本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结果成了无比复杂的事情。他在这过程中,心态发生一些变化,加上又吃一些药,就特别难弄。其实我们很多孩子已经到了被弄乱了的过程中。就我刚才举那个例子,他去找老师的时候,老师没有严厉地问他为什么要退学。也没有训斥他是个人渣,不懂得感恩,怎么好好的要退学!而是轻描淡写的说,是吗?你要退学啊?那好吧,学校这个位置本来也是给那些想学习的人,既然你不想学,那么就退了。他是很平和地表达真实的本意。他在老师说这个的时候想把老师杀掉,但他只是想没有去做,甚至可能买了一些东西,就想去试试。但是真正能做的人非常少,真正就要那样做的人就是有问题的人,那就属于犯罪心理的那种特质了,人格上就是有问题的了。我们绝大多数孩子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成长过程中完成先死而后生的过程,和父母分离的过程中经历的痛苦和挫折。今天讲的是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父母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不是盯住这些细节,然后去完善这些,这些没有什么用。说到这又有了一个问题,老师和父母是宽容好还是严格些好?这没有标准答案。可能在你的家庭里一些是合适的,在另外的家庭里可能宽松是合适的。在坚持中要做到张弛有度,不是把孩子顶在头上,捧在手心,含在嘴里,不要那样的去包容,就是默默的从心里接纳。爸爸不要做那样的事。但是偶尔做做孩子会很感动,觉得他能够体会到你的爱,但你一直这样子会让他体会不到力量。那就是纵容,一家三口一起往下坠的结果。这个时候宽松一些是适合的,去演一些也是合适的,这些需要自己把握。孩子就想跟你分离,像出去租房或者关起门来,这个时候你要给到他一个宽松的环境,你不能把他逼出门,你把他逼出去了,他会遇到很多危险。你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出于保护他,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宽容,要理解他想跟你分离的意愿。真正决策的时候需要我们坚持,比如上学,复学的反复,这个时候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该上学的时候要去上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出现反复,有一些疲惫什么的,允许他休息一下。但是你要有一定要去的信念,而不是休息一下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因为你本意是想他去,而且从全 社会 的角度,人们的心理意愿来说,上学对他是正确的事情,是正能量的东西,所以要坚持。如果他在那儿求救,我们不是真的救了他一把,而是往下推,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会把这孩子废了。我发现很多家长走入了误区,希望大家能够仔细的体会和思考。
9月8客馆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保证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必须切合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新特点。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心理调适,提高个人修养和培养正确的成功观,达到真正的心理和谐,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以下是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大学生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但是如果麻雀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而今的我们就是那不起眼的麻雀,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活出自我,必须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奋力拼搏,实现当初的踌躇满志。
花朵因绽放而美丽,人生因拼搏而精彩,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要想成功,就要不断地自我剖析和进步
上初中之后,人在外读书,但父母从不松懈对我学习上的督促和帮助,使我一直接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可以说我成长的每一步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特别是我的父亲,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男人,不但事业有成,生活中更是一位慈父。
刚入高中,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校园、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不变是,天仍那样的蓝、树仍那样的绿、花儿仍是那样的鲜艳。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地一切都变得熟悉了,校园不再陌生,同学和老师也都成为了朋友。
大学期间,我通过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自身的组织,交流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学到更多的是关于为人处事方面的良好品质,人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要须知,自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要学会与人沟通,待人友善,重视与他人接触,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进步。
我希望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相信它能让我发挥出自己最大的优势,或许在这份喜悦来临之前,我还要经历更多的曲折,但是我不怕,人生哪有一帆风顺,在逆境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那才是不平凡的人生。
在成功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会继续努力做好一切,不断地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个不平凡的人。
人生就是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能接受的。人不会因为做过什么而后悔,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没做过什么而后悔,只要尝试了,即使失败,那也是一种经历。所以我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从自己的经历中体验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报告短文示例
时间如白马过隙,年华瞬间斑驳,不知不觉中,我已经走过了20多个念头。通过心理健康这次作业,我回顾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心理健康课是对我们很有用处的一门课程,通过对它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定义心理这个名词,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正确地去面对失败与挫折,如何培养和塑造人格和意志品质,知识非常全面透彻。
我认为这次的自我分析对于我非常重要,我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我会成为怎么样的一个人,在每一段成长历程和人生经验中,每一步成长都是我学习积极面对人生的机会。在自我分析中也学会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曾听说过:在大学里先学做人,其次是作学问。也在大学生活中体会和实践着这句话。逐渐的发现一个人对生活的价值,于是不断鞭策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当面还需要加强,第一,坚持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从而使个人修养得到提高。终身学习确定自己的目标。第二,学会取舍,宽容他人,第三,完善人格,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柏林熊77
我希望能够遇见一个不卑不亢、热爱生活的自己。
生活总是一年一年地好像在重复,可能很多人会开始觉得这样的人生开始变得没有意义了,但是我则相反,我认为生活的真谛就是简单,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以后的日子能够平静如水,这样才能够好好地享受生活,所以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遇见一个不卑不亢、不争不抢的自己,让我能够真正回到生活,而不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们每一天都要遇见很多的事情,后来才开始慢慢明白除了生死没有大事,所以不争不抢反而可能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会更加为了自己而活。只有放慢自己的脚步,才能够真正地做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新的一年,我会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也相信一定会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annettahjj
写作思路:写出自己心理成长的过程,表达出自己日渐成熟的现状。
正文:
我喜爱文艺,能沉静听别人倾诉,能通情达理的理解他人,有较强的洞察世事体察人心的能力,情绪少有大起大伏,脾气也较为温和,有时有些敏感,较容易出现抑郁情绪,而且一旦陷入抑郁情绪,常常会蔓延一两天时间,甚至有时是因为天气阴沉等很小的原因莫名的心境低落,是一个兼有黏液质与抑郁气质的人,性格向度上是居中偏内向。
在我看来的成熟便是面对失败、挫折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与不屈的斗志,尽管社会赋予了成功成熟太多其它的解释,但我始终相信真正的英雄并不是那些峰尖浪头上的所谓成功人士,我崇拜那些能在逆境之中抬得起头来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
业余爱好 读书、听音乐、无线电维修、画画。喜欢的文学作品 《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平凡的世界》;喜欢的歌曲 《爱拼才会赢》、《红日》、《流年》。心中偶像周恩来、比尔盖茨。
学习成绩优秀,担任班干部,班级群众基础好,父母、亲人、班主任、任课老师关爱,动手能力较强。做事仔细认真、踏实,友善待人,做事锲而不舍,勤于思考,考虑问题全面。
目前的手头经济状况较为窘迫,海拔高度不够,体质偏弱。性格偏内向,交际能力较差,过于执着偏固执,胆小,思想上属保守派,缺乏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积极主动性不够,做事爱拖拉机,惰性较大。
成功竞选成为班委一员,成功组织过“学习、三老四严、石油精神”主题班会并获年级组评选第三名,个人综合素质积分为班级第八,通过竞聘以较大优势加入系学生会,工作中全班同学的悉心支持是我最大的财富。高考失利打击较大,一位好朋友与我有误解而陌路,竞选系学习部长失利,老听别人侃侃而谈可接不上话,心里特难受。
优质心理咨询师问答知识库